诗和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

诗和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第1张

诗和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

从文学体裁上说词是诗的发展与延伸。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好比小说、散文等等,而词其实是诗的一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从文学风格是来看,诗庄词媚。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诗显词隐”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含蓄蕴藉。“诗刚词柔”: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刚劲明快,词的情感表达偏于柔婉细腻。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的境界开阔,词的境界狭深。写诗要比写词难,诗的韵律要求更为严格,虽说词的限制也严格(不然也不会有填词之说了),但没有韵律与对仗的要求,能够选择与发挥的空间则大很多。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1、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3《观沧海》 曹操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胸心和多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5《龟虽寿》 曹操

体现了作者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6《过故人庄》 孟浩然

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顾自

然的情怀。

7《题破山寺后院》 常建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9《夜雨寄北》 李商隐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妻子)的思念之情。

10《泊秦淮》 杜牧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11《浣溪沙》 晏殊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12《过松园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诗与词的区别包括:时间方面的不同;形式方面的不同;名字的不同;和音乐关系的不同;表现风格不同等。

1时间方面的不同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2)而词,萌芽于南朝,兴起隋唐,繁盛于宋代,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文学体裁。

可能大家会觉得,诗词的时间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宋朝,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诗的出现并不局限于唐朝,而词也不局限于宋朝,而唐诗和宋词最为出名,是因为诗是在唐代达到巅峰的,词则是到了宋代才发展起来。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就决定这两者之间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诗是比词出现得更早。

2形式方面的不同

(1)我们先来说一下诗,它的形式是固定的,就是每句都有固定的句式,大致分为三类,绝句、律诗和古体诗。这三类的区别就在于,绝句是全诗四句,律诗八句,其他数量的就是古体诗。以五律为例:

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第三句和第四句(颔联)、第五句和第六句(颈联)必须对仗等。

(2)但是词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他没有固定的句式,也不要求字数有多少,你可以一句三个字,也可以一句九个字,就像“江南忆”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是三个字和九个字。

3名字的不同

(1)每一首诗都有它固定的名字,并且在有了名字之后,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并且是唯一的一个名字。

(2)词可以有自己的名字,也可以额外加上词牌名,就像“沁园春 雪”,沁园春就是一个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名字。而常见的词牌名也很多,比如“忆江南”、“蝶恋花”等等,都是比较出名的。

4和音乐关系的不同

词的创作一般称为“填词”,但却没有“填诗”一说,这其中就大有文章,它意味着两种文体和音乐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1)“诗”的诞生,是先有文字内容,然后再进行配乐、吟诵或演唱。内容是第一位的,其他皆是末节。

(2)但“词”不同,“词”是先有音乐,然后才进行文字内容的填充,音乐等要素在第一位,内容反倒并不是特别重要,这才有了“填词”一说,是在音乐的框架里填充合适的文字内容。

5表现风格不同;诗有诗格,词有词境。诗词在题材、内容、表达方式方面各有特色。诗的开阔可以表达很多社会生活,词的幽深适合表达细腻幽微的情绪和心境。

(1)总体来说,诗一般情况下可以言志,论道,通禅,说理,甚至调侃。

(2)词更加关注个体情感体验。词关注的就是个体最敏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把那心中无限缠结,无可名状的心绪,一点点地铺展开来。在豪放词派出现之前,词反映的社会内容是比较狭窄的。

6举例说明

诗:《 示张寺丞王校勘》宋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词:《浣溪沙》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句子的美质,更接近词的特质美。词最本质的美,就是宛转流丽,幽微曼妙。就像这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两句,在诗中可能反响一般,放到词里,便成为千古名句。

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请采纳: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当然有的是感慨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哲理思考。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王昌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特别注意月亮和鹧鸪,鹧鸪:行不得也哥哥,多表达羁旅愁思。还有客、孤舟等字眼,可作为羁旅行役诗的明显标志),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1、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一、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一、情感单一型

这类题目,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单一的。赏析的范围,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诗中的部分诗句。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

注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锦囊之一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

注释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降低命题难度的一种方法。利用好试题注释提供的信息,是一种解题技巧。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就表达的旨意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典言志,一种则是借典翻新。

“借典言志”,就是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这类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用典技巧,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例子,要求分析诗中化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的情感,乍看有一定的难度,细看却不难发现解题的奥秘。这里的秘诀便是“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考题附注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两句,是借《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任公子设喻。任公子无须垂钓,是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个比喻是说天下归一,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诗的前八句,是由眼前景物引出的历史回顾:长江绵延曲折,奔流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曾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自六代帝王(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南京,史称南朝六朝)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唐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已是垂衣拱手而治。因而,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可以罢竿了。读懂全诗,再重点揣摩已作注的典故,便不难理解结尾二句流露出的感情:一是对大唐君王的歌颂,一是以“任公子”自况,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9①作者以水中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再看“借典翻新”。也就是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而且往往是反其意而用之。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鹊桥

我们接触过很多古诗词,有时候会说:这是绝句,有时候会说:这是律诗,有时候会说:这是词,每首词词牌名还不一样。那么诗和词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形式不同

这是诗和词最大的不同。诗的每一句句式相同,可分为三类:

(1)每首有四句的诗是绝句;

(2)每首有八句的诗是律诗;

(3)其它数量的则为古体诗。

比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一首绝句。

而词又叫做“长短句”,顾名思义,词的每句不要求字数相同。

比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词有词牌名

我们看到的“忆江南”其实是词的词牌名,常见的词牌名还有“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名就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曲调,诗人拿到谱曲然后填词就是作词的过程。不同的词牌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忆江南”就是婉约的感情。

三、阅读感受不一样。

诗歌读起来,常常要查典故,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要借助典故。而词则不一样,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所以更加简单易懂,毕竟就是唱歌嘛。另外,对于词推动作用最大的人应该就数李煜了,大家可以读一读他的词。

诗和词都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以上就是诗和词的主要区别,我们要多读多体会多品味。

践行趣味教育,打造超燃家长!教师和家长的成长顾问,公众号:琦琦举旗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8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