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词是什么意思,最好举一个例子

抽象一词是什么意思,最好举一个例子,第1张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具体地说,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意义:

抽象的意义在于通过抽象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表面的形态和外部的联系,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

事物的现象往往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必然规律,事物的本质则能反映事物的必然规律,但不易为人们直接感知。因此,我们要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来透过事物的现象获得它的本质,并用概念、原理、规律的形式描述它。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特点

  (一)抽象性

  抽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抽象思维的抽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整体性的优点。

  (二)非逻辑性

  抽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抽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三)粗略性

  抽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抽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抽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抽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抽象形式中,实际上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人类创造这些纹样,也并不单纯为了感官上的愉悦,它常常包含着各民族观念上和精神上的意识形态的反映。也说明人类的审美观念已经发展到把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认识。

撰文 | 姚脑师 (曼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院讲师)

编辑 | Azure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因爱而生,为爱而活,随爱离去。爱让我们生活热情,却测不出温度。爱让我们神魂颠倒,却诊断不出疾病。爱是拥抱的温暖,是寄出的信,还是夜晚的梦?爱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她在大脑中是怎样产生意义的呢?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爱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在大脑里只能用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如 “love”)。但我在之前的文章讨论过,为什么大脑光靠抽象符号是不能有效地产生意义的。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大脑需要和现实经历相联系,才能有效地建立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如何才能和现实经历联系起来呢?目前学界有三种假说,即大脑可能通过1隐喻/2内在情感/3情景经历来给抽象概念赋予意义。而爱,以这三种方式和经历联系起来,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1 隐喻(metaphor)假说

大脑可能通过隐喻的方式,用具体的感官和运动经历来赋予抽象概念意义。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我们经常将好和坏在空间的维度上来表达。例如“高大上”是好的,“矮低俗”是不好的。我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竟也是和身体的运动紧密联系起来的。

Boroditsky和Ramscar(2002)想知道大脑是怎么理解“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他们想出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下周三的会议向前调了两天。那会议是在哪天开?

理论上说,你的回答可以是“下周五”也可以是“下周一”。“下周三向前”可以是向未来前进两天(下周五),也可以是向现在前进两天(下周一)。

作者们肚子饿了,下餐厅吃午饭。到了餐厅,他们发现那里有大约70号人排了长长一队。作者们灵机一动,不如我们就问那些排队的人那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通知说下周三的会议向前调了两天。你觉的这指的是哪天?

把排队人的回答收集了以后,他们懵了。

回答“下周五”和“下周一”的比率根本不是50/50。更奇怪的是,这个比率还随着排队人在队伍中的相对位置而变化!越是站在前排的人越容易回答“下周五”。而越是刚刚进入队伍的人越容易回答“下周一”(见下图)。

他们发现,对“下周三向前两天”这个时间的理解其实是随着身体向前运动而不断变化的。越是前排的人,在队伍中前进的越多,就越容易将“下周三向前两天”理解为向未来前进两天。而刚刚加入队伍的人还未经历多少向前的运动,则倾向于将“下周三向前两天”理解为向现在前进两天。这个实验说明了大脑可能是以身体向前运动的经历来隐喻时间向前进的概念。虽然这个实验只考虑到时间这个概念,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其他的抽象概念是可能通过隐喻借用具体经历来产生意义。

2 情感(emotion)假说

除了通过隐喻的方式,一些抽象概念也可能是以内心的情感经历来具身化的。我们知道具体的物体是可以根据他们的物理体积分出大小的。比如说“大海”和“地球”,就比“细菌”和“米饭”要大。Sereno和同事们(2009)发现大物体的名字如“大海”要比小物体的名字如“细菌”识别起来快。我们理解文字的时候需要激活相关的经历。在激活这些物体的视觉经历的时候,由于大的物体发出低频的视觉信息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处理比较快,因此大物体的名字识别起来也比较快。大家看下图:

具体的物体的大小可以和视觉经历联系起来。相比之下,抽象概念在时空中不存在,它有没有大小呢?从直觉上来讲,“信任”和“永远”就感觉比“痕迹”和“谦卑”要大。同一个概念比如“想法”,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大可小。比如我们有的时候说“我喜欢远大的想法”,有的时候说“我的想法微不足道”。那大脑是如何代表抽象概念的大小呢?

大家体验一下,我们在理解“信任”和“永远”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心潮澎湃,情感被唤醒的感觉?相比之下,理解“痕迹”和“谦卑”所唤醒的情感强度就差得多。也许抽象概念的大小可能是用情感的强度(emotional arousal)来具身化的。越是能唤起情感的概念,我们主观上就越觉得是大的概念。越是让人平静如水的概念,相比之下就感觉比较小。

为了测试这个想法,我和我的同事们 (2013) 选了一组直觉上意思大的抽象字(如“永远”)和一组直觉上意思小的抽象字(如“痕迹”)来比较它们的识别的速度。我们发现和具体的字一样,大概念识别的速度要比小概念要快。但是这个大小的差异没有办法用视觉信息处理的速度来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概念识别速度快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其唤醒的情感强。相比之下,大的具体物体虽然也能唤醒情感(如“大海”),但是它和物体的大小对识别速度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请看下图)。这个实验说明了大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情感强度的大小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大小。那么除了隐喻具身的假说外,我们发现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过内心情感的经历来赋予意义。

3 情景(situation)假说

情景具身假说认为抽象概念的意义是由相关联的事件和情境来产生的。

就拿“民主”来说吧,说起民主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各种竞选活动、国旗、竞选党对骂、媒体报道等等。这些联想的情景单个来看,都各有各的意义。一旦把他们都结合起来,民主这个概念就显得有血有肉了。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Barsalou 和 Wiemer-Hastings 准备了一些具体字(如树,砖头,铅笔,照相机),一些抽象字(如自由,发明,真理),还有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字(如烹饪)。他们找了一组被试让他们在1分钟内联想每个物体/概念都有什么特征。

大家自己可以试一下:先花一分钟联想下 “砖头” 都有什么特征,再花一分中想一下 “自由” 有什么特征

他们发现越是具体的概念,被试越容易回答相关的物理特征(见下图中的“实体”)。拿“砖头”来说,你可能回答红色,硬,四方形等等。越是抽象的概念,被试越容易回答有关情景和内心感受的特征(见“情景”和“内心感受”)。拿“自由”来说,你可能回答很快活,自己做主,旅行,睡到自然醒等等。这个实验虽然很小,但是展示了一些抽象概念可能是用相关的情景来赋予意义的。

4 大脑是怎么理解爱的?

我们讨论了抽象概念可以由隐喻的方式借用具体的经历,可以来源于内心的情感经历,也可以联系到相关的情景。这三种方式并不互相排斥的,因此大脑对“爱”这个抽象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也很有可能是非常的多元化。

比如说,我们可以借用已有的具体的经历来尝试理解爱。比如跑过马拉松的朋友可以用马拉松的经历来理解爱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味觉上的酸甜苦辣,平时生活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爱的阴晴圆缺。我们也可以观察和学习各种浪漫的情景,比如通过**或文学作品来体验爱的意义。

爱这个抽象概念和具体经历紧密联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 就像宇航员上天前在地球体验失重环境一样,爱也是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体验来学习和模拟的。

2 爱是可以涨经验升级的,每一次爱的经历都会赋予爱新的意义。

3 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爱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所以爱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

你们觉得呢?

参考文献

Barsalou, L W, & Wiemer-Hastings, K (2005) Situating abstract concepts In D Pecher & R Zwaan (Eds), Grounding cognition: The rol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emory, language, and thought (pp 129–16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roditsky, L, & Ramscar, M (2002)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3 (2), 185-189

Kousta, S-T, Vigliocco, G, Vinson, D P, Andrews, M, & Del Campo, E (2011)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words: Why emotion ma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0 (1), 14–34

Sereno, S C, O’Donnell, P J, & Sereno, M E (2009) Size matters: Bigger is faster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 (6), 1115–1122

Yao, B, Vasiljevic, M, Weick, M, Sereno, M E, O’Donnell, P J, & Sereno, S C (2013) Semantic Size of Abstract Concepts: It Gets Emotional When You Can’t See It PLoS ONE, 8 (9), e75000

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世界有2极,南极和北极 用艺术术语来说就是对比与统一 具像是生活的写照, 抽象则上升于艺术的写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艺术,可以这样理解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流行

首先,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是相对的概念,具象艺术从绘画的角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写实绘画,那么抽象艺术就是非写实,抽象表现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是先有具象再有抽象(远古巖画不在讨论范围)。而绘画类更多的是作为装饰的需求,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抽象艺术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陈设装饰需求。

艺术家为什么从具象走向抽象

何谓艺术?艺术本身就是抽象的,只是人们有具体走向抽象的一个过程。

如何走进抽象艺术的世界

凡高之类的抽象画家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画出写实的画风,后来才越画越简单抽象。还是要练好基础,画功要杠杠的。然后抽象另一种理解就是简单,简画到一定程度就是抽象了

艺术为什么要走抽象

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强调秩序,如严格描绘事物面貌的绘画、有严格调式结构的音乐等。到十九世纪后期,照相术的出现使临摹现实事物的绘画失去了意义,需要艺术家对作品形式进行创新;由于一大批古典音乐大师使得古典音乐的创作已达到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因此后来的音乐家也需要另辟蹊径,开辟不同的音乐形式。而人的思维逐渐由忠君的等级制转变为更多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为强调主观感受而不太注重客观形势的抽象艺术提供了土壤,更多的人去用感官来体会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走向抽象可以说是古典主义艺术臻于完美的直接结果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走向个性和自我化的现实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抽象艺术?

一些美,抽象一下会更美,他会让你去思考。只有思考过才会真正的美。艺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抽象艺术正是反映一种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认识。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教案

不可以。抽象艺术是具象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提炼和升华。而不是自以为的艺术感。你就看看毕加索之前的作品,抽象也是从写实走过来的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型别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二)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物件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例项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 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络。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物件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物件,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著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

  19世纪末,西方绘画语言显示了由具象走向抽象、由空间结构走向平面结构的演化趋势,“抽象”也从一个哲学概念演变成美学研究的热点,并转化为艺术理论的关键词。原民主德国美学家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和俄裔艺术家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表述抽象艺术思想的经典文本。英国的艺术史学者赫伯特·里德把这两本书视为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两个“决定性”的文件。

沃林格认为“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赫伯特·里德亦认为“一种倾向于抽象化的新意志开始出现于欧洲艺术之中”,还指出这种探索“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现实的,它是一种使得被剥夺权力与自信的心可以找到安定和寄托的典型形式”。“艺术失去了它的一切权威的支持一—为上帝服务的神的支持(因为上帝已死)”。

这里,他们指出了抽象艺术的一般文化逻辑起点,也指出了欧洲抽象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抽象派画家生活的时代,是机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以对人类社会、心灵的分化、异化,对世界大战的恐惧为代价的时代,是对历史理性有着普通怀疑,道德至上论在非理性思潮的冲击下发生根本性动摇的时代,是叔本华所说的“悲剧”时代,是斯宾格勒所说的“西方没落”的时代,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的信仰失落的时代,也是胡塞尔所说的欧洲心灵“满目疮夷”的时代,是海德格尔所言“存在被遗忘”的西方贫困之时代,亦是爱伦·坡、波德莱尔、兰波、马拉梅、叶芝用诗,勃克林、莫罗、比亚兹莱等用画所表现的世纪末情绪蔓延的时代,更是西美尔、列奥·斯特劳斯、法兰克福学派、雅斯贝尔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怀疑启蒙理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时代。

这种时代生存境遇在西方绘画上的体现,即传统的具象再现美学受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质疑和挑战。沃林格对三维空间的回避而对平面表现的提倡,康定斯基抛开绘画的物质性再现而讲求抽象意志、精神心灵的“纯粹”表达,皆是如此。我们可以把沃林格、康定斯基们对具象性、摹仿说的否定看作时代生活在他们心灵中唤起精神自觉的审美回应。赫伯特·里德说过:“我们大家都是在其中漫游的‘夜间森林’中的幽灵,除非我们能以自己的自我整合能力获得自救,否则我们就均将迷失在这森林之中。”这种审美回应生成的文化逻辑,又在一个“无心插柳”的文化语境中,使中西美术围绕“抽象”发生了对话。正如英国的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所说:“现代西方艺术的重要发展,与东方绘画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这使人很自然地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这些革命性进展,或多或少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如果说印象派画家在解决纯形式和纯视觉问题的有限范围内,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强烈影响,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里德也指出:“整个东方艺术的影响,则是要普遍树立一种对于艺术作品中的抽象性质的欣赏能力。”

符号性、抒情表现性以及追求心灵的归宿感,是东西方抽象性艺术的共性。下面,笔者分别作阐述。

一、符号性

贡布里希指出:“没有一种艺术传统像中国古代的艺术那样着力坚持对灵感的自发性需要(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我们正是在那里发现了完全依赖习得语汇的情况。”他所说的“习得语汇”,就是中国画谱里“描法”“皴法”之类的绘画语言符号,如董源在表现江南特殊地貌所使用的披散麻缕那样的笔触(披麻皴)和浑圆点(点子皴)等等。而在赵孟頫与元四家那里,这类符号就已实现了“聊写胸中逸气”的审美抽象性,如倪瓒的画剥去一切外在因素,以笔意的经营而直触心性。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甚至提出倪画可以不要题目,像西方现代音乐家的作品一样标注成“作品一号”“作品二号”。及至明清,这种笔意的抽象性就承载着更复杂的文化内涵,直承董其昌的王时敏等人“对山水画中笔墨构成方式及其抽象表现力的关注,已经超过了笔墨再现物象能力的关注”。“四王”的某些作品“大小山皆是近圆形的碎石块堆砌而成,画的是大山,实际上是假山”。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中国文人画家将前人的笔意符号“在世俗的流转无常的感官世界中搭起舞台”,寄托着复杂的心灵生活。

二、抒情表现性

自宋代起,绘画更多地表现了心灵气象,斑斑墨迹犹如画家的“心电图”,郭若虚称之为“心印”。作为心灵的印记,一件绘画作品反映的总是这个艺术家的观念、思想、修养和情操。徐渭的大写意书写的是激荡难平的苦难情愫;赵孟頫抒发的是他志得意满又愧悔不已的复杂感喟;石涛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创作信条,但其作品则流露出“生之被抛”般的迷惘,以及无所归宿而又汪佯恣肆、洒脱叛逆的亢奋激情;倪瓒则以其洒爽飘逸、干净清朗的抽象笔触表现寂寥的人生况味。

康定斯基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抒情性很强。康定斯基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知识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通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而现实中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康定斯基还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状态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他还断言自然主义(写实)艺术“是一种遭到践踏的艺术,不可能有希望”。真正能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康定斯基的创作正是他的艺术理论的实践。

三、追求心灵的归宿感

康定斯基们所寻求的就不仅只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寻求着心灵的归宿地,这就是沃林格所说的“安居之所”或“栖息地”:在抽象艺术的领域,心灵“创造一种绝对的存在,在这样的事态中心灵才得以摆脱相对性的烦恼,从而获得栖息。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事态中,现象界的迷乱和有机物增长着的变动不居才得以消失,唯其如此,才能指望获得解救”。胡塞尔、海德格尔们批判质疑对象性思维的时候,也同时是西方哲人和艺术家发现看重东方文化的时候。比如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传统的时空观,而把时间阐释为领悟存在得以可能的境域,并在晚年发展了其早年“去远”和“定向”的空间思想,提倡栖居,即天、地、人、神四方会聚。在这整体中,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热爱和看护世界的牧人,这的确和东方思想相通。沃林格则更富本体论意味地声称在东方民族那里看见了与“移情说”相对的“抽象性”带给他们幸福的可能性:“这些民族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_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是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域中寻得了安息之所。”

西方艺术家的抽象艺术追求,是在一种精神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传统与当下、真情与语言的对立关系中,以更加张扬生命本能表现性、精神真情无限性、个体语言原创性的点线面的抽象表达中,实现了对人之原始本能与心灵自觉的彰显。这是中西绘画的“抽象”之异,也是人文精神之异、文化生存语境之异。

如今,中国和西方的绘画仍在继续演进,随着“造型艺术”边界的模糊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交融与互渗,“抽象”的概念也日益变得宽泛,由此也产生了新的理论命题,对此,笔者将在以后撰文加以阐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1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