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歌创作小班的特点

幼儿诗歌创作小班的特点,第1张

幼儿诗歌创作小班的特点: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

幼儿诗歌创作构思新巧: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

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无太大的创意,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

幼儿诗歌创作儿童诗的特征: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

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添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拖地板这首儿童诗歌的特点,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

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

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 

一、清新与灵动间的意境美

清新,作为一种对诗美特质的界定,它意味着形象明净,内容单纯,语言圆润;还意味着诗句里隐含着生命的水——汩汩流动的真情实感。金波的诗恰如其分地阐释着这个定义,如“不知道走过多少路/落地就获得了新生命/我们是水的精灵/心像水一样透明/给生活送去快乐/把这世界洗干净。”凝神聆听这来自天空的声音,我们的心就这样温柔起来,尘嚣就这样悄悄远离。虽然这首诗摘自诗人的童话近作《雨人》,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歌唱,金波的世界永远清澈透明,清新如雨后的松林。这种清新的审美境界,是客体世界的清新与主体内在世界的清醒的融合。它来自于物境的清新,同时又来自于主体对外部的世界永远新鲜的感觉。

雨是诗人金波永远钟爱的意象之一,他在雨中听到自然最动听的音乐,也在雨中看到自然最美丽的色彩。“春雨/一滴一滴/淅淅沥沥……/春雨、春雨/你是什么颜色的/你是绿色的吗/要不然/那山、那树/怎么会悄悄地/一夜间都被染绿!”(《绿雨》)当我们知道了太多万物生长的真理时,也丢弃了对自然诗意的揣测。诗人以一个不同凡响的“绿雨”意象一瞬间推开我们心中曾经无拘无束的想象之门[2]。

如果说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借鉴和开拓,使金波的诗显得幽远和深长,那么童话精神的渗透又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梦幻迷离的意境。“我不给你剪裁天边的晚霞/也不去给你摘取夜空的繁星/孩子,让我们一起/一起去捕捉黄昏的流萤/……我从菜园里拔一根葱管/好放几只流萤/让它闪出柔和的光吧/孩子,送你一盏翠绿的灯/放萤火在你的枕边/我再编一个童话给你听/说在夏天的夜里/有一个翠绿的梦……”这是一首读起来柔美得让小读者的心都禁不住微微颤抖的诗。无法具体想象用葱管做的萤火虫灯是怎么样的,也无法猜测那个翠绿的梦是什么。它们只是一种意象,一种高度心灵化了的意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一个不但让孩子心醉神往也让成年人浮想联翩的诗歌意境。有人说,诗歌提供给人的是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是什么让一首好的诗歌给人长久萦怀的感觉呢?也许就是意境给了我们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吧。

儿童诗所面对的特殊读者,要求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孩子们的行为、动态、语言和心理,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金波便是遵循着这条创作原则,糅合了创作主体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创造出能提升少年儿童审美情趣的、以清新和灵动为主旋律的意境美[3]。

二、音韵与节奏间的音乐美

(一)音韵美

音韵美是构成金波童诗音乐美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韵脚整齐,旋律优美

押韵的方式中国自古有之。它的规范大概可追溯到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其规则不甚繁琐和杂多,真正能做到的也未有几人。然而作诗讲求平仄押韵依然随着历史和时间流传下来。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讲求平仄押韵对于表现诗歌的音乐美感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古代的律诗大都采用押韵的手法,直到近代,不少人作诗依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和风格。金波先生的童诗就如是。押韵是形成金波童诗美的重要途径,也是他的许多童诗之所以被改编成儿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在诗句的韵脚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母,使朗诵或吟咏时产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之感。

2、拟音词的高频出现

儿童对大自然的接受是最为敏感和原生态的,他们会完全忠实于自己的耳朵,表达最自然的情感。拟音词在诗歌中通常是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拟音词的使用,会使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音调悦耳,对童诗自然非常合适。将大自然的声音用拟音词表达,并且呈现在诗中,是童诗之所以为小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拟音词,不仅增加了童诗诵读的美感和趣味性,同时也呈现了儿童眼中的大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金波童诗中有大量拟音词,生动可爱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声音。如《林中的鸟声》(节选):你听,那是什么鸟儿在呼唤?/嘀呖、嘀呖、嘀呖……/又是什么鸟儿在回应?/嘀铃、嘀铃、嘀铃……/鸟儿永远歌唱着春天/嘀呖、嘀呖、嘀呖……/赞美着我们的劳动/嘀铃、嘀铃、嘀铃……大自然的声音在本诗中通过这些拟音词而被展露得如此的美好和可爱。同时,作者还用鸟儿的声音,来表现春天里人们辛勤劳动的声音,赞美劳动的美好。读完这首诗,不仅能使小读者体验到春天的美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激发他们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劳动者的爱。

(二)节奏美

金波的童诗是流动的音乐,而节奏是形成其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 节拍对应,节奏鲜明

节拍本是音乐上的专用名词,指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如果说一座真正伟大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金波的童诗则完全是一部流动的音乐。

金波先生的童诗读来之所以有如此的韵味和音韵美,与其诗歌中句内节拍大致对应,即音顿的组合相对有很大的联系,这使其诗歌每句的诵读都有其特定的美感。例如《大老哥打猎》( 节选 ) :老哥模样真威武/钻进树林打老虎/老虎张嘴牙齿长/吓得老哥去打狼/狼一哼/打狗熊/熊一叫/打山猫/山猫睡觉打呼噜/吓得老哥打松鼠……使小读者在读本诗的同时感受到一种高昂生动的情感,就更使本诗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最后的两句与先前的四句有相似之处,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小动物、对大自然的爱,而这种爱也在无形中给阅读者以美的感染和享受[4]。

金波的童诗大都具有句内节拍对应、节奏鲜明的特点。鲜明的节拍形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音顿,使这些童诗带有无穷的音韵美感和节奏美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读诗的乐趣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诗更容易为小读者接受。

2、顶针相扣,回环往复

顶针手法是诗歌写作的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顶针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顶针手法在金波童诗表现得较为频繁,这使童诗所表现的音韵美感更为强烈,句式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整齐,更易为儿童接受。

3、词句复沓,强化节奏

复沓也是金波童诗创作中较为常见的手法。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韵律美。复沓的出现,使诗人感情表达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而结句的反复,则能起到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的作用,体现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一、清新与灵动间的意境美

清新,作为一种对诗美特质的界定,它意味着形象明净,内容单纯,语言圆润;还意味着诗句里隐含着生命的水——汩汩流动的真情实感。金波的诗恰如其分地阐释着这个定义,如“不知道走过多少路/落地就获得了新生命/我们是水的精灵/心像水一样透明/给生活送去快乐/把这世界洗干净。”凝神聆听这来自天空的声音,我们的心就这样温柔起来,尘嚣就这样悄悄远离。虽然这首诗摘自诗人的童话近作《雨人》,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歌唱,金波的世界永远清澈透明,清新如雨后的松林。这种清新的审美境界,是客体世界的清新与主体内在世界的清醒的融合。它来自于物境的清新,同时又来自于主体对外部的世界永远新鲜的感觉。

雨是诗人金波永远钟爱的意象之一,他在雨中听到自然最动听的音乐,也在雨中看到自然最美丽的色彩。“春雨/一滴一滴/淅淅沥沥……/春雨、春雨/你是什么颜色的/你是绿色的吗/要不然/那山、那树/怎么会悄悄地/一夜间都被染绿!”(《绿雨》)当我们知道了太多万物生长的真理时,也丢弃了对自然诗意的揣测。诗人以一个不同凡响的“绿雨”意象一瞬间推开我们心中曾经无拘无束的想象之门[2]。

如果说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借鉴和开拓,使金波的诗显得幽远和深长,那么童话精神的渗透又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梦幻迷离的意境。“我不给你剪裁天边的晚霞/也不去给你摘取夜空的繁星/孩子,让我们一起/一起去捕捉黄昏的流萤/……我从菜园里拔一根葱管/好放几只流萤/让它闪出柔和的光吧/孩子,送你一盏翠绿的灯/放萤火在你的枕边/我再编一个童话给你听/说在夏天的夜里/有一个翠绿的梦……”这是一首读起来柔美得让小读者的心都禁不住微微颤抖的诗。无法具体想象用葱管做的萤火虫灯是怎么样的,也无法猜测那个翠绿的梦是什么。它们只是一种意象,一种高度心灵化了的意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一个不但让孩子心醉神往也让成年人浮想联翩的诗歌意境。有人说,诗歌提供给人的是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是什么让一首好的诗歌给人长久萦怀的感觉呢?也许就是意境给了我们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吧。

儿童诗所面对的特殊读者,要求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孩子们的行为、动态、语言和心理,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金波便是遵循着这条创作原则,糅合了创作主体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创造出能提升少年儿童审美情趣的、以清新和灵动为主旋律的意境美[3]。

二、音韵与节奏间的音乐美

(一)音韵美

音韵美是构成金波童诗音乐美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韵脚整齐,旋律优美

押韵的方式中国自古有之。它的规范大概可追溯到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其规则不甚繁琐和杂多,真正能做到的也未有几人。然而作诗讲求平仄押韵依然随着历史和时间流传下来。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讲求平仄押韵对于表现诗歌的音乐美感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古代的律诗大都采用押韵的手法,直到近代,不少人作诗依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和风格。金波先生的童诗就如是。押韵是形成金波童诗美的重要途径,也是他的许多童诗之所以被改编成儿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在诗句的韵脚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母,使朗诵或吟咏时产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之感。

2、拟音词的高频出现

儿童对大自然的接受是最为敏感和原生态的,他们会完全忠实于自己的耳朵,表达最自然的情感。拟音词在诗歌中通常是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拟音词的使用,会使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音调悦耳,对童诗自然非常合适。将大自然的声音用拟音词表达,并且呈现在诗中,是童诗之所以为小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拟音词,不仅增加了童诗诵读的美感和趣味性,同时也呈现了儿童眼中的大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金波童诗中有大量拟音词,生动可爱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声音。如《林中的鸟声》(节选):你听,那是什么鸟儿在呼唤?/嘀呖、嘀呖、嘀呖……/又是什么鸟儿在回应?/嘀铃、嘀铃、嘀铃……/鸟儿永远歌唱着春天/嘀呖、嘀呖、嘀呖……/赞美着我们的劳动/嘀铃、嘀铃、嘀铃……大自然的声音在本诗中通过这些拟音词而被展露得如此的美好和可爱。同时,作者还用鸟儿的声音,来表现春天里人们辛勤劳动的声音,赞美劳动的美好。读完这首诗,不仅能使小读者体验到春天的美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激发他们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劳动者的爱。

(二)节奏美

金波的童诗是流动的音乐,而节奏是形成其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 节拍对应,节奏鲜明

节拍本是音乐上的专用名词,指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如果说一座真正伟大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金波的童诗则完全是一部流动的音乐。

金波先生的童诗读来之所以有如此的韵味和音韵美,与其诗歌中句内节拍大致对应,即音顿的组合相对有很大的联系,这使其诗歌每句的诵读都有其特定的美感。例如《大老哥打猎》( 节选 ) :老哥模样真威武/钻进树林打老虎/老虎张嘴牙齿长/吓得老哥去打狼/狼一哼/打狗熊/熊一叫/打山猫/山猫睡觉打呼噜/吓得老哥打松鼠……使小读者在读本诗的同时感受到一种高昂生动的情感,就更使本诗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最后的两句与先前的四句有相似之处,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小动物、对大自然的爱,而这种爱也在无形中给阅读者以美的感染和享受[4]。

金波的童诗大都具有句内节拍对应、节奏鲜明的特点。鲜明的节拍形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音顿,使这些童诗带有无穷的音韵美感和节奏美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读诗的乐趣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诗更容易为小读者接受。

2、顶针相扣,回环往复

顶针手法是诗歌写作的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顶针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顶针手法在金波童诗表现得较为频繁,这使童诗所表现的音韵美感更为强烈,句式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整齐,更易为儿童接受。

3、词句复沓,强化节奏

复沓也是金波童诗创作中较为常见的手法。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韵律美。复沓的出现,使诗人感情表达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而结句的反复,则能起到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的作用,体现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儿童诗赏析教学三部曲

作者 :  袁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最有韵律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优美的旋律、跳动的文字拨动了儿童的心弦,走进了儿童的心灵。因此,培养学生儿童诗的赏析能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得“意”——感悟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爱”永远是儿童诗的主旋律,人、动物、植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里的美好情感。

 谢武章的《梳子》中这样描述: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我请学生边读边想象妈妈和孩子之间相依相偎进行梳头的情景,感受浓浓的母女亲情。同样,谢武章的一首《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就像磁铁和小别针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不吵架、不分开。我请学生联系自己和好朋友的生活情景,产生共鸣,体会朋友间甜蜜的友情。在诗人高洪波的眼里,所有的动物都那么可爱:《袋鼠》里那育儿袋多温暖,多令人羡慕;《大灰狼,别怕》里大灰狼其实没那么坏,它也会害怕;《我喜欢你,狐狸》里的狐狸是多么的聪明有心计……在诗人王宜振的眼里,春风一吹,一切欣欣然醒来了,一首《小花朵的梦》道出了春的生机。调皮的小风/把小花朵的梦/吹开一条缝/它想瞧一瞧/小花朵的梦里/有没有会唱歌的星星/它想数一数/小花朵的梦里/由几种漂亮的颜色组成/谁知从那条缝里/滴出几滴/弯弯曲曲的鸟声。我们读着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就是春天。我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画记录下来,一幅幅作品诞生了,画中的春天天气暖和,花儿开放,色彩绚丽。这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质朴。

 二、得“言”——品读儿童诗的语言文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品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

 殷常青的《初春》是这样的:一枚嫩芽/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脱去冬天的衣衫/一枚嫩芽/带动成群的嫩芽/快活地摇晃着脑袋/风,在一片摇晃中/在一片叫喊声中/把春天扶出了地面。这首诗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动词的使用了。教学时,我这样要求学生:请你画出诗中的动词,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叫、脱、摇晃、扶”这些动词,鲜活地展现出春天那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一个“扶”字,令人拍案叫绝。

 儿童诗的语言除了用词准确恰当外,节奏更是具有音乐性。荆其柱的一首《打水漂》是这样的:谁打得远?谁打得巧?/噗噗噗——/水面上飞起一串音符;/刷刷刷——/水面上飞起一群小鸟。拟声词的使用,不但准确描写瓦片掠过水面的声音,而且加强了诗句的节奏,形象地写出了打水漂时儿童欢快雀跃的心情。

 三、得“法”——关注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是讲究技巧的,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多用比拟、假设、夸张等手法,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孩子关注儿童诗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在香港诗人韦娅的《门前的小溪》中用上了比拟的手法:跑远的小溪,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会用树叶遮住眼。诗人金波用上了假设的手法,说: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虽然创作手法不同,但是这些诗歌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金波说过:“好诗,最着力在结尾处,虽然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才使得诗歌变得精彩生动,情感深邃,这个句子或词语就是“诗眼”。

 林武宪的《阳光》只有短短的四行:“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在教学时,我逐行出示,在出示三行以后,我问学生:阳光在爬着、笑着、流着,它就像是什么?他们都想到了顽皮的孩子。接着猜猜看,诗人的下一句是什么?学生说法各异:阳光在池塘里睡着,阳光在大树下躺着,阳光在田野里唱着……最后,我再出示诗人这句:“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学生感到出乎预料,我就追问:这句诗写得妙吗?为什么?学生豁然明白: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从自然之景写到人间之情,在孩子眼里,妈妈的眼睛就是明亮的阳光,充满爱意,让孩子温暖而快乐。最后,我再次强调:抓诗眼也是创作儿童诗的一种方法。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就是一个游戏,就是一种哲理。赏析儿童诗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是能修身养性,提升气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在儿童诗的丛林中漫步!

《湖滩上有一对天鹅》是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儿童小诗。在这首小诗里展示出了一幅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明丽、和谐的画面:蓝天、天鹅、白云、孩子。诗歌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人联系起来。这首意境幽雅的小诗,寥寥数句,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美妙的画面,更让每一个孩子都从中萌发出一种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人类对天鹅的关爱,天鹅的快乐歌唱,人与天鹅的和谐相处……诗歌蕴含的一切感情,都在读中升华了。

一、什么是儿童诗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二、儿童诗的特征(一)饱满的儿童情感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如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对爱的理解、心事与天真、性格差别、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应当注意的是,儿童诗中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儿童诗人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三)新颖巧妙的构思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无太大的创意,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又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儿童诗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诗的声音节奏更应具有音乐性,即诗的音韵要有美感效应。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又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愈小的儿童,阅读的儿童诗的韵脚应愈整齐。例如,以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熊过桥》(蒋应武),用“ao”韵一韵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诗歌中那鲜明的节奏感,都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使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三、儿童诗的分类在类别的划分上,儿童诗与一般诗歌大体相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两大类。但由于儿童诗的涵盖面比较广,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因此,可把儿童诗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等等。以下介绍的是儿童诗不同分类中的几种主要形态:(一)抒情诗抒情诗是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直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而形成意象的文学样式。这种诗一般不凭依人物行动或故事抒发胸臆,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而是抒情主人公心灵的直接坦露,自我色彩明显。少年期的儿童更倾向于这种最富于抒情个性的文学样式。如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柯岩的《我的爷爷》、唐奇的《小溪流》、杨唤的《家》、高帆的《我看见了风》等等,都是儿童读者喜爱的抒情诗。(二)叙事诗叙事诗是运用诗歌的语言、,通过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表现人物或事件的相互联系,创造优美的意境,真实地表现情感的文学样式。叙事诗大多依靠情节或人物串缀诗序,但不一定要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情节结构允许较大的跳动,是带着浓郁的诗情去抒写人和事的。著名诗人郭小川曾经说过,“奇、美、情”三个要素,“都是好的叙事诗所需要的”,因为儿童喜欢读那些有人物和有情节的小叙事诗。“奇”是指叙事诗中要有巧妙的情节安排;“美”是指诗歌要用精粹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情”是指诗歌抒发饱满的情感,具有盎然的情趣。李季的《三边一少年》、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柯岩的《帽子的秘密》、金近的《天目山上好猎手》等等,可称是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三)童话诗童话诗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色彩的童话(或传说)故事的作品。它是童话和诗的结合物。通常认为童话诗是儿童诗特有的一种样式。同时它又是颇受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欢迎的文学样式。一位诗人说:“我常常想,让诗中充满童话的奇幻色彩,我也常常想,让奇幻的童话世界具有诗的意蕴。我爱诗的童话,我也爱童话的诗。”(张秋生语)童话诗中,既有取材于民间童话和民间传说的童话诗,像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熊塞声的《马莲花》等;也有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情节幻想的童话诗,像泰戈尔的《在黄昏的时候》、圣野的《竹林奇遇》和膝毓旭的《森林童话》等等。(四)寓言诗寓言诗又称诗体寓言,它以蕴涵发人深思的鲜明寓意(哲理或教训)为主要特征,是以寓言的形式来叙事的诗。17世纪法国的拉封丹、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都写过大量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寓言诗我国当代作家高洪波的《列车上的苍蝇》张秋生的《会拉关系的蜗牛》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佳作。(五)讽刺诗讽刺诗是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对儿童生活中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提示和批评、引导儿童对照自省的幽默诙谐的儿童诗。这种诗,或直写儿童的错误行为及后果,或巧指他们的一两种毛病缺点,或有意夸张叙写他们某种不良习惯及可笑的结局,使儿童在微笑中看到自己,受到启发,引起警觉。如任溶溶的讽刺诗《强强穿衣服》,以极度的夸张,描绘强强穿衣服动作之慢:早上起床穿衣服,一直穿到晚上。它讽刺嘲笑了某些儿童边做事边玩耍的习惯。儿童讽刺诗和一般讽刺诗有明显的区别。儿童诗中讽刺对象是儿童,所以大都是善意的、委婉温和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讽刺诗大都针对社会生活中某种不正常现象、某种人的劣迹或者敌人的那种辛辣尖刻、针砭入木三分,甚至没有回旋余地的讽刺。(六)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郭风的《我们来唱白云、银河……》就是一组精美的散文诗。另外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写过不少优秀的儿童散文诗,像《金色花》、《纸船》、《花的学校》、《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等等。(七)科学诗科学诗是指用诗歌样式所写的科学文艺作品。它以表现科学精神、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等为主要特征。如高士其的《大阳的工作》、李松波的《为黄鼠狼辩》、范建国的《太阳光的妹妹》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八)朗诵诗它以适合少年儿童朗诵为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朗诵的需要,在词汇的使用和句式结构上都更注重口语化。如余光中的《乡愁》、高洪波的《遗憾的爸爸》、徐鲁的《热爱生活》、滕毓旭的朗诵诗集《少年英杰之歌》和《希望之歌》等。(九)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为适合少年儿童欣赏的图画(或连环画)而题配的儿童诗。著名诗人柯岩的题画诗就是其中的典范。四、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儿童诗与儿歌同属于儿童诗歌类,它们虽然都具有诗歌的共性特征,但又各自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二)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与儿歌《洗手》都是以要讲究卫生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方式却明显不同。[编辑本段]儿童诗写法一、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甲〃好象〃乙〃直接比喻例如:《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猴子》猴子像个顽皮的小丑整天在树上荡来荡去一会儿拉拉榕树公公的胡子一会拔掉桃树阿姨的装饰品二、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不说出比喻的事物,读者自己联想例:《妈妈》妈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妈妈的手》妈妈的手可以把白净的米变成香喷喷的饭三、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树》春天的树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秋天的树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爸爸》爸爸高兴的时候说话特别大声天花板都会震动爸爸伤心的时候眼睛呆呆的好像一个木头人爸爸生气的时候好像火山爆发谁碰到了谁就倒霉四、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用同一个词或同一种句型描写一件事物例:《风》风儿微笑在树上荡秋千在草原上赛跑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微笑》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微笑比糖更甜微笑比花更香(在+地方+事情)(微笑+名词+名词)(微笑比<名词>更<形容词>)五、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例:1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2太阳睡觉以后,灯就起床了。3月亮害羞的跑到云里躲起来了。4露珠儿看见太阳出来就高兴的笑了。《汽水》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干脆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六、摹声法—增加趣味模仿自然万物的声音例:《风》风最讨厌了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子然后在旁边大叫羞!羞!羞!真是气死我了《老祖母的牙齿》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祖母的牙齿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七、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使用"假如"、"果"假设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例:如果我变了风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把脸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吹干《如果》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常常上体育课免得学生失望如果我是爸爸我一定要戒酒免得妈妈常常伤心流泪如果我是上帝我要使人类只会笑不会哭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笑八、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以描写的数量、时间、行为、加油添醋、夸大描写《交通警察》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就是交通警察因为他有「气功」只要单手轻轻一推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九、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螃蟹》螃蟹!螃蟹!你为什么嘴巴吐白沫?是不是刚刚吃过午餐,正在刷牙漱口?是不是在流口水,妈妈想吃我手里的大苹果?《皱纹》老人的脸上,有一条一条的皱纹;大海的脸上,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十、重叠法—诗的〃心跳〃—节奏,注意节奏要和情感一致白鹭鸶飞飞飞飞到牛背上,歇歇脚风来了!飞飞飞飞到田野上泡泡水飞飞飞飞到稻草边捉迷藏《扇子》祖母手上的扇子,画了一只鸟祖母搧呀搧!鸟也飞呀飞!祖母睡着了,鸟也睡着了。十一、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例:《葡萄架》葡萄架,高又高,上边吊着紫葡萄。紫葡萄,大又圆,个的个儿,香又甜。狐狸看见往上跳,跳了半天钩不到。靠不到,心不甘,不说自己笨,倒说葡萄酸。十二、呼告法—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使内容更深刻、生动例:《换新装》妈!花园更换了彩色鲜美的春装;树木也换了淡绿色的新衣裳;远山脱去灰色的外套,穿上浅绿色的衬衫;小草也穿著新的绿裙子,在春风里摆动着呢!妈!您看看,都换了新装啦!妈!人家都换了新装啦!十三、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例:《游戏》小弟弟我们来游戏姊姊当老师你当学生那么妹妹呢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十四、对比法—突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私房钱》爸爸的私房钱,藏在工作帽上;妈妈的私房钱,藏在皮鞋下;我的私房钱,藏在肚子里。《路灯》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6和9》6和9玩踩气球游戏,一不小心,9把6的气球踩爆了。6不服气地说,你怎么能把气球系在头上!

幼儿抒情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添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诗歌是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也是最具 想象力 的文学艺术作品。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有关诗歌的想象力的 文章 ,让大家了解一下 儿童 诗的创作技巧有哪些

诗歌的想象力 ——浅析诗人雪野的一节小学儿童诗创作课《云》 作者:赵宁宁[1]

 诗歌是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也是最具想象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义务 教育 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要教会学生学会从各种意象、 典故 中去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思想境界,剖析凝聚了中国 传统 文化 、古代圣贤理想志向和历史生活场景的诗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这个抽象的问题中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除了古诗词之外,小学的教科书当中,还有一些以儿童的视野为导向的现代诗,比例也不少。据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三套教材中,儿童诗占总篇目的比例分别为8%、14%、5%[2]。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到底要如何确定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2015年11月底,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儿童与文学”的主题活动,其中有关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一线的教师齐聚一堂,其目标是从儿童与文学的向度针对小学语文的文学教学进行 反思 。会议上展示了各种关于小说、诗歌的课堂教学,而在这其中,雪野先生要在一节课中教会儿童学会儿童诗创作,这个目标让人觉得十分地惊奇。

 当然,儿童诗创作的内容会有很多,而本节课只涉及到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比”。作为一位非教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雪野先生关于儿童诗歌的教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居然能够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匹配拿捏得这样的精准,而且,这节课结合了我们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凸显出语言文字的真正的魅力,充分彰显出语文课堂的文学魅力。

一、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目标——比

 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短暂,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写儿童诗这个目标太过庞大,也不太容易。雪野先生对此也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选择了诗歌创作中的最重要的一点——“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赋、比、兴作为诗歌创作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表达方式。叶嘉莹先生借用朱熹的话 总结 说[3],“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把事情说出来;所谓‘比’,就是‘以此例彼’,‘例’就是‘比’,用这件事情来比喻那一件事情;所谓‘兴’,就是见物起兴,你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动。”而“比”作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诗歌的美感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雪野先生的教学内容就定位在“儿童诗创作中的比喻”,其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层次,掌握在“儿童诗创作中的比喻”中“想象”的 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把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第二方面,能够运用比喻来创作一句儿童诗。

 其中,教学重点就是对“诗歌”中“比喻”所应该有的特征有所理解,而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在于,如何围绕比喻展开一首儿童诗的写作,而且,还要通达到意境之美。

 比喻,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会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进行比喻的定义的阐释,解构比喻的要素。但在这节课中,雪野先生在此并没有将解构“比喻的要素”作为重点,而是把比喻放在了儿童诗当中进行特定的处理,强调形似不过是表层,而物象(image)的相近关键在于“神似”。

 这种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选择凸显了特定文本需求——“儿童诗”,而且选取的教学目标很小且具体可操作。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地方,那就是儿童对于事物特征的联系往往拘泥在已有的外在特征上面,难以落实到意蕴的融通。

 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所见,雪野先生要教会儿童打破在比喻方面的思维桎梏,进行发散联想,放开比喻的想象力。而这就构成本节课的两个目标,基于前面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第二个目标就有了延伸的可能。

二、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环节——欢乐的游戏

 雪野先生的这节课其实并不复杂,其主要的环节按照教学目标就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关于儿童诗中“比喻”特点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就是运用“比喻”进行儿童诗的创作。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对应并不一定是按照顺序来对应的,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在几个教学环节当中,一个教学环节也可能会承载几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但是,在这节课当中,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个环节的任务更重一些,第二个环节的任务更轻一些。

 第一环节,借用“一字生花”的游戏活动,初步学习使用想象。

 教师首先展示了蓝天中白云的,引出本课的一个主题——“云”。然后,引导学生们开始围绕“云”字来进行 组词 和 造句 。当然,这两个活动是经由游戏来实现的,而游戏的名称也具有了诗歌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玩两个游戏:“一字开花”和“借词造句”。

 生:我不了解什么叫做“一字开花”。

 师:一字开花,就是组词。……组词的时候要思考,你是要表达颜色的呢是要表达形状的呢还是要表达云的什么属性

 生:白云。

 师:白云,好。如果你是乌云,那么请把手放下。我们要有想象,要求与众不同。……

 生:云霄。

 师:云霄,我感觉好高哦。

 生:星云。

 师:有想象力,有味道。说不定一首儿童诗会从你这里诞生。

 在这一环节,雪野先生用“一字开花”的游戏让学生实现了组词,并在其教师反馈的过程中把组词的标准提出来——“我们要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想象。而且,雪野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搭了“台阶”——“组词的时候要思考”,要求学生反思自己所组的词到底是想说颜色、形状还是什么其他的属性,让每一个组的词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不仅如此,雪野老师在这里还为每一位学生所组成的词建构一个意象,帮助学生营造自己的词语的图景,比如“云霄,我觉得好高哦”。这一个从自己的组词出发的想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体味词汇的美的意境。

 在这里,教师的每次提点都会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提升,而学生的每一次的回答都会获得一次的冲击和一点进步,最小的进步者可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组词“白云”、“乌云”都是从颜色方面说的,并在脑海里学会从词语中营造出这些云朵的意象。

 第二环节,借用“借词造句”的游戏活动,落实学生对于儿童诗中比喻特征的认识,并初步学习使用想象来进行比喻。

 雪野先生开始了“借词造句”的游戏,在那之前,他首先复习了什么是比喻,而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修辞方法”的术语,学生们的回答也是标准的,那么在学生已然了解了比喻句的前提底下,我们还能有什么样的进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一个字变成了词儿,下面我要让大家玩的游戏是“借词造比喻句”。什么是比喻句呢想一想,把道理说清楚了就好了。

 生1:比喻句就是把一个东西比喻成另外一个东西。

 师:这两个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这个东西很像。

 师:很像,包括了外表很像,也包括了虽然外表不像,但是神似。比如,彩云,像一本书。(雪野先生用PPT展示:你可以给云造比喻句吗)

 生2:白云,像一朵棉花糖。

 师:回答正确,是否能说得更好呢

 生3:白云,像一朵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同学们笑了)

 师:请给我说出笑的理由。在笑声中,我听到了什么

 生4:我觉得白云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这是一种想象。……

 师:请告诉我新改的好,还是原来的好

 生5:后来的那句好,因为有了味道。

 师:简单的比喻只是把简单比成什么,但是好的比喻就有了味道。……

 师:白云会被什么吃掉

 ……

 生: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

 师(佯装生气):白云像什么五颜六色你给我说清楚!

 生:因为夜晚的时候,白云变成红色了,红色和白云在一起变成了紫色,紫色、红色。

 师:你认为他的回答好不好,当一回小老师。

 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好,因为白云只有白、黑、红三种颜色。不能说五颜六色,还有白云大多数是白色的。……

 师:如果说晚霞,像一朵五颜六色的花,就正确了。但是,晚霞是白云吗你回答的时候,要用诗人的想法来回答。如果你说,到了晚上,白云被太阳染成了五颜六色的。这就打通了叔叔的想象。要注意写诗歌的想象……想别人不敢想的,当然前提是两者也有内在的联系,白色是会变的。

 ……

 师:第二个游戏结束。第一个游戏一字开花,第二个游戏把词儿变成比喻句。尤其是比喻句之后, 故事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不再是比喻句了,诗人写诗歌是从比喻开始的,这就是这节课我给你们的秘诀。

 在这个环节,雪野先生运用“借词造句”的游戏进入了“比喻”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关键点不是比喻的定义,又或者比喻的要素,如本体、喻体、比喻词等。

 在这个环节中,要打通的是“如何把两个事物或者物象建立联接”,而在这其中最要紧的“神似”。

 而在这里,雪野先生做了两个重要界定,第一是大胆想象,第二是想象也不能乱想,要有足够的神似理由。要大胆创新但是又有所限制,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为此,雪野先生重点选取了两位学生中可以加以阐发的例子进行重点阐释。在第一个例子里,雪野先生要求学生比较“白云是棉花糖”和“白云是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当第二位孩子说出又大又甜的时候,孩子们笑了,老师从笑声中听出了孩子们的乐趣和困惑。

 在这里的笑声并不是可以放过的一个课堂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学生对于想象的界限还是有所困惑的,最妙的是,雪野先生抓住了这个笑声,让学生回顾你笑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白云是没有味道的”,这说明我们学生在想象方面已有的限制,认为要按照世界的真实来进行比喻。而老师在此借用一个反馈来打消了大家的困惑。

 接下来,在第二个事例中,又出现了一次笑声,“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学生们再次发出了笑声。这个联想似乎有点超出了想象的范畴,于是,雪野先生在这里总结,我们要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两次笑声,两个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教师打通了学生的两个困惑,解决了想象的限制问题和过度发散的问题。

 第三环节,教师亲自示范儿童诗的创作,并鼓励学生运用上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来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这个部分是一个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阶段,所占的时间不多,因为这部分是后续课程的一个延展和生发,可以作为接下来进一步儿童诗创作的后续。

 师:(老师展示了自己写的儿童诗,然后总结说)出现了比喻句的时候,我会用01秒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会用02秒的时候回答这样的问题。

 诗人从发现,到提问到有了结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首诗歌的过程。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诗。第一遍:用你的目光抚摸每一个字,张开你的小嘴,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读出来。第二遍:等到了这个时候,你不会掉字了,你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出声朗读了。举手给这首诗歌起个题目。

 生:书。

 师:可以灵动一点点。

 生:彩云和风。

 师:不大抓到核心,把这个作为题目有点简单。

 ……

 师:把要达到的味道放到开头,比喻句放在开头,是怎么样的味道比喻句放在后面,是什么样的味道一个比喻句出来,你要想象故事要怎么发展写诗歌是走着、跳着写出来的。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写一首诗歌。写诗歌不是写 作文 ,不一定先要有题目。你可先要有题目。你可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

 师:诗歌当然可以模仿。这位同学的题目是《白云的一袋袋颜料》。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尾产生,一首好诗,要在结尾的地方花大力气。……

 师:今天这节课,告诉大家:不要小看组词,有了一个词的时候,找到了经典的比喻句的时候,有可能就有了诗歌的全部。一个画面,一个心情,都可以让你写出精彩的儿童诗。

 在这最后的一个环节里面,终于要从比喻变换到儿童诗歌的创作了,由于这是一节示范课,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并没有窥见全部的诗歌创作的过程,而是从中看到了雪野先生对于诗歌的创作的理念,他把理念告诉了学生,并教会了学生如何朗读诗歌,第一遍要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来进行默读,第二遍在没有漏字的情况下,再进行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朗读并不是促进阅读理解的关键,反之朗读的前提是要理解,为此,前面的停顿和理解是必要的前提。在课堂的最后,诗人总结道,要从经典的比喻句出发,进行诗歌的全部创作,可以从模仿开始,最后要表达的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各种的可能性,诗歌的魅力由此而生。

三、儿童诗歌创作教学的反思

 这节儿童诗创作的课程获得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认可,课后的反响也非常热烈。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进行更多精良的打磨,比如,围绕“云”进行“一字开花”游戏的时候,可以设计“学习单”先让各位同学落到笔头上,而后再让同学进行表达,又或者,借用“云”属性特征的关联,可以促进每一位同学反思和反省自己心目中生成的词。

 又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或者在未来的延续的课程中,教师的示范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成果的展示,还可以把自己在诗歌创作的各种想法结合到具体的诗句进行阐述,这种做法会比仅仅进行诗歌创作理念的阐述更有成效。

 虽然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这节课围绕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了各种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具体困惑和难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些都是值得老师们深入学习的地方。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来自诗人的一次课堂教学的课程,他在课堂中借用“儿童诗中的比喻”这一个点,将语言的精妙和思维的发展精巧地结合起来,融合的天衣无缝。而语文的魅力,也在语言和思维的紧密结合中彰显无疑。

 [1]赵宁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等研究。

 [2]梅媛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3:11-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5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