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若能调整认知偏差,就可强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若能调整认知偏差,就可强大,第1张

心理学证实,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理智,而是我们内在的经验以及我们对经验里的情绪认知

由此可见经验和认知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和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正确的认知将让你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大的内心,带领你由内在的强大而实现外在的突围。在认知上始终领先他人一步,最终将实现高效的人生。而错误的认知将让你受到不合理的期待和评价,不断自我否定,进而消耗内心,身心俱疲,失去了生活的主导权。

然而一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认知是长期内化的结果。它受到父母,社会,教育等共同影响,在面对某些事情或行为时候自然出现的声音和反映。因此稍不注意,认知将会出现偏差,导致出现错误认知和黑暗的人生。

拥有正确的认知固然可喜,但错误的认知也并不可怕,人生也不一定是黑暗的,只要你及时纠正认知,优化认知便可扭转人生,实现人生突围。

正如《认知重建》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高效拓展人生格局,只要打破当前僵化认知,调整认知偏差,修正认知偏差。

本书作者吴姵莹,是一位心理咨询家、也是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她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如何去识别错误认知,破解认知,重塑正确认知,以最有效的方式就可获得幸福崭新的人生。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从安全感,认同感,愤怒三个方面来了解认知缺陷及如何重塑正确认知。

01自己才是一直陪伴自己的那个人

安全感源于对人和世界的相信。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从生理到物质。

伴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越发觉得安全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总是在不停的增长,没有的想得到,得到了害怕失去,最终欲望越高就感觉自己越匮乏。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这种匮乏过度放大,这直接导致了不断的否定自己,厌恶自己,丧失了自己。

于是我们就把目光转向他人,试图通过他人的陪伴和安抚来获得安全感。这种现象在亲密的伴侣关系中非常常见。

为了摆脱不安的情绪,我们会把全部情感倾注在伴侣身上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安慰。假如对方没有及时响应,那么你便会着急抓狂,坐立不安,在猜测和怀疑中对向方恶语相向,直到对方真诚的道歉并竭力的保证后才消停。如此反复,在患得患失中,你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你?自己值不值得被爱?,彼此连接感的消失而这将引起伴侣的挫败。

事实上,就算最亲密的伴侣也没办法完全承接你对生活的焦虑。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也办法给你完整的安全感。

毕竟自己才是那个在风雨兼程的路上,不管是哭还是笑,黑夜和白天,痛苦或是喜悦,始终陪自己的那个人。

所以厚实的安全感,源于内心强大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有安全感呢?

《认知重建》告诉我们要真诚的对待自己,就可以让内心变得富足。

如何真诚的对待自己呢?我们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实现。

11看到内心所有的不安并安抚好情绪。假如此刻你是孤独的,你就要承认此刻我很孤独并接受因为孤独带来的感觉。

12开始与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终陪伴的那个人,唯有自己才是最牢靠,一味的依靠别人的人,是没办法决定自己的生活,走自己想走的路。

13深刻去体会这种不安的情感,正视并直面它,承认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逃避也不躲避。

14探索这种不安因素来源于哪里?是童年的阴影?还是原有的物质需求满足不了?

15承认不安情感后,从他人身上把渴望抽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倾听心声,与自己和解让自己不再寂寞。

我们通过复盘,看到内心缺陷的自己,调整可以调整的,修正能够修正的,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这样才可以抵御心中的不安,成就自己强有力的安全感。

人一旦有了安全感,就可形成融洽的关系,其乐融融的氛围,惠及自己也可造福他人。

02爱自己才是化解认同感上瘾的最好方式

生活中的小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名牌大学毕业,入职于世界500强公司,不到三年已经是部门主管,生活中还非常自律,健身,学习一个都没落下。

这么完美的人按理来说应该知足了吧,可她呢,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每天都在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按她的说法就是,只有不停的努力,才能感知存在的价值。

相信小美不是个案,我们周围很多人都习惯通过他人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在《认知重建》这本书中,小美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认同感上瘾”,意思指的是:不断追求完美行为,在追求他人认可中迷失自我。

可以说这是一种病,为了博取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不停的重复类似的行为,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没有停歇的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失去健康。

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为代价去点亮他人眼里的亮光。

这样的人内心往往很缺乏安全感,他们非常害怕,如果我不努力,他们会抛弃我,如果我不再完美,别人将不在爱我,因此,他们丝毫不敢松懈,力求达到最完美,做好的自己才不至于被抛弃。他们在拼命的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好员工,好孩子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心最真诚的渴望,忘了怎么去安抚自己,陪伴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认同感上瘾广泛的存在于下列人群中:男尊女卑家庭、有过优秀手足的人、曾经被排挤被霸凌经历的人、眼里又缺乏家庭支持的人,这类人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迫切希望被认同,希望通过被认可的行动来讨好他人以获得肯定。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

作者说爱自己才是化解认同感上瘾的最好方式。

打开心扉,审视内心的小孩并与之对话。放过自己,不要力求完美,接受缺陷的自己,拥抱受伤的自己。

听从内心的声音,肯定自己,赞美自己,只有先好好的爱自己,而后才有能力和自信去爱他人。

 

03愤怒需要被温柔以待

作者说我们八成以上的人有表达愤怒困难。原因在于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是,愤怒是不允许的,它是羞耻的,不光彩、小气的行为。

这就让很多人对待愤怒时,选择漠视并把它隐藏起来,深藏于内心某个角落,然后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我没有愤怒。

殊不知被压抑的愤怒在某个时刻将暴发处惊人的破坏力,你的生活乃至你的人生将会带来巨大创伤。被忽视,不被理解和呵护会让内心小孩受伤,受伤的小孩将不断的让你重现因为愤怒带来的压抑和痛苦直到你能够正视并安抚他。

其实,愤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它需要被看见,被重视,然后被温柔以待,只有这样,愤怒才会流动起来,进而被消除。

面对愤怒,我们不应该愤怒然后自卑更甚者觉得自己不可原谅。它只是我们七情六欲中的一种,我们情绪的一部分,当它来临时,勇敢的去承认心中的感受,而后耐心的安抚,去感知自己的渴望和委屈,耐心的陪伴,为愤怒的情绪寻找正确的宣泄口,让愤怒流动起来,宣泄出去,使内心重归于平静。

人之所以能够呈现百态的人生,全在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全取决于他的认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是吃五谷杂粮,有些人他的人生目标仅仅在于吃饱穿暖,而有些人却能够拥报梦想,走出困境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

虽然认知深受原生家庭,教育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它的先天性不足,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可以后天改良和修正。经过不断优化和重建后的认知能够带让你内心变得强大,充满自信不再被焦虑,愤怒情绪所左右,懂得爱自己,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这本《匿名区》严格的讲不能算是一本书,应该算是个故事集,一个由33个匿名者讲的33个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

    匿名虽只是让看的人不知道写的人是谁,但写的人自己发生的故事却想与人分享。我想,每个人的情感都需要一个宣泄口。否则,时间久了,人的心情会发霉,心理也或多或少是不会健康的。

      近期看的电视剧《在远方》,女主路晓鸥是学心理学的研究生,但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时,竟然也生心理疾病了。她的导师领导对她说:心理疾病的最好心理医生是自己。如今,心理疾病已经不是陌生话题,甚至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心病而不知。

        我想,这本《匿名区》中的33个匿名作者,既成功治疗了自己的心病,成为解救自己的心理医生,还分享了自己的案例,让同病的人找到正确的方法,更让未病的人学会了怎么有效预防。这虽是匿名的救助站,却是便民的,又是讨喜的。毕竟,在这个无所不能的信息化时代,想拥有绝对的安全隐私,真不是一般二般的难。

      因为是匿名,才写的肆无忌惮的真实。整本书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一些普通的市井生活,一些似乎合情不合理的真爱,一些无法说清的儿女情长,一些俗女渣男的是是非非,分不清是好还是坏,讲不明是对还是错,却让读者看湿了双眼,看动了内心,看穿了人情,看清了世间。

        因为匿名,所以无需欲盖弥彰,所以写的人大胆,读的人畅快;所以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既是写者的本能,更是读者的最想。

        因为是匿名的,所以是陌生的。 因为是陌生的,所以是可以适当尊重旳。因为是可以尊重的,所以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亦如此书一文《失痛症》中写者的一段话:我之所以匿名写下我的经历,最初的也是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够友善地对待身边那些"不同"的人、那些身患疾病的人、那些有着不同性取向的人、那些性格孤僻不好相处的人和那些原生家庭不够幸福的人。很多人的人生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一点爱呢?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无论是伟人名家,还是贩夫走卒,总有为外人不能道之的事情,谁也都想找一个宣泄的树洞。

      感谢这些勇敢的匿名者,愿意割衣赤裸相见,看得见的伤口,看不见的伤痕,救人者亦自救。

      匿名的倾诉,谁人都想,不足为奇,也仅此而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情绪宣泄是幼儿园的一个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幼儿对个人情绪宣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良的宣泄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何让幼儿适度地宣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为幼儿提供适度宣泄情感的方法,让孩子生活或活动中消除内在的积郁,让心中的愤怒或不满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上做一些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情绪宣泄是幼儿园的一个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幼儿对个人情绪宣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由于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幼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如,成人强硬的阻止他与同伴游戏;长期受到溺爱,习惯于在成人的迁就下生活,而不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等。幼儿园中,幼儿在出现不良行为被批评,和同伴之间发生纠纷,受了委屈……等情况下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发泄的需要。幼儿有宣泄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件所限制。独生子女“娇、骄”二气严重,听不得批评,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产生消极情绪。家长们要不就是溺爱幼儿,要不就是严加“拷打”,有的家长也希望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幼儿,但是缺乏技巧,往往凭自己的喜好教养幼儿。教师对此常用的方法、一贯的态度是正面的教育,或者是严厉的批评,还有的是索性将他们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家长和教师的忽视,以及方法上的简单,经验缺乏科学的验证,没有控制的具体要点,处理很模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一部分幼儿学会压抑,或者以不正确的方式发泄,而不良的宣泄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伤害他人等现象。

我们认为,应该理解幼儿的宣泄需要,并以适当的方式让幼儿适度地宣泄,以让他们疏导消极情绪。 快乐的含义并不是无忧无虑,永远愉快的。只有让孩子学会恰当体验、控制和表达他们的各种情绪,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人。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内容和情绪体验。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

如情景讲述活动《消气商店》中,在情景讲述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理解体验不良情绪,找出情绪宣泄——消气的方法,懂得保持愉快心情的重要。《消气商店》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通过设置开商店的游戏化情境,让幼儿自己感受并给予补偿性的教育,引导幼儿正确选择与社会行为规范相一致的宣泄方式。我们对于幼儿表达的情绪体验、感受,不枉加批评或评论,而是通过设置的“冲突情境”教会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讨论和商量出合理解决的办法来。在冲突情境出现后让幼儿自己进行评论,并寻找解决矛盾、让冲突双方都高兴的对策,让幼儿通过讨论,自觉的,心悦诚服地按照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去做。经过多次“情境冲突”的讨论,幼儿逐步学会怎样更好地宣泄情绪,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始终让自己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快乐地生活。

当然,幼儿情绪宣泄教育指导并不是一个教学活动单独能完成的,教育应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关注幼儿的反应,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地情绪,积极、快乐地生活。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宣泄。

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成人有时也很难理解,对于这样的孩子,适当的玩具是其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

记得带小班的时候,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张靖宇小朋友不小心被人家撞到了,而那位小朋友也没有向她道歉,结果张靖宇就在地上号啕大哭,委屈极了,任凭我怎么安慰,劝解,请那位小朋友道歉都还是无济于事,刚好那个时候我们是在体育室里活动,于是我就抱着她一起到海洋球区里,奇怪的是,她很快就止住了哭声,转而听到的是欢快的笑声。

可见,提供适当的玩具,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途径。海洋球具有鲜艳的颜色,孩子通过敲击海洋球,可以宣泄愤怒和挫败的情绪。同时,敲击球所制造的声音能够让孩子格外兴奋,球的掉落和滚动又吸引着孩子去追踪从而转移了孩子的关注点,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快乐起来。游戏时,孩子兴奋地用手抓这个又抓那个球,站起来,倒下去,玩得不亦乐乎,全然不记得刚才不愉快的事情了。

三、进行暂时隔离,重在自我发现。

幼儿园吃饭的时间快到了,于伊东还没有盥洗,周老师要开始给小朋友分碗了。平时周老师分碗都有值日生帮忙的,今天是于伊东做值日生,可他很拖拉,手也没有洗,衣服也还没有塞好,于是我就请了另外一位小朋友去帮周老师的忙。于伊东一见急了,想赶快洗好手去做值日生,可是裤子这个时候不听话,总是穿不好,眼看碗都快分好了,可于伊东还没有好,就急冲冲地跑进教室一把夺过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碗,“砰”一声摔在地上,没等我走过去,他就委屈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喊着:“今天是我值日!” 不过我们谁也没有理会。

日常教育中可见,当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幼儿发脾气也是一种情感宣泄。而成人为了让幼儿不发脾气或生怕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则一味迁就。显然,这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有意无意地起到强化幼儿无理取闹的作用,使幼儿的不合理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到严重时,稍遇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呼喊、脚踢、打滚等暴怒现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幼儿在家中形成的、不良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方法会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

当幼儿在情感宣泄时,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能怒火万丈,更不能“火上添油”,而应该冷静对待。幼儿的情感宣泄,就像六月里的雷阵雨,一阵狂泄之后,就会云开日出,经过一阵宣泄、撒泼,幼儿紧张、焦虑、不平的心理,就会逐渐得到缓解,重又趋于平衡,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对此,我采取“暂时隔离法”,以使幼儿的情绪更好地、更快地平静下来。

的确,于伊东似乎也发现自己哭了很久也没有人理会,过了一会儿也就不哭了,自己捡起地上的碗,跑到盥洗室里洗干净了,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于是我也过去轻轻地和他谈心,了解发脾气的原因。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太好的,你可以和老师提出来,今天你是值日生,也可以让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快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2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