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让母亲去安慰安慰孩子 给孩子买一些喜欢的东西 毕竟其实小孩吗 也就是赌气 一时的事 只要妈妈买点好吃的安慰安慰其实也就没事了 我小时候也经常跟我爸妈吵架 我也是不说话 我妈第二天做一些我喜欢吃的 或者是说我别生气 老大不小了 别那么耍脾气 我也就没事了 要记住作为母亲 是孩子的榜样 不可以总是凶孩子的哦 毕竟孩子也10几岁了 有思想了 愿早日你们可以化解干戈!
写信吧,把你想说的话都写下来,在你爸爸意识清醒的时候交给他,建议写你的真实感受时候写得催人泪下,我想他会知道的。。。也会有所想法的。
每次他和你妈妈吵架的时候,第二天就写信给他
几句话给你参考参考
我知道爸爸您压力很大,因为您是我们家的支柱,需要去承受很多很多我们理解的甚至是我们不理解的事情……
我知道我还小,不能去帮您承担什么,但是我总会长大的,爸爸,我长大的那天不远了,希望您能够坚持等下去,我以后一定做个有出息的人,不会在让您这么累了……
爸爸,我爱您,妈妈也是很爱你的,不然怎么会有我的存在……
爸爸,住手吧!不要让我们的爱在酒精的作用下消失殆尽……
精读妈说: “是”不是迎合,是成全;不是不管,是温暖;当父母多说“是”,孩子就会变得顺。
作者:木人(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养孩子不可怕,最怕的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易燃易爆,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拨动他们的神经,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
此时,女孩已经睡了三天地下通道,饿了求好心老板施舍,冷了找好心人送衣,无论如何就是不求救父母。
这一幕,让人哭笑不得,又十分理解,每一个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我们都明白,那一场青春期风暴,意味着什么,需要父母如何对待。
青春期的孩子,张牙舞爪,说不得,训不得,轻则顶嘴,重则轻生、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跟父母反目成仇。
有人说:“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养孩子是一场修行,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智慧应对。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一味较劲,只会耗费蛮力,不较真,才是真智慧。
叛逆的背后,是对“看见”和“认可”的渴望
心理学家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的认同。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需要父母的看见和认可。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男孩张钊,他打架,玩手机,早恋,还在高三选择了辍学。
用他的话说“基本上父母觉得我不敢干的事,我在高二差不多干了个遍”。
父母以为这一切的叛逆,是因为孩子早恋,因为他以前不是这样,却不知张钊只是因为受不了学校的压力,每一次跟父母提到自己的压力,父母总说“学校几千人,为啥就你受不了”。
张钊的叛逆行为,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却并非自己所愿。
叛逆,如果只被视为麻烦,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被爱,之后可能会用更叛逆的行为表达自我。
父母面对叛逆,如果习惯打击,无法透过叛逆的表面看见他的内心,潜在的情绪就会发酵成毒素,影响孩子一生。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说: 叛逆期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孩子的叛逆性格,严重者还会因此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 社会 等病态性格,更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叛逆如果发展成过激甚至极端行为,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灾难。
在青春期里,被父母看见和认可的孩子,就像拥有一颗糖,从此甜了整个人生。
父母越是说“不”,孩子越是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再也不逆来顺受,父母越是不允许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偏要去试一试。
电视剧《我不要和你做朋友》中的吴智勋,是很多经常被父母说“不”的缩影。
父母一心期待他考上名校走出小县城,吴智勋不负众望,成绩稳居年级第一。
当高考就在眼前,父母的控制愈演愈烈,吴智勋的反抗也更激烈。
父母不让他跟成绩差的人做朋友,他偏要跟他们一起玩;
父母不让他跟女同学走得近,他偏要跟她做朋友;
父母不允许他耽误学习,他偏偏放弃了高考。
即使后来,他同意了复读,他还是会逃学躲在出租屋,整日酗酒,因为那是以前父母严令禁止的行为,现在“我就是要做我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说“不”,他们越喜欢反抗。
一旦习惯了反抗,就忽略自己的内心,慢慢活得像个空壳,看不见真实的自己,无法正确表达自我。
心理闭锁一旦形成,原生自卑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那时候,父母再纠正,都无能为力。
孩子长期被否定,容易自我价值感偏低,变成讨好型人格,别人给一点温暖,他就用全部去偿还,分不清是非对错。只知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痛苦不堪却无力改变。
“不”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刀,最终会束缚他们一生。
多跟孩子说“是”,少跟孩子说“不”
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父母的头疼期,可青春期并不是未解之谜,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必畏惧,掌握合适的钥匙,问题自然可解。
金婧小品《我家孩子叛逆期》给我们做了示范。
当女儿踹门,妈妈笑着夸女儿“好身手”,爸爸鼓掌“踢得好”;
女儿踢倒“碍眼”的椅子,妈妈爸爸继续附和;
女儿嫌坐着吃饭毫无个性,父母立刻起身站立;女儿撕碎书本声称“不读书了”,妈妈瞬间要爆发,却忍着“不读书也挺好的”,
当女儿要离家出走,父母拉出准备好的行李箱,送她出门,女儿却犹豫了。
当女儿再次出现,忽然懂事了,会摆正倒地的椅子,饭桌上没有自己碗筷,主动去拿。
周国平老师说: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当父母开始学着顺着孩子,少控制孩子,尊重他们,彼此才可以平等对话。
1、多跟孩子说“是”
“是”即顺,意味着对孩子尊重,肯定,信任,放手。
青春期的他,不再是个小孩子,他正在成长为大人,适当放手,孩子才会成长。
想起我初中时迷上追星,卧室里贴满了明星海报,谢霆锋、飞轮海、棒棒糖,可是父母对我的花钱,依然有求必应。
我十分感谢,他们当时尊重我,没有直接制止“女孩子贴这么多男人的头像,要脸吗?”
否则,心理阴影的面积多大啊。
得到满足的孩子,没有匮乏感,被信任的孩子,才不会变坏。
当他晚归,为他准备一碗粥,发现他打架受伤,给他护理伤口,考砸了给他一句安慰……青春期的孩子心也是肉长的,父母的心疼,他们会看在眼里,感恩在心。当父母相信他,他就会值得被你信任。
“是”不是迎合,是成全;不是不管,是温暖;当父母多说“是”,孩子就会变得顺。
2、少对孩子说“不”
“不”通常表现为“说得多”和“管得多”,意味着控制、否定等。
说的多,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80/20法则 ”告诉我们, 把80%的时间留给对方来发言,把剩下20%的时间拿来提一些能启发对方说下去的问题。
让倾听大于唠叨,才是事半功倍的沟通法宝,也是打开心房的钥匙。
管得多,就是控制,父母只允许自己对孩子说“不”,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反抗。
记得表弟十三四岁的时候,一次跟姑姑吵架,就要往外走,姑姑也板着脸“出去就别回来”。
高中毕业后,他不想上学,姑父执意把他送去当兵,不允许表弟有一丝抗议,临走表弟留下一句“我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他做到了,两年没有休过假,一个电话都不打。终于回来,已然退役,父母对此毫不知情。
在青春期里被否定和冷漠浸泡的孩子,再也不会对父母打开心门。
一旦挣脱父母的掌控,凡事都会自己做主,拒绝跟父母商量,即使偶尔不辨是非,也会将错就错,不接受批评和更正。
聪明的父母懂得,绝对控制只能让他们更加叛逆,减少约束,尊重孩子,如此孩子们才懂得自我约束。
养孩子是一场博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斗智斗勇,将心比心。
让我们用心去温暖那只棱角扎人的刺猬,陪着他平稳地度过整个青春期,是漫长岁月里最特别的告白。
作者简介:木人,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文第5期学员,家居小主妈一枚,不负时光不负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