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课中弘扬民族精神

如何在音乐课中弘扬民族精神,第1张

1、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民族音乐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为之赞叹,并产生兴趣。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就有三百多种,拉弦、吹管、弹拨、打击乐器且很多乐器都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传统乐曲,民族音乐还有三百多中说唱音乐题材、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尤其是音乐内容丰富的民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启发式的言语引领学生共同领略内蒙古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同学们充分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视听教学,运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解说,帮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与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2、挖掘内涵,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鉴赏力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是概念的实质内容”民族音乐的内涵在于表达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等内容。为了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艺术,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例如:在给学生欣赏《嘎达梅林》这首作品,不要一开始就放视频,而应让学生在音频中逐步感受马头琴带来的巨大魅力,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通过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旋律)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再通过演唱歌曲和舞蹈反映这个民族的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给学生讲解乐器构造的过程中让他们能更感受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了解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欣赏民族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有瞎子阿柄的《二泉映月》和贺绿汀《牧童短笛》……通过观察比较、听赏感受让他们感受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其特有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表现民族音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民族音乐真正“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音乐与教学活动连接起来,这就要给予学生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游戏、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自由创造音乐,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从今年开始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进入中小学教学课堂,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也能充分了解京剧中的行当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并延续到别的戏曲种类上,从而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较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拓展课中让学生探究、体验。如:在《生旦净丑演乾坤》这一单元中,教师事先可以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各类戏曲,在第三课时音乐课上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课后学生反映很好,说道:“原先自己只喜欢流行歌曲,通过自己的学习,才知道原来中国戏曲竟有如此的魅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高民族音乐鉴赏能力提供了舞台,也为他们在今后的音乐之旅中关注民族音乐作了有益的尝试。

内容摘要:高校弘扬民族音乐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实践展开,通过“听、唱、学、看”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 途径 音乐实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正在引起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普通高校是培养未来高级知识分子的摇篮,如何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改变当代大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是摆在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我们有些青年学生,其中包括一些非艺术类名牌大学的学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个别学生会一两件乐器外,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基本上可算作是一张白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忽视音乐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缺陷,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国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应当补上音乐艺术教育这一课。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是高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的实践,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施。只有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音乐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类高校来说, 在实践中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音乐艺术教育本身有其特殊的特点。音乐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感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从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音乐实践方法是聆听和模仿。

1通过“聆听”感受民族音乐

音乐艺术称之为流动的建筑,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人们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才能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听”。有兴趣才能去“听”,“听”了才能知其美,才会更有兴趣,“听”得多了才能学会“听”。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音乐欣赏的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因为在这项活动中,欣赏者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去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高等院校的音乐课应引导学生大量欣赏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习惯,教会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能力。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听得多了,他们自然就想学唱,唱得多了,也就越来越喜爱民族音乐。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能准确地演唱难度很大的通俗歌曲,其原因就是他们听得多,耳熟能详,自然会唱。

2通过“模仿”体验民族音乐

任何一个母亲教孩子说话,不约而同都能由浅入深,从最简单、最重要、最实用的词开始,循序渐进。那么,民族音乐教育也应由浅入深,由简单的、易唱易学的开始,慢慢推进。要先通过欣赏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学唱进一步体验民族音乐的精髓,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学生在反复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逐渐喜爱民族音乐,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学唱,可以从地域风格浓郁的民歌入手,进行模唱。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介绍民歌的特点、形成、不同地域风格的特色以及演唱技巧等相关知识,可采用多媒体视听技术,通过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再结合教师亲自演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唱。不要一开始就学唱难度高、结构复杂的作品。学生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不断积累民族音乐作品,在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亲自参与音乐的实践中,让身心得以充分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

3通过深入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探究民族音乐

舒曼说:“只有了解形式,才会明白内容。”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听辨旋律、节奏、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形式,有意识地加强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音乐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只有通过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相关的音乐知识,才能在听者的头脑中形成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音乐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要让欣赏者自己去感知、体验、理解其蕴含在音响律动中的意境,以及歌词文本中的含义或言外之意。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音乐技能,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科普兰所说的:“聆听者必须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只有掌握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欣赏音乐的过程才不是肤浅的、有限的、片面的,才能解读音乐真正地内涵。

4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深层次理解民族音乐

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发展求新思维,体现出音乐的直观性、参与性、丰富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多媒体视听技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师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表投影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音乐形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歌、民乐、曲艺等民族音乐的海洋中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使中华音乐在学生中树立起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

[1]王炎琪,谢坚强,田正田学生音乐修养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红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想中国音乐,2001,1

[3]齐易,张文川著 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

[4]杜卫主编 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民族音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已初具规模,西周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学校网络,统治者把乐教视为“国教”,把乐教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推崇音乐教育。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是人的思想全面形成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族音乐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民族音乐虽然有很多精品,制成幼儿作品的却很少。据统计,除了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做传统音乐音像资料外,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或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更加密切与广阔,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教育应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音乐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民族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担负起了培养幼儿情感、健全人格,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责任。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实施幼儿民族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为让幼儿有效地学习民族音乐,通过民族音乐元素的吸纳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等,经过实践,摸索出以下几条教学方法。

1、环境创设法。创造环境,用自然生活中的声音启发幼儿学习民族音乐。

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可以引发幼儿联想,民族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幼儿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他们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不断充实。歌唱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幼儿高兴时喜欢用歌声来表现,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

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佤族音乐的特点,我尝试着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将音乐融入打击节奏活动中,帮助幼儿直接感知音乐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这方面能力,设计了打击乐活动—金色的木鼓敲起来。发展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打击节奏、边伴随节奏做佤族舞蹈动作,从一种简单的节奏到每小节一至两种节奏或舞蹈动作,培养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编配节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教学进程中,只要幼儿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必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在节奏中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进行打击乐器与舞蹈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音乐,并且经过几次练习后,效果比单单打击节奏效果要好。

音乐的节奏概念是模糊、抽象的,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佤族音乐的特点,我尝试着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将音乐融入打击节奏活动中,帮助幼儿直接感知音乐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这方的能力,发展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打击节奏、边伴随节奏做佤族舞蹈动作,从一种简单的节奏到每小节一至两种节奏或舞蹈动作,培养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我在编配节奏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课程的进行中,我还发现只要幼儿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必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虽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复的次数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在节奏中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进行打击乐器与舞蹈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音乐;虽然在配乐的时候有些慢,但经过几次的练习后效果很好,比单纯打击节奏效果要好得多。

2、情境联想法。发挥联想,用生动的想象情节活动培养幼儿学习民族音乐。

情节诗、短剧或者想象的情节活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无论哪部动画片都离不开音乐或音响,《猫和老鼠》的音乐和音响效果是非常优秀的,不但幽默、活泼,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故事情节,为孩子理解和欣赏作品提供帮助。学习民族音乐时,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引导幼儿想象并模仿某些情节活动,给音乐创造一些具体的有意义的背景,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民族音乐的乐趣。

如音乐欣赏:《竹林深处》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巧妙的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如孩子们爱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爱跳舞等,通过小动物到草地上做游戏、学小孔雀跳舞等活动,让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自然理解音乐形象,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民族音乐给幼儿带来的生命活力。《竹林深处》音乐的动静起伏,具有很强的民族音乐感染力,欣赏这首民族音乐时,结合相应的活动情节,幼儿们被它的优美旋律所陶醉。整个活动进行中,创编幼儿模仿小动物们学小孔雀跳舞的故事,作为活动的载体,为孩子创设的是一种和小动物一起跳舞的感受,这样的音乐活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开心,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来让孩子体验音乐,丰富情感。这些故事情景都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比较熟悉的,所以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能很好的表现、体验音乐的不同情绪变化。因此,幼儿很自然的就理解了音乐、感受了音乐。活动最后,幼儿通过用不同的线条来绘制图谱这一环节,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印象,再次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律,激发了对音乐的喜爱。

3、欣赏感受法。音乐欣赏,用欢快的民族音乐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欣赏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

《快乐拉祜》是拉祜族的一首本土的原创音乐,它的乐曲结构简单,旋律欢快,是幼儿较为容易易掌握的,为了使音乐欣赏更为有趣,采用图谱及音乐造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分辨乐曲结构,帮助孩子去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音乐欣赏活动是使幼儿了解拉祜族民族活动中的一个高潮,作为音乐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勇敢的民族。这首歌曲结构单纯,形象鲜明,音乐旋律欢快且歌曲的两段在强度、速度上差别明显,歌词虽然是民族语言,但它仍有汉语的元素,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大班组幼儿听赏。此外,在进行音乐造型活动中,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完全主动投入并沉迷在音乐之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将活动达到高潮。

4、正面教学法。表扬赞美,用教师的肯定促进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师的肯定是激发孩子学习民族音乐的“火种”。对于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效果无论是好还是不近人意,都应给予肯定,并及时加以指导,这样就会积发孩子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融入兴趣,学习的民族音乐作品要适合孩子理解的能力水平,贴近孩子生活,符合他们的思想感情。特别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孩子们立刻把音乐作品理解的完美无暇,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的东西是稚拙的、带孩子气的,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教师耐心的点拨、引导极为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