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歌曲的特点

彝族歌曲的特点,第1张

 彝族

 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过程中和西南土著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迁移,其中一支迁向西南方向。约在四千至五千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僰系“羌之别种”。并于3000多年前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部族,在史书中常被称为“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当时西南地区还有其他两大古老族群—百濮和百越。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融合,共同发展。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歌舞

 彝族歌舞迄今最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乐作舞等。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唢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余种。其中较著名的有口弦调《麻哥调》、短笛曲《放牛调》、月琴曲《雷波调》等。

 彝族歌曲

 彝族的民歌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内容多以劳动场面为主。彝族民歌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在众多的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和儿歌。

 叙事歌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式、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移、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等,还有不少爱情故事。叙事歌的曲调都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较少,与语言的声调结合紧密,具有吟诵性。

 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民歌,主要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牛山歌是农民犁地耕田时唱的,节奏比较自由,有很强的即兴性。下种歌、推磨歌等曲调明快,节奏也比较鲜明。

 仪式歌可分为婚礼歌、丧礼歌、节日仪式歌和宗教仪式歌等类别。彝族许多支系都有成套的婚礼、丧礼歌,同时也有春节、火把节演唱的节日仪式歌。

 彝族的儿歌分摇篮曲和儿童游戏歌两类。前者歌词多无具体意义,曲调优美,以单句体及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最为常见;后者曲调活泼跳跃,音域较窄,以上下句结构最为常见。

 爱情歌是彝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种,分短篇情歌和长篇情歌两种。前者多为对唱或独唱,一般由上、下句组成,曲调柔美抒情。后者多为齐唱,以云南的《四大腔》为代表。”),“四大腔”包含《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山腔》,分别流行于尼苏人居住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

 彝族民歌都有哪些音乐特点?

 彝族支系较多,各支系传统民歌的风格差异较大。不过,还是有些可以感觉到的共性特点。

 音阶调式方面,彝族民歌大多采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结构有两种。一种以[DoMiSol]三个音为框架骨干;另一种以[SolDoRe]三个音为框架骨干。此外,在彝族南部方言区还使用两种结构较特殊的音阶。一种是[FaSolSiDoRe];另一种是[SolLa↓SiDoReMi↑FaSol]。

 部分彝族民歌中也常常使用异音性的特色音,形成某种特殊的风格。

 彝族民歌多为有板,尤其是“跳弦”、“打歌”、“三步弦”等舞蹈歌曲。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运用较广泛。《四大腔》则主要采用散板。

中国56个民族,风俗各异。他们大多数的音乐和舞蹈都是歌颂生活和爱情。

传统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更贴近生活,比如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等内容;

现代的则是多以民族统一,民族团结为主题。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王星南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讲究线条、和谐、意境,追求内在思想上广阔、自由、美的空间。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的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特征;形成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它们共同形成了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气韵与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发音的过程是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单音加以艺术化处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而成为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修饰,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的演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

民族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或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较自然圆滑,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的,它需要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巾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旋律线条更加优美。

2、和谐

“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古代西周规模宏大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典礼音乐起,在长期实践中而逐渐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的延续性。由此,中国音乐千百年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夭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因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而不像西方音乐中讲究矛盾冲突主题的对比抗争。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具体表现在结构上和表演中。

在民族音乐中,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在众多的段落中其结尾均运用合尾的形式,听起来十分和谐统一。在民歌中对称结构的也屡见不鲜。在音乐进行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音乐的相对稳定性而达到一种音响上的统一,同时统一中又有变化等。另外以文武、阴阳、刚柔而形成的整体动态平衡,也使人获得一种宁静心理并产生美的感受。

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表现中,演唱演奏中要达到情感的体现是“内与外”的有机统一,音乐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要有内心感受、体验,通过演唱(奏)来表达,求得情与气、力与气的和谐统一。只有注意保持气与力的和谐通畅,才能有力地表达出多层的音乐情绪。

3、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

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音乐不像绘画、雕塑那祥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它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在音乐中总包含着某种音乐音响之外的内涵,既有实实在在的音响实体,又有人自身对音乐的感受,要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常说的“声断意连,声断意不断,意到音不到”、“意在笔先,笔所未到气已吞”等。意思是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处无声胜有声”。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悟是指人的思维经过紧张的运动之后,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有力把握。领悟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修养,要摆脱技术的困扰。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在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形成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共同地美学基础和艺术范式,包括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简约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达方法,匀称平稳的节奏安排,均衡对称的结构原则,逐层对称的展开手法,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诗歌、语言、舞蹈、戏曲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等。概括而言,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1、语言方式的影响

中西语言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民族音乐艺术的特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声乐艺术形成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用嗓的方式、声音的调节、发声的技巧、语言的特征音乐的风格和审美要求等方面。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在口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中,人的生存知识、行为规范、审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传承,而歌唱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行为之一。声音的优美与旋律的动听,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中国民族声乐对音色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也是以中国的语言语音为依据,形成了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唱法上的音色特征,并已积淀为一种稳定的音色审美观念。与情感表现直露、强调个性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蓄、中庸和群体化。“乐而不*,哀而不伤”,这一审美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音乐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所特有“润腔”,也是中国民族声乐中一个重要风格特点。在民族歌唱审美活动中,“润腔”则成为判断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润腔不仅可使歌唱富于韵味,弥补曲调表达情感的不足,达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及意境的目的。同时,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族器乐,由此产生了酷似人声的管子、二胡,高亢明亮的唢呐、笛子等乐器及其技法。

2、传统记谱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框架式”记谱形式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沿用着“不精确”的“框架式”的记谱形式。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人文价值观、情感表达方式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产物。中国民族音乐本体、人文的若干主要特征,都与它相关和互为因果,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独特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物化显示。中国传统的框架记谱法,仅仅是有关传统乐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节奏的轮廓记录,这样,反而在音乐的传承的过程中促使了民间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在音乐形态结构方面的创新,并使他们的艺术表现发挥不出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跨时空的“一曲多变”和“一曲多用”的艺术功能。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同的民间艺术家根据同一首工尺谱来演奏或演唱曲目,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修养能力,奏(唱)出各种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的作品来。因而,同一首乐谱在不同的演奏家的“打谱”演奏下,可产生不同的作品版本和音乐风格。正是由于这种不精确的记谱形式,才由此而产生了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相统一的即兴式的演奏风格。《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通过对乐音客观化时值划分的摈弃,去掉了束缚演奏(唱)的书面精确记谱,辅以口传心授,从而使人在演奏(唱)音乐时,更容易通过“忘我”,从而“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的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与西洋管弦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民族音乐,意境幽远,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国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一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写意”风格,充满感情的流露。如果把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看成是一幅水墨长卷的话,正是靠旋律自身的分支,并通过音色、音区、织体的变化来展开画卷。中国的器乐作品受乐器特点限制,大多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大型的器乐作品,也是以齐奏为主。要取得乐曲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就需要通过乐器色彩的变化,旋律线条的起伏、乐句的抑扬顿挫等来实现。旋律是中国民族音乐中几千年来几乎主宰一切的要素,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共属“写意”风格。

中国民族音乐大都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虚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中国民族音乐善于以点代面,以一代十,擅长以象征性的手段表现乐曲内容。虽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