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主旨是什么呢?

灯笼主旨是什么呢?,第1张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段落大意:

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也可以归纳为“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吴伯箫的《灯笼》是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我们处于抗日战争的时期。在那个年代,灯笼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由一句“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引出了与灯笼有关的回忆和联想,构成了散文的自由写法。

挑灯接夜归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论进京赶考的掌故;上灯学,母亲在亲手接过灯笼后递过消夜食品。祖父有爱,母亲慈爱,和善的家风。

乡俗还愿,村头挑起一挂红灯,灯笼温暖着孤行客的心。为黑夜摸路夜行的孤行客照亮了前行的路。淳朴的民风,善良厚道的村民。

元宵节,跟着一条龙灯跑半夜,看灯猜灯谜,灯笼点亮了我儿时的梦。张灯结彩,喜庆和平丰年。跑着半夜看热闹的童年,煞是幸福。

接下来,由个人生活转向岁月沧桑。族姊远嫁,看满街灯火,时过境迁,感叹灯笼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出于喜爱,用朱红在纱灯上描红,领悟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想象皇宫里的幽深寂静,宫灯也许陪伴了皇宫里寂寞的人;想像沙场上古代战将挑灯看剑的英姿,表达愿当灯笼下马前卒的情怀。灯笼见证着历史的兴衰荣辱。“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表现了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吴伯箫在本文中关于家与国的情思,就是当时抗日救亡思潮的映射。文中提到的“霍骠姚”“汉将李广”“唐朝斐公”等人以及“雪夜入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等典故,又何尝不反映了全国人民对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的渴盼。而他自己愿意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也就是愿意为抗日而奉献,而牺牲。

“灯笼”是“光明”的象征。文章结尾提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与“灯笼”相比,它们的光更亮,照射的范围更广。

所以“追求光明,厌恶黑暗”应为本文的主旨。表现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缘分,给作者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的热情。

鲁迅写的《灯笼》主要描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盏灯笼,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三件事。

吴伯箫的《灯笼》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鲁迅《灯笼》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