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为何却总有人教我们分享这一切?
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人喜悲根本无法互通。大家许多心态的形成,都是由于大家所历经的物品,所看见的食物,对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危害,所以我们拥有所有喜怒哀乐。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喜怒哀乐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因为经历了什么事儿而与众不同的伤心,可是没有经历过这件事情得人,难以从字面去了解他们的痛楚。所以我感觉我们的喜悲并非互通的,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开心,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痛苦,或许她们有些时候是一致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同样的。
开心非常容易感染,可是忧伤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了解的。世界上没有真真正正的深有体会,开心也是很容易感染的,大家比较容易认知到他人的身上的开心氛围,可是说比悲伤更悲伤大家难以从这当中感受到一致的悲伤情绪。都说幸福的模样,大多数同样不幸的模样,各有各的不一样,因此在应对痛苦的时候,人们没办法保证真真正正的深有体会,一个人的痛苦,还是得一个人担负。如果真的可以保证深有体会得话,全球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抑郁症病人了。
每一个人的三观不一样,对一件事情造成的心情还会不一样。有些人见到大好山河会觉得激动不已,会心生欢喜,但是得人只认为她仅仅山,仅仅水。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对快乐的界定不一样,对浪漫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她们造成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自然环境下成长起来得人,情感的造成也不相同。所以我感觉总得来说,人们的喜悲并非互通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能共享自己的经历,但是我们没办法让他人了解他们的心态,如果能够碰到一两个了解你的人,确实不容易。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人性却一直原地不动,没有任何改变。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世界大势必须长期相互结合,人心必须与时俱进。每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人性也会随之变化,露出本来面目。
总有人感叹说“人心不老”,其实是不懂人性的真谛:人性就像水,打开了东方的缺口就向东流,打开了西方的缺口就向西流。如果水流向干旱地区,那么人性是好的;如果它们汇聚成暴雨洪水,那么人性就是恶的。
所以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水不东流,水不西流一样。但是,人性有其内在的规律,因为人类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
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写道:楼下一个人病危,隔壁家唱留声机;对面是闹孩子。两个人在楼上狂笑;还有打牌。河里的船上有一个女人在哭她死去的母亲。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很吵。
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悲欢不相通”,这是人性的真理
可见人性是自私的,没有绝对的同理心。
但是孟子和他老人家不同意。他强调“人性本善”。他说:每个人都有包容别人的心,就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之心,对别人有怜悯之心。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突然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都会有担心和恐惧,然后产生怜悯和救助。但救人的动机不是为了和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为了在邻里朋友中有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闹而产生这种心理,只是单纯的同情和怜悯。
孔子不断强调“仁”,孟子不断强调“仁义”。他们宣传得越多,就越能解释人性中缺失的东西。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孔子为什么总是讲仁?不仅孔子讲仁,老子庄子也讲仁。可见我们民族太多不仁不孝的人了,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讲仁孝的原因。
我们说人类是MoMo或者自私自利,这是人性中的客观现象,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帮助别人”。你看,韩信饿的时候,一个洗衣服的老太太可怜兮兮地看着他,于是她好心地给了韩一碗饭吃。后来韩信变得有钱有势,用1200金还了老太太。
但这毕竟是少数几个例子,被大力宣传,鼓励人们做好事。现实是很多人饿了,没饭吃,没人会惨。
如孟子所言“厨有肥肉嫩,马有壮马,庶人饥,野有饿死人”,如杜甫诗中所言“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
所以善良和共情是人性中少有的“真善美”,而MoMo的无情表现才是真正的人性常态。
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悲欢不相通”,这是人性的真理
国外有人做过街头实验。一个扮成乞丐的明星沿街乞讨。很少有人愿意帮忙,所以他们应该视而不见。事实上,如果这种场景出现在中国的街道上,愿意用善良来帮助的人会很少。
这是什么意思?毕竟别人的痛苦是属于别人的,与我们无关。就像鲁迅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