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乡愁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1张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

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

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

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愿望。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

1、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

2、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

3、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

4、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

感情上随诗人成长,时间推移,年代变迁,是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逐层递进,由家至国,反映出诗人随着成长,由思念亲人到心系祖国的热切情感变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

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乡愁

乡愁是诗人

身在异乡的日子,人们最怕寂寞,因为寂寞中会有思考,而思考便有了莫名的原始的乡愁。我们怕看到家乡的影子,也怕听到家乡的声音,哪怕一点点的情愫,便能摧毁你压抑已久的情感,而这种时候我们唯一能感觉的恐怕只有乡愁了。

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看到世界地图上的中国版图,也看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湾浅浅的海峡。而台湾正依在祖国母亲的脚下,像顽皮的孩子在母亲身旁蹒跚学步,又像出海漂泊的小船。母亲和孩子有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母子情深,依依相恋。树高千尺总要叶落归根,孩子远走后但注定要归来,因为母亲是孩子的天空,孩子更是母亲的天空。而小船出海漂泊,待到风平浪静、夕阳西下,定是归岸,因为指航的灯塔就在大陆的岸边。

大陆和台湾、依依相连,曾经的分离已让人们痛彻心扉,而归来的蜜甜人们还在回味。那浅浅的海峡不是你我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的思想是统一的。人们不会忘记那铁蹄下的岁月,黑暗的日子。人们渴望祖国的统一,渴望民族的富强。

而今却有跳梁小丑在数典忘祖地玩弄手段,凡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不会听之任之的。有很多台湾同胞渴望回到大陆,因为大陆有他们的根,是历史让他们分别,又是历史让他们重逢。他们把这种团聚的蜜甜分享给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人们都明白祖国母亲欢迎他们、包容他们、接受他们。当人们再次看到宋楚瑜和连战回大陆祭祖,世界华人都为之喝彩,历史再次证明正义是永恒的真理。

归来吧,归来呦,乡土会包容一切。那道浅浅的海峡我们不怕,因为没有比船更远的海,漂泊人不要再为乡愁撕心裂肺,乡愁再也不能成为我们的乡愁。什么也阻隔不断对祖国的依恋,哪怕是世上最宽的海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