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浅谈成都话声调

5.浅谈成都话声调,第1张

记得以前有同学跟我讲:“普通话的二声(阳平)=成都话的一声(阴平);普通话的三声(上声)=成都话的四声(去声);普通话的四声(去声)=成都话的三声(上声)”。我当时大致想了想,感觉好像是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这件事发生已经差不多过去了 十年了,再次回想起这个问题时,才终于有了个相对明确的答案。答案告诉我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么,成都话的声调究竟是什么样的,及其是否与普通话的声调存在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从相对科学的角度,用相对专业的方法去解答。

所谓相对专业的方法其实就是五度标记法了。该方法是赵元任于1930年创立,它用五度竖标来标记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

我们先看一看普通话是如何标注的,便可理解该方法的含义: 

在该图中,“1”~“5”分别代表声调由低到高的5度,箭头方向代表声调变化的前后顺序。以“妈”(阴平)为例,其声调从发音开始至结束没有变化,并保持在较高的频率上,为“5→5”。又如“马”(上声)的起始声调较低,趋势为先变低再变高,为“214”。

另外,声调有两个要素,一是调值,即声调的高低;二是调型,即声调的趋势。如,普通话中一声的调值为“5→5”,其调型为“高平调”。普通话中的二、三、四声的调型分别为“中升调”“降升调”(也称为“低升调”)以及“全降调”。

在了解五度标记法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成都话的声调是什么样的。首先,成都话声调的表述方式在不同的参考资料上是不同的:

在该表之中,可以发现不同来源的声调标注的分歧主要在一声(阴平)上,这一分歧既体现在调值有体现在调型上。百度词条和《张氏成都话拼音方案》中将阴平标注为一个高升调(4→5),而成书时间较早的《成都方言词典》将其标注为一个高平调(5→5)。这一差异主要源自于早期研究(基于听辨)和近期研究方式(基于语音试验)的不同引用1。在考虑到研究方式的进步以及日常经验后,本专栏中成都话的一声标注为“高升调”,且调值为“4→5”。

除一声外,另外三个声调在调型上没有分歧——二、三、四声分别为“中降调”“高降调”以及“低升调”,它们仅在调值上稍有不同。本专栏的成都话二、三、四声的标注则均与《成都方言词典》和《四川方言词典》保持一致。

本专栏的成都话声调五度标记图为: 

让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这时,我们终于知道,成都话中的一声(4→5)与普通话中的二声(3→5)均是“升调”但调值不完全相同。成都话中的三声(5→3)与普通话四声(5→1)的下降程度也不相同。成都话的四声(2→1→3)和普通话的三声(2→1→4)依旧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仅凭感觉去判断一个方言是不够严谨的,只有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说好一门方言,并明白其背后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成都话声调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变调。变调的相关研究课参考引用1等文章,写得非常详尽。本文仅找出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成都话中的变调是普遍现象。两字词组共有16(4×4)种声调组合的可能性,其中10种存在变调现象。请看下表引用1:

表中“H”代表高声调,“M”代表中声调,“L”代表低升调。“MHL”是表明声调的另一种方式,即三度标记法。只要类比一下五度标记法,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举其中一个例子,大家便能明白成都话中的变调现象了。“今天”是两个一声字的组合,但放在一起读的时候,“天”的声调将发生改变,从中升调变为中平调。

成都话的三字词同样存在变调现象,三字词共有64(4×4×4)种声调组合方式,其变调规律较为复杂,在此不做深入讨论了。

个人曾认为产生以上变调现象的是在发音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这样变调,才便于将这些两字词或三字词顺利发声出来。但此现象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若想深入了解,还请仔细阅读引用1。

1《成都话连续变调的优选分析》,闫小斌。

四川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拥有多种含义。

1、由于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对外的重要影响,四川话通常指西南官话成渝片,即成渝话,成都话和重庆话是其代表。

2、也可指四川方言,即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境内的方言的总称。

四川话的特点: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

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

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

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

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

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

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

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

如,“火巴

”(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

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

①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

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

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②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

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

③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

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

④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

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

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

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

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

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

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

管不倒那么多。(了)

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

赶紧睡倒!(下)

把裤脚挽起。(起来)

你坐倒起说嘛。(下)

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

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扩展资料:

四川话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人爱“算坛子”,也就是特别爱开玩笑。如果你来天府之国出差,旅游;最有必要的是了解一下四川话,以防自己“吃了亏”还不知道。

参考资料:

四川话— 四川方言集锦—

重庆人的个性特点是火暴,耿直,说起话来又冲,不管男女说话都是非常直白的,容易给外地人的造成素质不高的感觉;而成都人的个性特点是虚伪,小气,势力,自私,抠门,爱占小便宜,爱吹嘘,心眼也比较多,引用四川著名评书艺术家李伯清(他是地道的成都人)的话总结就是两个字“假打”。

前段时间有一个成都男人在网上征婚,结果引起公愤了,网友纷纷批判成都人,虽然成都人不停地为自己辩解,但是根本莫法抹杀他们在四川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当然不是包括所有的成都人)这充分说明成都人在我们四川其他地区的人民眼中是啥子形象,只要你随便问身边一个接触过成都人的四川人,他们对成都人的印象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会摇脑壳。

至于为啥子经常看到成都人和重庆人较劲,多半是因为重庆升为直辖市过后,成都人心理多少有点不平衡,以前是成都比重庆级别高,现在搞反了,以成都人的性格肯定要计较的,所以经常看到他们打嘴仗。

两座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抬高自己而中伤对方,逞的是一时的口舌之快,不但没得任何意义,还会让外地人看笑话。其实在外省人看来,重庆人就是四川人,大家都说四川话,吃四川菜。说到底,川渝一家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1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