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各级教育的一致目标。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明确指出: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是维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起生活的同龄群体是培育幼儿健康心理的良好土壤。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也证实了那句"亲其师而信其道"。四年的幼教生活,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浓厚的师生情,那是贴心的关怀、还有无数用心交流后的感动。
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根本前提。
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
二、热情与表扬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基本保证。
表扬这个词很有功利性,表而扬之,公开的赞美,是为了宣扬,知名当世,也是为了秩序的引导。家长和老师希望通过“表扬”这个手段,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正向的教育引导目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正确的利用表扬这个强化手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例如我们班的陈佳林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早晨入园时一句"老师好"总让人觉得怯生生的。针对孩子本人的特点,每天看到她来园我就面带笑容,热情得主动和她打招呼,还常常摸摸她的头和他聊上几句,久而久之她有变化了,虽然不十分明显,但能感受到她对老师的亲近,脸上的表情也自然了很多。王天昊小朋友平时不爱讲话,课堂上我主动邀请他来参加游戏活动,并给他鼓励与赞扬,奖励他小笑脸粘贴,从此他更加努力了,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理解、关注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
人人需要理解。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这些话用在孩子的身上非常贴切。由于幼儿时时处处要求成人给予保护,因此他们更需要成人给予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而且,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孩子的心态和真情实感,培养幼儿学会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园中,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幼儿心中,他们十分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依恋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在这些行为中,孩子其实是师幼情感交流互动的主动发起者,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的真实用意。无论是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答复。对于表白性的言行,老师可以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冲他们点点头,清清的应答一声;对于孩子的明知故问,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自问自答,提升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对于孩子之间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或是集体进行讨论,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怎样做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呢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教师与幼儿有效沟通的技巧,供你参考。
教师与幼儿有效沟通的技巧
教师与幼儿沟通:首先给自信。
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我们要肯定、鼓励他们勇敢的说。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前提下,幼儿会自然的随意的流露情感,表达想法。语言交流是相互的,老师习惯自己说,不顾及幼儿的想法、感受,很少关注幼儿表达的见闻以及体验。听和说,理解与表达彼此不分。与幼儿谈话需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认真聆听,随时变换角色,边听边思考,和幼儿站在同一个频道上,交互的交流,这样幼儿的思维模式不会被控制和约束,他们才能真正的、自由、自主的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我们在描述白云的时候,有的说像鸟巢,有的说像一群羊等等,此时老师不评价,不判断,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同的想法,这样孩子说的自信心会逐渐加强。因为老师给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对于少言寡语的孩子,不斥责,不批评,多肯定,多表扬。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我班的高在玄,不爱说话,于是我就故意创造他说话的机会,让他传话:你让某某小朋友到某个地方取某种东西,孩子完成后,我及时的鼓励,赞赏。逐渐这个孩子变得愿意和他人交流了。
教师与幼儿沟通:其次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和孩子朝夕相处,言谈中的习惯用语、肢体语言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所以时刻警醒自己:说话的时候,如履薄冰。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质量。吐字清晰、流畅,说话连贯、完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充分利用与孩子交谈的机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正性的、积极的语言,促进幼儿主动的学习语言。同时结合班内盆景、玩具、图书、食物等介绍颜色、形状、大小、结构、用途,渗透相关的词汇、 句子 ,帮助孩子在交流中积累 经验 ,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吃点心时,引导孩子说出点心的味道、形状,自己内心的感受,孩子们会说:今天的点心是圆形的,甜甜的、香香的,心里美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听着孩子们流畅的真实的表达,我由衷的高兴。与孩子交流需要谨言慎行,无意中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说,用快乐、积极向上的语言正确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当孩子们乱嚷嚷的时候,我会说:请安静,孩子们回应;我安静,(部分家长反映孩子把这种模式迁移到家庭中,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争论不休,孩子会重复老师的语言。)或者说:你们看某某小朋友做得真好,认真听老师说话,(同样家长反映;孩子会不经意间肯定爸爸干活认真等等),利用合适的机会请个别幼儿上台讲述自己旅游的见闻等等,孩子们畅所欲言,兴致很高,激发了孩子想说、爱说、乐意说的愿望。
教师与幼儿沟通:再次创机会。
给孩子们创设说的机会。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听之任之,有意识的、耐心的、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进行个别指导。蹲下来心平气和的耐心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当孩子主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倾注极大的耐心倾听,不冷漠的制止,否定孩子说话。关注孩子的语言表现,积极回应,巧妙引导。比如我们班的乐乐平时基本不说话,那天他换了件新衣服,我就主动问:乐乐的衣服真漂亮,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多少钱等等(提开放式的问题,谈话层层深入。目的是调动孩子说话的主动性。)孩子越来越信任老师,当我换个发型,孩子会主动凑上来说:老师的头发真好看,我会抓住话题继续引导孩子表达,“头发怎么好看,”“卷卷的头发变得黑黑的,顺顺的。”这个过程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老师,需要我们慧眼关注孩子的兴趣,巧妙引入谈话,把握提问、评议的技巧,持续谈话的热情,掌握适时的结束或转移话题,给孩子留下谈话余兴,或引出新的谈话 热点 。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教育 是教师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幼儿营造丰富、温馨、愉悦、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进行集体、小组或个别交流,以形成积极的语言交往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同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还为孩子提供了有关各种事物和 人际交往 的丰富经验,是基本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总之,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速度、效果表现出不同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幼儿语言教育要顾及整体的需要,还要照顾个别差异。工作中敏锐观察,细心分析,有效的了解幼儿言语交往能力和交往态度,适度的积极引导,为孩子今后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幼师与幼儿沟通的三大技巧一、语言的人性化
语言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使用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1、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被大家笑话多没“面子”呀,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悄悄地去休息室换上干净的裤子。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们不会发现的。”我想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
3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
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地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要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 儿童 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语言的艺术化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维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语言的“四化”。
1“趣”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 故事 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
2“激”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拥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都是不错的。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3“诗”化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是这样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画的内容按步骤、要求编成生动形象、简短易懂的儿歌,边画边说。比如,教幼儿画鱼时,我们可以一边画一边说“一条小鱼水中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会上,一会下,游来游去真自由。”这样就逐步画出了鱼身、鱼尾、鱼头、上鱼鳍、下鱼鳍和鱼泡泡,这种“诗”化的语言不仅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帮助了幼儿顺利地完成了绘画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4“简”化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
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我们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就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直白。
三、幼儿教师应善于创造性地使用书面语、情态语等无声语言
1书面语可能有的老师会说书面语在幼儿园使用不合适,它适用于识字较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其实书面语对于幼儿园的教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辅助作用。比如,两组小朋友进行背儿歌比赛,在黑板上给获胜组的幼儿画上一颗五角星远比口头表扬的效果要好得多;教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地记住歌词等等,这些就是广泛适用于幼儿园的非文字书面语的魅力。
2体态语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情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现出来。
幼儿教师的体态语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的手势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儿在犯错时心领神会,自觉改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肢体动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总之,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能够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我们的语言健康快乐地成长。
1 与孩子老师沟通的技巧
2 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3 幼儿教师怎样与幼儿沟通
4 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5 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6 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7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的跟幼儿沟通
随着教育工作者对“健康”认识的日益全面,人们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人的素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那种只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的教育,致使幼儿在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我们所说的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寻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发现,良好的师生间沟通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之一。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提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
2.尊重的原则
尊重的原则体现在教师与幼儿沟通中教师对幼儿所持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中,教师如持有尊重的态度往往就象催化剂一样,加速师生沟通的进程,并且会激励幼儿再与教师沟通的欲望,会调动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反之,则会打击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在沟通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希望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他,有时,他们怕你看不见,会凑到你的眼前,跟你大声说。三岁后的幼儿,又常常会让成人觉得他们很不听话,经常出现与成人对抗的情绪,而这些举动的出现,实源于幼儿内心尊重的需要。这时,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这些心理需要,在与他们沟通时,教师要以积极地态度来尊重幼儿,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诉说的内容要做出积极地反应,点点头、微笑、询问、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身体的接触等表示,使幼儿感到与教师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由此产生心理的极大满足,使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3.接纳的原则
接纳的原则是指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对幼儿的情绪及发生的行为问题,不急着作出判断的评价,而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时,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这时我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4.适时的原则
适时的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沟通时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只有把握了这些,才会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在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你再过去,抓住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年来,通过“沟通”这个渠道,让我们有了更公正、更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与幼儿建立了彼此互相信任、尊重的情感。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熟记幼儿的名字、老师目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目光的接触自己就是一种沟通和沟通,幼儿能经过老师的一个眼神理解老师。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学生入座、发放学习资料、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
第一,明白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幼儿的眼神会传递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教师要通过幼儿的眼睛,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比如,有时幼儿的眼神是闪烁的,那么就说明幼儿此时比较害怕,或者比较慌张,教师就要对幼儿多些安慰与安抚。再如,有时幼儿的眼神是凶狠的,就暴露出幼儿此时比较愤怒,在与幼儿进行沟通时,教师就要多些关心和保护,消除幼儿的愤懑情绪。
第二,看懂行为。
幼儿的行为会反映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比如幼儿可能会出现畏手畏脚的表现,那就表明幼儿心里有些害怕,在沟通时,教师要对幼儿表现出多些关爱。有的幼儿则是在行为上表现出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这就说明幼儿的情绪比较低落,有不开心的事情,教师在与其沟通时,就需要照顾幼儿的情绪,自己在表达时,不能表现出太过兴奋,要适当询问幼儿不高兴的原因。
第三,结合情境。
幼儿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十分清楚,他们不能十分准确地说出句子,教师需要根据沟通时的情境猜测或推测幼儿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要适当解释或重复幼儿的语言,进而与其更加顺畅地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第四,使用肢体语言。
幼儿不仅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听力和理解力也不强,不能十分准确地理解成人的意思。所以,教师既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幼儿沟通,从而达到效果。
第五,注意沟通的技巧。
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要心平气和,不打骂幼儿,要充满情感,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和关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