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我们组织教学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教师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隋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二、吃透教材,把握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罗曼・罗兰说:“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责任编辑 刘新)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1
转眼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快二十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首细想,虽然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成为语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码会成为有语文涵养的孩子。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语文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这一点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对这一让我挠头的问题,我曾经试着用下课时间给班级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辅导拼音,但收到的效果甚微,一是因为学习拼音是个很枯燥的东西,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二是课余时间毕竟有限,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习一年的东西真的很困难,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满腔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把我浇了个透心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级中拼音基础最差的学生修文龙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飞猛进,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和他的谈话我知道了并不是因为我给他“吃小灶”使他的拼音进步,而完全是因为我的一句即兴发挥的话。
记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讲台上讲课,双眼无意间瞥向窗外,当时正直一阵秋风吹过,校园内的柳叶随着瑟瑟的秋风四处飘洒,于是我情从中来,对学生们说:“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们活跃在诗人们灵动的笔尖,镌刻在读者们的心怀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而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则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修文龙对我说,就是因为当时我的这番即兴讲演,使他知道,原来描写秋天的句子可以这么美,不再是只有小学时的“丰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干瘪的字眼,他说他第一次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于是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语文,让自己也能写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后人传诵。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语文上有所见地,总不能连拼音都不会啊,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他的进步也映在了全体学生的心中。
修文龙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的课外辅导,而是因为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文的魅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识虽是老师的职责,但培养兴趣才是老师教学真正的成功。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的将我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上。让我忧虑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像修文龙同学那样仅仅因为一句也许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就对语文产生兴趣,要知道,班级中语文成绩拔尖,日常积累丰富的学生大有人在,我深知,这些优等生们的成绩好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只是想要有个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学习的,我不希望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也是纯粹的为了考大学而机械的学习,我要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不只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塑造他们的灵魂。
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欢乐痛苦也会不断交替上演,但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坚定负责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不难发现,我们在教授给他们语文知识的同时,竟重塑了他们的灵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2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3那是一个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课文《麦琪的礼物》的总结与课后练习的解答。走进课堂,简单地导入之后,我就请学生们从小说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写作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并交流。学生们很投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我也顺势及时地进行了补充与归纳。正准备转入到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课后练习的解答上去。于是顺便问了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没有。”可突然有一个学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同学,然后红着脸说:“我有一个问题,但不知道问得对不对,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我鼓励他说:“没关系!”他说:“我对这课里面的数字很感兴趣,总觉得有点奇怪,会不会是作家有意设计的”“哦!”叫他坐下以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迅速查看了一下书中的数字,无非是一些表示时间、年龄和价钱等方面的数目,一时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奇特之处,再加上课前我也根本上没有在意这些数字,于是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问题探讨的价值可能不大,为了不挫伤这位学生的积极性,还是留给学生们课后去思考吧!正准备要这么说时,我突然注视到了那位学生有些迷惑而又充满了期待与渴求的目光,一下子把我给震住了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提倡多角
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提问,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不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新理念吗我突然改变了想法,不管结果如何,不妨试一试,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又发动全班学生一块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试探性的启发他们:这些数字如果有什么“特别”的话,应该与主题有关!
接下来,学生们马上陷入了沉思之中,几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女生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尖叫了起来:“圣诞节历史书中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13!”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教室里面炸开了花,我也隐约意识到了一些东西。在一阵激烈的商讨之后,我收集并整理了一个又一个的发现:
——《麦祺的礼物》开宗明义就说“187美元”,其奥妙在于:通过暗藏的数字“13”(100减去87为13,这个数字至今西方人仍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及其明显的数字“1”(1美元——基督为13人中之1人),使读者联想到基督其人及其所谓的“自我牺牲”精神(传说基督为了拯救人类而殉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课文在此就埋下了伏笔:德拉和杰姆为了对方的幸福,为了爱他人而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德拉一家总收入一周为20美元,金发卖得20美元,而德拉做成咖啡是在7点钟,反复出现的数字“20”与“7”之间的差又是“13”。
——德拉原有187美元,卖金发换来20美元,买金表链花掉
21美元,最后剩下087美元。即买金表链之前他共有2187美元,如果加上不吉利的数字13(美分)总额为22美元,这又与男主人公杰姆的年龄(22岁)正好为同一数字。在这圣诞来临之际,各自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德拉牺牲了自己的金发为心爱的人换来了金表链,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来了发卡。
我一边沉醉于学生们的发现的喜悦之中,一边也在暗自惊叹学生思维的灵敏,智慧的丰富。同时我也不甘落后,顺势也补冲了一点:小说开头就有数字“3”,德拉数钱数了3次,而它前面已经出现了数字1,这也与基督教及其《圣经》有关:基督教的原教旨教义中,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和成一个神(即上帝),这就是三位一体,上帝化身为圣子,即为基督。小说的标题为“麦祺的礼物”,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记载,“麦祺”就是指“带着礼物从东方来朝圣初生基督的三位贤人。”文章以麦祺的礼物比喻德拉夫妇在圣诞节时互赠的礼物,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祺”。
和学生探究了这些数字之后,我回过头来补充介绍了作者的身世:欧·亨利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对在贫困中挣扎的普通人的命运了解颇多,作者自喻自己为纽约四百万贫民的代表,自觉为小人物立言。在这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中,以“圣诞节故事”为背景的占较大的比重。既然是“圣诞节故事”,就难免会涉及到《圣经》中记载的有关耶稣基督的典型故事和传说,在他的作品中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个信仰就包含着作者信奉的基督教教义,即:“耶稣精神”中宣扬的“爱”和“自我牺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些数字试图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联想到耶稣及“耶稣精神”,从而达到宣扬“爱”及“自我牺牲”的目的。因此,小说不仅描写社会下层人民的贫困与疾苦,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爱情的热情赞美,而且也是一篇充盈着浓郁的宗教情愫,有着宗教的内涵,宣扬基督教教义的故事。
课后我很庆幸,虽然这堂课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但学生的发现开启了我们思维拓展的空间,发展了我们的审美素养。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数字,帮助了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小说的题旨和小说中宣扬的西方宗教文化——“耶稣精神”。我更感到欣慰的是:是我的学生给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莫让智慧的火花停留、消失!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对话。殊不知,学生的问题意识正被我们的课堂教学抹杀,课堂不应该是消灭问题的战场,而是解决问题的阵地,是滋生问题的沃土。一节课的圆满并不能说明这节课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应当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学生的困惑得到阐释,学生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产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不断的经历“问题——结论——问题”的学习过程,达到学生源源不断地产生有价值的新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地探索问题的理想境界。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4读初中时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尤爱语文,课余,喜欢读读写写。那时家境贫寒,想买两本书都很难,只能靠自己节衣缩食。有两本书给我的印象较深:一是白话文的《聊斋志异》,常常在傍晚烧饭时借灶膛的火光阅读,外面的天渐渐黑了,浑然不知,直至天大黑,大人们上班还没有归的时候,便呆在灶口处,拨弄火星以驱除内心之恐惧。有时在睡觉前阅读,熄灯之后,便把头蒙在被褥里,浑身是汗也不敢把头伸出来透一透气。另一本是某一期的《少年文艺》,看了上面的文章,觉得内心很愉悦,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至今家中仍然保存着,虽然很旧,也常常拿出来阅读,每次都会回忆起那时的阅读时光。
后来进入高中,起先教语文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据说已到退休年龄了,因为学校教师不够,便返聘了她。半年以后,又换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讲课时总是仰脸望着花板。在后来,又换了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的小伙子,年龄距离虽然拉小了,但是心里距离又增大了,因为他好像是挺阔绰的城里人,似乎不是很容易的接近,像我——一个从农村来的家境又不是很好且自尊心特强的孩子——遇到他时总觉得很自卑。总而言之,高一一年时间换了三位语文教师,换来换去,我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了。相反,对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那时的英语教师虽然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但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每逢周末总到我们的教室里看看,和我们聊聊,一来二去渐渐的熟了,对英语也就渐渐的有了兴趣。现在想来,一个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实际上是从对老师感兴趣开始的。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本想选英语,可口试那天偏偏发了烧,路也走不动,耽误了口试的机会。理科成绩一向不大好,选来选去,还是选择了中文,这样就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就这样我和以后的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了大学,图书馆为我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那时大学的学业不是很重,进了大学也就拿了“金饭碗”,无需为就业而烦恼,不像现在这样,毕业就等于失业。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到了周五、周六,甚至通宵达旦。阅读使我兴奋,也使我忧伤。看得多了,有时就很想倾诉一下阅读的心理感受,于是就摘抄了一些打动我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加以评注。记得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曾经写下两厚本信纸,现在想来那时的感悟还很稚嫩。很可惜,毕业时收拾东西时恰恰把这两本信纸遗失了。
年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那时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特别差,教师除了教本和一本参考书外,很难看到其他的教学研究之类的杂志。乡里的邮差投递也不正常,经常遗失一些东西,尽管这样,我还是自费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成功之路》等杂志,悉心加以研究。
上个世纪9 0年代的语文教学与现在新课标教学迥乎不同,教学大纲列举出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6 7个,课文只是例子,用来印证这些知识。至于说用这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是一种想象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效。相反倒是为应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可怕的是由这些知识点繁衍出来的海洋般的试题,充满着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我感到语文教学很简单,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有试卷可做,有答案可抄。当时的试卷结构也很简单: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基础知识部分通常考的是语法,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选取一般是教材中教师讲解的文章,所以每年中考结束以后,买一本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临考之前翻来覆去分类强化训练,保准你的学生考得优秀。作文教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空白点,但那时也是有规律可找的。中考作文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无外乎家庭、学校以及有限的社会。中考作文的选题也有规律,今年考学校话题,明年就考家庭话题或社会话题,每年都不重复,每年都是这样的循环。因此,中考前夕,估计今年考某个方面的话题,找几个题目,强化训练一阶段,哪怕你初一初二没有写过作文,那也没有关系,中考时作文照样不会失去很多的分数。凭这样的苦干,凭这样的“投机取巧”,虽然我是一个刚刚从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很快在当地学生的家长中赢得了尊重,是一个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喜爱大语文老师。每年分配毕业班工作时,总有一些本地有威望的家长找到校长,指定要我带他家孩子的语文课。
我工作十多年来,都是在农村中学执教,农村中学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受环境的影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先天发育健全,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低下,思维呆板。因此,研究分析农村中学的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改规划,探索农村中学的教改新路,是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目前所面临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在农村的希望田野上,我始终不渝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形成了题型化教学的风格。
一、题型化教学的优点。
所谓题型化教学,就是给学生以明确具体又系统的习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又有创新,有其自身的优点。
1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作答。做多了,练多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2能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分析课文、传授课文知识,对于知识水平、智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不可能都照顾到。如果分析深了,智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于接受,这时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分析浅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又会怨声叹气,埋怨老师讲解太浅白了。而题型化教学就能避免这种情况,让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有事可干,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起来。
3避免老师整堂课作四十五分钟的报告,减轻老师的声带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满堂灌,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倍感辛苦,时间一长就会声带拉伤,造成慢性咽喉炎;同时学生也难于接受,老师的报告通常会使学生昏昏沉沉。题型化教学就避免了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忙里偷闲”,学生也不会因整天听报告而头昏脑胀。
4题型化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今天的社会,竞争的意识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里。根据心理学专家研究,中学生都有好胜之心。采用题型化教学,就会常常出现这样的心理:别人可以作答,我为什么不能解答下一次我一定回答所有的问题。为此,就会下决心去钻研,几次后,其智力也会相应提高。不管怎样,题型化教学的施行会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经过这样锤炼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环境。
二、题型化教学的步骤与设想。
题型化教学的步骤,可分为五个。
1导语,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导人新课。内容可以是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2印发习题。教师要系统地编好资料,注意难易适中,并可操作。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在学生中巡回,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4教师提问学生,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归纳。
力求少而精。当然,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要求不断地变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弓l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题型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农村中学的教改工作中,大胆地尝试题型化教学,可谓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取得了一点成绩。教师的教学思路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了,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本人所任班级每次的统考成绩均在同类
型的班级之上。实践证明,题型化教学是适应农村中学的,也是可以适应当今社会改革之路的。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考试的开放改革,农村中学语文教改中,还遇到不少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1认识不一致,难于被人们接受。有人认为农村中学水平低,学校条件差,语文教改条件不成熟;也有人认为进行语文教改得不偿失。倘若要进行题型化教学,必然会弓i起一些波折。因此在进行题型化教改实验时一定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同行的肯定。
2题型化教学也要注意灵活性。如果在实行题型化教改过程中,呆板、教条化,千篇一律,那么就会走人另一死胡同,学生同样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样就要求教师对习题的设计要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如可采用比赛、谈话、讨论、辩论等教学手段。
3要注意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题型化教学的习题设计,教学方式的设计,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必然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因此就要求执教者刻苦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推进,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方法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这是一件好事,给了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觉得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都要把语文课教得既扎实又活泼扎实,,就是让学生有所得,听说读写有实效;“活泼”就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上课时能够积极地思维。“扎实”与“活泼,,统一起来,交融在一起,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可用孔子老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矩”就是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发展规律。能够做到这点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全面的高素质,这也是我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尽管目前我达不到,但我心向往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