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周行适临汝 翻译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和哭泣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的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2 《石钟山记》怎么读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林)汝(辱),而长子迈将(疆)赴饶之德兴尉(卫),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四)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齐)鬼,森然欲捕(补)人;而山上栖鹘(西灌),闻人声亦惊起,磔磔(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灌贺)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增红)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韩但鹏派)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翘),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坎坎唐塌)之声,与向之噌吰(增红)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坎坎唐塌)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3 天石砚铭 苏轼 翻译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2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4 苏东坡生平年表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治平二年(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先生”一词源自春秋时期的著作《论语》,“先生”与“弟子”相对称,意为长辈、父兄,自战国时期始,便指在社会中有学问、有影响的年长之人,旁人称学识渊博者为先生以示敬仰,我在“先生”前加了一个“大”字,以此来表示对魏先生的尊崇之意。鲁迅先生也被其弟子、朋友、子弟及学者亲切的称作大先生。
大先生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年方二十的青年学生来说,兴许是不大熟悉,却对于大部分年纪稍长些的,一生追寻音乐痕迹的人来说,定然是如雷贯耳。只因大先生,正是那一生追寻音乐痕迹,且留得更多痕迹的人。
先前听闻大先生之名,是自我的恩师,杨健教授那里。大先生是恩师的师傅,反之则是亲传弟子。恩师常于课堂教学中,或是课罢询问起我等学习及生活状况时提及大先生,谈到大先生在洋琴技法上的造诣,在洋琴作品的创作,及作品演奏中的发散思维,我等作为弟子的弟子,听后心中甚是震惊,印象当中有这样一句很深刻的话:“我怕落后年轻人太多!”这句话是听闻大先生如今六十六岁高龄,依旧坚持每日练琴后发问时大先生所言!我在想,有如此成就及造诣之人尚且这般谦逊与上进,那我们这些方学几年的年轻人该如何?
大先生这句话定然是要激励且指引我一生的。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很意外的事,也是与大先生有关。前些日子心中烦闷,闲转以散心,可怜天气燥热,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平日里上课的教室,恰巧遇到老师正在给研究生学姐上课,我怕扰着课堂,方欲离去,却听得旋律极能进心,这琴声竟滞驻了我一脚,静来听时,学姐弹奏的正是大先生所作的《思》,丝丝旋律进入我心,忘了天气燥热,忘了心中烦闷,也忘了当时是否在呼吸,思绪不知飘到哪里去了,回味当时的心情,我在听学姐弹奏时心中十分安逸,思维随着旋律起伏动荡,听罢,心中俞来俞发波澜壮阔,甚至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惊叹大先生所作曲目,虽无太强之音,却有如此宏大之力。
这一说便说的多了,我的题目是印象中的大先生,如果说前面是未见先生之面而先闻先生之音,后面,大先生却是真的来了,就是这么令人喜极而泣的来了——
我一直是很幸运的,被众老师呵护长大,大学里遇到恩师,恩师名为杨健(硕士生导师),这里提到恩师,忍不住又得多言语两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杨老师帮助我很多,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她如母亲一般关怀和爱护,一次次帮助照顾,在教学方面,杨老师教给我的不止是琴技,更多的是人生哲理,我曾比喻恩师,她像是矗立在远处的灯塔,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总能看到,为我指明方向。她教会了我思考和探索,我很感激,我在私下里和同学交谈时称呼恩师为杨妈妈,我不善言表,只会书于纸上,记于心里,杨老师对我的恩情大于山,阔于海。
大先生的到来,无疑令人欣喜若狂,我很有幸的观摩了大先生的演奏,并身受大先生的指点。这一见便是三天,很长又很短,我和同学们都是非常幸运的。说得讲一句玩笑话,却也不是玩笑话,这还得感谢杨妈妈,舍得请来她已年已过六旬老师傅,恩师爱弟子,也爱自己的老师,感谢恩师的良苦用心。
大先生来音乐厅时,同学们都已在厅内最前排等候,大概是互相聊着大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照片给人的感觉总是与见到本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我正在台上的钢琴前摸索着《印象国乐·大曲》的旋律,忽听得掌声响起,无疑是大先生到了,遂立刻起身,跑至同学跟前,大先生是来了。
大先生戴一无色框眼睛,上身条纹衬衫,下身黑色长裤,皮鞋,手中拎一布袋,腰身笔直,步态稳健,意气风发,脸上堆着满满的笑容,完全不似年迈之人,行走间,大先生便到了我们眼前。将布袋交于杨老师手中,同我们一一握手,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激动的,喜悦的,一时间不知如何表达,只此一面,大先生便给了我很深刻的五个印象——干练、谦逊、和善、文人、质朴。
随后试音,大先生与杨老师同在台上,杨老师是蹦蹦跳跳,来回伺候,我从未见杨老师如此开心过,似乎像是二十岁的小姑娘,大先生脸上也满是喜悦,似乎是很习惯有个小姑娘在旁边跑来跑去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大约一刻钟左右,大先生试音时弹到《思》,让杨老师也弹了一段,杨老师笑着说:“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啦。”哈哈,杨老师大概是想弹给自己的老师听,却又有些学生时候的羞涩哈哈哈。弹着弹着两人便探讨起来,杨老师坐于琴后,大先生时尔立于琴之左,时尔立于琴之右,或弯腰抓弦以示范,杨老师说道:“您看我进步了吗啊哈哈?”“我和你26年没见了,我似乎又看到了20年前你弹琴的样子,你练琴很认真,很刻苦。”大先生满声的开心与回忆,然后转过来同我们讲:“你们杨老师当时那比你们认真多了,杨老师功课很好,都有老师打满分的,给你们的杨老师鼓掌。”听得他们师生你一句我一句,亲人般的语气,我眼中很是泪目,便悄悄抹去。这一别就是26年,确实是思念,大先生却哪里知道,有一次杨老师谈起大先生,便哭的一塌糊涂,如今终于得相见了,并且是三代同堂,杨老师说:“师生如父子。”确实是这样啊。
事罢,讲座大概是要开始了,我看大先生与恩师聊的开心,不忍去提醒,怕打破这温暖的一幕,最后还是被前来听讲座的学者催促,我不得上前提醒老师到时间了。大先生便起身准备。
讲座开始时,大先生身上已穿上了黑色长衫,以此为礼,便开始授课。
“学琴之前,我要大家记住一句话,做人要真诚,要厚道,其次,学文化,最后,再学琴。”大先生嘱咐了三遍,将做人置于第一位,学文化置于第二位,学琴置于第三位,我大概思考了一下,心智不好的人,弹出来的音大约不善,不读书的人,弹出来的音大约无韵,我想,大概是此意吧,不读书,便无法理解作曲家之意,亦理解不得曲目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很幸运,做人没有太大的毛病,这得感谢我的奶奶自幼对我的教导,我也庆幸自己爱好文学,且常读书,以后当更加勉励自己以不忘本。
这里说到文学,想起大先生谈起他同语言的情缘,他说:“我读书的时候不学英文的,我不学英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么优秀的文化,我干嘛要学英文,我不学。”大先生选择了古汉语,性格很是要强的,这也是对优秀文化不懈的追求精神,大先生并非反其道而行,而是迎难而上,确实,汉语的博大精深是其他语言不可匹敌的,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向大先生学习这种不懈的追求优秀文化的精神。大先生也开玩笑的提醒我们:“你们是要学英文的,不然你们院长得赶我走啦。”大先生虽是年纪大了,可是这心还是童心呐。
大先生演奏《江雪》,深深的触动了我,以至于讲座结束后我一个人呆在教室的椅子上些许时候,亦是平复了好久。先生弹琴时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他的全身是与琴是为一体的,静时宛若石雕,动时势如破竹。声细时如游丝,音断而意不短,声响时如惊雷,炸破万里苍穹。大先生真大先生也!我从这首《江雪》里听出了似乎听得大先生之志,我不知如此表达对与不对,只是写出我的感受。我听得曲中有遗恨,有悲情,有无奈,有梅之孤傲,又有志当存高远,凌寒独自开的风发意气。大先生对于古汉语的造诣颇为有功的。
谈到这里,天已蒙蒙亮,该是结尾了,我只谈我对大先生的印象,恨己才疏学浅,不能将先生所发现或者创造的洋琴技法阐述于此,大先生的技法是很精妙的。杨老师说:“我们都比魏老师年长。”以此来形容先生的思想并激励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先生的思想是远远超前的,早在70年代,大先生所思考发现的一些技法,或是曲目,现在的我们都听起来很是新鲜。
昨日夜晚,大先生讲座,将到场的大多数洋琴人唤之台上,逐一教导之,却是时间太紧,大先生恨不得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于我等,听闻我喜欢指挥,便一口允诺:“我可以指导你。”大先生心细如丝,胸怀宽广,可纳百川。
我不知最后该说些什么,只愿大先生健康长寿,能够看到我们茁壮成长的未来!
————谢晓庆
于2018年9月26至9月27日
(我)一旦接受了上天的赠予,就不能再更换它的主人。
意思是不能把这块天石砚随意转让。
原文:轼年十二时,于所居钞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荀卿论》、《范增论》、《东坡志林》、《随记集》、《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
词作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
书法作品
苏轼部分书法作品
《洞庭春色赋》《赤壁赋》《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怀素自序》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30] 《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