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和督统谁大

提督,和督统谁大,第1张

一样大。

清朝武官为九品十八阶。品级及对应的官职如下: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散秩大臣 、副将

正三品: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游击、五旗参领、协领

正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额外外委

未入流:百长、土舍、土目

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有三个 叶赫那拉·静荣,镇国公载泽福晋,桂祥之长女。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太后,宣统帝嗣母,桂祥之次女。

叶赫那拉·静芳,端王载漪福晋,大阿哥母亲,桂祥之三女

载漪的福晋,为承恩公桂祥之女,桂祥是慈禧的胞弟,载漪的福晋即为慈禧侄女

  查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九嫔”等设置,追根溯源,原来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这种东东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实行过。从有关史书记载看,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不过而已。但秦汉后,历朝历代纷纷巧立各种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拢。其名堂之多之杂,初识之人总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我西老头认识浅陋,况且来自大秦,难免瞎子摸象,仅能窥其一斑,但求粗观其概貌尔。(以下不论及太后、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现任”后妃范围内,外命妇也不讨论)

  二、秦汉时期的后妃制度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魏晋时期的后妃制度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时期的后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时期的后妃制度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后妃制度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清朝官制

  (一)文官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二)武将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官无未入流

  有的朋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了,下面将一些官员的别称简述一下。

  (中央官部分)

  大学士——中堂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使——总宪

  右都御使——副宪 通政使——银台

  (地方官部分)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学台,学宪 布政使——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廉访,西司 知府——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牧,刺史 知县——令,令尹

  (武官部分)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永琪五阿哥永琪,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日丑时生,生母为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 可惜只活到26岁就故去了。

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总督额弼之女

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荣亲王有子六人,罗列如下:

长子未有名)乾隆24年06月10日生,卒於同月13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次子未有名)乾隆25年01月16日生,卒於同日,生母为妾胡氏。

三子未有名)乾隆26年12月18日生,卒於28年07月11日(三岁卒),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四子未有名)乾隆29年08月15日生,卒於同年10月11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五子:多罗荣恪郡王绵亿,乾隆29年08月15日生,卒於嘉庆20年03月05日(享年52岁),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根据以上记载,第四及第五子应为双胞胎吧)

六子未有名)乾隆30年09月26日生,卒於同年10月17日,生母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

荣亲王六子,只有绵亿长成继承爵位。

  皇帝一生共有27个子女,但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早故,在剩下的几个阿哥中,乾隆起初甚看重永琪,一度曾想传位于他。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据史书所载,永琪从小“国语骑射娴习,为纯皇帝所钟爱,欲立储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曰,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亲背乾隆逃出火中。永琪长到25岁时就被封为荣亲王,是继追赠永璜定安亲王后,第一次为皇子在世时封授的亲王爵。这时的永琪何其意气风发。可惜好景不常在,永琪封王四个月后就病逝了。这曾令乾隆很是伤心了一阵子。 死后谥“纯”。与乾隆用的是同一谥,可见乾隆对他的喜爱。永琪虽死,但永琪的儿子却是聪明绝顶。史书记载,在绵字辈的皇孙中,最具艺术天分的当推皇五子、荣亲王永琪之子绵亿。绵亿在父亲早逝后,降等袭封荣郡王,此人性聪敏,书法尤善,笔势逆入而平出,很受皇十一叔成亲王永蠰的推重。 此外绵亿还甚识大体,深受嘉庆所喜爱。史书记载,嘉庆十八年秋天理教林清之徒攻入皇宫时,消息传到正在塞外巡狩的嘉庆皇帝那里,绵亿其时正随扈行。他见到有的王公毫不在乎的样子,就正色道:“皇上是吾辈何人?即便以亲谊论,也应当代上分忧,况万乘之尊乎?”随即进谏嘉庆,请速回京,以安定人心。嘉庆接纳了他的建议,即日回銮。嘉庆后来对绵亿刮目相看,常说:“朕侄辈惟绵亿有骨肉情也。”

五阿哥永琪的孙媳妇、清朝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和“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齐美的词家。她的诗集《天游阁集》和词集《东海渔歌》在请代词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很高评价。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将顾太清和纳兰性德并列,得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 ”的结论。徐德培在为《东海渔歌》所作的题词(代序)《绮罗香》可以说是以韵文形式对她的词做出的评价:饮水开场,樵风结局,占尽圣朝词史。一笛渔歌,宛似中峰突起。

1、汉女服饰

汉族妇女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著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尚保存着明代的马面裙,康熙年间马面裙开始着重装饰裙门,后来裙褶又改为长梯形接片。

2、满族及宫廷妇女服饰

清初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后开衩的长衣,后来改为左右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旗袍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初期旗袍无领,穿着时需加上领巾,后来加上假的元宝领。

3、后宫服饰

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的称为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

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

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

扩展资料: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满族妇女的发型称为旗头,清中期开始有二把头,清末满洲贵族妇女在二把头上加上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

-清朝服饰

  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世杰-大名(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大名军区上将政委大名府为北宋的4京之一,地位特殊,又是北疆重镇,对金、辽的前线。所以本身行政级别就高于一般的州府。

  2、东京开封府藤府尹——首都市长 (正省级)

  东京开封府是北宋首都,开封府尹是从三品的高官。相当于今天直辖市北京的市长。宋代开封府尹位置极为重要,一般储君继位前都要担任这个位子历练一下。

  3、大名府尹王太守——省级市(直辖市)市长 (正省级)

  北宋四京地位相当,三京府尹等同于首都开封府尹,也是从三品的高官。如果将州按其职能对应为现在地市一级的话,大名府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直辖市(如上海,天津等),所以王太守的级别高于一般知府、知州。宋史上也有:“政和三年,资政殿大学士邓洵武言:河南、应天、大名府号陪京,乞依开封制,正尹、少之名。从之”,可见大名府的地位等同于东京开封府。宋代,大名府尹可以兼北京留守司公事,但水浒上,大名府尹王太守没有这个兼职,梁中书的留守司应该是中央特派的、地位要高于大名府尹。

  4、知府,东平府知府陈文昭等——副省级市市长还有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高唐州知府高廉、江州知府蔡德章、济州府知府张叔夜等(查宋史地理志,青州、江洲、济州是州而不是府,高唐州宋代实际上叫做博州,也是个州不是府)。宋代在重要的地区设府,府的地位高于一般的州,所以以州为地市一级,府应该算副省级行政级别。府的最高长官知府应相当于副省级市的市长。知府低于北、西、南三京和东京开封府尹,但高于知州,一般由相当于正五品官以上的京官担任。超过二品的京官被下放到地方就不叫知府了,而叫做“判某某府”。

  5、知州,泰安州知州——地级市市长按照州的职能,应该等同于现在的地市一级的行政级别。但施大爷恐怕也未必弄得清知府与知州的区别。水浒上出现的州一级的地方官几乎均为知府,只有74回燕青去泰安州参加相扑比赛的时候,出现过一个无名的泰安州知州。宋史上有州刺史一职,为从五品,知州应相当于刺史,一般由从五品京官担任。

  6、通判黄文炳——副市长通判为知府、知州的副手,所以对应为副市长。举报宋江的反诗给蔡九知府的黄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一般由从六品京官中委派。

  无论知府、知州还是通判,理论上都算是临时性的差遣,不是常设官职。担任知府、知州和通判的官员的具体行政级别,是由他们的寄禄官或散官阶反映出来。上面所说的正五品知府、从五品知州、从六品通判只是个大致情形。作为临时性差遣的知府、知州、通判等,并没有确定的品秩。比方说,知州可以是低为七品,也可以高为三品。举个例子,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贬官后起复以正七品的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则以正三品的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7、知县, 郓城县知县时文彬——县长宋代的县按人口多少分为赤县(京城内,好比现在直辖市下面的区),畿县(京城外,好比现在直辖市下面的县),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千户到五百户),下县(五百户以下)。从辖地大小上来看,同现在的县差不多(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全国共有1234个县,基本数量上与现在相应行政区域的县数相当)。查宋史,东京的赤县县令为正七品,另外三京的赤县县令和所有畿县县令为正八品,其余县令均为从八品。不过县令与州刺史一样都是虚职,真正执掌县政大权的是中央委派的知县。

  与知府、知州类似,知县也是个临时性差遣,若京官知某县,其品秩也未必一定是从八品,根据其寄禄官可以高也可以低。比方说包青天包拯,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后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大理评事是正八品的寄禄官,要高于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的从八品。

  虽然一般知县在宋代只是个八品左右的小官,不过我们还是根据其职能和所辖区域对应为今天的县长(正处级)一职。

  8、都管——秘书梁中书派杨志往东京押运生辰纲时,派了个谢都管,相当于梁中书的秘书,考虑到梁中书的级别比较高,谢都管可能至少是个副处级。

  9、押司宋江——郓城县政府正科级干部押司主要从事县府的文书工作,是吏途。低于副县级的县丞、县尉、主簿。但看县长时文彬对宋江比较倚重而且交好,并且在地方上呼风唤雨,宋江的职位在郓城县政府里面也不会太低。以县为处级,宋押司为一个正科级县府干部还是比较合理的。

  10、保正晁盖——村长 (相当于排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52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