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也有人说,读《红楼梦》看林黛玉也有这三种状态:少年时,喜欢她“清高自诩,目无尘下”;青年时,觉得她整天哭唧唧,实在是令人心烦;中年时,恍然发现,原来黛玉才是那个通透的人,她眼中的热泪,都源于对生活的大爱。
喜欢黛玉的人说她“纯粹,不做作”,不喜欢她的人说她“尖刻,小心眼儿”;喜欢她的人说她“聪慧灵秀,重情”,不喜欢她的人说她“太过敏感,自我”。
但不管怎么说,黛玉的“不装”,是大家对她的一个共识。黛玉的出身很好,她的祖上四代列侯,他父亲又是前科探花,她家是真正的钟鼎之家加书香之族。古代人们的尊卑次序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贾府是武将出身,国公爷的起点很高,但后代只有贾敬一个人中过进士。林家才是真正的“文士”加“官吏”,其社会地位不在贾府之下。但贾、林两家的治家之道却截然不同。黛玉之父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
担任御史的人,在明清两代,一般职级并不高,但权力很大,在官场有“见官大三级”之说。兰台寺大夫却是二品大员,皇帝钦点林如海为巡盐御史,可见对这个地方盐业的重视,也可见对林家的信任。
盐业,自古都是国家掌控,关乎民生也关乎国事,盐官是很重要也很有油水的差事。明清两代法律规定这个岗位每年都要换人,就是为了防止某人在一个地方培植势力,过度贪腐。
从书中看,林如海到死一直在金陵为官,没有被调走,足见其清廉与忠正。林、贾两家的社会地位不相上下,而林黛玉看见贾府的三等仆妇却已经觉得不俗,说明贾府的排场远在林家之上。
贾府的生活是奢靡、张扬,林家是内敛、简朴。物质上,贾府既高调又招摇,生活中极尽奢华,精神上却并不与之匹配。这一点,亦与林家正好相反。
林家没有男孩,只有黛玉和两个伴读丫鬟,林如海就请了前科进士贾雨村来当私教。贾府那么多男孩子,却没一个有私教,学堂里更是打闹玩乐的地方,没有一点学习氛围。
贾政叮嘱学堂老师一定要教的《四书》,林黛玉在六岁之前就学完了。林家后继无人,是人丁单薄造成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林如海身居高位却清醒而廉洁、朴素而内敛,只有一个女儿仍然十分注重对她的教育,这些都是兴家之道。
反观贾家,人丁虽不算太兴旺,但嫡传两府都不缺男丁,本族的近支人也不少,却“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世袭的爵位虽逐渐递减“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
林家是几代袭爵之后,后代高中探花,成为国之栋梁。贾府是一个靠祖宗的赫赫战功获取富贵的家族,子孙们,文,学不好,武,亦荒废,成了只会吃喝玩乐的蛀虫。
贾赦、贾珍两个袭爵的人如此,贾琏、贾蓉两个捐官的人更是如此,好容易有个喜欢读书的贾政,却近乎腐儒,没有一点生活情趣,亦不懂当家立世之道。也正是贾、林两家这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氛围,才造就了黛玉的悲剧,也造成了世人对黛玉的误解。
黛玉虽身体不好,性格却并不自卑内向,相反,她其实是聪明、活泼的。全书中,黛玉真正自卑的应该只有一次,就是宝钗戴红麝串的时候。不过,那也并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黛玉平时的敏感多愁,都是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煎熬。完全不同的家风,才是让黛玉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根源。
初到贾府,第一次饭后喝茶,黛玉就“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贾府不仅文化氛围和林家大不相同,连生活琐事黛玉也要一重新适应。这种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就算最相知的宝玉也是难知其一二的。从情感上来说,黛玉爱林家,也爱贾府,毕竟她身体里有贾家一半的血液。
母亲去世,父亲不在身边,贾母、宝玉等人就是她的至亲,贾府是她的避风港。可是,眼见贾府与自己家的种种不同,黛玉却茫然无措,尤其是精神氛围的不同,才让黛玉有难以融入的自悲之叹。
探春理家,黛玉赞其不肯作威福于下人,也带出她自己时常暗中替贾府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一句话,就足以看出黛玉的眼界、格局之不俗。
探春是贾府三艳的佼佼者,被委任理家,兴利除弊,却也只是为了“不枉太太的委托”,并没有真正看到家族的未来。对于钱财,探春的态度是“咱们是主子,自然不理会那些钱财小事,只知道想起什么要什么”。
宝钗,公认的出众,觉得为了省钱“失了打体统,也不像”。李纨倒是有才能的,但因为是寡妇,自己也采取韬晦之策,对家务事,根本不多参与。
贾府的落败之兆,很早就有了端倪,小说的开篇,冷子兴就看出“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秦可卿死前也提醒了“登高必跌重”的道理,并给出了保存基业的方法。
贾府诸人,却浑浑噩噩,并没人居安思危、虑及后事。黛玉能做得,就是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观园里,宝玉的丫头们吵架、拌嘴、打仗、偷东西都全了;宝钗的莺儿编花篮,闹出一场风波,明明自己有错,最后还得别人来赔罪才完;迎春的奶妈偷东西,丫头闹厨房;惜春的下人私自传递东西,还有婆子因乱说话被撵;探春处好很多,可是翠墨因要支使蝉姐儿买糕,就言语间挑拨事情,也不省心。
算来算去,整个大观园里,只有李纨和黛玉两处,比较安宁。李纨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实打实的大家闺秀,年长几岁,本身又知书明理,管教下人有方,是情理之中。年幼就寄人篱下的黛玉,也能把自己的小团队管理的秩序井然,亦见其才能。
而宝玉这个宁荣两公选定的接班人,却觉得家里无论怎么穷,也少不了自己的。眼界、格局、智商如此不在线,难怪黛玉懒得再理他,直接走掉了。黛玉能看到贾府的腐朽不堪,也知道宝玉有些烂泥扶不上墙,但她仍愿意为其付出全部的爱。
黛玉所爱的,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有缺点的,真实的宝玉,就如同她所爱的贾府一样。贾府有许多积重难返的弊病,黛玉会为其担心,并暗中为其筹算,但不会嫌弃。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勇敢,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黛玉就是如此。
她能看到贾府的危机,也明确知道宝玉的缺点,她明白生活的残酷,甚至能预见到贾府不太乐观的未来,但她仍然热爱这一切。她出门前会吩咐丫鬟“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她情趣高雅又极精致,对生活中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一切都细致而周到。她不像宝钗那样要住在“雪洞”中,她是生活在诗与艺术之中。她天生喜散不喜聚,因为明白,聚,只是短暂的,散,才是最终的结局。
她悲秋伤春、怜桃花、感秋雨、临窗垂泪、对帕吟诗、泣血葬花,都是对世上一草一木深沉的爱。她时常独自垂泪,那是因为她和宝玉既是前世的缘,又有今生的劫。她是如此的纯粹通透,不善于、也不屑于伪装自己。她知世故而不世故。
周瑞家的送宫花,有所疏忽,她立刻就甩脸子,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下人知道她的不可冒犯,也避免了自己像迎春那样任人欺负;宝钗的老婆子来送燕窝,她客气的道谢,还打赏五百钱小费;赵姨娘来看望,她明知是顺路的人情,依然起身道谢,给足面子。
她与所有的姐妹都交好,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凤姐喜欢她,李纨说她让人疼,探春去看凤姐会约她一起,宝琴刚来就愿意和她亲近;湘云和她同住还挤兑她,搬走了又被抛下,最后还是由她来陪伴。
闲云野鹤般的邢蚰烟,在大观园里,只去两个地方闲话过,一个是有半师之谊的妙玉处,另一个就是她的潇湘馆。宝钗连她吃药的方子都关注,送她燕窝,又和她互剖金兰语;连妙玉都请她喝茶、为她续诗。
湘云说她像戏子,她并不生气,她只气宝玉不了解她;晴雯不让她进门,宝玉讲明真相她立刻就消气了,都还没用哄呢;湘云暗指她妒忌宝琴,她既不解释,也不责怪湘云;妙玉说她是个俗人,她也一点不介意,还维护妙玉和宝玉的友谊。
她还很善于调节气氛,端午节,宝玉、袭人、晴雯三个吵架,她就调皮的叫袭人嫂子,轻松化解了三人的僵局;刘姥姥走后,大家为惜春画画出主意,她更是一个人带动了全场的气氛,连宝钗也感叹她说话的水平;宝玉更是当众把她和凤姐并提,作为会说话、可疼的典范。
香菱要学诗,宝钗说是“得陇望蜀”,黛玉却耐心的为其讲解;芦雪广联诗,她又主动提议给相对沉默的邢、李三位机会;湘云偶成一小令,心下得意,给宝钗看,宝钗不理会,黛玉见了却立刻吩咐摆下瓜果点心,邀人填词,成全她的兴致。
她总是骄傲的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却又极其的善解人意。她被人笑痴傻、说刻薄,全不放在心上。她的眼泪是偿还宝玉的知己情,亦是报答贾府的养育恩。就算明知道没有结果,她也不妥协、不逃避,慨然泪尽而亡。
回到三生石畔,她还是那棵柔弱又坚韧的绛珠草,早已知道了尘世中不过是红粉骷髅、瞬息繁华,她仍无悔的为爱下界,倾尽所有。
新版红楼里晴雯和宝玉吵架、撕扇子都在第14集。。
新版红楼这种东西。。个人还是不太喜欢。。
楼主要是看新的看瞎了眼了。。
那就去老版红楼洗洗眼睛把。。
如果楼主是新红楼的饭。。
ORZ。。那就无视我把。。
古今中外任何小说里的人物形象都没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塑造得最成功。无论人们是否看过 《红楼梦》都知道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一个女孩子爱哭,人们就会说她是林黛玉;一个女孩牙尖嘴利,人们也会说她是林黛玉;一个女孩子爱和男朋友生气,也被人说成是林黛玉。
这一切都说明林黛玉深入人心,她是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不过,这样的林黛玉,只是她性格的一方面,不是全部的林黛玉。一个整天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是不会得到贾宝玉和其他姐妹喜欢的。
林黛玉的身世来历
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每日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得以生存。不知经过多少岁月绛珠仙草修炼成仙,成为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下凡历练。绛珠仙子决定跟随神瑛侍者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前世的灌溉之恩。
林黛玉就是绛珠仙子,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
林黛玉出生在列侯之家,原籍苏州。父亲叫林如海,母亲叫贾敏。贾敏是贾宝玉的姑姑。
林黛玉的母亲死后,她来到外祖母——贾母家里,人称贾府,与贾宝玉相逢。他们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此二人在贾母跟前,青梅竹马地长大。
林黛玉十岁时,父亲去世,从此林黛玉常住贾府。
之后,黛玉和宝玉情窦初开,开始了精神恋爱。
第一、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爱哭的林黛玉。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爱哭,她是忧郁的代名词。
探春也说林黛玉爱哭,所以替林黛玉起诗号为潇湘妃子。
黛玉的哭,撼人心魄。书中写道:
(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黛玉的哭大多是默默流泪,独自悲伤。黛玉从未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她的眼泪令人肝肠寸断,心疼不已。
2爱笑、幽默、诙谐的林黛玉。
林黛玉不仅仅爱哭,她也很爱笑,她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女孩子。如果林黛玉一天到晚都哭丧个脸,哭哭啼啼的,是不会得到老太太、贾宝玉和姊妹们的喜欢的。
老太太喜欢幽默风趣的女孩子。林黛玉和王熙凤是最得老太太宠爱的女孩。贾宝玉在第35回里,曾经和贾母和众人说:“ 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
从宝玉的话里可知,林黛玉和王熙凤一样会说话,一样可疼。
黛玉的幽默不是俗气的笑话,而是有文化气息。例如:
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黛玉随手拈来,用蕉叶覆鹿的典故打趣探春是鹿,而且让人将探春牵走做鹿脯。这个笑话有文气。
端午节那天晴雯和宝玉吵架,不可开交。恰好黛玉来了。黛玉笑着说,大节下的,你们抢粽子吃,恼了不曾?一句玩笑话,一场争执消弭于无形。
黛玉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和她在一起总能让人快乐起来。
3善良宽容的林黛玉。
因为黛玉时常和贾宝玉吵架,所以大家都以为黛玉尖酸刻薄。其实林黛玉并不尖酸刻薄。她只是和宝玉吵架,从来没有和其他人吵架。
黛玉待人很宽容。湘云笑话黛玉像小戏子。宝玉怕林黛玉生气,给湘云使眼色。结果湘云生气了,和宝玉说了一大堆气话。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黛玉在外面听得一清二楚,可是黛玉没有进屋和湘云吵架,而是默默回房。
湘云和袭人说黛玉小性子,黛玉也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黛玉是一个宽容善良的女孩子。
4养宠物的林黛玉。
林黛玉的潇湘馆里养着一只鹦鹉,黛玉没事就教鹦鹉读诗。结果鹦鹉都会念诗了。其语气与林黛玉十分相似。
第二、林黛玉的才情
1林黛玉有文才,诗词造诣很高。
林黛玉的诗词造诣高深。她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咏菊花诗,中秋节联句都非常精彩。
林黛玉还是一位好老师,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教会了香菱写诗。
2林黛玉有管家才能。
林黛玉不是一个只知道浅酌低唱,写幽怨诗的女子。她还有管家能力。黛玉闲着没事就算算荣国府的收入支出情况。结果她发现贾府的财政已经出现赤字了。黛玉赞成探春的改革,如果她管家,会兴利除弊,扭转贾府财政的困局。
贾府的下人们不是喝酒就是赌博。唯独潇湘馆里的下人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这说明黛玉管理能力出色。
第三、林黛玉的结局
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可是他们的爱没有修成正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泪尽而逝。
起因是金钏被逐,宝玉正长吁短叹,晴雯却失手跌坏扇子,宝玉数说了两句,两人就吵起来了。昨晚才吐过血的袭人过来劝和,又被火爆晴雯拈酸吃醋讽刺了一通。就变成三个人吵架了。
大致有三层意思:
1宝玉觉得自己对丫环们挺好,心都操碎了,但是丫环们不理解。
2晴雯听到袭人称自己与宝玉为“我们”,于是就吃醋骂袭人了。
3袭人是总管,为了怡红院和谐,也不方便惊动贾母王夫人,是在劝和宝玉和晴雯。
结果:
宝玉赌气一定要去回太太,打发晴雯出去。袭人见拦不住,只得跪下了。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环见吵闹,都鸦雀无闻的在外头听消息,这会子听见袭人跪下央求,便一齐进来都跪下了。宝玉忙把袭人扶起来,叹了一声,在床上坐下,叫众人起去,这事差不多就完了。
第一次在第五回,书中说“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是虚写。
第二次在第十七回,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送的荷包也赏给了人,因此发气,完全是小儿女口角。
第三次在第二十回,宝玉正在宝钗那里,听说史湘云来了,便和宝钗一道来到贾母房中见湘云,黛玉早到了,见宝玉和宝钗同来,且晚了一步,便讽刺宝玉被宝钗“绊住”,由此引发一场争吵并互相第一次交心。
第四次在第二十二回,宝玉调停于黛玉与湘云之间,两面得罪。
第五次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借《西厢记》头一次表白爱情,黛玉没有思想准备,觉得宝玉冒犯了她,于是又引起一场小吵。
第六次是从第二十六回至第二十八回,黛玉夜访怡红院,被晴雯误拒,由此引出葬花吟诗,宝玉表白“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次吵架写得特别摇曳多姿,缠绵悱恻。
第七次也是在第二十八回,宝玉说一药方,王夫人不信,黛玉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由此引出一场小误会。
第八次还是在第二十八回,因元妃赏赐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不和黛玉的一样。这是元妃对宝玉婚姻明显的暗示,黛玉感到极大的威胁。这次吵架,标志着宝黛爱情纠纷已进入新阶段。
第九次是从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回,因张道士提亲和法器中恰巧有一金麒麟而引起的。作者曹雪芹在此对宝黛二人历次吵架的原因和性质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两人都将真心隐瞒起来,都用假情试探对方,难保不有口角之争。这次大吵,结果是二人互相发出重誓,贾母对二人的爱情有了初步的觉察。
第十次在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面斥这种话是“混账话”,黛玉偷听到了,知宝玉为知己。后又因黛玉讽刺什么“金”、什么“麒麟”,气得宝玉“筋都暴起来”。最后宝玉对黛玉说出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放心!”黛玉也作了最彻底的表白:“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黛玉走后,痴宝玉错把袭人当黛玉,在反对宝黛爱情的袭人面前彻底暴露了爱情的秘密。
从此以后,宝黛爱情进入平静发展的阶段,再也没有吵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