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几种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赣南客家采茶戏就是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产生采茶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开始。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明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后来又在由采茶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板凳龙》,由二旦一丑耍龙灯,二旦为大姐,二姐,丑称作三郎子。这两个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流传:赣州地区戏曲志载:“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的《姐妹摘茶》流传到武宁,景德镇和湖北黄梅等地区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锄茶》;传至广西合浦后叫《送哥卖茶》。《板凳龙》传至赣东,赣中后叫《三姐妹观灯》或《三矮子观灯》;而传至广西云南仍叫《板凳龙》。还有诸如《补皮鞋》,《补瓷碗》,《捡菌子》,《拾田螺》,《挖笋》,《卖花钱》,《卖小菜》,《卖纸花》,《瞎子裁衣》,《瞎子闹店》,《磨铜镜》,《当棉裤》,《大劝夫》,《小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等剧流至各地后与当地风情民俗结合演化,有的成了当地自己的传统剧目。
粤北采茶戏
(一)历史之幕。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源于广东北部山区节庆灯彩歌舞的地方民间小戏。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书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等一类记述。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装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根据调查,清朝已有连县的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的里溪灯班,曲江县的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份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后来调查挖掘出这时的流行剧目有150多个,如《打柴头割鲁基》、《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话剧的长处,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这个时期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1966年,粤北采茶戏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动,直到1976年之后,才开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创作、改编、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称心花》、《阿三戏公爷》、《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等,既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又在广东省的多项评奖中屡屡获奖。舞台上也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剧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剧团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献演《四九看妹》。当年10月经中共宜春地委决定,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进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戏再度进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联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轰动。随即此剧在全国赢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马**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公映。高安采茶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对戏剧内涵的开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编、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进入成熟阶段。1979年地采《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郎当索》、《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乡潮》、《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不久,由高安采茶剧团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孙成打酒》荣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全国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紧接着又将高安采茶剧团的《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国播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紧接着又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高安采茶戏好戏连台,人才辈出。50年来,这块红土地不但集结和造就了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刘如南、黄银泉、彭金城等几代表演艺术家,也培养了黄凯、马正太、漆薪传、胡桔根、赵日祥、刘敏涛等著名编导作曲家,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创作功力一直为赣中老表津津乐道。
采茶戏:《睄妹子》 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会。根据查询自贡市人民政府网显示,自贡市自流井光大街11组老楼房,建设时间较早,房屋比价破旧,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居民安全是可能拆迁。自流井光大街位于自贡市的中心区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升级,因此是拆迁的。
自贡最好玩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四川自贡旅游攻略
第1天
盐业历史博物馆 - 自贡彩灯博物馆
第2天
自贡_海井 - 富顺
第3天
自贡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向来就是四川的一块宝地,还是恐龙的故乡,美食小吃也是很多的,自贡的盐帮菜特点是香、辣、鲜。自贡的辣与重庆的麻辣不同,它突出的是鲜辣、香辣。 梭边鱼火锅,锅内的鱼香、辣、鲜、嫩。 更烈性的是火锅桌边的配角,口口脆、香辣鸭唇、麻辣兔头、跳水蛙、葱香兔等款款都是典型的自贡风格。 葱香兔是一道传统的下酒凉菜,那红红的辣椒差不多将兔丁包裹起来了,上面撒有葱花。香辣鸭唇、兔头之类就更是如此了,干辣椒段加姜片、大蒜等,既有辣椒的辣,又有姜、蒜的辣,辣得你呼儿嗨哟还不忍停嘴。 自贡菜的鲜还不仅仅是肉禽自身的鲜,辣有辣鲜、咸有咸鲜、麻有麻鲜,所有的复合味中都要体现本味的鲜
四川自贡旅游景点
1自贡恐龙博物馆
位于自贡东北部,建在举世闻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它是中国第一座专门的恐龙博物馆,被誉为“东方龙宫”。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关于恐龙的各种知识。博物馆有两层。一楼有18具恐龙骨架,庞大而震撼。
在恐龙遗迹馆,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化石首尾相连,排列有序,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二楼可以去“恐龙再现”展厅,那里用声音和电流模拟恐龙当年生活的场景,非常真实。
2盐业历史博物馆
西秦会馆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解放路,原为陕西盐商赴自流井经营盐业而建。盐业历史博物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计精美,集明清宫廷建筑和民间建筑于一体,规模宏伟。
从前到后,整个建筑群层层凸起。整座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绘画、泥塑精美绝伦,令人眼花缭乱。风景秀丽的龙凤山后面,繁华地段的前面,殿堂楼阁高耸,造型独特。主要建筑布置在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四周是廊墙等建筑,有深度、有层次、有北京的大小五个院落群。
3自贡绥海井
自贡人最引以为豪的盐井。深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脚下。井深100142米,既产卤素又产气体。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手工钻成的千米深井。石海井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时13年。它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1000米的大井。钻井后,每天喷出1万多吨黑盐水,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山海井钻探成功后,各地盐商纷至沓来,挖井设灶。
4大佛寺
位于四川省荣县郊区的大佛山(又名真如岩)脚下,海拔414米。半个山野内,有一尊巍峨的坐佛石像,被称为荣县大佛。福桐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足宽35米,是中国第二大石佛,仅次于乐山的弥勒佛。还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大佛寺小台摩崖十八罗汉。其中“罗汉群龛”介绍龛高34米,宽46米,深046米,内雕六罗汉,其中三罗汉头部被毁。六分罗汉中间浮雕一棵桃树,桃树挂在枝头。
自贡的旅游景点有哪些自贡,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南部中心城市,享“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食之府”之美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自贡的旅游景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荣县大佛寺1
荣县大佛寺景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城区大佛街大佛寺一号,距自贡34公里,以其隽美而享誉神州,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民间赞誉。大佛寺座落在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气势雄伟、衣纹流畅、慈眉善目、神韵飘然,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的上乘之作,是中国石刻遗存之艺术瑰宝,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前有0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0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历时八年始完工。
大佛寺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建筑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进入大佛寺,除见到脚踏莲花的佛身之外,还可见到殿西崖壁上刻有一高达5米的达摩像,手持念珠、禅杖,脚踏苇叶,立于汹涌波涛之中,其造型为世所罕见。大佛后半山间有一“啸台”古迹,传说是晋代著名隐士孙登长啸处。
大佛寺以大佛正殿为中心向东西拓展,现有山门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等建筑,禅林古刹,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体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大佛好似端坐在大雁背上,佛寺一体,殊为壮观。荣县大佛寺景区内除大佛和大佛禅寺外,主要景点还有大肚弥勒(俗称笑罗汉)、达摩渡江石刻、放翁诗魂、松荫枕石、白云深处、瑶圃休闲等景观。
自贡恐龙博物馆2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中区11公里。是我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状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
大山铺发掘的各种恐龙及伴生物化石数以百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自贡彩灯博物馆3
自贡彩灯公园坐落在中国四川自贡公园路6#,始建于1923年,解放后改名为自贡市人民公园,于1988年改名为自贡彩灯公园。
自贡彩灯公园坐落在中国四川.自贡公园路6#,位于自贡市中心,占地面积10.3公顷,其中水面0.75公顷,是一个集园林、动物、游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近年来,彩灯公园又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成为历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的举办场地。也是举办各种游园会、花会和展示展销活动的会展中心。
1999年至2002年,彩灯公园曾先后举办了"'99世界风情游园会、'99自贡金秋彩灯花会、'2000国庆金秋游园会"、"自贡首届花卉盆景展销会"及"中国历代帝王、大型七彩花卉展"等大型节庆活动,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达180多万人次。 山在水中央,水在山中央,两山夹一湖的自贡彩灯公园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中国彩灯博物馆"、有川南独特的园林景观;动物园内狮虎长啸,群猴嬉戏,孔雀开屏,百鸟争鸣;游乐区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绿荫楼、欣然园茶楼、餐厅、小卖部、摄影部应有尽有。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4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建于1959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 建馆四十多年来,本馆在收藏、研究、陈列、保护以井盐为主的中国盐业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中国现有近2000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曾对本馆做过专题介绍。本馆馆址由两座古建筑组成。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及其附属建筑,占地6303m2;一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占地705 m2。 _竟莼境铝形毒紊际醴⒄故贰罚⒖赏本侔1~4个临时展览;常年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人约20万人次。
自贡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自贡旅游景点简单介绍
1、尖山风景区。四川省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尖山风景区,位于自贡荣边镇境内,海拔4977米,方圆287公顷。尖山风景区在1955年建成尖山湖后形成雏形,于1986年命名。尖山湖水域38公顷,水深18米,湖水四季丰盈,秀丽多姿。放舟湖中,碧波荡漾。寻幽水巷,笑语拂衣。
2、富顺文庙。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
3、荣县大佛寺。荣县大佛寺景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城区大佛街大佛寺一号,距自贡34公里,以其隽美而享誉神州,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民间赞誉。大佛寺座落在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
4、自贡仙市古镇。自贡仙市古镇简介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
5、自贡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东北部、距市中心10公里,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自然博物馆
6、自贡彩灯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位于自贡市老城区中心的自贡彩灯公园内,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关于彩灯文化的专业、国有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隶属于自贡文广旅局。
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历史学家。王笛老师有一系列关于成都,四川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的著作。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
1 成都的茶馆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在成都的朋友都知道往成都街上一站,街头巷尾全是茶馆。我们平常朋友见个面聊聊天,也会去茶馆。成都究竟有多少茶馆呢?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成都的街巷有667条,茶馆就有454家。在成都,闹市有茶楼,巷口有茶摊,酒家有茶厅,公园有茶座,可以说处处有茶馆。有人甚至说,一个成都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馆”。在王笛看来,成都茶馆文化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因为当地人住得远。
成都附近农村有个特点,大家都是散落居住的,跟北方的农村很不一样。在华北平原,农民们聚集在村里,土地在村外,要劳作的时候就出村。就像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那样,村民们蹲在村头吃饭、抽烟或者聊天,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但成都平原的农村不是这样。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成都的农民们都不住在村里,而是住在竹林里的农舍中,这里更靠近他们耕作的田地。到了需要买卖东西的时候,或者要见亲戚朋友的时候,他们才会集中到一个叫乡场的地方,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赶集。 其实四川其他很多地区也一样,我从小在自贡长大,我的父母,爷爷平常的社交休闲场所也是茶馆。一个农民要想把自家种的菜、养的鸡拿到乡场上卖,只能靠挑担子、推板车或者是背背篼等方式,非常辛苦。等卖完东西,挣到了钱,他们自然就想到街上的茶馆喝口热茶,歇歇脚。而且,因为住得远,平日里大家很少联系,来到乡场,他们自然会想见见朋友、聊聊天。歇脚的茶馆,正好是这样一个社交的场所。对成都人来说,茶馆不仅提供休息和娱乐,还提供生活服务,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设施。
今天的成都人,虽然住得也不远了,更不用到茶馆洗脸,但是依然热爱茶馆。根据成都市政府2018年底公布的数据,成都茶馆已有近1万家,在数量上稳居全国第一。可以说,茶馆根植在成都的文化基因里。为什么这个文化基因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呢?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日常社交方式。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去茶馆会友、聊天。
2 成都的袍哥文化
袍哥象征着成都人讲义气、讲规矩的江湖气质。从清朝到民国时期,袍哥是四川地区影响最深入、势力最广泛、人口最众多的民间组织。他们的组织文化和精神气质,也在成都的市民文化和语言特色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落马”,过去是指一个袍哥的成员死了,今天我们用来说某个贪官被处置。再比如说“拉稀摆带”,过去是袍哥内部用来指责某人不负责任,今天在成都方言里是形容这个人不靠谱。
当时的袍哥势力有多大呢?有人曾经考察过成都当地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当时的一切政治命令、经济税收、罪罚偷盗、法律诉讼和鸦片买卖,都在袍哥的控制之下,假如没有他们的准许,政府任何命令都无法通行。这可不只是在个别地方,而是四川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袍哥在四川地区不仅势力很大,威望也很高。成都人有了纠纷,会去茶馆评理,评理就需要找个裁判,这个人一般就是在当地有一定地位的袍哥。
王笛老师作为成都长大的历史学家,对成都的历史考证和思考值得每个在成都或对成都感兴趣的人关注。
推荐指数 42 颗星
公交线路:31路,全程约84公里
1、从贡兴路步行约340米,到达五医院站
2、乘坐31路,经过15站, 到达彩灯公园站
3、步行约220米,到达东方广场鐧惧害鍦板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