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有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第1张

每个人都有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与自己或他人相处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它的驱动之下,我们会错误的指责他人,将合理的批评视为粗暴的攻击,将他人真诚的话语曲解为挖苦讽刺的内涵。

 最出色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者是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老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防御机制,他的女儿安娜继承并发展,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5年安娜出生在维也纳,她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19世纪即将结束时,她父亲正因其关于性欲与心理关系的激进理论在欧洲大陆声名远播。

 安娜起初被视为“平凡”的孩子,她在学校的生活十分的艰难,同学们给她起了个不吉利的绰号“黑色恶魔”。成年后,她成为了一名学校的教师,而后又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而且是儿童治疗领域的先驱者。

 在1934年,她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一书,其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我们对自身所期望的样子)。

 对这些试图分担我们痛苦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就是防御机制理论。问题在于,在短期视角上我们对自己的防御行为,往往在长期看来是有害于我们自身的。从长期考虑来看,它会有害于我们在处理现实方面的实践机会,而这种实践才能带来我们身心的最终成熟。安娜·弗洛伊德提出了十种关键的防御机制。

 1 否认

 否认(Denial)是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它是指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我们拒绝承认当下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更愿意这样想:“我非常喜欢喝酒,有时的确会喝到宿醉,但我一般不会喝多!”;“我花了不少钱,但也没比其他人多花多少啦,在消费方面,我不认为我是一个不理性的人。”如果有其他人(亲属,朋友,家人)试图让我们承认自己的问题,我们往往过激的回应他们。

 这种下意识的防御行为,短期内使我们感觉一切都好。因为承认问题,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应付与其相关的所有困难。否认阻碍着我们认清事实本身所带来的长期性问题。

 有时,单纯的否认无法使人感到足够安全,于是人们开始站在问题的反面创造“证据”。一个九岁的男孩,他可能很喜欢从妈妈那里得到拥抱,但却羞于对自己承认这点,他可能声称妈妈是刻薄,讨厌的人。他向自己证明“我不需要她”,但当他感到脆弱和孤独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否认不等于说谎。这种防御机制更像是一个屏障,让我们很难认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2 投射

 投射(Projection)防御机制是指个人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过失或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藉以减轻内心焦虑。

 你接到通知,老板想单独约你聊一些严肃的事。你的本能反应可能会想“我的天!他们一定是要开除我了“,你为自己给出多个他们发现你糟糕事情的假设。

 在你的头脑中,你将老板构想为冷漠强大,怒火中烧的样子,而当你到会时,听到的却是即将签订的重要合同的建议。所以这些情绪——恐惧、冷漠、愤怒可能都来自于你自己,你将情绪投射到了同事身上。

 又或者,今年你赚的钱比去年少,你可能开始感觉合伙人变得苛刻,你为此感到焦虑,开始想象你和他们之间即将产生裂痕,还有他们那没有表情的冷漠面孔。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产生这些感受。对于你可能没创造更多利润这件事, 他们可以真挚地理解你。

 对自己感到沮丧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作为替代,人们往往会将情绪指向他人。毕竟,在你的假想中,有一个苛刻永不满足的合伙人,这会让你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感觉好受一些。为了不去想你无法赚到更多钱这一糟糕事实,你头脑构建了事情的另一版本:你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合伙人。

 3 转向自身

 我们借助转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防御机制来挣脱痛苦上的折磨,尽管这听起来令人不解,但是伤害自己,和自己发脾气的确可能成为一种防御行为。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追溯到童年,一个被父母遗弃或伤害的孩子很可能通过“伤害自己”这种思维来逃避现实,尽管冷酷,却好过其他方式。“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我没有用,不然我的父母不会这样对我。”所以,这个想法的结论是——“我的父母还是好父母”。这样的痛苦没有真相那么悲惨——事实上父母真的没有在乎他。

 4 升华

 升华(Sublimation)这一机制是指一个人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

 许多音乐家将消极的生活体验,比如药物成瘾,社交问题,家庭问题……都升华在他们那些引人共鸣的歌曲和表演中,转而激励和鼓舞着大众。

 比如文森特·梵高这样精神失常的艺术家,深陷于对苦艾酒的迷醉之中,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他最后成功的将自己心中困惑通过艺术表达出来,升华为令人难忘的艺术画作。歌德也曾因失恋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他们都将内在的压抑升华为伟大的创作。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有骂人的冲动,结果可能升华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比如有打人的冲动,可能学习搏击来满足自己;比如有攻击性的冲动想要约束别人,可能会升华为想要使他一丝不苟,专注做事的决心;即使法西斯主义的冲动也可能转变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渴望。

 5 退行

 退行(Regression)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降低自己的焦虑。

 童年是最安全的时代,不需要承担责任,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没有艰难的抉择,做事也无需解释。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当退行发生时,当事人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变得孩子气。可能在当下重要的问题上犹豫不绝,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与承担责任。

 退行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麻烦和自己没有关系,那都是别人惹来的。在孩子眼里父母主宰世界,他们无所不能。如果有什么事情不对了,他们也能让一切回归正轨。如果有谁是不能被责备的,那一定是孩子。

 发脾气是退行的另一特征,当事人可能通过哭闹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真正尝试去解决问题。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看起来挺疯狂。而孩子真的是需要通过哭闹、挥拳这些信号来获得帮助的。所以,像孩子那样发脾气意味着——你必须帮我处理这个问题,因为我是个孩子。

 6 合理化

 合理化(Rationalisation)防御机制是指当某一个追求目标不能实现时,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合理化总是能给我们最好的结论:我是无辜的,我是很棒的,我是有价值的。它的一个典型情境就是对自己很喜欢却无法得到的东西进行贬低。

 在被一个公司拒绝后,防御性的合理化机制会说:“这是一个特无聊的公司”“我从来就没有想从事这个工作”。事实上我们可能很渴望从事这份工作,但承认这个念头是痛苦的,还会让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个理由——“嗯,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这不是对工作优势评估导致的结论,而是急迫要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7 理智化

 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和合理化机制差不多。它是指,无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痛苦,并在我们头脑中上演一场高度理性化与事实完全不同的对话。

 和伴侣分手后的失落、内疚、背叛以及愤怒等伤疤可能变成古罗马帝国衰败问题或二胎政策的利弊。许多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想得多,他们有时还会因为“理智化”而感到内疚;还会担心他们的问题能否持续化研究不会陷入困境。

 6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是指我们的行为与最初的想法截然相反。我们也叫它“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ng)”。

 一些人可能发现自己对青少年有性冲动,于是他加入一个强调青年禁欲的宗教团体;当我们被自己同学吸引而感到尴尬时,我们可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情感,甚至对这个人变得刻薄,恶言相向。

 9 转移

 转移(Displacement)是将我们渴望的行为(通常是带有侵略性的)重定向到发泄物上(通常是人)。当愤怒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一个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人在工作中被老板训斥了,不敢对老板发脾气,所以下班回家后将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10 幻想

 幻想是另一个逃避的防御机制,当事人通过将自己从现实剥离来回避问题。

 幻想可以体现在许多生活场景中,从发呆,读小说到观赏**。我们通过这些或长或短的时刻将自己从这个纷杂烦扰之处传送到安逸舒适之所。特别是结束了一天头疼的工作回到家中,你可能只想安静地看场动作片,听着迷幻音乐发呆或在你懂的网站上流连忘返。

 凡此种种让我们能够暂时地从问题和顾虑中解脱出来,甚至整个旅游业也是建立在我们对这种解脱的需求之上。

 在完成防御机制著作的四年后,安娜为躲避纳粹在维也纳的迫害于1938年3月举家迁往伦敦。战后她与好友,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凯特弗里德伦德(Kate Friedlaender)一起,在汉普斯特德(Hampstead)一家诊所开设了儿童心理治疗课程。

 安娜于1982年离世,她的骨灰被装在一只古希腊式骨灰龛中,安置于伦敦北部的格林火葬场(Golders Green Crematorium)她的父母及一生密友和同事桃乐西·蒂法尼-卜林厄姆(Dorothy Tiffany-Burlingham)旁边。

 结论

 安娜·弗洛伊德以极大的包容心看待我们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她认为迫近的压力驱使我们采取这种回避态度。它是我们应对危胁和减缓心理伤痛的本能反应。

 安娜不断提醒我们这种防御并非出于自愿,不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防御机制启动时我们并不能意识到我们的回避和防御,我们的克制和拒绝,以及内心的合理化调节。

 防御机制的任务是减弱和消除压力,而非探求真相。正如之前所说——短期视角上我们对自己的防御行为,往往在长期看来是有害于我们自身的。

 从长期考虑来看,它会有害于我们在处理现实方面的实践机会,而这种实践才能带来我们身心的最终成熟。

;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它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也可能导致主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第I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  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而与内射的区别在于它仍投射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中毒性精神病人的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  2、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  否认的对象是外界现实,而与压抑不同,较少影响内心现实(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我没有发怒”)。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否认的一个例子是,“我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他”)。  3、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第II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4、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  5、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6、疑病(hypochondriasis)——由生离死别、孤独或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和神经衰弱。  疑病是把别人的特点内射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与认同不一样,疑病性内射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疑病性内射是“与自我不相容的”。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不包括哮喘、溃疡病或高血压。这些即不适应,也不是防御。它也不像癔症性转换症状,疑病的感情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不是泰然自若,莫不关心。  7、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应用者会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至少初起时)。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又有疑病性防御。  8、发泄(Acting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  它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第III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合理化、仪式性、抵消、补偿、魔术性思维。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第IV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对象,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包括以下: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着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1、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2、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3、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4、合理化: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扩展资料

产生心理防御的原因:

1、不善于交际产生排斥感:

一般来说,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排斥心理,事实上,就算是那些非常擅长交际的人,那些在人们眼里有好人缘的人,他们的心中也有排斥心理,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其排斥的程度不同罢了。

2、缺乏安全感:

防卫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渴望被安全感包围。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场合,不管与什么人打交道,学会洞察对方的“防卫心理”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它的消极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节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是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有5种性质,1,防御机制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二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三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4尽管防御机制是精神科综合征的特征性标志,但他们是动力的和可逆的。五防御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的。 虽然关于防御机制的理论,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防御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防御机制是相对的不随意的,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二防御机制人人都有,但每个人所采用的特殊机制不尽相同,3,防御机制是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与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所以不应该将现象或行为本身视为防御机制。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使用最多的一种防御机制压抑。压抑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比如说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比方说遇到一件事情感觉比较困难,那我就先放一放明天再说,或者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感到有便意,我会等下课的时候再去厕所。最浅层的压抑,就是对于困扰的问题推迟去想,去做决定或者是采取行动的时间。

深层的压抑可以导致很长时间的忘却,甚至达到遗忘的程度。过分压抑会导致心理冲突的尖锐化和持久化,会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而且它具有自我否定的性质。自我否定性压抑就是企图把自认为可耻的邪恶的,甚至是不应该的情欲从根本上灭掉。它来源于害怕惩罚或者丢脸,因而跟违禁性罪感或个人耻感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往往是由于父母教养不良和亲子关系困扰的。

还有一种是适应性压抑或者成长性压抑,也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的态度是认为它们是合理的,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不可立即得到满足,也就是推迟满足,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使得到满足,这种压抑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甚至是为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潜力的发挥,比方说自慰青少年自慰,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他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合适的方式来做,而不是说不允许做这件事情。适应性压抑只是推迟性欲的表现和满足,并不企图消灭情欲,肯定它的合情合理的存在,也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抗。自我否定性压抑或过分压抑意味着不接受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和宽容别人,所以过分压抑往往是走向神经症的第一步。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个5岁的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便出现退行。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想方设法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型别?(4)

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物件,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包括以下: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物件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著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著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著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逃避性防卫机制

分为:

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2、否认: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藉著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回: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4、潜抑

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2、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蒐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3、仪式与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4、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5、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6、分裂(dissociation)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

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物件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物件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物件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2、投射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

2、补偿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型别。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

2、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 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表现?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1、压抑

2、否定

3、退回

4、潜抑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

2、合理化:(1)酸葡萄;(2)甜柠檬;(3)推诿

3、仪式与抵消

4、隔离

5、理想化

6、分裂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2、投射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

2、补偿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

2、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它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也可能导致主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第I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援,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 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而与 的区别在于它仍投射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中毒性精神病人的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 2、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 否认的物件是外界现实,而与压抑不同,较少影响内心现实(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我没有发怒”)。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否认的一个例子是,“我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他”)。 3、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第II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4、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 5、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6、疑病(hypochondriasis)——由生离死别、孤独或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和神经衰弱。 疑病是把别人的特点 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与认同不一样,疑病性 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疑病性 是“与自我不相容的”。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不包括哮喘、溃疡病或高血压。这些即不适应,也不是防御。它也不像癔症性转换症状,疑病的感情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不是泰然自若,莫不关心。 7、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应用者会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至少初起时)。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又有疑病性防御。 8、发泄(Acting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 它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第III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合理化、仪式性、抵消、补偿、魔术性思维。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资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物件),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 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第IV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物件,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当个体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受到挫折,或者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陷时,通过选择其他能成功的种种方法来弥补这种缺陷,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盲人的视触觉、学生的特长)。

消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消极的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分以下几种型别:

1、退行: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2、: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3、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4、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防御机制的强度等于人格的强度。

有时候你可以刺激一些病人,看一下他人格的强度怎么样。如果你稍微一刺激,他就认错啊,这个人的防御实在是太弱了一点。

有时候可以使用一点技巧来加强病人的防御,比如治疗师明显地错了,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做?第一种做法是认错。第二种做法,是在你和病人关系好的情况下,你犯了错而死不认错,这样就教他原来有时候我也可以不那么攻击自己。你的行为是做了一个榜样,就是我不认错那又怎么样呢?但是这一定要在关系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做的。这要慎重应用。

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会失败。

像压抑这样的防御机制有时候可能就经不起折腾的。一个人本来有强烈的性的欲望,但一直被压抑着,如果条件一允许,就会用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像我们上一辈的人,他们在非常强的性压抑的状况下生活的,如果70岁了,想办法把性的压抑打破了,大家觉得会怎么样呢?就可能整个的人格被崩溃,就可能乱来,对他来说就可能是一件坏事情。

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出国,会经历文化休克,一下子从一个性禁锢很厉害的社会到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最后可能导致整个人格的崩溃。具体的表现就是断绝和所有的亲朋好友的交往,永远消失在欧美大陆。白天就是拼命工作,晚上花天酒地。实际上是过快地把压抑这个防御机制打垮了。现在出国,就会发现国外的人的性压抑要比中国人厉害多了。

1、自恋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4、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85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