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第1张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在其壮志难酬、抱负未展、怀才不遇而经历种种仕途风雨和官场挫折后,悲愤至极而以豪语道出的无奈。当他渴望建功立业以求与天地同垂不朽的愿望落空以后,这才认识到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而人类的任何事功都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如烟消散,无法与天地日月同寿齐光,故而涔然泪下。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共鸣的地方。人类的渺小远不能与宇宙的浩大相比,人类的历史远不能同时间的长河相始终,因此众人感之而颂子昂之先知先觉。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传世巨作,幽州台在古代又称燕台,传说是战国时代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绣花枕头般的武攸宜不懂军事,面对契丹人的强大威胁他根本没有谋略,陈子昂根据当时的情势提出进谏,非但没被采纳,反而遭到贬斥,因此诗人乃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辽阔的观感、慷慨悲凉的风格,感伤时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真情流露,其雄浑的气势及其诗意和感情,屹立了千年仍旧撼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万岁通天元年的乱事闹的相当大,当时由于唐营州都督赵文岁羽政策失措,契丹大贺氏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诚州都督刺史孙万荣联兵反唐攻陷营州,杀赵文岁羽,并衍生一连串的事件,这也是自大唐与吐番和战以来另一次令武则天烦恼棘手的边防大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45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