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我这个人是不是感情漠视啊高情商回复

女生说我这个人是不是感情漠视啊高情商回复,第1张

其实我觉得她说什么不重要,只要你们在现实的交往里毫无障碍,快乐开心就很好了。

女孩这么说,是觉得自己内心有冷漠的因子,对不熟悉的人或者不入法眼的人会比较淡漠,言外之意就是说跟你在一起还比较轻松融洽,让她能放松自己,和你自如交流,也就是说你作为朋友,是能走入她内心的人,她会比较依赖你。

这种友谊值得珍惜,多少人都是希望拥有这样的友情,她可以在你面前嬉笑怒骂,不用顾忌什么。这是最完美的友情。

如果你是个喜欢她的男生,就暂时保持住这种轻松美好的氛围,因为你还不太清楚她对你到底是基于什么层面的情感,那么就保持现状好了,不想那么快失去她的友情,就不要那么快那么鲁莽的表白,细水长流也很美,适当的时候,择一个时机告诉她你对她的感情就好,但不是现在。

我并不认为一个人不愿意与别人来往,情感淡漠就是有心理疾病,因为有些人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不爱交际,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有着丰富强大的内心世界。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现实生活中最幸福的人就是能够按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的人,有些人一出生就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不管到了哪里都能跟人相处的来,而且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就会被误会成是性格孤僻,但个人认为性格孤僻,并不代表着这个人就有什么心理疾病,有可能是因为那些人曾经受过某些伤害,后来便失去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心情。

何炅曾说,人一旦开始变得沉默,并不是因为没有了与人交际的能力,而是失去了与人做事的兴趣,世界上真真假假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人为了生活必须带。所以有些人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情,心思变得不再单纯,也开始变得虚伪,和这种人交往起来实在是费劲而且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三观不合的人,这些低质量的交流总让人倍感疲惫,所以与其进行这些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独处,来的更痛快。

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深刻认识自己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人有很多,有些人能够一直留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些人却注定只能擦肩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真心的朋友越来越少,而那些能够留在身边的都是值得好好对待的。因此。那些内心平静的人才能够活得真实活得透彻,不会因为外界的眼光而逼迫自己去社交。表面上的热闹并不是内心的风雨,所以逢场作戏其实根本毫无意义。

这些不爱与别人来往的人往往内心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对自己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才能够在独处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其实最强大的人就是懂得取悦自己的人,只有爱自己的人内心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是自己的,和他人没有任何的关系,一个人想要用怎样的方式过日子是自己的选择,外人不管怎么揶揄,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孤独是人生的一项考验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势必要历经重重的考验,其中就包括孤独,有的人总害怕孤独认为孤独就意味着失败。但实际上只有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能够迎来成功,因为在孤独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才会抛开那些假面的虚荣。其实我认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无需为了他人的眼光,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

能够和自己相处的人内心才是最强大,最丰富的即便,没有了他人,自己也能够好好生活,更何况朋友在精而不再多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享受生活,一个人不爱与人来往,情感淡漠,我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心理有问题,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社交,而是因为他们懂得自己,也懂得怎么爱自己,不去花时间做低质量的社交,花时间提升自我,这才是真实并有质量的人生。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情感漠视大概意思是:人是情绪化的动物,那是因为人类生来是有情的,特别是幼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是害怕的,充满了恐惧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规范我们人类行为,以便于更好的与他人产生合作、互助,以达到生存的产物,所以人的情感是一个必需品。

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可分为物理、生物、化学、医学、急救知识、地理、安全、宇宙天体、自然现象等各方面的常识内容。

明明谈着恋爱,却感觉很孤独,两个人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这很可能是出现了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的状况,意味着双方需要进行沟通了,而沟通之后毫无变化,那么再继续坚持下去也只会使被忽视的一方越来越痛苦挣扎。情感忽视是一种无声而温柔的伤害。

情感忽视是怎样的?

情感忽视指一方长时间地未能觉察、参与及回应另一方的情感需求。是不自觉的特意或无意地忽视对方的感受。情感忽视是感情上的“不作为”,是一种沉默的伤害。

那么一方的情感需求是如何感受遭到了忽视

1虽然处在一段感情关系中,但依然感到孤独,感受不到情感上的联结和亲密。在需要倾诉和依靠时,觉得自己无法依靠伴侣,只能转向朋友或其他人;

2感觉自己的感受始终未能得到对方的关注和回应;

3分歧或冲突一再出现,但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当你开启话题并期待讨论时,对方要么制止你的表达、用沉默来回避冲突,要么游离在外、漫不经心;

4解决问题的讨论总是聚焦于以事实为中心的理智论证,而没有顾及到被激发的更为脆弱的情感需求。

被情感忽视会带来哪些影响?

被忽视者一开始往往会感到纠结。一方面,对方好像也没有哪个具体行为能上升到“不爱了”的程度。自己因此生气或难过好像很“作”、很不宽容。

他们会否定自己的感受,为对方找借口,告诉自己“他们确实太忙了,所以无暇顾及”;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被拒绝、被无视的无助和痛苦,进而出现以下行为:

1 迫使自己变得完美,来换取对方的爱

2 强迫自己忽视自己的感受来坚持这段感情

3 可能产生假想的伴侣(应对伴侣对自己的忽视,有些人会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为和现实相反的人,比如明明伴侣很少给自己爱的回应,但Ta会把伴侣的许多行为假想是对方对自己表达爱意,于是Ta的想象中,伴侣成了一个对自己充满关怀的人)

感觉被情感忽视了,是不爱了吗?一定要立即分手吗?

在当今繁忙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中,情感上的疏忽并不罕见,对方可能忙于工作,没有意视到他忽视了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不爱了”。

可能对方自己历过童年的来自父母长辈的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管理、表达情感,也无力表现出情感上的关心。

出现被忽视的情况,你可以先选择进行沟通,来提升对方的意识、敦促对方采取行动加以改进。

比如:表明自己的感受,并提供解决方案

对方无法读心,更难以准确地判断你在某一瞬间的情绪和需要,这需要你坦率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感受。你可以告诉Ta一个具体的被忽视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场景、双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表示在那个情况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希望当时对方怎么做。

对于一直回避交流感受的伴侣,可以尝试“纵向提问技巧”

纵向提问技巧可以帮助双方获知对方的内心感受。“纵向问题”的对立面是“横向问题”(horizontal questions),它们旨在收集信息,而非探寻深处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2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