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汉出身于炎山黑彝大地主吉迪家,是龙云的表弟。1911年,和龙云一起参加了保路运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云南重九起义继之而起,云南军政府成立以后,龙云和卢汉毅然投军。卢汉被送至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深造,之后,在唐继尧身边任少校副官。1922年,升任第七旅旅长,归滇军第五军指挥。1927年,在龙云被胡若愚包围期间,营救龙云,后被升为98师师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龙云、卢汉等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列。在新整编的陆军第六十军中,卢汉任军长。1938年,六十军奉命赴徐州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滇军伤亡过半。滇军还参加了武汉会战,之后,龙云主持编成的陆军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开赴抗日前线,与六十军合编为第三十军团,卢汉任军团司令。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云南边防吃紧。龙云调六十军的182师和184师回滇,成立滇军作战,卢汉忍总司令。1945年,卢汉回昆明后,被任命为云南省主席、省保安司令兼军事倡议院上将院长。1948年7月,卢汉下令镇压昆明学生,制造了“七一五”惨案。1949年,制造“南屏街血案”杀害无辜群众21人,这在卢汉一生的戎马生涯中,画上了一划污笔。
后来,卢汉、龙云等又联合起来,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导下,在滇黔桂边区纵队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援下,通过曲折艰险的斗争,于1949年12月9日成功地举行了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子女几人不清楚,卢崇汉为国内中医界扶阳学派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学术专著有《卢火神医集系列之一--扶阳讲记》等,2007年、2008年南宁和北京两届扶阳论坛主席。出身中医世家、师从祖父卢铸之先生、伯父卢永定先生。二卢皆号"火神",乃川中大家,医名播及全国。卢铸之除家学之外,尚师从晚清伤寒大家郑钦安先生,并尽得其传。临证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深得扶阳三昧,因有"火神"之称。
三段。
根据半岛网官网资料显示,黑龙江电台卢汉三段婚史。
黑龙江省,简称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部,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1946年3月17日,重庆军统总部收到了一封绝密电报,内容为: 副局长戴笠和他的专机失踪。
接到电报之后毛人凤不敢怠慢,急忙向蒋介石汇报,同时联络各地的军统特务站搜寻戴局长的下落。
蒋介石担心戴笠的飞机落入了解放区,让毛人凤选派一个可靠的手下前去营救,毛人凤召集自己的手下开会,说了这个紧急任务,但是现场十分的寂静。
毛人凤的这些手下都知道前往解放区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 “戴局长当年待我不薄,我去。” 这个人就是军统三剑客之一的沈醉。
沈醉1914年出生在湖南的湘潭,在中国近代史中,从湘潭走出了不少革命战士,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就是毛主席。
不过沈醉显然没有选择什么革命正道,而是在他18岁时候选择加入了中华民族复兴社,成为了军统的一员。
沈醉当时去外地投奔他的姐姐,而他姐夫就是当时军统大佬余乐醒,于是顺手就安排了小舅子的工作,让沈醉跟着他干军统,而这也改变了沈醉的人生轨迹。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一直十分严重,上级提拔下属除了考虑下属的个人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是派系,而沈醉跟着姐夫余乐醒也让他之后的提拔一路畅通无阻。
余乐醒之前曾在莫斯科学习过情报业务和秘密保卫业务,在毕业之后经过戴笠的介绍加入了军统,是军统的元老级人物,介绍余乐醒加入军统的戴笠则是人尽皆知的军统局副局长。
所以沈醉跟着姐夫余乐醒进入军统也就算是间接搭上了戴局长的门路,军统局对于沈醉的关系也是心知肚明,提拔起来沈醉自然是一路畅通无阻。
除了因为戴笠的关系再加上沈醉自身也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很快沈醉就成为了军统当时最年轻的少将。
在戴笠没有出事之前沈醉的仕途走得顺风顺水,但是当戴笠飞机失事之后沈醉的好运也就到了尽头。
军统新上任的局长毛人凤十分忌惮这个年轻有为的下属,把他看成自己前途的心腹大患,沈醉也能感受出来毛人凤对于自己的排挤。
于是沈醉找到毛人凤说要主动调去外地,之后沈醉被发配到了云南担任当地军统站的站长,但是主要任务是监视当时的云南省主席卢汉。
而随着三大战役的开展,国民党的颓势尽显,所有人都知道国民党统治结束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时的云南省主席卢汉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他便开始积极地跟地下党取得联系,不久消息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他对卢汉的背叛深感不安。
49年的8月毛人凤也给沈醉发来了密电,要求沈醉动手除掉卢汉身边的几位反蒋手下,沈醉当然知道卢汉在背地里联系***的事。
但他也看出来国民党的颓势,为自己考虑一条后路,所以对于毛人凤的命令就采取“托”字诀,还暗中帮助几人脱了身。
毛人凤对于沈醉的行动迟缓感觉非常的不满,于是亲自坐飞机来到云南督促沈醉加快行动。
沈醉对毛人凤亲自到来的行为有损自己的面子,再想到自己自从毛人凤上台以来受到了各种不公对待,怒从心头起打算下毒杀了毛人凤。
就在沈醉即将动手的时候毛人凤却来到了沈醉的房间,拍着沈醉的肩膀说 “老沈啊,这些年你待我始终如一……”, 重义气的沈醉听到毛人凤这样说,也就放下了杀心。
之后沈醉被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扣押,后来又被卢汉当成了俘虏战犯关押在昆明陆军模范监狱,在云南解放后沈醉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沈醉刚进行改造的时候心情也是十分的惶恐,不知道自己前路如何,但是慢慢的沈醉跟一些管理人员开始进行交谈,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错误看法。
真正让沈醉有所触动的是几件事的发生:
一件事是当时杜聿明身体状况十分不好,打算用病把自己拖死,管理人员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立刻上报,之后对杜聿明进行最好的治疗,杜聿明的病在悉心呵护下几乎全好了,杜聿明对沈醉亲口说 “***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除了这件事情就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还有安排一些战犯参观了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比如造出了中国第一辆 汽车 。
这些成就让充满抵抗情绪的国民党高官们大为触动,国民党统治中国几十年一辆 汽车 都没有造出来,而在***建立新中国之后短短几年就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 汽车 。
沈醉在196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安排他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
在1980年经过有关部门的查证,沈醉当年在卢汉起义通电上面签了字,并且要求自己的下属上缴武器到指定地点报到,沈醉的身份也就从战犯变成了起义将领,享受了 国家副部级 的待遇,担任了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沈醉一生有过三段婚姻,一共育有 二子五女 ,但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最后能够留到沈醉身边的仅有一人。
沈醉的第一任妻子名叫莫邪,莫邪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但莫邪却十分的认同***的思想,为此父女二人决裂。
莫邪独自一人前往上海,也就是在这里莫邪遇到了意气风发的国民党军官沈醉,不过当时的两人都是心怀各异,两人相识、热恋最后还育有一子却都从来没有告诉过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
沈醉告诉妻子自己叫做陈仓,妻子莫邪说自己叫“白云”,莫邪背地里还是上海进步杂志的一位女编辑,之后因为沈醉要求莫邪辞职当一个家庭主妇遭到拒绝,两人就此分开 。
1986年老革命女作家莫邪去世,沈醉之后遍读她的著作才知道原来莫邪就是自己的首任妻子“白云”。
在两人离婚之后沈醉把孩子托人抚养,自己专心投入事业,这个孩子之后也找不到史料记载。
1938年沈醉又遇上了自己的学生栗燕萍,当时栗燕萍考入了国军军官学校,给她们上课的教官就是沈醉,沈醉看到栗燕萍第一眼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容貌姣好的女子,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两人婚后一共生育了一子五女,沈醉晚年相见只有二女沈逸云、小儿子沈笃礼以及一直陪伴沈醉的小女儿沈美娟。
1949年在解放军大炮的轰隆声中,蒋家王朝土崩瓦解,不少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和将领都跟着蒋介石一起溃逃到了台湾,但是沈醉却被自己的上司毛人凤要求坚守云南。
沈醉看到形势不利,便让栗燕萍带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去香港躲避,沈醉交给一个朋友极为珍贵的五张飞机票,让他一家人也能够飞赴香港。
沈醉对这个朋友索取的唯一报酬就是到达香港之后帮忙扶持一下自己的妻女,但这位朋友一下飞机就离开了。
栗燕萍就在香港等待自己的丈夫来接自己回家,但是却信讯全无,栗燕萍无奈之下让自己的弟弟带着痴呆的大女儿和最小的女儿沈美娟回到大陆寻找父亲,结果沈美娟的舅舅被当做特务枪毙,沈美娟一下子失去了依靠。
沈美娟的大姐又因痴呆无人照料病死在了沈美娟的面前,之后沈美娟就跟着伯外公过起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而这一切在1960年出现了转机,沈美娟从《人民日报》刊登的特赦战犯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
沈醉在1960年被特赦出狱,他想方设法地联系上了妻子,得知了妻子已经再婚的消息,而那时候还留在妻子身边的一子三女也跟着他们的大伯去了台湾生活,沈醉感觉自己在世上仿佛孤苦无依。
沈醉又经过多方打探得知了小女儿还在大陆的消息,这让他高兴不已。
沈醉给小女儿去信让她在北京团聚,还寄过来了一件自己改的衣服,以便父女二人到时相认,毕竟沈醉离开的时候小女儿沈美娟年仅四岁。
沈美娟踏上北京站台时举目四望,想要寻找一个高大白净、儒雅帅气的中年男人,这是她想象中的父亲,但是却看到一个皮肤黝黑农民打扮的中年人向她欣喜的跑来,沈美娟难以置信。
和父亲相处的一周是沈美娟之前人生中过得最快乐的一周,沈醉带着沈美娟吃遍了了北京城的 美食 还带着她游故宫、天坛等风景古迹,。
1962年经过周总理的特别批示沈美娟离开了长沙来到了北京一所高中就读,长期分别两地的父女二人终于能够生活在一起了。
1965年沈醉和杜雪洁结婚,婚后两人相处还算甜蜜,不过唯一的遗憾是因为沈醉年龄已大,两人没有自己的孩子。
在沈美娟即将高中毕业的时候,小说《红岩》在全国流行开来,里面描写了重庆国民党当局对于***员的残酷迫害,而书中的反派名叫“严醉”。
很快沈美娟就发现旁人对她指指点点,说她就是“严醉”的女儿,十多年的监狱改造让沈醉从一个心狠手辣的国民党军统少将变成了一个一心向善的普通人,但是这也改变不了 历史 上的过失。
因为出身原因沈美娟被剥夺了加入共青团的资格,也是因为出身原因让沈美娟没有了考取大学的资格,沈美娟在得知情况之后嚎啕大哭。
沈醉找到政协和民政局的领导,希望能给自己的女儿争取一个考试机会,最后两方领导承诺沈美娟第二年可以报考。
但沈美娟这时跟继母杜雪洁的关系很僵,那时候恰好宁夏建设兵团来到北京招人,1965年沈美娟报名前往了宁夏建设兵团,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之久。
这十年间沈醉经历了二次入狱,关押五年之后又被放了出来。
1979年经过组织审查,沈醉恢复起义将领的名义,并且享受副部级待遇,而此时沈美娟也跟着自己的丈夫回到了北京,被分配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社担任资料员、会计等职务。
1980年沈醉携女儿沈美娟一同前往香港和前妻栗燕萍相见,在台湾的儿女也奔赴香港,一家人阔别几十年之后终于再次团聚,互相见面话还没说出口已经是泪流满面。
从香港回大陆不久后,沈醉在女儿沈美娟的帮助下开始撰写回忆录,先后出版了《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等书籍。
沈美娟在1982年的时候也开始尝试发表自己的作品,1985年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之后被调到了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
在1994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的时候沈美娟向单位申请了提前退休,前往了香港定居,时常往返于北京香港两地,现在在香港安度自己的晚年时光。
7
每一种文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所以它都倾向于为
每个人、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
28
《印度之旅》的书名取材于惠特曼,他认为美国正在走向东方。这本书是电子
时代的西方人的一则寓言,
只是很偶然地与欧洲或东方相关。
按照书名的寓意所指,
视觉和
声音之间、感知和经验组织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之间的最后冲突,业已降临到我们头上。
正如尼采所言,
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
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如何使人延伸,
如何挑起我们里里
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31
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
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
只有能泰然自若地对待技术的人,
才是严肃的艺术家,
因为他
在觉察感知的变化方面够得上专家。
68
我们观看、使用或感知任何技术形式的延伸时,必然会接受它。听收音机、看
书读报时,
必然要将这些延伸纳入自己的系统中,
必然要经历接踵而至的感知“关闭”
或感
知位移。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接受日常使用的技术,所以在与我们自身这些形象的关系中,
我们才进入了潜意识中知觉和麻木的那喀索斯角色。
102
汤因比一再敦促人们采用仿效伟人的文化策略。这当然是在意志的力量中去寻
找文化上的安稳,
而不是在充足的环境感知能力中去寻找文化安稳。
谁都可以讥笑,
这是英
国人对品性而不是对才智的信赖。
鉴于人们面对挑战时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使自己陷入无知无
觉的催眠状态,
我们可以认为,
意志力在维护生存中与智力一样重要。
今天,我们要做到信
息灵通、见多识广,同样是需要意志力的。
152
施彭格勒看见西方人从数量世界中退避到功能的童话世界和抽象关系之中,
这
使他一头扎进了失望的泥潭。他写道:
“经典数学最珍贵的东西是如下命题:数是可以感知
的一切事物的本质。如果将数定义为量度,数就包括执著于‘此地’和‘此刻’的一个人对
整个世界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计量意味着对亲近和有形东西的计量。
”
189
如果现代物理学家试图用视觉感知模式去组织原子数据,
他就不可能逼近问题
的本质。在信息瞬息万里的电子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割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
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
202
正如画家的功力表现出审美魔力一样,
“电荷是物体构成某种空间关系时我们
观察到的现象”
。画家学会如何调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释放出新的感知。
209
正是形形色色的感知和经验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才造就了公元前
5
世纪、
公元
16
世纪和
20
世纪伟大的文化。
)然而很少有人喜欢生活在这些热烈激荡的时期,因为
一切保证生活熟悉和安稳的东西都消融殆尽了,
而且在几十年间一切东西都要重新构造一番。
260
由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感官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的偏好,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这一点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宁可漠视的事实。
土著民族不借助透视原理感知景物,
不感觉
第三维度的存在,这一证据似乎威胁着西方人的自我表象和结构。
268
难以到手的东西不能授予人充分的感知,虽然它可能给一件东西罩上一圈假性
价值
(pseudovalues)
的光辉,比如给一颗宝石、影星或老主人抹上一个光圈,这就带来了一
个“假性事件”
(
pseudoevent)
中真实的核心问题,
“假性事件”是人们普遍给新媒介贴上的
标签,
因为它们能使旧模式加速,并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新的模式。
上述潜隐的力量,我们古
老的媒介包括语言里,
也是可以感觉到的。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思索。
一切媒介的存在都
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人为的知觉和任意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