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万物共同的本原或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经受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二运动及其基本形式
恩格斯说:“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永恒的、不灭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互相依赖
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总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时间和空间
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的因此,时间空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也事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空间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它们的有限性是辨证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类从自身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结论
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成功的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一定如此的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第四,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
第五,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事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反应到高等生物的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造成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本质区别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人类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第二,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第三,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第四,劳动不仅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意识的产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依赖于物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由各种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复杂体系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动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这就是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四,意识对人的大脑和人体的生理过程有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的能动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同时又认为意识的能动性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
第一,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物质条件在思维中的反映,是由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
第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回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的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以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大量系统是实为根据的
哲学证明(P93-P94)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解放思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统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致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也是一致的
哲学角度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其实也就是孔子的入世哲学了。
孔子的入世哲学其中心思想当然就是中庸之道。
这里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仁,义,礼,志,信”,这估计是国人大部分的处世哲学了,一种标配。人际关系中如果都能对别人做到“仁,义,礼,志,信。”
你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君子了。具体的我就不一一阐述,后面和你讲讲另一种处世哲学。
周国平的论交往。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
人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爱。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爱少数的人,但你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爱你的仇人——太矫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这个道理,他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太近无君子,谁都可能被惯成或逼成不逊无礼的小人。 所以,一切交往,不论是恋爱、结婚,还是亲密的友谊,都以保持适当距离为好。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爱。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爱少数的人,但你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爱你的仇人——太矫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这个道理,他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
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爱。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爱少数的人,但你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怎样算是替他人着想,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在一种人看来,这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个别性,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不随意搅扰别人,不使他人为难。在另一种人看来,这意味着乐于助人,频频向人表示关心,一种异乎寻常的热心肠。两者的差异源于个性和观念的不同,他们要求于他人的东西也同样是不同的。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
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隐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传说。也许你的朋友还向别人吐露了这隐衷,你仍要当作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样,不可让秘密由你传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但是,这不能成为理由,认为你因此就有了随时在他面前出现的权利。即使对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没有这个权利。
不得换掉的旧衣服。新衣服当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为朋友,不到穿旧之时是不知道的。总在频繁更换朋友的人,其实没有真朋友。 友谊是宽容的。正因为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说明他们的分歧必定十分严重,已经到了不能宽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愈深,现在裂痕就愈难以修复,而维持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太不自然。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本属两可,也就谈不上绝交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这样做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但那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读书如交友,但至少有一个例外,便是读那种传授交友术的书。 交友术兴,真朋友亡。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
当你的朋友处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时,你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他,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教养。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这样做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但那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毫无疑问是客观衍生出来的主观----即主观
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它的反映形式有主观性。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具有主观性。第二,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对同一对象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不仅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反映,而且在同一个人那里,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在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虽然在理论上说主观映象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但所谓正确并不是绝对的等同,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反映,如不切实际的幻想、神鬼之说等等。这种情况最能说明意识的主观性。
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性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主观的反映形式,都有客观的物质根源。不论是感觉的对象现象,还是理性分析的事物的本质,还是引起兴趣原望的人的需要,都是客观的。第二,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区别,也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如个人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同。第三,虽然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还映,但也还是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