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第1张

后期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无人敢和她争斗。奕䜣和慈禧的确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奕欣一直以来,也一直手握重权,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慈禧也十分的忌惮他,后慈禧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1894年,时值甲午之战,慈禧迫于压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䜣,奕䜣也因此再一次领班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此时的奕䜣已经61岁,赋闲在家十年,慈禧在这1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已经不是奕䜣所能够对付得了的。

在奕䜣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早先的锐气逐渐消失,到晚年更是消沉,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即使他虽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却没有再和慈禧争斗的能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

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恭亲王奕欣本有机会推翻慈禧,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的原因如下:

第一:恭亲王还是追求和维护正统的力量。

其实在恭亲王的眼中,是不可能会谋朝篡位的,毕竟当初道光把帝位传给咸丰以后,恭亲王可以说这辈子就跟帝位无缘了。在大清的时候祖宗家法是非常庄严神圣的事情,这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因此就算恭亲王有了推翻慈禧的机会,他也不会这样做的,这一点在恭亲王心里是不容挑战和动摇的,所以即使当时有不少人怂恿恭亲王并且支持恭亲王,但是奕欣本人还是非常的坚定的,他一心都是为大清。

第二:恭亲王当时得罪了一些贵族。

其实恭亲王虽然有不少的拥护者,但是也有慈禧党是不支持他的。而且当时恭亲王其实在辛酉政变的时候其实对慈禧的帮助很大,所以这样也得罪了很多的贵族。毕竟辛酉政变这件事情在满清的贵族眼里其实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奕欣却帮助了慈禧,因此在朝政上面支持恭亲王的人也不算多,他也没有推翻慈禧的把握。

第三:当时朝政上的分派众多。

其实除了恭亲王奕欣和慈禧对立以外,还有其他的势力,所以就算恭亲王想要推翻慈禧,也不代表他可以掌控朝政,很可能还会引起更多的政变,这对于当时的大清来讲是不好的事情,何况当时的大清内外忧患不断,恭亲王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清的利益的。

虽然恭亲王有人支持,但是当时的醇亲王也是有人支持的,所以说恭亲王要推翻慈禧的话,醇亲王也不会袖手旁观的,毕竟当时的局势并不明朗。恭亲王就算推翻了慈禧,可能还会跟兄弟有争论,这是非常耗时耗力,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事情。

慈禧和恭亲王奕欣走在一起,最开始是因为辛酉政变。1961年辛酉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临死前,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同治帝。此时,一直被咸丰帝忌惮的恭亲王奕欣伙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肃顺为首的八个顾命大臣,或被杀或被贬,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则成为议政王,史称“辛酉政变”。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恭亲王掌握大权时,做了不不少事情。他支持曾国藩等人开展洋务运动,建立了一大批西式工厂,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且积极与列强打交道,摒弃了其他顽固守旧大臣不愿接触列强的鸵鸟心态,他的“鬼子六”外号也因此而来。精明强干的恭亲王奕欣成绩斐然,但也因此被慈禧忌惮。 

恭亲王奕欣

在政治斗争和权力控制方面,慈禧太后远远强于恭亲王奕欣。慈禧太后意志坚定、处事果决、精力充沛、不被感情左右、政治手腕儿高超,慈禧太后拥有强势掌权者所拥有的一切能力,辛丑政变没多久,慈禧就下过几道圣谕,规定太后可以直接预览大臣奏折,这样就绕过了恭亲王奕欣。

慈禧太后

擅于揽权的慈禧太后逐渐羽翼丰满,她不但牢牢控制着同治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李鸿章等人。与此同时,在满清权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慈禧太后在不断扩充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一直在采取手段削弱蚕食恭亲王奕欣的权利。 

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

在中法战争中,慈禧太后把清军的失利按在奕欣的头上,恭亲王奕欣成为了替罪羊,被罢官,至此奕欣已经彻底失势。十年后的甲午战争,慈禧太后不得已再次启用奕欣,但此时,恭亲王老态龙钟,锐气尽失,难以挽回局面。1898年,奕訫逝世,十年后,慈禧太后逝世。大清王朝也彻底走向没落灭亡。

清帝退位诏书

恭亲王奕欣的权力有多大?亲王的名头非常吓人!除了皇帝和清朝唯一的明立皇太子胤礽之外,亲王算是爱新觉罗家爵位最高的了。而且奕欣的亲王还多了四个字——世袭罔替,属于“铁帽子”亲王序列,整个清王朝只有十顶。算上克勤、顺承两家郡王,清王朝总共也只有十二顶“铁帽子”,足够精贵了!

可清王朝的亲王不同于汉初的诸侯王,根本不是实封,既不能裂土临民、也没有实打实的封地,说白了就是一张“长期饭票”而已。更重要的是,这张“长期饭票”的待遇还要不断降级,亲王的一个儿子只能承袭郡王爵位,之后传一代降一级、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为止才算正式成为“长期饭票”。即便所谓“铁帽子”也只是这张“长期饭票”的待遇不降级而已,与实际权力无关。如果没有被皇帝委以具体差使,“铁帽子”亲王也不过就是一个地位崇高的富贵闲人而已。换言之,奕欣的权力与恭亲王爵位无关。

权力鼎盛时期的恭亲王

咸丰十一年,清文宗(咸丰帝)驾崩。恭亲王奕欣联合两位寡嫂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一举拿下了清文宗留下的辅政八大臣。事后,赋闲多年的奕欣正式出任议政王并兼任领班军机大臣,达到了权力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奕欣的头衔,请看清楚,是议政王而不是睿亲王多尔衮和醇亲王载沣的摄政王!一议一摄,高下立见。摄政是代替皇帝做决定,议政仅仅是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却没有拍板决定权。那么,拍板决定权在谁的手里呢?清穆宗(同治帝)。可彼时的清穆宗还是和孩子,这一权力实际上落入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再说一说另一个“吓人”的头衔——领班军机大臣。他是军机处的首席不假,可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开始,军机大臣都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领班军机大臣也不例外。说白了,军机大臣看似如同“宰相”一般,实际上只是皇帝的咨询、秘书机构和执行机关而已。简单说就是,军机处只有执行皇帝命令和提出建议的权力,没有拍板决定的权力。

既然如此,奕欣岂不是没有权力?非也!军机处是执行机关,晚清时期的重大政策的执行安排都出自军机处。彼时的两宫皇太后和奕欣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奕欣提出建议、两宫皇太后拍板决定或两宫皇太后跨过奕欣直接作出决策,之后再由奕欣负责具体执行。这就有得说道了,掌握军机处的奕欣可以阳奉阴违、甚至可以软抵抗,不执行或者打折扣地执行两宫皇太后的决策!这就是奕欣早年与两宫皇太后抗衡的资本,因为军机处被奕欣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亲信,成了他的“私家衙门”,两宫皇太后不爽也没辙。而且奕欣还是议政王,他提出要求、建议“理所当然、合理合法”,两宫皇太后在地位尚未稳固之前,许多事情也不得不给奕欣面子、采纳他的建议。某种程度上讲,彼时两宫皇太后与奕欣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

叔嫂初次交锋

在“祺祥政变”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慈禧太后与奕欣的争斗也逐渐频繁起来。不久之后,慈禧太后鼓动御史言官发难、弹劾奕欣并顺带着削去了奕欣的议政王头衔。彼时慈禧太后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奕欣,她为何迫不及待要对奕欣下手?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被削去了议政王头衔之后,奕欣便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连“建议权”都失去了!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软抵抗,一旦有机会,慈禧太后便可以将他踢出军机处,那奕欣就真的成了富贵闲人了……这就是慈禧太后发鼓动御史言官弹劾奕欣的目的,她知道整不倒奕欣、也没有想立即整倒奕欣,只是为了削弱奕欣的权势而已。

叔嫂合流

慈禧太后与奕欣的初次交锋以慈禧太后完胜收关,随之而来的便是“墙头草”“骑墙派”们的重新站队和权力的重新洗牌。慈禧此举不仅让奕欣受到了重创,也让慈安太后隐隐感觉到了危机。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原本与慈禧太后联手防备奕欣的慈安太后迅速向奕欣靠拢、实现了叔嫂合流。如此一来,慈安太后掌握了部分决策权、奕欣掌握着执行权,对慈禧太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的权力平衡也得以形成。

在这样的权力平衡下,慈禧太后虽然继续弄权、却始终不敢走得太远。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表面看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刚正不阿杀掉了安德海,实际上背后就是慈安太后、奕欣与慈禧太后权力的较量。最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她彼时还没有实力同时对慈安太后和奕欣同时开火。后来,慈禧太后采取了“温水煮青蛙”和“掺沙子”的策略,利用一切可能发展自身势力并向各部门安插亲信以期逐步架空奕欣。

慈安太后辞世、甲申易枢

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奕欣的势力在逐渐萎缩。但因为慈安太后和奕欣事实联盟的存在,慈禧太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继续维持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作出了最重要的一项安排,那就是强行将奕欣的侄儿载湉(清德宗光绪帝)推上了皇位。这不仅仅是为了继续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慈禧太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利用清德宗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打压奕欣!

清德宗即位之后,奕譞成了“皇帝他爹”,虽然名义上他只是“皇帝他叔”,清德宗已经被过继给了清文宗,可血缘是无法改变的,群臣不得不掂量奕譞的分量。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之后,奕欣失去了决策圈里的唯一依靠,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于是,慈禧太后开始公开、不公开地极力“推崇”自己这位妹夫兼小叔子奕譞。在慈禧太后释放政治信号之后,群臣又一次开始了重新站队。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正式对奕欣下手了,将“皇帝他爹”奕譞强塞进了军机处,顺带着将奕欣和所谓“恭党”全部踢出了军机处。群臣能说什么?宁可得罪失势的奕欣也不能得罪“皇帝他爹”,不是吗?慈禧太后就这样轻轻松松将奕欣踢出了权力中枢,史称“甲申易枢”,奕欣从此成为了真正的富贵闲人。奕譞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加之皇帝亲生父亲的身份,他避嫌唯恐不及,哪里敢与慈禧太后公开对抗。就这样,慈禧太后真正实现了“只手遮天”!

利益冲突消失、叔嫂和解

在奕欣被踢出权力中枢之后,他并没有作出激烈反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继承事实,这也是很多人说奕欣“一生为奴”的原因所在。在没有了利益冲突之后,反倒是让慈禧太后想起了奕欣曾经的功劳,让奕欣得以善终。甲午之后,慈禧太后“国难思忠臣”,甚至不惜重新启用了赋闲多年的的奕欣,只可惜面对江河日下的江山,奕欣也回天乏术了……光绪二十四年,奕欣辞世,慈禧太后给了这位小叔子一个“忠”字作为谥号、盖棺定论,也算是这对叔嫂公开和解了,慈禧太后甚至还给了奕欣一定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也算是对得起辛酉年间奕欣的鼎力相助了。

综上所述,恭亲王奕欣权力大吗?大!但似乎也没有大到摄政王多尔衮那么夸张,他的头顶上始终是有人压着的。而且,在“祺祥政变”的蜜月期过后,奕欣的势力一直是在不断萎缩的,权力自然也在不断被削弱。光绪十年“甲申易枢”之后,奕欣彻底成了富贵闲人……恭亲王奕欣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慈禧独揽大权,她不但打压恭亲王奕欣,也打压曾国藩,只是对曾国藩的打压没那么轻松罢了。

慈禧打击奕欣,两次最很,第二次基本结束了奕欣的政治生命。

第一次,同治四年,慈禧借蔡寿祺弹劾奕欣之机,以“虽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罢黜奕欣一切职务。后来朝廷上下纷纷为奕欣求情,慈禧恢复了奕欣的职务,但议政王没恢复。

第二次,光绪十年,慈禧借故中法战争失利,说奕欣“委靡因循”,革除他一切职务。此后奕欣就闲散在家,不再有任何作为。

慈禧打击曾国藩,有三次比较很,最后一次最致命。

第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克天京,太平天国基本算是被灭掉了。曾国藩的湘军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慈禧马上打击曾国藩。慈禧的目标是曾国荃,通过打击弟弟曾国荃来打击曾国藩。慈禧提出两点,一说曾国荃的吉字营是“叛党”,二说曾国荃私吞了太平天国的宝藏。这次逼迫,使得曾国藩开始裁撤湘军。

第二次,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任上调离,也就是把曾国藩调出湘军的根据地,让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督办裁撤湘军事宜。慈禧这次打击曾国藩,意在削弱他的实力。

第三次,把曾国藩调到直隶,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很难处理圆满。慈禧的意图是搞臭曾国藩,树倒猢狲散,这样就可以削掉湘军势力。这次慈禧给曾国藩致命一击。天津教案没处理好,列强不满意,国内骂声一片,曾国藩本来身体不好,经这一折腾不久就去世了,湘军对大清的危险解除。

慈禧打压曾国藩是在曾国藩明确表示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告了诉慈禧他不造反情况下进行的。慈禧对曾国藩的打击是循序渐进的,因为她很清楚,曾国藩的属下很多人撺掇曾国藩造反,曾国藩在压制属下的造反情绪,逼急了曾国藩真的造起反来也未可知。

慈禧第二次打压曾国藩时,派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裁撤湘军。马新贻是慈禧的得力干将,裁撤湘军工作,用力过猛,引起湘军不满,马新贻无端被杀,慈禧马上蔫茄子了,只好把曾国藩调回两江处理后事。

慈禧对曾国藩的担心,一是曾国藩有属于自己的兵,而且很强大,湘军只听曾国藩的,不听朝廷的。枪杆里出政权,曾国藩有推翻大清的能力。二是大清朝当时已经腐败透顶,曾国藩有推翻它的理由。

恭亲王奕欣没法和曾国藩比,奕欣是大清皇族,他没有理由推翻自己的朝廷。他只能是篡权,夺取皇位。在政治手腕极强的慈禧手下篡位基本没啥希望。所以慈禧打压奕欣很轻松,打压曾国藩就很小心谨慎。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皇帝逝世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发动的政变。这场政变最终将八位大臣推翻,慈禧重新夺回政权。在女性意识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何在?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八国联军纵火烧旧颐和园、入侵北京后,人民大发雷霆。当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将放火烧旧颐和园,清政府放弃抵抗,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嫁祸给八位大臣时,他们失去了民心,不再得到支持。

事实上,这八位部长只是背了黑锅。慈禧太后及其政党具有政治主动性,是政变成功的前提。辛酉政变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太后利用孤寡母亲的贫困处境,使主管大臣放松警惕。其次则是两个皇宫的太后拥有自己的印章。虽然最初是用来平衡两股势力,但最终在政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辛酉政变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是时机。自古就有云,时机对,地点对,就能赢。咸丰皇帝去世后,两位太后和恭亲王利用皇帝的葬礼时间发动政变。但是天又下起雨来,他们获得了三天的自由控制权,这为他们的政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除了以上三点,还有求生的本能。

两位太后都觉得这是他们生死攸关的时刻,所以对死亡的恐惧支持了他们的团结。在辛酉政变的过程中,恭亲王奕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哀悼为借口,多次要求见太后,与太后商谈。他首先回到北京,争取驻扎在北京和天津的军队,为推动辛酉政变做好一切准备。辛酉政变后,奕欣在朝廷中占有重要地位。载淳登基后,太后垂帘听政,不久慈禧太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操纵的夺取政权的政变。慈禧对权力的渴望激发了她不顾一切地为最高权力而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能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心的女子不多,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算一个,执掌清王朝大权数十年的慈禧太后算一个。

现在的宫斗剧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男人在官场上玩权势阴谋,女人在后宫玩勾心斗角,殊不知,女人玩起权力来,也足以让男人抵挡不住。况且慈禧这一狠角色,在面对打压不可一世的鬼子六奕欣这件事上,可比所谓的玩阴谋狠多了。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清王朝早已摇摇欲坠,这时恭亲王奕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这一职位。

在这种危急的时刻,咸丰没有自己出面解决这件事,而是将烂摊子扔给奕欣,这足以显示出咸丰的阴险与高明,可他也没有想到奕欣不仅摆平了各国的洋人,还将和他一起参与议和的重臣都拉拢成了自己人,果然,这“鬼子六”的称号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

经过这一事,奕欣也算是有了后来和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辛丑政变”的资本。而慈禧太后和奕欣的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完全得益于奕欣的恭亲王身份,以及在京城的威望和实力,所以说,奕欣就是慈禧太后的第一恩人。

可无论是恩人,还是亲人,在朝堂之上都会变成敌人,这不仅是由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决定的,更是由庙堂政治的残酷性决定的。慈禧和奕欣这一皇家的兄嫂自然也逃不过这亘古不变的定律,而且根本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二人就彻底为了权力翻脸了。

慈禧和奕欣二人共同享受这政变所带来的胜利果实只有三年的时间,三年后,他们就开始明争暗斗起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的胜者自然是率先发难的慈禧。

而一切尘埃落定后,慈禧作为最后的赢家,奕欣就自动地成为了慈禧夺取政权路上的一颗棋子。可是将这“鬼子六”打败也并非一件易事,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是如何对付不可一世的奕欣的?

在辛丑政变成功后的那三年,奕欣的风头正盛,而且奕欣身上有着议和的功劳,慈禧是不可能动摇他半分的,一不小心还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再也与政权无关。所以,慈禧并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他们二人能够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胜利果实的原因——慈禧太后一直在容忍,等到时机成熟,她一定会让奕欣臣服于自己的脚下。

虽然那三年慈禧对奕欣的态度一直都是容忍,但从来都没有退让过一步,任命奕欣为议政王的前后,慈禧连发了多次上谕。这些上谕的内容大同小异。

都是为了告诉朝中的大臣:大清朝政真正的主宰只会是两宫太后,而且议政王不是非他不可,如果他有做得不妥的地方,都可以上奏弹劾。表面上,这是体现慈禧太后的公正无私,实则是在灭奕欣的威风。

而如日中天的奕欣根本不在意这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所以,在面对慈禧时,他一直都那么的猖狂,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比如,在与慈禧一同议政时,他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和慈禧起争执,有一次,慈禧实在忍无可忍,就说了句:你事事与我作对,信不信我革了你的职?

对此,奕欣丝毫不惧,而是痛快的回了句:你能革我的职是没错,但你能革了我这皇六子的身份吗?这不仅是一种威胁,更是在暗示众人,如果没有你,这皇位就是我奕欣得了。然而,奕欣没有想到慈禧一直都在容忍自己,一直都在找机会除掉自己。

毋庸置疑,直到现在,慈禧太后身上还有一点是让很多人深感敬佩的,那就是慈禧太后从不知难而退,而一直都是迎难而上,仿佛越有难度的事情,在她那里就会变得更有趣。在打击奕欣一事上,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但慈禧太后也正因为如此而变得更强硬、更坚决。

既然已经决定打压奕欣了,慈禧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掩饰自己对他的不满了,并且开始有意的散播自己故意针对奕欣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让朝中那些想要依靠慈禧升官的大臣开始有所行动。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有人坐不住了,蔡寿祺在明晓慈禧太后的意图后,就开始鸡蛋里挑骨头,一道道弹劾奕欣的奏折就递到了慈禧眼前

这道奏折写得十分夸张,全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却也勉强的在奕欣身上强加了几条罪状。于是借着议政的机会,慈禧太后告诉奕欣有人上书弹劾你。

谁知骄傲自大的奕欣根本不在意对方弹劾了什么内容,更不在意慈禧太后使的这些小伎俩,而只是平淡的问了句:谁弹劾我?这样事不关己的态度让慈禧太后措手不及,生气的说了三个字:蔡寿祺。奕欣一听,只说了句——小人,二人就不欢而散了。

见奕欣丝毫没有示弱的打算,慈禧太后又出了一招,她当着内阁诸臣的面,挤出了眼泪,说:议政王傲慢无礼,骄纵揽权,欺负孤儿寡母,现在有人弹劾他,你们怎么看?明摆着,慈禧太后是想获得这些大臣们的支持,但看到弹劾内容只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时,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们不敢轻易表态,只是说慈禧太后应该明察此事。

慈禧太后的兴师问罪虽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但却也达到了她的目的,那就是她想往奕欣的身上泼脏水,等这脏水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慈禧太后就算真的赢了。

于是,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根本没有给奕欣任何喘息的机会,亲自动手写了个言辞激烈的上谕,经内阁,明发上谕,消息一传开,权倾朝野的议政王被一撸到底,一夜之间,什么议政王头衔,统统被无情地收回。

四十天后,在惇亲王的求情下,奕欣才见到了这位一直将自己拒之门外的慈禧,这时候,他再也没有叫嚣的资格,而是痛哭流涕,长跪不起。这一跪,就代表着奕欣已经彻底向慈禧太后俯首称臣,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还是被这位不同常人的女子打胜了。

这场不见刀光剑影只见人心权谋的较量,慈禧的突然变脸,奕欣的毫无防备,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果。而慈禧太后的强硬决绝几乎达到了让所有人不寒而栗的效果,其实,在有些时候杀一个人并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让一个不可一世、目中无人、不把你当成对手的人,甘愿臣服在你的脚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11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