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聪明人太多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只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才能成功,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成王败寇的道理一直亘古不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朱元璋被剿灭了,那么又会有一个张三被历史记住,同样,也一定会有一个李四被封为神机妙算。幸存者理论是这样说的,你所看到的成功者,并非他们的才能比其他人更出众,而只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活下来了。
现代理论如此,古代军事亦然。为何刘伯温无法取代朱元璋,因为刘伯温办不到,为何刘伯温的下场惨烈,因为他得罪了朱棣,这其实和智力因素没有太大关系。我所认为的大概是以下几点。首先是性格,军师属于深度思考的人,这种人往往偏内向的性格,并且不善于和他人交际,所以他们都偏爱独处,向往自由的生活。所以你看刘伯温,诸葛亮,这些人都是在小茅屋被请出来的,刘备之所以要三顾茅庐,这是为什么?因为诸葛亮厉害,因为刘备需要他。他们这些有名望有谋略的军师,天天没事儿就爱琢磨,爱思考,显而易见这一类的人一直以来都是喜静不喜动的。而且他们往往衣食无忧,不用担心柴米油盐,并且无外在压力。他们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积极投靠各方势力,拍着马屁阿谀奉承推销自己,说明其功利心弱化,乐得自在。而此时朱元璋在干什么?先是当了个和尚,做不到静心无欲,然后又是当兵,天天在刀口上舔血,他大量的时间都在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而奔波着,静对他们这种人来说是死穴,他们只有动才能有生存的可能。其次机缘,朱元璋是在投靠郭子兴以后才发迹的,在此之前他一直落魄不已,只是一个随时可能会送命完蛋的流民杂兵。
要知道起义不是你喊一嗓子就有人跟着你,是要钱的。如果朱元璋可以轻易的筹到钱,那他还会去要饭么?还会去当小兵么?由此可以说明朱元璋的发迹纯属一个意外,这并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在掌兵之前,并没有很大的才华被赏识,或者结交显贵。你像刘备,怎么起家的,先是卖草鞋,然后桃园结义,之后讨伐黄巾,讨伐董卓,到处掺和,企图心很强,而且背景也算拿得出手,刘备的老师是当世大儒,他的朋友们也都厉害,所以他能够混出来也并不奇怪。最后就是命,朱元璋好几次都命悬一线,结果就是没死掉。这种概率太低了,包括当时他的死敌陈友谅,势力都比他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结果还不是扛不过他。这就是命数的作用。简而言之,成事绝对不是单一因素,刘伯温的悲惨下场也是朱棣对他日积月累的不满过后在某一刻的爆发。智商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焕发光彩,而合适的环境却不是人人都有的,这才导致了很多的怀才不遇、遇人不淑。仅凭头脑和智商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更多的问题是在头脑之外的。
朱元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帝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死后,他的后代们更是演绎了一个精彩的大明王朝。朱元璋本来是想让自己的大儿子朱标继位的,但是朱标早死,朱元璋于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可惜的是建文帝虽然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但是他一上台之后九大力削藩,这就导致建文帝的四叔朱棣特别不满,朱棣于是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后,朱允炆本来想要以死殉国,但是这时候一个太监跑来告诉朱允炆,说刘伯温留下了一个盒子可以救他一命。
朱允炆打开刘伯温留下的盒子,只见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一件袈裟和一把剃刀,朱允炆瞬间就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这是要让自己伪装成和尚逃出宫去啊!于是朱允炆赶紧将自己的头发剃掉,然后脱下龙袍换上了袈裟,逃掉了。据说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到处寻找建文帝的尸体,可是只找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别人谎称这就是建文帝的尸体,没办法的朱棣只好用国葬将这具尸体安葬了。
后来朱棣也做过很多寻找建文帝的方法,有人猜测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并不是单纯的宣扬国威。因为朱棣的皇位的确是来得很不正当,朱棣也害怕建文帝东山再起。不过好在后来建文帝并没有站起来反对朱棣。
身为皇帝当然是要杀伐果断,但是 历史 上却很少有像朱元璋一样杀心那么大的。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从一介乞丐慢慢做到皇帝的位置的,世间的人情冷暖他都了解,也很清楚哪些人对他有威胁,面对这些威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他们杀掉。
历史 上关于朱元璋的残暴、弑杀提过多次,就连他最重用的刘伯温后期都被杀死了,由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成长过程在历代皇帝中都算是特别的了,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将自己卖给了地主放牛,长大后又去了寺庙当和尚想要寻求一份安稳的生计,能够吃饱饭,可是恰巧碰到饥荒,寺庙也经营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去四方化缘,最后为了不被饿死,无奈之下当了乞丐 ,整日艰难为生,后来的朱元璋被朋友劝说参加了义军,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
朱元璋当时首先加入的是郭子兴的起义军,在这里,朱元璋无所畏惧,每战都是勇于冲锋,即使是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也不退缩,慢慢的吸引了郭子兴的注意,将他的职位上升。
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能力与人格魅力成为这只队伍的领袖,而后更是召来了李善长、刘伯温著名的的大贤为自己出谋划策。
连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建立起明朝的统治,但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觉得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那帮人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利,于是便对他们痛下杀手,甚至连刘伯温这样的人最后都被朱元璋给杀害了。
在这些人中只有汤和早早的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选择告老还乡,清楚的告诉朱元璋自己没有争权的想法, 就这样,汤和才能安享晚年,朱元璋还赏赐给他金银珠宝、豪宅若干。
朱元璋从小就受饿挨打,被上层人民剥削,最后父母亲人都在乱世中饿死,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的性格才会那么暴戾极端。
他除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不轻信任何人,哪怕是当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
朱元璋大开杀戒的转折点大概是在太子朱标死后,自己培养多年的继承人死后,朱元璋伤心不已,但是已经65岁的朱元璋已经没有世间来培育另一个继承人了,此时的朱允炆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没有能力对峙北边的蒙古军,更没有能力压服群臣,一旦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害怕看见手下的将领黄袍加身他人,威胁朱家的统治,于是开始了对群臣的大开杀戒。
朱元璋为何没有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呢? 主要原因还是朱元璋的性格问题,他觉得只有将他们都杀死才能一绝后患。
但朱元璋也是念兄弟情谊的,于是在一次宴会中邀请了帮助他打天下的所有人来参加,在宴会上,朱元璋一反常态,说起了自己当年带领兄弟们起义的场景,还说道如今太子即位自己更加担心朱家的统治。
刘伯温是一个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这是想为自己统治地位扫清障碍,将士们交出手中的兵权才能让朱元璋安心 ,于是在这场宴会结束不久后刘伯温就推辞身体不适要告老还乡,刚开始朱元璋还不同意,刘伯温还是坚决请辞,于是朱元璋便放他反乡,至于那些没有明白朱元璋意图的人则一一被他诛杀。
朱元璋还是没有完全对刘伯温放下心来,再加上胡惟庸还一直在朱元璋身边诬赖他,说刘伯温此人不死一定会对明朝的统治造成动荡,万一他起兵造反,一定会很难收拾,朱元璋本就多疑,于是便决定赐死刘伯温。
马皇后生辰当天,朱元璋请朝中大臣前来聚会,刘伯温当然也被邀请而来, 当群臣们看到饭桌上都是些萝卜、青菜之类的吃惊不已 ,朱元璋看见他们的表现说道,我平时都是比较喜欢吃这些菜的,可以忆苦思甜,既然大家不喜欢那就换上其他的菜吧,说着山珍海味也被端了上来,大臣们也都开怀大笑,吃起了大餐。
唯独刘伯温在一旁一动不动,他明白这是朱元璋在敲打他们,更明白自己这次生死难料, 看着桌边的杯子刘伯温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叹息道“皇帝要大开杀戒了”。
在这场宴会没多久朱元璋就对那些开国功勋下手,一时间朝中人人自危,刘伯温虽然没有受到第一次清算,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一定会被朱元璋所忌惮,最终肯定不会有一个好下场的。
在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前来慰问他,并且给他送上药,这当然不是朱元璋的好心, 朱元璋明明知道刘伯温和胡惟庸不合,还让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如今让胡惟庸来送药岂不是宣布刘伯温的死期。
刘伯温在接受胡惟庸送来的药物后也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便去安排后事,果然,在刘伯温吃下朱元璋御赐的药后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恶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可怜可悲。
刘伯温在死后也没有第一时间获得追赠, 后来明武宗正德八年才获得朝廷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成 。这已经是刘伯温死后多年的事情了,如果当时不是朱元璋指使的,那么以刘伯温在朱元璋开辟天下的过程中所得的功劳一定会有追赠的。
朱元璋一定要杀掉刘伯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间流传着“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样的说法,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刘伯温会造反,以他的能力,朝中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何况朱标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朱元璋想要为他日后的统治打下稳固的基础,只好选择杀了刘伯温。
刘伯温虽然也很早意识到了朱元璋的意图并且表明自己不会贪恋权力,但他和汤和不一样,毕竟刘伯温的能力摆在那里,总会惹得朱元璋忌惮,再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面对这种不确定的答案只有杀掉才能解决后患,最终导致了刘伯温的死期。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丽水人。12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
1360年元朝至正二十年四月,朱元璋的手下大将胡大海在攻打下了处州之后,听说本地有四位高人隐士分别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都非常有才能。
于是,他便立刻派人去邀请四人为朱元璋效力。
四人当中有三人同意出山,只有刘基不愿意出山。
后来胡大海又打听到刘基这人最擅长的是“天文学”,便知此人的重要性极大,立即立向朱元璋汇报。
要知道,当时的读书人虽不少,但对“天文”等自然学科有所了解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懂天文便可窥探出命数!懂天文的绝对是奇才!
朱元璋接到汇报后便立即写了一封书信,让使者拿着他的书信和礼物前去邀请刘基,可刘基不给面子,死活都不愿前来效力。
朱元璋急了,这种懂天文的人才难得啊,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是绝对不能让他给跑的了的。
于是,他便向宋濂请教如何能把刘基拉过来为自己效力。宋濂说这人不好请,能请动他的只有孙炎了。朱元璋便立即写了封信给孙炎,让孙炎前去邀请刘基。
于是孙炎便带着礼物前去拜会刘基。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朱元璋连这次算是第三次前来邀请自己了,诚意算是比较足了,自己虽不愿出山但也不能老这样拒绝人家,更何况朱元璋每次派人过来时都带着礼物过来的,态度又好,自己也该适当回赠人家一些。
这次来的孙炎又是自己的老熟人,也不能让他回去不好交差吧!刘基便写了一封书信又把自己的宝剑拿过来一起交给孙炎,请他转交给朱元璋,算是答谢了。
孙炎这时候可不傻,心里默念道:主上可说了让我一定要把你请走的,你不跟我回去让我怎么交差啊?便说:“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这宝剑你应当把它直接交给天子,让天子拿着它斩尽天下那些不顺从天意的人。
这话可是威胁意味十足了,刘基是聪明人,自然明白这话的用意了。没办法了,自己只是想归隐山林,不想出仕可并不想死啊!于是便随着孙炎走了。
人才就是人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刘基见到朱元璋后便献上了自己第一条计策!
一、《时务十八策》
时务十八策主张“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后再修养生息,演练阵法,囤积粮草,招贤纳士最后再北上灭元”等方略。
朱元璋看到后十分高兴,因为这十八条计策均为他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朱元璋正是按此策略逐条去实施,最终取得胜利。
二、计败陈永亮
同年,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共同夹击朱元璋老巢——应天,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结果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
绝大多数谋士主张战略性撤退,放弃应天。认为敌众我寡,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望着众人,结果发现只有刘基默不作声,他看出刘基似乎有不同意见,于是便问刘基怎么看待此事。
刘基说:“绝对不能撤退,说撤退或投降的人都没安好心,只顾自己的利益,其罪当诛!
如果我们撤退了,失去了应天,天下哪还有我们的安生之地!滁州濠州又能守得住?难道我们要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被人杀死还是主动投降做条为陈永亮冲锋陷阵的狗,直至战死?”
“再说陈友谅的势力虽然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民力疲敝,只要只要我们诱敌深入,再以伏兵攻击,要想打败陈永亮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话说道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朱元璋高兴啊,果然是学天文的,看出自己是真龙下凡,别人都能投降能跑路,唯独自己不能。
如果让陈友谅攻下了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之一旦,他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通天之路上的垫脚石,自己不可能再回去做和尚了,也不可能做农民,等待他的只能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直至被杀。
于是果断地同意刘基的判断,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最终击败了陈永亮,攻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三、劝阻营救小明王,灭杀陈永亮
1363年,张士诚进兵攻打安丰,安丰城岌岌可危。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救,请朱元璋前来营救小明王韩林儿。
此时刘伯温极力反对出兵安丰,因为一旦出师,陈友谅肯定会前来复仇,到时候自己必然会腹背受敌,极为被动。
但朱元璋还是出兵了,因为如果自己此次不发兵安丰的话,那自己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道义上失去了最高点,肯定会失去民心的。于是朱元璋没听刘伯温的劝谏,执意率兵解救安丰,陈友谅果然趁机而动,率重兵围困洪都,还好洪都守将英勇无比,牢牢拖住了陈友谅大军。
朱元璋营救韩林儿后率军回救洪都,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
在双方对峙期间,刘伯温建议:“现在我军水军不占绝对优势,不如将军队移到湖口处,防止陈友谅逃跑,等遇到合适风势的时候,再一决胜负!”
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最终陈友谅兵败身死。
一生正直,足智多谋,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无数汉马功劳,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但可惜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他的深谋远虑跟城府心计,让朱元璋赏识重用他,但也是因为他心计跟腹黑让他成为了朱元璋立国后的眼中钉,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他。
刘伯温贵为开国元勋,可是俸禄却只有四百二十石,而同为开国元勋的李善长确是他的十倍之多,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有多排斥。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同乡人,而却比朱元璋有远见有才能,朱元璋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到的,并且在朝中拉帮结派,培养心腹,他的很多计策都只是权谋之策,所以留这样的人在身边让朱元璋十分不安啊。
后来朱元璋找刘伯温谈话,意欲测探他,问他谁适合当丞相。问的那几个刘伯温都巧妙地回答了,但就是最后一个问题问是不是刘伯温你才适合来当这个宰相,刘伯温回答说我知道自己适合,但是我这人嫉恶如仇。他自负更加激怒了朱元璋。后来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假借胡惟庸之手毒死了刘伯温。
说到明朝的传说,除了朱元璋,就不得不提刘伯温了。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神人,是先知,是预言事情如有神助的先知。正所谓“五百年前,五百年后”。
相传刘伯温在玉帝面前是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乱不断,饥荒遍地。
刘伯温是玉皇大帝转世辅佐君主,为的是统治天下,造福百姓。又赐仙剑,命四海龙王。但是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就派了他的九个儿子。
九个儿子都很厉害,很厉害。他们与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有人曾把他比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民间有“诸葛亮分天下三分,刘伯温一统天下”的说法。
更夸张的是,有人说刘伯温之所以辅佐朱元璋,也与诸葛亮有关。
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成为皇帝,离不开诸葛亮的辅佐。
所以民间传说是“朱”帮“刘”准备的;一千多年后,朱元璋也从乞丐和尚做起,成为明朝开国皇帝。这个“刘”辅佐“朱”。
所以据民间传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把他一步步扶上皇帝的位置,是因为刘备在报答诸葛亮一千多年前的恩情。
“刘”和“朱”互相帮助做皇帝,但这种说法毕竟是民间传说,不靠谱。
其实有一个关于刘伯温愿意辅佐朱元璋的故事。
刘伯温生于元朝全盛时期,在元朝为官20余年,数次被贬。
不是因为他受贿,而是因为刘伯温一生太过刚正不阿,在官场上混不下去。
明史年的记载,说刘伯温“奸挑伏,不避强御”。
刘伯温被降职后,收拾行李,起身回家。
有一天,刘伯温在路上走着,看见一个放牛的小孩在树下睡觉。这个孩子非常可爱。
于是刘伯温想过去和孩子说说话,但是走过去一看,孩子的睡姿真的不一样。
头下垫着一块木头呈大字形躺着,刘伯温看到这个睡姿不禁笑了起来。
这时,刘伯温想叫醒孩子,于是捡起地上的一根草,挠了挠脚。结果孩子睡得很香,没醒。
也许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孩子忍不住翻了个身,也就成了另一种有趣的睡姿。
刘伯温甚至想到了刚才的睡姿,还有现在这个睡姿,捏捏一个就算了,不由得心里一惊,这孩子以后可是不简单。
刚才那个睡姿是个“天”字,是他自己创造的。因为我这样用草挠他,睡姿就成了现在的“子”字形。这两种睡姿合起来就是一个“天子”。
不仅仅是说如果将来我帮了他,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和皇帝。
果然,在刘伯温的帮助下,多年以后,朱元璋终于当上了皇帝,得天下。
虽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足以说明刘伯温的确非常英明。
在后来的战斗中,刘伯温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慧真的让人称赞。
《神机妙算刘伯温》金兰馨在第35集~第40集中登场。
剧情介绍
1、第35集
刘伯温继续前往顺天府,主仆二人在路上看见一伙人马不走官道走私路。刘伯温到达顺天府,求见徐达,看门的见二人衣衫朴素,不但不让进且还出言讥讽。这时徐达的一位老下属认出了刘伯温,看门的吓坏了磕头求饶,刘伯温自然没跟他一般见识。
刘伯温告诉徐达放心,皇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要修城墙。刘伯温到书店印名帖,店主跟他二十年前就见过。一群书生来买金兰馨的新书,店主赔罪说已经被人买走了,新刻的还没到。刘伯温询问金兰馨是何人。金兰馨青楼喝醉打坏东西,被他父亲责骂。
金兰馨正在和一群书生在酒店,店主带了刘伯温来,众人非要留刘伯温坐下。刘伯温一眼看出这是金兰馨和店主商量好的,店主承认,金兰馨听说刘伯温来了以后,非要求自己带他见见。
2、第36集
金兰馨自我吹嘘,在酒桌上对古人大肆批评,只有自己的诗才能看,还说自己家里有《连山》《归藏》,可这是夏商的古籍,早已失传。最后说以促织入诗的只有《木兰辞》一首,刘伯温告诉他让他看古诗十九首、杜工部集,以促织入诗太不新鲜了。
刘义在下面跟金兰馨的父亲金生源争吵起来,刘伯温下楼劝,金生源吹嘘自己的儿子是大才子,连当朝刘伯温都对他崇拜得很。金兰馨赶紧拦住了,说这就是刘大人,金生源吓得魂不附体。
回去的路上,刘伯温告诉刘义他认出金生源是那天的领头给商队带路的人。刘伯温商量引水跟建造城墙的事情,并说有人设私卡收取税银。
金生源在酒店跟人商量想办法趁引水这次机会捞钱,正巧刘义也到了在酒店,二人冤家路窄又吵了起来。金兰馨也带人帮腔,但父子顾忌刘伯温不敢明着来。
刘义在店小二的口中听到一件大事:原来金兰馨跟小二是同学,他自幼逃学,连《千家诗》都没读完,后来却莫名其妙成了诗人。刘义去县衙,路上被金兰馨领着一群叫花子打劫。
3、第37集
刘义在公堂上告状,不料众人反倒诬告刘义殴打乞丐,还把他们打成重伤,金生源使钱买通衙役重打刘义,幸好参将高亮及时赶到。刘伯温严厉训斥刘义。金生源逼着众书生上告到府衙,又给知府送了钱。
燕王的门客道衍和尚来到顺天府,要募捐修十座庙宇。朱元璋又下旨命刘伯温和道衍一同作为博学鸿词科的主考。刘义到了府衙门口,两个差人要收受贿赂,不然就要殴打刘义,幸好高亮又及时赶到。刘伯温化了妆作为刘义的讼师打官司。
4、第38集
开堂后,众人装作瘸腿、戴伤的模样,知府一向讨厌讼师,下令不让刘伯温说话,却被刘伯温驳得咬口无言。刘伯温提出疑点,刘义就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这么多人打成重伤,知府命令先退堂。
朱元璋要开博学鸿词科,金生源让金兰馨也去参加考试,可金兰馨刚一到考场就闹了笑话。金生源刻扣银两,把造桥的石料全换成了次品,给道衍和尚送去了一千两。道衍收了钱,要把金兰馨那篇阿谀奉承且抄袭的文章评为上乘佳作,刘伯温心生怀疑,与其争执。
5、第39集
金生源又给道衍和尚送去银两,道衍为了避免别人议论,要金兰馨再参加一次当堂复考,金兰馨很惶恐,表示自己做文章不能当人的面。
刘义在工地上跟一群工人谈天说地,一时兴起,要跟金兰馨比试。金生源又求到道衍,道衍狮子大开口,这次要金生源捐一座庙的钱。金兰馨本来不敢去,但被父亲和一群书生吹捧,又找了很多老学究在现场帮忙,金兰馨这才放心。
道衍把这场比试命为出丑大会,第一场要金兰馨先出题,金兰馨知道刘义不会写字,故意要比试书法,并扬言写的内容要刘义随便出。
刘义按照刘伯温的指示出题,把金兰馨跟一群老学究全难住了。道衍把这局判为平局。金生源等人求教刘伯温,刘伯温说这只是很寻常的题目,并告诉了他们出处。
众人突然发现平时在嘴边上,怎么就一时想不起来呢。第二轮刘义出题,一连串的问题把金兰馨问得张口结舌,道衍虽然多次提示也是无用,刘义获胜。
6、第40集
金生源派去给私商带路的两个书生被高亮捉住,又去宛平县捉金生源等人,金兰馨等都被捉住,只逃走了金生源。
石桥造成的当天,高亮突然发现石桥偷工减料,根本不牢固,他赶紧阻止开闸放水,但没有来得及,他又骑马到桥下驱散民众,但自己却被水淹死。徐达大怒,下令彻查此事。刘伯温和刘义来到河边祭奠高亮。
知府查到大桥坍塌也是由于金生源贪污公款,刘伯温派刘义化装成囚犯去大牢。其他同伙的书生买了酒菜,唯独不让金兰馨吃,彼此争吵,刘义听到金兰馨平日逛妓院等等的丑事。金生源化妆进大牢被捉。
刘伯温开堂主审,把贪赃的宛平县令革职,金生源不招,坚持要见道衍。刘伯温传唤道衍,道衍置身事外,金生源破口大骂。众书生共同指认金生源,金生源认罪。
不久公审,金生源、张四卯等人被处斩。刘伯温与徐达告别回京城。路上遇见了成了乞丐的金兰馨,让刘义给了他银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