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实施情感诱导,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效率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合理地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达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热爱数学课堂。
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相对滞后等原因,现在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数学能力更差,大多中学生对数学产生惧怕、消极心理甚至是讨厌数学。其突出表现是:对学习任务缺乏主动性,有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置之。厌学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数学教学的一个瓶颈,解决学生厌学心理刻不容缓。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拙见,供同仁们参考。
施之以爱,让学生对数学老师充满爱与热情
实施情感教学,发挥教育功能,关键是一个“爱”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的老大,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注重教学情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老师充满着爱与亲情。
1、目光——让数学课堂亮起来
目光是一种无声语言,教师把激励、赏识的目光带进数学课堂并投向每一位学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感到被信任与尊重,就会激起幸福的情绪,萌动强劲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这种情感义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是最长久的。恰当适时地用目光来组织教学,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
2、语言——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多采用启发诱导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发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积极性。并适时运用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的语言来激励起学生自信、自觉、自强的信心。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爱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数学课堂教学要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接纳自己,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消除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整体育人意识
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进行探索。
第三,加强教师的形态激励效果
这里的教师形态指教师的语态、神态、体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语言激的励性。
2、形体动作的激励性。
3、情感的激励性。
(二)利用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这里的环境是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物质环境。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有美感体验。
2、人际环境。这里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校风班风。
(三)善待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我们以两个层
1、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采取宽容态度,善于倾听学生。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注重暗示教学法
把握情感体验、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颇受关注。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近年来,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一定距离,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唤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不到位。表现在教学中:一是教师一味强调知识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讲出来,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泛泛讲大道理,算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四是很少注意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从落实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入手,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做起。因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告诉”“灌输”即能生效,而必须让主体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经历事情,并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获得被主体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体验教学,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内化知识和提升能力。而要实施好情感体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坚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
情感需要体验,而生活是体验的基础。真实的体验来自真实的生活。尤其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书本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如:九年级中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教学时,可以把我们生活的社区、村寨等的要求和规范及所取得的成就带进课堂:地区旅游胜地建设、文明村的创建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能有所体验和感受,有话说,课堂气氛也能够活跃。
二、 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反思、追求、探索等不确定性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平,引导其道德实践,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 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为此,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着眼于教材,掌握问题设计的难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社会的真谛。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空洞的说教,又能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环境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只有在带着问题独立感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探索、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不但能培养他们理解教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更好地领悟、内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实施体验教学,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共动,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自我的构建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落实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目标,实现育人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教育外,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师上课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并与教材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那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通过投影圆明园的全景图,再配以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就被牵动起来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思考问题。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了,有如身临其境。在抓住时机问学生喜不喜欢圆明园,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图来组织讨论。学生此刻已经产生对圆明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这时在见机介绍圆明园遭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的破坏,这又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许多课文中的情感是通过文中的重点词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学生带进了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学生对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情感下让学生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三、 根据教材中的精美词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些课文中的特定语句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因此要体会作品的情感色彩,也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在《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里的“气魄雄伟”“伟大奇迹”二词就包含着对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可以从此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四、 通过人物对比,体验不同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具体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通过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情景和她在大街看到的、幻想到的这些情景来对比一下,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生活的悲惨。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过大年夜的,进一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的幸福。激发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就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又是对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孩子失去兴趣。追求知识不应变成一种痛苦挣扎,教师怎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方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