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弄清楚事情的经过、起因家长在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前,应该先了解事情的起因以及经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处理冲突,化解矛盾,更好地明确谁是谁非。若是家长不顾青红皂白地偏袒某个孩子,很容易让另外的孩子感到寒心。而这种光明正大的偏袒很容易引来另外孩子的不满,不仅无法解决孩子间的矛盾,还为下次争吵、动手埋下了铺垫。因此,家长在遇到争执的孩子时,应该公平公正地听完两个孩子讲解事情的经过,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介入孩子的冲突中,若是需要介入,就需要从客观的角度上帮助孩子们化解矛盾。
2、要清楚到底该不该介入若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只是平常的打打闹闹、推推嚷嚷,这时家长可以任由孩子解决,这样不仅能让孩子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若是一昧地介入孩子间的争执中,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遇事就找家长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更不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家长在教导孩子时,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不怕事,若是遇到其他孩子随意欺负自己时,也要大胆反抗,不能忍受对方欺负。
若是反抗不过,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帮忙找对方家长处理事情。如此一来,不仅能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若是孩子时常打架斗殴,那就需要家长紧急介入处理,还需要联系对方的家长,共同处理打架斗殴的事情。若是孩子受伤严重,要及时将受伤严重的孩子送往医院治疗,再根据孩子受伤程度谈各种医疗费等等。若是孩子伤势比较轻,也要将孩子送往诊所或医院消毒和包扎,以免病菌感染。无论如何家长在发现孩子受伤时,都要注重孩子的受伤程度,并和对方家长认真处理孩子打架斗殴的情况。
3、不偏袒任何一方家长在解决孩子间冲突时,要懂得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孩子从各自的角度上讲解出冲突的经过,然后家长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若是自身孩子有错,那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赔礼道歉;若是对方孩子存在过错,那么家长要为孩子讨要公道,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震慑对方不再随意地欺负人。若是双方都有错,双方家长都应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这样他们才会成为遵纪守法的人。
孩子的叛逆,一般发生在青春期,但叛逆的存在其实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儿童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并通过例如吟唱、反抗、欺骗甚至暴力来证明自己。而这是父母必须好好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期。
孩子叛逆期该怎么办?1、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不要试图用责骂来纠正。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特别脆弱,如果父母不能积极引导,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性格,比如偏执。无论是什么时候,父母都必须记住,责骂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并非总是如此。作为父母首先要冷静处理,不要动不动就骂上身,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心,还会让亲子矛盾越来越大。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收拾专制的坏习惯,多学习,多感受,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2、爸爸必须参与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不管是不是叛逆,妈妈都比较焦虑。焦虑一直叛逆的孩子如何引导,更焦虑不叛逆的孩子如何巧妙地避免叛逆。反之,父亲在任何时候都比较理性,所以更容易赢得孩子的信任,也更容易处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在这里我建议所有的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因为很多时候你的参与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3、家长要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隐私。了解孩子妄想的独立思考,给孩子一些空间,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干预。父母应该以探索的心态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孩子经历了我们经历过的时代,但处于不同的时代。
4、可以向孩子的朋友或亲戚寻求帮助,帮助孩子走出叛逆期。家长当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与孩子的同学关系好的人或者孩子比较信任的亲友等,从他们那里了解孩子。当然,也可以帮助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家长知道哪些教育方式和途径让孩子选择远离自己,从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叛逆期。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1、叛逆,无言的呐喊。 15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过渡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拼命摆脱父母的监护,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为了表现他们的“长大”和“非凡”,他们往往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的态度。
2、破茧而出。风筝在绳子的拉动下飞得很高。断线的风筝,虽然放荡不羁,但肯定很快就会栽在地上。离开父母庇护的孩子,往往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时获得自由,却失去了飞得更高的力量。 15岁的孩子心里常常觉得妈妈老是唠叨管教,爸爸闷闷不乐,说教,于是开始产生怨恨,这就是青少年叛逆的原因。
3、冒险精神。不敢冒险的人没有骡马;冒险过度的人会失去骡子和马匹。青春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尤其是男孩。他们通常表现得好像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打架斗殴,尤其是冲动等。冒险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勇敢精神,但不必要的冒险会使我们陷入危险境地,或者甚至失去我们的生命。
我有一个九岁的女儿,上三年级。总是为一点小事闹矛盾,昨天和同桌萌萌闹矛盾,今天有和同学媛媛闹矛盾。放学回家,玲玲闷闷不乐,我问她:“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她撅着嘴巴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和媛媛玩了!
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踢毽子,我让她和我一起踢,她不愿意,她跟佳佳踢毽子,我说了她一句,她就和我吵了起来。”我女儿经常这样,我应该怎么去教育她呢?
专家分析
孩子之间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这本来不是什么特别的现象,孩子也有自己解决矛盾的方式,但如果你的孩子三天两头和同学闹矛盾,那你可要引起重视了,是不是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接着,你就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了。一般来说,孩子总是和同学闹矛盾,有这样几个原因:
(1)孩子比较自私,言行举止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很多孩子在家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没有“竞争对手”,孩子在家被父母溺爱,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孩子喜欢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占为己有,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必须“听我的”,凡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替别人着想,这样就很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和分歧。
(2)孩子的内心承受力差,不懂得忍让,别人稍有得罪,他就“回击”。比如,别人一句无心的玩笑,他都会当真,都会回骂,这样就很容易和同学闹矛盾。
(3)孩子不懂“为人之道”,连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都没有掌握。比如,文明礼貌、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等。
专家对策
(1)针对孩子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情况,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他人的选择。
可以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来训练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识。比如,家人在吃水果时,孩子把所有水果抢过去,不让大家吃。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我把所有水果抢过来,不给你吃,你高兴吗?’’孩子肯定说:“不高兴。”父母可以说: “对呀,你吃独食,让大家没得吃,大家不高兴了,就不和你玩了,你愿意大家都不理你吗?”这样可以教孩子学会分享,也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2)针对孩子内心承受力差,不懂得忍耐而与同学闹矛盾的情况,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忍耐力。
平时,家长没必要过于保护孩子。当孩子摔了一跤之后,让孩子自己去承受摔跤的痛苦,当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家长没必要紧张地安慰孩子;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过时,家长也不必过分地安慰孩子。这些做法可以让孩子知道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应该自己去承受,去忍耐。
(3)针对孩子不懂得“为人之道’’而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情况,家长应在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学会礼貌待人、文明说话、尊重他人、与人合作等。
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课文,和孩子商量好:一人读一句,不能抢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家长还可以规定:无论如何生气,都不应该骂人、打人,而要用语言沟通。家长有困难时,可以让孩子帮忙,比如,妈妈在厨房忙不开,可以让孩子去帮忙洗菜,事后要感谢孩子的帮忙。
当然,实际上家长并不需要帮手,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意识,在培养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