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剧本

皮影戏剧本,第1张

  皮影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编辑本段皮影戏分类

  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全国解放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县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其艺术精华亟待后人传承。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就在这座小城栖身,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及演出,所演剧目如《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广受好评。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皮影戏•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皮影戏•阿宫腔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

冯姓历史考略

冯姓在中国百家姓中属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周至今,英豪辈出。

并经历代蕃衍,子孙遍布中华大地。

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内忧外患,灾害频繁,百姓历尽沧桑,以至家乘散失,祖武断踪,不少人不知先辈的由来。

冯氏虽有其显赫的历史,但流传下来的族谱也不详不尽,而且版本甚多,说法不一。

现只能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简略介绍,也不一定准确。

谬误之处祈望读者指正。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说:“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也是说,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

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

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采地于冯城(冯城一说是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是河南省荥阳县西)。

毕万子孙就以邑为姓,此乃冯氏之所出。

而魏地的子孙则姓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祖宗。

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之始平。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名斯,也是毕万的后代。

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

其世家大族居杜城。

因此,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就分为始平、杜城两大世系。

至秦汉以后,冯氏支脉繁多,出上党者(今出西长治、潞县一带),为汉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颖川者(今河南宝丰、禹县一带),乃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弘农者(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的华阴以东),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出京兆者(今河北省内),是北燕王冯弘之后。

而他们的源上归属那个世系,只能依据其本支族传著。

称始平世系者,乃冯简子支脉;称杜城世系者为魏长卿支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冯氏子孙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春秋周景王时,郑国名卿冯简子,为人精明,郑国公凡事必问之。

简子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第一个把人道置于天道之上,反对当时奉行的“天神论。”战国时韩人冯亭任上党太守。

秦伐韩,攻上党,韩不能守,冯亭即与赵联系,把上党入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

冯亭与赵国大将军赵括共同抗击秦军,结果被秦将白起包围于长平,冯亭及赵括等战死,赵军四十万人被俘活埋,成为历史上一大坑俘惨剧。

西汉时冯奉世任卫侯,曾持节出使大宛。

时莎车贵族叛反,杀 官员。

冯率兵击破莎车,威震西夏,封奉世为光禄大夫。

后又大破羌虏,于边郡要处屯田。

赐奉世爵位为关内侯,任左将军。

奉世子冯野王,字君卿,通诗书,历官陇西太守。

奉世女冯婕妤,为元帝昭仪皇后。

而冯野王弟冯立,也官至山西太原太守。

东汉时冯异,精通孙子兵法,随刘秀安定河北,为刘秀偏将军,封应侯。

后又封为孟津将军。

在多年的行军作战中,冯异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冯异谦逊,从不夸己功,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于大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刘秀即位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后代冯氏宗祠的楹联写:“始平世泽;大树家声”或“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冯氏子孙以冯异有功不居功为荣,并以谦逊为家训。

东晋十六国时,后燕慕容宝即位,冯跋任中卫将军,后燕主高云被部下所杀,冯继位跋起兵平定之,众拥冯跋称天王,建立北燕政权,建都于昌黎。

冯跋病逝,其弟冯弘。

至唐代有吏部尚书冯宿,工部尚书冯定和谏议大夫冯审。

后晋宰相冯道,南唐宰相冯延己,北宋宰辅冯拯,北宋状元冯京,明朝户部尚书冯铨,清朝进士冯成修,太平天国***冯云山等,都是当时的名臣良将。

广东冯氏始自何时,源于何人,说法不一。

笔者倾向于自冯业始。

冯业为冯弘三子,公元436年北燕王冯弘被北魏所败,北燕亡。

冯业受父王冯弘之命,率三百人乘船南下,投靠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留居广东新会,初封怀北侯新会太守,后封罗州剌史(治石龙县、化县、今廉江、茂名等地)。

冯业就成为岭南冯氏的始祖。

作者:冯雄 0位粉丝 2007-4-30 05:18 回复此发言

2 冯姓历史考略 转 〈冯〉吧

冯业之子冯宣及孙冯融都任罗州剌史之职。

冯融之子冯宝,自小勤奋好学,二十岁就考取了功名,被委任为高凉太守。

冯宝与高凉蛮酋豪族冼氏女冼英结婚。

梁武帝太清二年,高州剌史李迁士谋反,召冯宝欲协迫其出兵同反。

被冼夫人劝止,并策计率锐兵直入李府砍李迁士。

冯宝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派军队医生为群众治病并宣传医学道理。

当地人民把他当作救命恩人。

梁武帝封冯宝为护国公。

冯宝卒于陈朝永定二年,其墓葬于高州良德东十五里之凤凰山磨盘岭。

冯宝之妻冼英,其威望、功绩远胜于冯宝。

高凉冼氏豪族,辖部落十余万。

冼英自幼贤明,有勇有谋。

与冯宝结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旧习俗。

李迁士谋反,冼氏率兵会同高要太守陈霸先把李追杀至江西南康。

后冼氏又为陈霸先建立陈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陈朝,冼夫人成为岭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

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九岁,任阳春郡太守,实际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

她把政务治理得有条有理,境内汉俚一家,不分彼此。

后陈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

隋文帝遣书命其归化于隋。

冼夫人以统一大局为重,集首领数十人迎隋使入广州,岭南悉定,华夏统一。

隋文帝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会同隋将裴矩平乱,岭南遂定。

隋帝封冼夫人子冯盎为高凉太守,追封冯宝为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仁寿初,冼氏卒,葬于电白电城山村。

冼夫人的一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岭南民族的团结,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周恩来总理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冯氏族谱中,对冯维乙公是那个朝代人、是何人子孙有不同说法。

这也牵涉到广东冯氏始自何人。

有的族谱说冯维乙是冯业的十三代孙,每一代有名有姓,有根有据。

以这样推算,冯业为南北朝人,其曾孙冯宝是隋代人。

冯宝后再相隔九代,冯维乙应是唐代人。

但有的族谱则认为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代孙。

说他自郑入粤,初为徵仕郎,任高要尉升邑长,转授奉政大夫广州府参军。

其依据是原始平义学供奉其神位写“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镇涌房始祖考维乙冯公妣白何氏安人神位”。

故冯维乙是隋代人。

对此,尚需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对冯维乙公出生年代及源流如此重视?这是因为今天广东冯氏有不少是冯维乙的子孙。

他生有五子,长子朝元,其子孙居南海镇涌;次子朝恺,其子孙居南海藤涌;三子朝端,其子孙居南海石涌;四子朝纲,其子孙自南雄迁至鹤山,分居于越塘、大埠、维墩、玉桥等处;五子朝纪之后分善俊、善长、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福迳、新仁和、新社等地。

善长后代居古劳。

善牧之裔分居湴蓼及广西柳州一带。

冯维乙公之墓葬于鹤山湴蓼之将军山。

他的夫人白氏和何氏均葬于南海西岸之凤冠山。

香港冯氏宗亲会于1991年拨款在将军山下建了一座将军亭,并筑水泥石级直到维乙公墓前。

凤冠山也修筑了一条水泥路通到白氏太婆墓前,以方便冯氏子孙拜祭。

每年重阳节,香港冯氏宗亲会都组团回乡旅游并祭祖。

鹤山、南海、新会、番禺等地的冯氏子孙也自动前往拜祭,一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甚为热闹。

冯氏居住在鹤山的沙坪、古劳、雅瑶、龙口等镇30多条村庄,人口有15000多人,华侨、港澳同胞10000多人。

作者:冯雄 0位粉丝 2007-4-30 05:18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冯姓历史考略 转 〈冯〉吧

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 。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以封邑为氏。

2、据《世本》等资料所载,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3、据有关资料所载,战国时期晋国大夫魏长卿的封地在冯,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地为姓,为冯姓另一支。

得姓始祖 冯文孙。

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长安县西南)。

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

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

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冯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

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

先秦时期,冯姓已有徙居今山东者。

至西汉文帝时,冯姓族人有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其弟冯骞自上党徙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并且均在当地成为望族。

至三国以前,冯姓族人经迁徙、发展,已经分布于今山西潞县,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众多,逐渐兴旺。

同时另一支河南冯姓则广布于河南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其中湖阳冯姓成为当时著名的大族。

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各宗族都难以在此时安定发展,大的郡望也难以形成,只能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之中,冯姓也不例外,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冯姓族人也大举南迁,进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在当地生息繁衍,不断发展,还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

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冯姓族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大批名人与高官,形成很多名门望族,促进了家族势力的扩大与广播,使冯姓在此期间进入一个发展巅峰。

同时由于唐末北方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宋时外族多次入侵,冯姓族人在唐宋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南迁,使冯姓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

在元明清时期,冯姓族人更加发展,也历经迁移,进入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的还远播于海外,从而使冯姓成为遍及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姓。

如今,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郡望堂号 冯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始平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2、杜陵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3、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4、上党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5、长乐郡,有二处,一是后魏及隋代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县一带,一是唐代所置长乐郡,治今福建省闽侯县;6、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7、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8、河间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堂号:“大树”、“四德”、“树德”、“瑞锦”、“天宝”、“三元”、“继立”、“四山”、“始平”、“同舆(三同)”、“市义”、“竖德”等。

宗族特征 1、冯姓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就已开始迁移。

2、冯姓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

3、各支冯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据民国手抄本《冯氏家乘》,山西大同冯氏一支字行辈份为:“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冯智杰所修《冯氏族谱》,河北定州冯姓一支字行为:“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名人精粹 冯 :战国时齐之名士,谋略过人,是孟尝君门下食客。

冯奉世: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汉代将领。

官拜左将军,曾出使大宛(今属哈萨克斯坦),率兵击破莎车,因功被封为关内侯。

冯唐:祖籍上党人,徙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文帝时任车骑都尉,景帝时,曾任楚相。

冯异:东汉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通《孙子兵法》、《左传春秋》,为光武帝偏将军,因积功被封阳夏侯。

冯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朝著名辞赋家,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冯 :后人广为称颂的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因知书多才,嫁与乌孙右大将,为汉朝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作出巨大贡献,被西域各国尊称为“冯夫人”。

冯跋:居信都长乐(今河北冀县)后迁居龙城(今辽宁朝阳),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建立者。

冯慈明:北魏信都长乐人,隋时曾任尚书兵曹郎、朝请大臣等职。

冯延巳:五代十国之一南唐宰相,著名的词人。

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人,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二十余年,在任期间曾校定《九经》文字,后世称“五代蓝本”。

官府大规模刻书也自此开始。

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北宋大臣,仁宗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冯梦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杰出文学家、戏曲家,其作品颇多,尤其在小说方面的成就最大,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流传后世。

冯云山:今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之一,在农民起义中起到重要领导作用,屡立战功,被封为南王。

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县)人,清末著名的抗法名将,曾历任广西、贵州两省提督,在镇南关大捷中大败法军。

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近代爱国将领。

曾囚曹锟,驱溥仪,组织国民军,后又成立抗日同盟军。

长期被蒋介石压制,壮志难酬。

秦人在西陲住了老久,尽管一直在抵抗犬戎等异族,但他们的生活却是一直处于和西戎杂居的状态。当时秦周围的戎狄部落,被司马迁记录下来的,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包括西戎、犬戎、荡社、亳、芮、彭戏、冀、小虢、茅津、大荔、义渠、绵诸等。秦靠游牧讨生活,与这些所谓的“夷狄”杂居,说穿了,他本身就是夷狄。所以《春秋·谷梁传》把秦称为“狄秦”,一口咬定“秦人,夷也”。不同的是,他积极地向中原的中央靠拢,而其他各族却只会一味侵略和掠夺。秦与周边戎狄这种既共处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使得秦的文化风俗打上了浓厚的戎狄的烙印。

秦建国之前,甚至在建国后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和诸夏各国几乎没有什么往来,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这种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时代才被打破。也许是因为秦世代忙于和戎狄争斗厮杀,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与东方国家打交道,也许是因为黄河横亘中间,崤山南北绵延,阻碍了交通,隔绝了信息。不管怎么样,秦在文化方面几乎没有受到诸夏的宗法文化的影响,却是一个铁定的事实。

由于受戎狄习俗的影响,秦人的文化和风俗一直是原始的,素朴的,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的,他保留了大量的母系社会的痕迹。《商君书》中说得很变态:“秦人的野蛮在于他还没有经过人文教化,老爸没有老爸的样子,儿子没儿子的样子,两个人居然在一张床上睡觉。”这在诸夏各国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商君书》中还记载了更变态的:“儿媳妇给孩子喂奶的时候,竟然不避开公公,撩起衣服来就喂,把 袒露在外。”商鞅变法时有一条禁令,不准父子、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可见,至少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没有孝悌之道和男女有别的观念,公公、婆婆、儿子、儿媳、小叔子,大家都睡在一张床上。

男女无别,角色混乱,导致了秦人民风的开放。这可是真开放,从王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很放得开。秦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妻子,秦昭王的母亲,曾经一度权倾朝野,统治秦国三十多年。但她又是一个私生活极放荡的女人,简直到了人尽可夫的地步。他的丈夫秦惠文王死后,身为太后,寡妇之身,却和义渠戎王偷情 ,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秦国好像并没有引起轩然 和街头巷议,史书中也没有任何掩人耳目之辞。可见当时秦国的民风本就如此。宣太后还包养了一个情夫叫魏丑夫(美男子的名字中竟然有一个“丑”字,汗),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把他带在身边,还大言不惭地向庭堂上的大臣宣布:“我死了,一定要让魏丑夫给我陪葬。”宣太后以一国太后之尊,公然宣称要情夫为她陪葬,这在史书的记载中也仅此一例。

不仅如此,奔放的宣太后在各种外交场合还公然拿男女苟且之事当例子。公元前299年,楚围韩国的雍氏,韩国派使者向秦国求救兵。为了要挟韩国使者给秦国一定的好处作为出兵救韩的条件,宣太后说了一段雷死人的话:“我服侍惠王的时候,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很累,有点吃不消。但当他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反而不感觉吃力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姿势对我来说比较舒服。要秦国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多,那可不成。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花费数以千计的银两,我们这么费钱费力,难道你们就不表示点什么,就不让我也爽一把”(米兰·昆德拉说,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渴望有一个男人的重量。这个观点也许是受了秦宣太后的启发。)这估计是《战国策》中唯一一个黄段子,但竟然出自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后之口,可见秦国民风之开放。

秦宣太后的言行让人联想到后来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她先是与吕不韦私通相好,后来又有了情人嫪毐,但她把情人假扮为宦官,才敢带入宫中 ,可见当时已有了忌惮。她与嫪毐也生了两个儿子,但几年后,有人向秦始皇告密。秦始皇不仅杀掉了这两个孩子,还诛杀嫪毐三族,最后还把太后迁到雍以示惩罚。同样是太后私生子,结局迥然不同,足见在商鞅变法初期,从太后本人到王公贵戚,并不在乎什么婚外关系,大家伙儿也没有什么贞节观念。婚外关系可以公布于众,寡妇生子也无可非议。

民风的彪悍,男女性事的 和直白,导致了秦人婚姻关系的混乱,不执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秦穆公时,晋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穆公把宗女怀嬴嫁给他为妻。不久,晋太子圉逃离秦国回晋。怀嬴没有跟随他,而是留在了秦国。于是秦穆公又把包括怀嬴在内的宗女五人嫁给了晋公子重耳。重耳与太子圉的父亲夷吾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秦国让重耳娶自己的侄媳,重耳认为这是违背礼法之举,不愿意接受。他的随臣司空季子却劝重耳不要拘小节,坏了大事。重耳这才勉强答应。

正因为秦人的思想观念还未受到类似于中原各国所谓“礼俗”的“毒害”,他们的欲望才得以像大河一样滚滚奔腾。他们对男女间的自由结合、离异,持有满不在乎的态度,或者视为理所当然。云梦秦简中曾提到秦人夫妻都穿一样的衣服,看来秦国的子民在生活上男女之别并不是很严格。又说“娶妻,妻不到已生子”,之所以结婚,是奉子成婚。看来,当时的秦国,婚前同居发生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就像我们今天一样。只不过那个时代称之为“野蛮”,而我们今天称之为“前卫”罢了。

这就是秦国开放的民风。男女之别,长幼之分,父系血统的纯正,对于这样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可能是闻所未闻的东西。妇女生出来的孩子,到底是哪个男人的,秦人好像并不是太在意。在没有受到中原所谓礼乐文化的影响之前,他们也许始终保持着对于原始力量的崇拜。不论是 情事,还是战场上的虎狼之师,当我们将其称之为野蛮和暴力的同时,隐约也会感觉到那种本能而天然的力量。正如《红高粱》里,爷爷和奶奶的野合,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它本身迸发的就是力量,这股力量与喝了高粱酒以后用大刀砍鬼子的力量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已经超越了野蛮和文明的划分,已经消解了伦理和 的界限。

有点扯远了。我们说秦国民风开放,是为了说明秦国根本无法建立中原各国那样的宗法礼制,当然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父父、子子”的明确界限和上下等级观念。而没有以父系为核心的血缘伦理观念,那么以父亲长子关系为纵轴、夫妇关系为横轴、兄弟关系为辅线的等级制度和血缘伦理思想也就不可能在秦国站住脚。这直接导致了秦国无法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权贵族阶层。

虽然秦在建国以后已经由游牧生活转向了耕稼经济,但秦国的文化、民风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而是继续保留了与夷、狄杂居时期的遗风。这种变异式的怪胎,恰恰成就了秦国的辉煌;这种所谓的落后文化,这种所谓的粗犷、野蛮的民风,阴差阳错,反而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让秦在任用人才、锐意改革等各个方面都能放开手脚。而中原各诸侯国反而在温文尔雅的礼乐文化中,在一个庞大而颓废的特权贵族阶层中,变得更加软弱,最终走向了灭亡。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让人无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25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