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豫剧《小二黑结婚》在现代题材戏曲化方面,取得了成就。舞台动作在生活的基础上借鉴戏曲程式,予以夸张,舞蹈化。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保留剧目。
柳兰芳饰演的小芹深受欢迎,清凌凌的水来等豫剧唱段,至今广为流传。剧本分别于1963年1月、1979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豫剧三团艺术档案室存有各种版本和资料。
扩展资料
写作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
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赵树理的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
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
-赵树理
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编辑本段皮影戏分类
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全国解放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县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其艺术精华亟待后人传承。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就在这座小城栖身,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及演出,所演剧目如《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广受好评。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皮影戏•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皮影戏•阿宫腔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
单项选择题 (后附答案)
1.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A.《文学改良刍议》B.《建设的文学革命论》C.《谈新诗》D.《易卜生主义》
2.鲁迅曾评价哪一社团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A.湖畔诗社B.沉钟社C.新月诗派D.未名社
3.下列复古派人物中哪一个不属于学衡派?()
A.吴宓B.胡先骕C.林纾D.梅光迪
4.1938年成立于武汉的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
A.文协B.左联C.七月派D.太阳社
5.七月派的领袖是()
A.路翎B.丘东平C.田间D.胡风
6.鲁迅在哪篇杂文中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作
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A.《灯下漫笔》B.《春天闲谈》C.《忽然想到》D.《看镜有感》
7.郭沫若创作于“五卅”前的爱情诗集是()
A.《瓶》B.《前茅》C.《恢复》D.《星空》
8.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独幕话剧是()
A.《获虎之夜》B.《一只马蜂》C.《终身大事》D.《压迫》
9.章静是茅盾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幻灭》B.《动摇》C.《追求》D.《虹》
10.老舍的哪篇短篇小说是根据毁于战火的长篇《大明湖》的主要情节 改写的?()
A.《微神》B.《月牙儿》C.《柳家大院》D.《上任》
11.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是()
A.《灭亡》B.《新生》C.《火》D.《雨》
12.其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的作家是()
A.沙汀B.艾芜C.张天翼D.李劼人
13.30年代“论语派”的主帅是()
A.周作人B.林语堂C.郁达夫D.梁实秋
14.艾青创作的第一首抒情长诗是、()
A.《火把》B.《向太阳》C.《北方》D.《大堰河——我的保姆》
15.戏剧《这不过是春天》的作者是()
A.陈白尘B.夏衍C.李健吾D.田汉
16.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是由谁最先倡导的?()
A.周作人B.C.刘半农D.钱玄同
17.王统照在哪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奚大有这个人物形象?()
A.《一叶》B.《春华》C.《山雨》D.《黄昏》
18.程小林与史琴子是废名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竹林的故事》B.《桥》C.《桃园》D.《浣衣母》
19.茅盾小说《追求》中的怀疑主义者是()
A.张曼青B.王仲昭C.史循D.章秋柳
20.老舍哪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受了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影响?()
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离婚》
21.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结构最完整、人物心理剖析最深刻的一部是()
A.《雾》B.《雨》C.《电》D.《火》
22.曹禺剧作《北京人》中,奉行“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这一人生哲学的是()
A.曾文清B.愫方C.江泰D.瑞贞
23.谁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A.穆时英B.刘呐鸥C.施蛰存D.叶灵凤
24.蒋光慈的哪部著作是一篇报告文学式的小说?()
A.《少年漂泊者》B.《短裤党》C.《最后的微笑》D.《田野的风》
25.1940年创作的哪部中篇小说,标志着沙汀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
A.《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B.《航线》
C.《在其香居茶馆里》D.《联保主人的消遣》
26.洪深的哪部剧作明显受到奥尼尔《琼斯皇》表现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
A.《赵阎王》B.《五奎桥》C.《香稻米》D.《青龙潭》
27.标志着夏衍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进行创作的作品是()
A.《赛金花》B.《上海屋檐下》C.《心防》D.《法西斯细菌》
28.路翎的哪部小说通过一个女性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人物“原始强力”的寻求?()
A.《卸煤台下》B.《何绍德被捕了》C.《财主底儿女们》D.《饥饿的郭素娥》
29.赵树理的哪部小说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
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李家庄的变迁》D.《孟祥英翻身》
30.我国新歌剧的代表作是()
A.《白毛女》B.《王贵与李香香》C.《漳河水》D.《刘胡兰》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哪些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
A.黄遵宪B.康有为C.梁启超D.夏曾佑
2.文学革命中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有()
A.语丝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
3.属于鸳鸯蝴蝶派的人物有()
A.包天笑B.徐枕亚C.李涵秋D.李定夷
4.下列作家中哪些属于20年代“问题小说”作家?()
A.冰心B.王统照C.庐隐D.许地山
5.冯至的作品有()
A.《昨日之歌》B.《蚕马》C.《桥》D.《吹萧人的故事》
6.茅盾创作于30年代的散文有()
A.《白杨礼赞》B.《故乡杂记》C.《乡村杂景》D.《风景谈》
7.曹禺改编的剧作《家》以哪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
A.觉新B.鸣凤C.瑞珏D.钱梅芬
8.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作家有()
A.茅盾B.沙汀C.李劼人D.吴组缃
9.沙汀四十年代的“三记”指的是()
A.《淘金记》B.《困兽记》C.《还乡记》D.《南行记》
10.林语堂曾主编的刊物有()
A.《论语》B.《语丝》C.《人间世》D.《宇宙风》
11.“汉园三诗人”指的是()
A.何其芳B.李广田C.戴望舒D.卞之琳
12.萧红的作品有()
A.《八月的乡村》B.《生死场》C.《呼兰河传》D.《马伯乐》
13.臧克家创作于40年代的政治讽刺诗有()
A.《宝贝儿》B.《泥土的歌》C.《生命的零度》D.《罪恶的黑手》
14.田间四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有()
A.《给战斗者》B.《戎冠秀》C.《中国农村的故事》D.《赶车传》
15.下列对解放区文学创作评价正确的有()
A.《新儿女英雄传》是章回体小说B.《原动力》是解放区第一部工业题材小说
C.《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的作者是柯仲平D.《种谷记》是柳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6.下列哪些诗人既属于创造社又属于象征派?()
A.王独清B.穆木天C.李金发D.冯乃超
17.文学革命中倾向于浪漫主义的文学社团有()
A.新月社B.湖畔诗派C.莽原社D.弥洒社
18.四十年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是()
A.张爱玲B.徐讦C.无名氏D.苏青
19.下列哪些作家属于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A.鲁彦B.许杰C.王统照D.台静农
20.九叶诗派的成员有()
A.穆旦B.田间C.郑敏D.袁可嘉
21.郭沫若宣扬了“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历史剧有()
A.《屈原》B.《王昭君》C.《南冠草》D.《棠棣之花》
22.周作人曾经在下列哪些刊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A.《新青年》B.《语丝》C.《新潮》D.《论语》
23.标志着郁达夫创作路向发生转折的作品是()
A.《过去》B.《迟桂花》C.《沉沦》D.《迷羊》
24.造成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黑暗的社会制度B.虎妞的诱骗C.祥子的小农意识D.祥子的心理弱点
25.下列哪些作品表现了沈从文对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A.《八骏图》B.《萧萧》C.《大小阮》D.《来客》
26.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戏剧有()
A.《全民总动员》B.《家》C.《原野》D《北京人》
27.柔石在《二月》中塑造的人物有()
A.萧涧秋B.钱正兴C.陶岚D.章先生
28.田汉创作的象征剧有()
A.《苏州夜话》B.《南归》C.《江村小景》D.《古潭的声音》
29.丘东平抗战初期的作品有()
A.《第七连》B.《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C.《东战场别动队》D.《新雁门关》
30.出现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的作品有()
A.《李有才板话》B.《高干大》C.《原动力》D.《我在霞村的时候》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D 6.A 7.A 8.C 9.A 10.B
11.A 12.D 13.B 14.B 15.C 16.A 17.C 18.B 19.C 20.B
21.B 22.B 23.A 24.B 25.C 26.A 27.B 28.D 29.A 30.A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朝阳沟》栓保娘扮演者高洁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
2、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
《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
3、高洁,女,豫剧旦角。1934年出生,河南沈丘人。1951年三月参加淮阳专署文工团,1952调至河南歌剧团(1956年省歌剧团改为河南豫剧院三团),同年在开封艺术学校毕业。从事豫剧现代戏事业50余年来,在《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祥林嫂》、《朝阳沟》、《李双双》等60多个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享誉全国;涉足影视艺术,在《小城细雨》、《棱角将军》、《远方来的儿子》、《倒霉大叔的婚事》、《男人就是太阳》、《岗九醒酒》等扮演了各种不同的妇女形象。她在声腔艺术上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对豫剧的演唱,从声乐角度上高中低上下贯通、刚柔并济,细腻委婉,在发声、吐字、感情的处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表演和演唱艺术风格,先后被《中国艺术词典》、《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学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列入其中。
万山红,这位热情爽朗、任性执著的东北姑娘牢牢记住了老师的教诲,开始了向艺术事业之巅苦苦攀登。
万山红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她虚心向前辈求教,反复阅读研究剧本。首演时,“三仙姑”拿个大烟袋,一步一扭的刚出场,就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万山红把这个浑身冒妖气的媒婆演得活灵活现。
剧院排演《白毛女》时,安排她演黄世仁母亲,万山红也毫无怨言,细心地钻研起人物特点来。她借鉴老师现场指导的方法,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化妆”,生动地刻画了刁钻蛮横的人物性格。
几年后,剧院排演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伤逝》时,万山红对饰演“子君”这一角色跃跃欲试,但导演安排了其他演员。万山红毫不气馁。每天晚上,她一个人在偌大的排练厅里一丝不苟地反复排练。二十天时间里,从唱腔设计到道白造型,她居然一个人排完了一出戏。然后她找来配角与自己对戏、合练。许多人都觉得这个小万浑身冒傻气。万山红却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尽管她最终也没能上台演出,但她实实在在得到了艺术表演上的收获。 她在《星光啊,星光》中饰演的第一号女主角,打响了她饰演正面人物的第一炮,从此一发不可收。她在歌剧舞台上塑造出古兰丹姆、芳芳、喜儿、韩英、金子等一批光彩照人的形象超越反派人物演员的机会终于来了! 导演认为只让小万演反派实在太可惜,就安排她在大型歌剧《星光啊,星光》中饰演了一号女主角。万山红牢牢抓住这一机会,不负众望,以大方端庄的扮相、清脆柔美的嗓音、极富感染力的生动表演一炮打响。
人们终于开始承认,这个小万,反面人物能演,正面人物也能演,是个有潜力的演员。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对演员的戏剧表演功夫、舞蹈身段、介于话剧戏曲之间的道白以及唱腔等都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万山红在艺术之海里游的时间越长,越是感到自己需要丰厚的艺术储备。于是,她利用排演间隙考取了中央乐团主办的社会音乐学院,自费进修深造。在三年的时间里,除了声乐专业课外,她还系统学习了中外音乐史。在著名音乐家翁若梅教授的指导下,专攻民族唱法的万山红,熟谙了美声唱法,掌握了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这不仅使她在中国民歌、中国歌剧的行腔、用嗓、吐字等方面更趋完美,而且还能演唱咏叹调。
毕业后,正赶上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黄河大合唱》,万山红毅然参加了领唱演员的选拔。这一次,沉寂了三年之久的万山红凭借演唱艺术的雄厚实力,再一次登上中国歌剧的舞台。同仁们称赞她:“真是一把不灭的火! ”这时的万山红,已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将西洋歌剧的精华融汇到民族歌剧中去,在民族唱法中有机地揉入美声唱法,将中国歌剧推向新的里程。从《古兰丹姆》、《芳草心》到《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万山红在一系列歌剧中塑造了古兰丹姆、芳芳、喜儿、韩英等光彩照人的形象,这使她声名鹊起,也是她在探索中西艺术结合道路上的成功尝试。 万山红在中国歌剧舞台上刮起了一股劲风! 在根据曹禺名著改编的歌剧《原野》中,她用美声唱法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金子,于1 9 8 8 年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这是一部声乐技巧难度很高,采用美声和交响乐队演出的歌剧,它早已被列入2 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当时的导演不敢相信一个未经音乐学院正统学习的人能够胜任这部歌剧的女主角。经著名作曲家乔羽推荐,导演允许她一试,“你要演就只能是C 组了。”万山红说,“这我不在乎,哪怕是F 组。”最终,万山红以绝妙的演唱,精湛的演技,艺压群芳,获得了巨大成功。
曹禺对她说:“你把金子演活了,你就是我心目中的金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看了演出后也说:万山红是一个难得的好演员。 无论在歌剧舞台上,还是在中国民歌演唱中,她都同样光彩照人;当“身怀六甲”的她挺着大肚子登台,一曲实力雄厚的《苦菜花,开在三月》,为她赢得了冠军的奖杯万山红虽然在歌坛上大红大紫,但许多人知道她,熟悉她,却更多的是因为听过她演唱的中国民歌。
《珊瑚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国妈妈》、《金秋大地》等一串串民歌,她唱得有血有肉,充满激情。由于她在民族唱法中采用了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听来别有韵味,所以她在歌坛上同样光彩夺目,还在深圳、上海等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
这些年来,她相继获得“孔雀杯”民族声乐大奖赛优秀奖之后,又以惊人的毅力和实力一举摘下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的桂冠。当时,她已“身怀六甲”。是要孩子,还是参加比赛 一般人可能只取其一,可万山红偏偏两者都要。她挺着大肚子登场,一曲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专门为她谱曲的《苦菜花,开在三月》,唱得观众如醉如痴。
她的歌声以及她的精神打动了评委和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当万山红捧着第一名的奖杯时,为了让孩子分享她的喜悦,她笑着把奖杯放到了肚子上,“让孩子和我一起扛着”。
万山红一个人获得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两种最高奖,这在音乐界中尚无先例,所以不少人称赞她是“音乐界的天才演员”。万山红谦虚地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从小就喜欢唱歌,并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而已,我还要在两种唱法的结合上继续探索,力争有所作为。
如今,万山红唱遍了大江南北,欧美、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也留下了她的歌声。“做一名歌唱家”---万山红最初的梦想早已成真;如今,在艺术事业的巅峰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又成了万山红不懈的追求。
1、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2、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汉族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3、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4、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4]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
5、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