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美国记者史茉特莱是否结过婚?

1937年抗战美国记者史茉特莱是否结过婚?,第1张

史沫特莱于1892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镇的一个贫苦家庭,曾祖父为印第安人。1912年与厄恩斯特布伦丁结婚,1916年后因政治情趣不同而友好分手。1917年只身到纽约,1920年到达波兰,后因从事革命被捕,出狱后与印度人维连德拉纳什·查托帕迪亚雅同居。1928年12月进入中国。到中国后,广泛结交朋友,宣传中国红色革命和中国***。 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等专著,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她亲自护理伤员,组织医疗活动,用行动唤醒有良知的人们。她访遍了中国华北、华中的大部分地区,用热情召唤更多的国际友人,一同为中国抗战出力。 史沫特莱,中国人民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所以,结过婚。

国家公祭日是不适合结婚的,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球人民共同所需要的,任何战争为一己私欲,只会危害民众!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扩展资料:

结婚日期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选择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日子,结婚登记的时间或在你祖父母的结婚纪念日,那该是有是多么浪漫啊!

有些文化采用传统方法选择日期,日本家庭通过二十四节气日历,古老的占星日历,挑选最吉祥的一天,而古希腊人从猪内脏来决定何时适合结婚。

你可能无法在确切的那一天结婚,但你会希望接近那个特殊的日子,和你所爱的人举办婚礼,来告诉宾客们那一天具有的特殊含义。

1949年9月6日深夜,杨虎城及子女、秘书一家共六人乘坐的小 汽车 驶入白公馆监狱后山的松林坡,此处早已被毛人凤手下的一队宪兵围得跟铁桶差不多。

看管杨虎城多年的特务队长张鹄指着半坡上的戴公祠,欺骗他说: “你们准备在这里住两天,一方面等委员长接见,另一方面等待到台湾的飞机。”

19岁的杨拯中捧着在狱中病死的母亲谢葆真的骨灰盒,走在最前面,而一走进戴公祠,特务杨进兴等人就拿着匕首扑了上来,围住杨虎城父子疯狂地捅刺着……

杀害杨虎城、宋绮云、宋振中等六人后,特务又把 硝镪水淋在他们的尸体上,然后把杨虎城父子的遗体埋在会客室外的花池里,杨虎城身上仅有的一些值钱东西,也被特务们瓜分了。

解放后,杨虎城长子杨拯民前来认领父亲和弟弟面目全非的尸体时,险些昏了过去。此后,杨虎城在公祭大会上被追认为烈士,遗骨迁入西安市杨虎城将军陵园。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在监狱里住了12年,除了随身相伴的一子一女外,其他孩子均由二夫人张蕙兰养育。

在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这个老中医的女儿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了杨虎城的孩子们,而由她拉扯大的一子五女,却全都不是她的亲生孩子。

杨虎城1893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家中虽有四五十亩地,但都是山塬上极为贫瘠的荒地,每年收成不够一家人糊口,他父亲杨怀福不得不经常外出当木匠来补贴家用。

由于家境太穷,杨虎城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去了一家饭馆当跑堂,此时他只有12岁。

1908年,杨怀福因遭仇人陷害发生打斗,被人揭发他参加了有反清性质的哥老会,被清政府在西安绞死示众。

年仅14岁的杨虎城把父亲的尸体用独轮车从西安运回了老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凑钱给父亲买了口薄皮棺材。

此时杨虎城已无立锥之地,满怀着对腐败清廷的仇恨,以及对贫苦乡亲们的感激,少年杨虎城落草当了“刀客”,他先在老家组织了一个丧葬互助组织“孝义会”,后来成为专门劫富济贫的“中秋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杨虎城带手下八百多条好汉加入陕西民军,高举反清大旗,开始了军旅生涯。

1913年,袁世凯上台后,裁减了大批民兵,杨虎城也因此卸甲回乡,住到姑妈家。

当地有个恶霸地主李桢,仗着县里有人,经常抢男霸女、为害乡里,却无人能够整治,他曾多次上门敲诈勒索杨虎城家人,杨虎城咽不下这口气,他抱着为民除害的想法,召集了几个受李桢迫害的百姓,乱棍打死了李桢。

虽然出了口恶气,但杨虎城也受到官府通缉,他索性买了一支曼利夏步枪,上山再次当起了“刀客”。

杨虎城母亲孙一莲整天在家担惊受怕,不得不前往娘家孙镇避避风头。

孙一莲回到孙镇后,经常胸闷不舒服,就去镇里的一家中药铺看病,当时,杨虎城已经成了同州一带的著名刀客,手下有百十号人、六七条枪,药铺老板张养清与孙一莲沾着点亲戚关系,他对杨虎城很仰慕,觉得杨虎城虽是刀客,但威名远扬、为人讲信义,在乱世中必有一番作为,也因此对孙一莲非常关照,不但经常为她号脉开药,还特地把药煎好了,让女儿张蕙兰每天送上门去。

张蕙兰只有9岁,比杨虎城小11岁,但孙一莲看到小姑娘勤快懂事,感到非常喜欢,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别人面前夸她。

张养清听出了孙一莲的弦外之意,爽快地提出两家结亲,还让张蕙兰住到杨家去侍奉孙一莲。

就这样,在杨虎城不知道的情况下,母亲给他接回来一个新媳妇。

1916年,杨虎城被收编后,因作战勇敢当上了营长,驻扎在大荔县,他与当地商人张西铭成了朋友,经常去张家做客。

张西铭以前在四川做生意时曾认了个义女罗佩兰,比杨虎城小八岁。

罗佩兰性格直爽刚烈,与杨虎城很对脾气,张西铭一看好友年纪不小了还没成家,就作主为他们办了婚事,这一年,杨虎城23岁,罗佩兰15岁。

新婚不久,杨虎城参加了护法战争,为了在军营中陪伴新婚丈夫,罗佩兰学会了骑马打仗,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将,不但经常在军队中护理伤员,还多次亲临前线。

界方之战,杨虎城率6千多名官兵血战数日,打退了陈树藩的几万名北洋军队,威名远扬。

趁着大捷,杨虎城写信给母亲,也禀告了自己与罗佩兰的婚事,孙一莲一听就急了,觉得自己让张养清父女白高兴一场,而张养清却不愿退婚,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张蕙兰就是杨家的人,这门亲事不能变!

这种情形让张蕙兰有几分委屈,杨虎城也觉得很尴尬,他不愿违母命,更不愿意伤害罗佩兰和张蕙兰中的任何一个。

1919年,杨虎城回家探亲时,与14岁的张蕙兰举办了婚礼,不过,完婚后他就匆匆回了部队,仍留下张蕙兰在老家侍奉母亲,不让她与罗佩兰见面。

由于常年跟着军队奔波打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罗佩兰患上了慢性病,身体一天比一天弱。

1922年,罗佩兰怀上了身孕,而身为靖国军第3路军司令的杨虎城由于拒绝接受直系部队整编,打算带军队北上“长征”,奔袭两千里,前往陕北榆林,他担心妻子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出发前,把她送回了老家蒲城。

这是罗佩兰与张蕙兰第一次见面,罗佩兰本来担心两人之间会有嫌隙,没想到一进门,张蕙兰就迎上前来,大大方方地问安道好,还让婆母孙一莲和杨虎城、罗佩兰上坐,自己施礼敬茶,显得非常有礼数,也把罗佩兰当成了大夫人。

其实,杨虎城并没有把张蕙兰当成侍妾的想法,他与张蕙兰的婚姻是两家长辈促成的,有几分包办婚姻的性质,因此,他觉得张蕙兰本人也受了很大的委屈,而且她温柔贤惠,侍奉杨母多年、替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非常感激。

罗佩兰明白丈夫的无奈,知道这是旧时代造成的阴差阳错,并不是杨虎城三心二意,她大度地接纳了张蕙兰,杨虎城离开后,两个年纪相仿的姑娘更是互敬互爱、姐妹情深。

看到罗佩兰身体不好,略通医术的张蕙兰精心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在孙一莲和张蕙兰的守护下,1922年12月15日,罗佩兰生下了杨虎城的长子。

杨虎城听说后,写信回家,给儿子起名为杨拯民,要“拯民于水火之中”。

他还充满了感激地给张蕙兰写了一封信:

在杨虎城心中,为他扛起了这个家的张蕙兰,已经是与他肝胆相照的贤妻。

当时杨虎城队伍处于重兵包围之中,罗佩兰很不放心,杨拯民才三个月大,她就打算带着孩子重返丈夫身边,张蕙兰也很不放心这个姐姐,自告奋勇陪她千里寻夫。

在张蕙兰的陪伴下,罗佩兰闯过诸多关卡,来到了军中。

与杨虎城团圆之后,罗佩兰对张蕙兰感激不已,说:“这一路凶险重重,若不是蕙兰妹妹为我受苦受累,我们母子早已经没命了。”

而张蕙兰并不居功,她惦记着独自留在老家的婆婆,拒绝了杨虎城和张蕙兰的挽留,在两名士兵的陪伴下,重返蒲城老家。

1924年,罗佩兰生下长女杨拯坤,刚出月子,她就被查出患了肺结核,不得已,她只得把长子杨拯民送往老家,由张蕙兰抚养,还没断奶的杨拯坤则由当地一个奶妈照顾。

1926年,已经是国民党师长的杨虎城策应北伐,与陕西的北洋军队多次交手,由于打不过杨虎城,陕西军阀就派兵前往杨虎城老家去抓他的老母亲孙一莲和二夫人张蕙兰,张蕙兰听到风声,连忙带着婆婆和3岁多的杨拯民,到处东躲西藏,一路乞讨,才来到了杨虎城身边。

而此时,罗佩兰已经病入膏肓,望着被张蕙兰呵护长大的儿子,她十分欣慰,也感动于张蕙兰的善良,她知道,把儿子托付给这样的女人,完全可以放心。

1926年10月24日,就在杨虎城被军阀吴镇华的“镇嵩军”困在西安城时,有“军中花木兰”之称的罗佩兰到了生命弥留的时刻,她对杨拯民说:“ 多亏了你娘(张蕙兰),你长大了要好好地报答她呀! ”又握住张蕙兰的手,托付道:“ 我不行了,我们犹如亲姐妹,我死后,拯民、拯坤就拜托给你了。

就这样,22岁的张蕙兰成了杨拯民、杨拯坤的娘,她视这对兄妹为亲生骨肉,历尽艰辛,把他们养育成人。

罗佩兰去世后,杨虎城悲痛万分,而此时,他已被吴镇华的部队困了八个月时间,也未能解围,看到西安遍地饿殍,杨虎城认为自己难辞其咎,准备以身殉城。

1926年11月29日,西安解围的第二天,杨虎城领着残部前往渭北,自己仅带一名随从,悄然离开了部队,前往富平朋友家隐居,宣布引咎自职,此后,杨虎城整天在朋友家借酒消愁、萎靡不振。

张蕙兰听说后,就来到他身边,劝说道,陕西乡亲都认为你是一个英雄,我父亲也认为你是一个大英雄,所以不惜让我为你作妾,你万万不可辜负众人期盼,愧对关中百姓期望。一向温柔的她,这天的神情十分严肃。

听到二夫人劝说后,杨虎城才渐渐振作,并接受了邵力子和冯玉祥的邀请,重返西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10路军总司令,出潼关参加北伐。

1927年,杨虎城在军中结识了来自西安的女学生谢葆真,谢葆真当时在杨虎城军队的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已经加入了共青团,她知书识礼、能歌善舞,在驻地创办贫民女校,很受杨虎城欣赏。

1928年初,谢葆真与杨虎城在军部结婚,此后几乎不离杨虎城左右,随着杨虎城东征西战。

婚后,杨虎城把谢葆真带回老家,让她给张蕙兰敬茶。

受过新学教育的谢葆真对此很不理解,认为这是封建礼教,而杨虎城语重心长地对她解释了一番,提起张蕙兰为这个家庭做出的贡献,虽然,他与张蕙兰之间可能没有深厚的爱情,却有多年生死与共的恩义。

婚后,谢葆真为杨虎城接连生下次子杨拯中、三子杨振亚。由于时局动荡,杨虎城一度被迫离开陕西,前往日本“考察”,谢葆真放心不下,就把儿子杨拯亚留给南京的一个朋友照顾,自己跟随杨虎城一起出国,想不到的是,南京的那个女友是个势利眼,竟转手把孩子送进了保育院,年幼的杨拯亚在那里患上白喉病夭折了。

看到张蕙兰进门多年却没有孩子,婆婆孙一莲对杨虎城说:“这些年,蕙兰对待拯民、拯坤就像亲生骨肉,对我更是尽心尽意,她这么贤惠,我觉得很对不起她。她进门这么长时间也没孩子,我盼望她能有后……”

1931年,张蕙兰为杨虎城生下四子杨拯仁,这也是她唯一的孩子。

西安事变爆发后,杨虎城处境凶险,为了照顾杨虎城,张蕙兰日夜陪伴在他身边,没注意到5岁的杨拯仁竟染上了烈性传染病猩红热,因为耽误了抢救时间,杨拯仁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医治无效了。

痛失爱子的张蕙兰几乎一夜白头,连神志都有些不清。

杨虎城感到很难过,就委托已经在北平读书的长子杨拯民把张蕙兰接去治病。

由于感到对不起张蕙兰,无法亲自陪妻子前去治病,临行前,心中有愧的杨虎城竟双膝跪地,在张蕙兰面前深深一拜。

而这一跪,竟是夫妻永别。

1937年,杨虎城被迫出国前往欧美“考察”,谢葆真带着儿子杨拯中跟着他一起前去,把四个幼小的女儿都留给自己的母亲照看。

卢沟桥事变后,杨拯民、杨拯坤带着张蕙兰从北平回到西安,在这对兄妹的陪伴下,张蕙兰的病情渐渐好转。

而杨虎城看到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这位关中悍将一心求战,冒险回国,可一到南昌,他就被戴笠抓捕,送往贵州息烽集中营关押,妻子谢葆真和儿子杨拯中也同时被捕。

1938年,杨拯民秘密前往延安,张蕙兰对此很是支持。

三年后,杨拯坤高中毕业,张蕙兰对她说:“ 你爹还在关着,国民党那边是不能去的,你就去延安吧。去到延安告诉哥哥,不要想家,奶奶由我照顾呢!

就这样,兄妹俩在娘的支持下,先后参加了革命。

1943年10月,杨虎城母亲孙一莲去世,尽管他多次恳求,蒋介石也没批准他回家奔丧,只能由张蕙兰和杨虎城的弟弟杨茂三一起操办了丧事。

丧礼上,张蕙兰看到跟随外婆生活多年的杨虎城的四个女儿杨拯美、杨拯英、杨拯汉和杨拯陆,感到很心疼。

因为外婆年事已高、家里条件并不好,张蕙兰就把四个女儿接回了杨家,亲自担起了照顾她们的任务。

1949年初,报纸上登出了李宗仁宣布释放杨虎城的消息,张蕙兰还以为与丈夫团圆有望,而直到1949年底,长子杨拯民带回了杨虎城与杨拯中、杨拯贵父子三人的遗骨,才打破了她最后希望。

在张蕙兰的照料下,杨虎城的一子五女均长大成才。

西安解放时,长子杨拯民已经是大荔军分区司令,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功臣,历任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

长女杨振坤曾担任北京 旅游 局副局长。

次女杨振美毕业于人民大学,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三女杨振英是西安 杨虎城研究会秘书长, 出版多部著作。

四女杨振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新疆政协常委。

五女杨振陆毕业于西北大学,曾任克拉玛依油田女子采油队队长,1958年勘查石油时遇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在杨虎城将军陵园进门处,可以看到八个大字:“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为了民族事业,杨虎城一家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父子三人倒在了黎明之前。

幸亏有二夫人张蕙兰为他守护着幼小的儿女、风雨飘摇的家庭,才让英雄的事业、家风得以传承。

杨虎城母亲的眼光很准,选中了一个世所罕见的贤良女人。

张蕙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杨虎城的家族,她把六个子女抚养成人后,又接着帮她们照料孩子,亲手养大了12个杨虎城的孙子、外孙。

这个大家族在她的主持下越来越繁荣兴旺,每当全家几十口人齐聚一堂,总会一同给劳苦功高的母亲祝酒,愿她 健康 长寿。

1993年2月7日,88岁的张蕙兰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对子女们说:“ 我想回老家祖坟照顾婆婆,又想葬在将军身边,就怕自己不合格。”

孩子们含泪说,他们一定会完成娘的心愿,让她和杨虎城葬在一起。

为此, 杨虎城的子女们专门向陕西省人民政府提交了申请,把辛苦了一辈子的张蕙兰葬入杨虎城的烈士陵园。

在追悼会上,亲人们给她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贤妻良母敬老抚幼堪称懿范,

辛劳一生节烈奉献功在国家 ”。

横批“ 无名英雄 ”。

因为难舍娘亲的养育之恩,1998年,杨拯民临终前,也请求把自己葬在张蕙兰身边,与父母相伴。

虽然张蕙兰并不是烈士,但她的一生行迹比烈士毫不逊色,完全有资格葬入烈士陵园。

说到朱逢博,相信老一辈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她可是资历深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歌唱家,更是有中国夜莺的美誉,她就是朱逢博,也是《白毛女》《橄榄树》《玛依拉》的演唱者。

朱逢博一生演唱了近800多首歌曲,每一首都是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就连李谷一都崇拜她如今朱逢博已经83岁高龄,她的丈夫在很早之前就离世了,但是痴情的朱逢博一直把丈夫的骨灰放在自己身边,这样就好像他一直陪伴着自己,从没有离开过,这样深情的爱情真的是羡煞旁人啊。

放弃建筑师,跻身歌舞团

朱逢博,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在她小的时候,她就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而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朱逢博也如愿的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本想毕业后在建筑领域还能大显身手,却没想到阴差阳错的进入了歌剧院。

1960年,毕业后的朱逢博正处于实习期,在上海剧院的这几年,朱逢博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等多部精彩的歌剧,各种人物各种性格形象,朱逢博都能很好的驾驭,直到5年后,她又调到上海舞蹈学校,在这里,朱逢博可谓是成就了自己,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白毛女》桥段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喜儿哭爹》这个桥段,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都无人超越。

被誉为“中国夜莺”,一生演唱800多首歌曲

1974年,37岁的朱逢博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高峰,这之后的几年时间,朱逢博成为中国艺术团的主要独唱演员,更是代表国家去到各国演出,地位和身价更是无可撼动,她演唱的《请茶歌》《美丽的心灵》《橄榄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弯弯的小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铃儿响叮当》以及《尼罗河畔的歌声》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

而且朱逢博还开创了中国音乐史的第一个出版立体声盒专辑《蔷薇处处开·朱逢博独唱歌曲选》的女歌手,这样的荣誉真的无比骄傲,就连现在很多歌唱家都没有这样的荣誉,虽然如今的朱逢博已经高龄83岁,享受晚年生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她这一生带给我们的800多首经典歌曲,它们不仅仅是歌曲,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和丈夫6天定终身,相守多年却天各一方

在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朱逢博,在爱情中也是收获满满,说起来朱逢博和丈夫的相识相恋和相爱还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1967年,朱逢博进入上海歌剧院的时候,施鸿鄂已经是两年的老员工了,事业成功的朱逢博在感情中也是主动出击,对喜欢的人更是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朱逢博看到施鸿鄂后,她心中总有一种想靠近他的想法。

有一次,朱逢博鼓起勇气借请教之名接近施鸿鄂,想不到施鸿鄂直接表示朱逢博的嗓音应该没有什么前途,可是朱逢博不甘心,又跟施鸿鄂演唱几首歌曲,最后,施鸿鄂才发现是自己眼拙,朱逢博的出色以及优秀是很多人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后边的《白毛女》一出,施鸿鄂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两人也算不打不相识。

相比朱逢博,施鸿鄂的性格是那种绵绵的,也不善于表达,即便是喜欢也是藏在心底的,其实朱逢博早就喜欢上了施鸿鄂,但是女孩子表白还少见,朱逢博一直等他的回应,却久久都没有,最后还是朱逢博怕错失幸福,鼓起勇气和她表白,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约下晚上十一点在排练厅见面,为此朱逢博还精心准备了一番。

于是1967年8月1日,也就是两人见面的第6天,两人举行结婚典礼,正式成为夫妻结婚的时候,两人的婚礼特别节俭,就连婚房都是从上海歌剧院临时借来的10平米小房子,家当也只有两张单人钢丝床和两个旧木箱,立式钢琴以及两个小板凳,即便如此,两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是身外之物,只要两人一直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幸福的。

婚后,朱逢博真的活成了小女人的状态,施鸿鄂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对朱逢博有很大帮助,更是帮她改掉不太好的唱歌方式,从那之后,朱逢博的事业也飞云之上,可是厄运也悄悄来袭,2008年,丈夫没有任何征兆的离世了,给朱逢博带来的打击特别大,本来8年前,她已经退休了,把事业放在了培养新人上,也有更多的时间过晚年生活。

83岁高龄仍然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如今朱逢博已经83岁高龄,平时她的生活起居也是由儿子而儿媳照顾,因为年纪大了,也不再培养新人了,而是把时间全留给自己,享受晚年生活。

一代歌唱家已经安享晚年,时间带走了她的年华,却留下了她的沧桑岁月,细数朱逢博这一生带给观众的歌曲和荣誉,一点一滴都是满满回忆,人生不就如此,生命也不就如此,从一点一滴都无垠大海,生命的旅程就是不断的积累、沉淀,回首曾经,那些繁华还浮现在眼前,但是内心却已心如止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48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