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是复唐功臣,为什么结局凄惨呢?

张柬之是复唐功臣,为什么结局凄惨呢?,第1张

一、张柬之与神龙政变

(1)张柬之(625~706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进士出身,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689年),被召入京,时年七十余,擢受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杵 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武则天晚年,由狄仁杰推荐,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年)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位,迫武则天退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不久,为武三思排挤,贬为新洲司马,愤懑而死。

史上评价张柬之亦是一时良相。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 都是一时人选”。

(2)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侄儿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勾结,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赵文博《中国通史》)

二张乱政,气焰熏天 ,仗着女皇的宠信,毫无顾忌,肆意妄为。更为糟糕的是武则天已是沉疴在身,卧床不起。文武百官、诸王公主甚至太子李显都很难见到。只有两大宠臣二张兄弟在其身边侍奉汤药。如果武则天一旦不豫,遗诏只有二张兄弟看到。届时二张兄弟如心生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二张居中用事,暗蓄异谋。

于是张柬之等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趁着武则天病重,对朝政控制放松之际,发动武装政变,除掉二张兄弟, 拥立太子李显掌握实际权利。在张柬之出面组织联络下,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成员的加入,不仅使这次政变更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亦加强了政变集团的实力。

(赵文博《中国通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御史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合谋 ,诛灭二张 ,逼武则天交出政权,让中宗复位。

当日五人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五百余名羽林军杀人宫中。遂诛杀二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没有精力和实力与蓄谋已久的政变集团对抗,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大臣张柬之等人拥李显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谥则天皇后。

二、灭顶之灾

(1)武韦结盟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本人刚退下舞台,唐中宗、韦皇后又重演唐高宗、武皇后的故事。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韦皇后只有暴行,并无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来形式颇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七O五年,唐中宗在张柬之等唐旧臣拥护下,恢复唐朝,但是,他并不信任这些唐旧臣。他唯一信任的是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二家外戚合作的腐朽集团。这个集团驱逐张柬之等出朝廷,独占了全部政权。

中宗即位后随即封上官婉儿为婕妤。上官婉儿生性风流,早在武后时代就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与韦后本是儿女亲家,这时由上官婉儿穿针引线,成就了两代人的“通家之好”。唐中宗一皇后、一婕妤都成了武三思的情妇,向来惧内的中宗接连带上了两顶绿帽子,还懵懵懂懂,不知不晓。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上官婉儿等越发胆大妄为,沆瀣一气,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赵文博《中国通史》)载:“以(韦氏)为首形成了一个韦武集团。…骨干分子是上官婉儿和武三思。”

(赵文博《中国通史》):韦武集团是由武氏集团和韦后的亲属、亲信构成。他们掌握大权,中宗被韦武集团包围。韦武集团将反对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人视为仇敌。

神龙元年(705年),武三思与韦后反复对中宗进谗言,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翌年五月,又将五人的王位削除,分别贬为崖州司马、泷州司马、新州司马、窦州司马、白州司马。当年八月,又削除五人之官位,分别流放至琼州、瀼州、泷州、环洲、古州。五人之子弟凡年十六岁以上者,皆流岭外。

功臣配享太庙大祭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对本朝做出卓越贡献、德业俱佳的大臣的一种最高形式的肯定和褒奖。

据现在的能够查到的史料来看,最迟在商朝已经有了配享功臣的制度,确立并且创建了功臣配享先王的制度。周朝也有功臣配享制度,沿用商朝的配享功臣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进。汉魏以来,历代都沿用此制,北周、北齐皆遵此制,到隋朝,又以功臣均配享制度开始再次发展。

唐朝自然也不例外,沿袭了历代旧制,实现了功臣配享太庙大祭的制度,在功臣的祭祀、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锐化,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君主思想在此制度上表现淋漓尽致,出现了都有一些新的的变化和特点。本文谨以唐朝功臣配享制度加以分析和思考,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唐朝功臣与褅祫祭祀制度的关系

(1)唐代褒奖功臣的方式

所谓褅祫,依周礼,是以现天子为祭主、祭皇室累代先祖的仪式。是由天子主持的国家大礼,所以是一件非常重要是祭祀活动。唐代对于功臣的褒奖方式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如加官进爵、赐予财物,比较特殊就是如图形的凌烟阁、赐予铁卷、陪葬帝王陵、配享太庙。其中尤以配享太庙的功臣人数最少,挑选也十分严格。

唐代太庙中共曾有48位配享功臣,除去3位被停配的,实际上来说共有45位。正史和典制史书中对他们都有详细的记载。唐朝在褅祫大祭的功臣配享上,前后共有过共计两次变化。唐太宗贞观年间,根据唐朝宫廷中的官方礼法《贞观礼》的相关记载表明,褅祫功臣配享于太庙,褅祫则不配。

(2)功臣配享在褅祫祭祀上地位

在礼仪的处理和准备上,还引起了巨大争议,主要是对臣子死后的祭祀的规模和尺度的划量上出现了较大分歧。一派主张,在祫祭(皇帝宗庙祭祀)时可将兼顾到功臣的祭祀,表示对功臣功绩上的肯定。继承并发扬古人的礼法,坚持郑玄等先贤之说,这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贯作风。

另一派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认为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和主要人物。作为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权威和祭祀方式,怎么能在皇帝宗庙祭祀中,祭祀当朝功臣呢?

这样一来如何体现统治者的无上权威,再说这和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的“君为臣纲”完成相悖。从封建社会思想的基本结构的划分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结构为“外儒内法”的形式,这和法家的基本思想。

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政治必须是中央集权式的社会形式,而这种将皇家宗庙祭祀和功臣配享太庙混为一谈,就是对封建社会的体制的莫大挑战。最终统治者的选择是,配享功臣必须随其皇帝的神主享受祭祀

(3)功臣配享褅祫祭祀的政治影响

太庙褅祫大祭是隔几年才会举行的国家官方祭祀活动,规格崇高,规模宏大,参与人数甚多,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玄宗时期,功臣配享能够参与到褅祭,这对于功臣褅祫祭祀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褅祫二祭中都有功臣配享,这更能显示王朝的博大胸襟,体现了君王对臣子的礼遇和宠爱

另一方面,能够在这一时期完成功臣配享制度的突破,这与唐玄宗好大喜功、热衷于治礼作乐也不无关系。玄宗这一变革后,此制度成为了唐朝功臣配享制度的定制,并且写入《开元礼》,为唐代以后历代所尊崇。

2 唐代统治者对配享功臣人选政治上的考虑

(1)唐代对于配享功臣的人选政绩上的考察

由于功臣配享太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臣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最高荣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配享功臣的人员选择不得不慎之又慎。不仅要对当时的社会做出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要在其政治生涯没有任何污点

。不然就可能成为众矢之至,因为太庙褅祫大祭是国家层次的重大政治事件,规模巨大。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配享资格,还要在数量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宁缺毋滥。

如唐太宗时期,共计7人,这七人分别是房玄龄、高士廉、屈突通、魏征、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首先,从官职上看,这七人对唐朝初期的政权巩固,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深得统治者的信任和依赖,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与皇帝本人属于亦臣亦友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

(2)对配享功臣的严格筛选过程

他们和皇帝本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制作典章,属于皇帝的嫡系臣子。跟皇帝本人更是沾亲带故,如唐太宗其庙中的长孙无忌、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他们大多数都在唐太宗的政治萌芽阶段,就已追随唐太宗。

都为皇帝本人立下赫赫战功,协助皇帝打击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这些功勋卓越的功臣,自然成为入庙的首选。其次,从爵位上看,能够享受这种荣誉的人,身份地位更是不必说,绝大多数是王或者公。

这说明,唐代的配享功臣不仅要有非常优秀的政绩和皇帝的嫡系之外,官职和爵位必须具有或者至少居其一,才会有参选资格。

3 对配享功臣在道德上面的考虑

(1)从品德上看,配享功臣的人选

从功勋和品德来看:如果把这些人的勋与德分开来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人都不是有功无过,也不是德才兼备,有的虽然勋绩虽盛,但是在品德上有污点,或许还犯过大错。所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功勋卓著,也不能顺利的进入太庙,享受功臣配享太庙的荣誉。

如唐太宗时期的褚遂良,就曾因为在晚年的时候,卷入了“废后之争”,晚年生活十分凄惨,最终导致无法入选功臣配享太庙的人选。

(2)臣子的忠心在配享功臣人选上的考虑

总的来说,在配享功臣的人选上的选择标准,一直是重功勋,轻德行的选择标准。他们曾经的勋劳和作为正是后世统治者所最需要的、最看重的,国家的形式和政局的变化可能又需要像他们一样的人。

虽然可能前朝对他们一些曾经的过失可能还心存芥蒂,但是时间久了,还能被天下人记得就只能是为国家所立的赫赫功勋,个人品质和修养上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无人知晓了。

后代统治者自可以放心的将他们的列入太庙,作为天下臣民的榜样,而且还可以表明皇室不计前嫌、不忘功勋的胸襟。如裴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虽然在前朝都有过大小过错,有的甚至不得善终,玄宗时期,他们也被一一列入太庙。

4 成为配享功臣对家族的影响,为什么所有的文人都趋之若鹜?

(1)配享功臣政策对文人的影响

能够进入太庙配享褅祫大祭,对于已经故去的功臣只是留下了耀眼的身后之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对于其家族和后代子孙而言,不仅可以享受配享功臣之家的美名,而且还能得到经济和政治上的实惠。对配享功臣后代赐予官爵时,配享后代常常是最优先考虑的。

对于配享功臣的后代进行录用和继承先祖之爵,不仅使得朝廷享有了存亡继圣的美名,激发了文武大臣的建功立业之心,使得他们更加可以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配享功臣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配享功臣太庙大祭,对于文人来说可以说是最高形式的褒奖,如贞观一朝在文治武功上成就极高能臣武将比比皆是,配享太庙的政策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配享功臣的次数,和其统治者的统治年间的繁荣安定的政治形式有着较大的作用,包括这种祭祀活动的频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的政治形式得到安定与否。

5 结语

总之,功臣配享太庙是唐代对功臣进行褒奖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大庙大祭的规格崇高,所以,对配享功臣的挑选上有十分严格的标准,人数上也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

但选择配享功臣的范围比较广的,基本照顾到了统治集团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功臣配享太庙大祭,是唐王朝应对国家局势变化,进而维护稳定政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功臣配享是褅祫大祭的一项重要内容,功臣均得以配享。唐代在配享功臣的选择上非常严格,首选高官显贵,重视功勋,政绩上有着殊功之人。配享功在显示皇室的胸襟、激励臣下立功和时局变化时,配合政府的政策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一提起大唐开国功臣,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二李战神李靖李勣,也会想到门神秦琼尉迟敬德。但是翻遍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我们都找不到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敬德为大唐开国做了哪些贡献,要说这四位是唐高祖李渊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还差不多。

所以要排大唐开国功臣,李靖李勣秦琼程咬金不要说前五,就是前十、前一百都进不去。而他们排不进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的理由很简单,这一点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履历就知道了。

咱们说的大唐开国功臣,必然有一个时间限制,这个时间就是公元618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因为从那一年开始,大唐建立,其后的战争,都不算大唐开国之战,在那个时间点之后加入大唐阵营的,只能算唐初功臣名将。想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等人,不但没有为大唐肇基添砖加瓦,而且他们当时的本职工作,就是挖唐朝的墙角。

咱们先来看看李靖李药师。

《旧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大业末……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这就是说,李靖是最早发现李渊有不臣之心的隋朝官员之一,而他给李渊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告密者”。

要不是李靖临刑前大声呼喊(我们可以理解为投效),再加上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求情,李渊后来也不会将李靖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并认为李靖更胜一筹了。唐高祖李渊差点将李靖杀来在登基大典时祭旗,那么李靖自然不算大唐开国功臣,而只能算唐初名将了。

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里,李靖与李勣都是在一个传里的,但是李勣比李靖投入唐营的时间还短,此公在武德二年才正式追随李密的脚步,成了大唐黎州总管、莱国公。赐姓之后,李渊本想封李勣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的(封盖济阴王,固辞,改舒国公),原姓徐,赐姓李,封王倒也合乎礼制,由此可见李勣受李渊重视的程度。

李勣在大唐建国一年后来归,后来又短暂被窦建德俘虏使用,所以当大唐建国之前,在李渊眼里,李勣就是大麻烦李密手下一个不小的麻烦。

相对于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给唐朝制造的麻烦更大。尉迟敬德一直到武德三年,还在跟李渊的大唐死磕:“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打败一个住了两天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牛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牛人,被秦琼秦叔宝击败投降后,李渊也没给他好脸色,人家李勣秦琼程咬金等人早早被封为国公,秦琼还被授予上柱国容易称号,尉迟敬德却连个子爵都没混上(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前还是全椒县子呢),只是在李世民身边当一个大保镖。

尉迟敬德真正咸鱼翻身,是在玄武门射杀李元吉(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擐甲持矛逼迫李渊下诏宣布太子建成为叛军之后的事情了:“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食实封千三百户。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至于秦琼,那就不用说了,此公带着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应该是尤俊达的原型)阵前从容投唐的时候,也已经是武德二年的事情了。在秦琼投唐之前,李渊曾经对李密很是忌惮,甚至还要称李密为兄。而李密当时最大的依仗,就是秦琼等人统帅的内马军:“此八千人可挡百万。”

但是在李靖李勣尉迟恭秦琼四人中,李渊单单对秦琼情有独钟,因为其余三位都是迫不得已投唐,只有秦琼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抛弃王世充,李渊感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结果秦琼没吃李渊的“龙肉”,但是却一直用李渊送给他的金酒壶喝酒。

从上面四个人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大唐建国之后才追随李渊和李世民的,在大唐建国之路上,他们并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是相当于大唐很难逾越的障碍。

既然李勣李靖秦琼尉迟敬德不算大唐开国功臣,那么大唐开国功臣中的前五位应该是谁呢?除了皇亲国戚李唐宗室,排在前两位的应该是裴寂和刘文静。萧瑀和刘文静曾经是好战友,后来却成了不死不休的政敌。

李渊之所以太原起兵,就是中了裴寂的圈套并得到了刘文静的鼓励。裴寂刘文静这对先战友后冤家,也在同一传里(《旧唐书·列传第七》《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李渊中了裴寂的美人计(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这才坚定了骑兵反隋的决心,事实上裴寂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两个妃子,而是一大堆金钱美女粮食和军需物资:“兵起,寂进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

虽然并为李渊早起心腹谋士及起兵倡导者,但是刘文静却很瞧不起裴寂(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结果被裴寂楔了一橛子:“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于是刘文静被唐高祖李渊杀掉了,刘文静被杀之前的话颇有韩信和蒯彻的风范:“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除了裴寂刘文静,像唐俭(高祖在太原留守,俭与太宗周密,俭从容说太宗以隋室昏乱,天下可图) 、长孙顺德、 刘弘基(顺德与刘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遂诛王威、高君雅等)、 殷峤(殷开山,参预谋略)、刘政会(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武士彟(武则天之父,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贞观中卒,赠潭州都督)。

这些开国功臣中,裴寂刘文静被赐予两块免死金牌(通俗说法,官文是“恕二死”),其余人都得了一块,得到一块免死金牌的多达十四人,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武士彟,还有都水监赵文恪、右屯卫大将军窦琮、鸿胪卿刘世龙、左翊卫大将军柴绍、骠骑将军张平高、左骁卫长史许世绪、左三统军李思行、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这十几二十个人才是真正的大唐开国功臣,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得力臂膀、智囊和爪牙(李渊诏曰:“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

说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不是大唐开国功臣,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这四位虽然没有获得开国功臣的免死金牌,但是却个个战功卓著高官厚禄生荣死哀。而那些获得免死金牌的,有好几位下场都不算太好:刘文静被族诛,刘世龙流放岭南,赵文恪赐死狱中。

所以是不是开国功臣并不打紧,关键是要选对时机选对阵营。比如秦琼秦叔宝,在来护儿张须陀李密王世充那里都混得风生水起,到了大唐之后更是被李渊李世民两代帝王尊崇,连他用过的大铁枪,也成了镇国之宝。可见性格决定命运,要想善始善终,还得有个好人品……

改编自民间故事的古装武侠剧《薛刚反唐》,神怪诡秘,曲折悲情。

薛丁山夫妇歼灭杨藩后,杨冤魂不息,发下毒誓,要尽灭薛门。唐初,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把持朝政,欲利用太庙祭祖暗害皇帝,不料太庙倒塌,阴谋败露。樊梨花洞悉天机,知其子薛刚乃杨托世附体,以报前世之仇,大骇之余,欲为子除魔,但却为杨附体的薛刚所杀。而薛刚因误杀武后私生子而只身逃亡,引致薛家被满门抄斩,尽应天机。

武则天再借花灯会谋朝篡位,自立为帝。薛刚及後得对他锺情之永泰郡主及徐茂公之助,驱去心魔,并拥立太子李显,又与郡主及徐茂公之孙徐贤到处寻找名将之後人,共兴勤王之师。最后往新唐国借兵,报仇复国,但功成后却因功高震主,不为李显所容,终为新主毒杀。

《薛刚反唐》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CZvrZcdKv1kOGg1jE8OHw

pwd=7gr9 提取码:7gr9    

唐代帝王的先后顺序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等。

1、唐高祖

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2、唐太宗

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3、唐高宗

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

4、唐中宗

中国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5、唐睿宗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最初封为殷墟王,另冀州大都督。

6、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蒦次女,母亲杨氏。

‐唐朝君主

因为她很*贱,为了荣华富贵和权利名誉,不惜牺牲身体!勾引李治!

她早年在李世民晚期卧床不起时替李世民批阅奏折,已经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想替李治扫清道路,不过还是被李治求情到尼姑庵带发修行!这为她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因为李世民看出来武则天有胆识和魄力,有当皇帝的潜力!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临幸过的,而且传说李世民卧病在床的时候,都是武则天在旁伺候,有一天,李治去探望父亲,两个人到了旁边的房间,就发生了关系,所以,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太子李弘,也曾经被传为是太宗的遗腹子。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后结识李治。

其实也可以说是跟他老子学的,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抢了他兄弟李建成的妻子,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所有子嗣!

听说过《推背图》的故事吗?据说李世民晚年的时候,请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来推算大唐国运,得到“武主篡国,杀李唐子嗣”之象,“且此人就在宫中”,李世民问:能否杀之?袁、李回答:不可以,现在杀了,必转世投胎,将来杀戮得更厉害,这是天意,况且她死了之后,江山又会回到你们李家手中。于是李世民打消了杀武则天的念头!这只是传说,李世民是个明君,我想是他发现武则天的势力原来越大,害怕她篡位才想杀她的,但是又没舍得下手!

1,武则天的第一个丈夫是唐太宗李世民。

2,武则天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年方14岁的她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因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唐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1,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2,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3,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705年11月,武则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4,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自古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凡成大事后,无论之前付出过多少努力,尝过多少艰辛,都很难有与君王共享富贵者,不妨看一下,拼死助秦王李世民荣登帝位的几位功臣,结局如何,是否跳出了这个诡异的魔咒。

1长孙无忌:凌烟阁功臣第一位。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且不论后来在高宗主政时期,因反对武则天被流放后自缢而死,单就唐太宗一朝而论,已属善终。

2尉迟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中亲手诛杀李元吉。后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身为人臣,能于死后陪葬于生前所侍奉的君王左右,已属极大的荣耀。善终。

3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因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未得善终。

4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善终。

5刘师立:参与玄武门兵变。后罗艺叛乱,下诏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谥号肃。尽管期间曾因牵扯罗艺叛乱一事被除去名籍,但因其是藩邸旧臣,但终究又被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善终。

6公孙武达:贞观初年,任肃州刺史。永徽年间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善终。

7独孤彦云:后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后在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战死。德宗即位后,以独孤彦云乃贞观五十三功臣之一而续图于凌烟阁,供后世瞻仰。属善终。

8杜君绰:秦王府嫡系,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高宗即位后,负责宫廷保卫工作,跟随李薰ッ鸶呔淅觯铣扁烙诮兄小8咦谙纶吩钩纸诙级骄!㈨獭⒃馈⒗仕闹葜罹拢V荽淌罚衷幌骞阍嵊谡蚜辍I浦铡/p>

9郑仁泰:唐朝功臣,秦府中人,是玄武门政变的先锋之一。曾入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后讨平铁勒叛乱不利而被降职。唐德宗时期录大唐功臣,郑仁泰以代州都督、同安郡公列于其中。

10李孟尝:参与玄武门之变,封武水县开国公。贞观年间,破东突厥有功,迁汉东郡开国公。乾封元年,暴卒于长安静安坊府第,高宗下诏追赠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予谥曰襄,陪葬昭陵。善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0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