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弟,是净饭王弟弟阿弥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所有亲人带来了快乐和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
佛陀创建僧团的第二年,阿难同其他释迦贵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尸比拉以及提婆达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团。后来不久,聆听般那玛特尼子的法语后,证入第一果位。佛陀55岁那年,阿难尊者成为佛陀的常随侍者。
成道后的最初25年,佛陀没有固定的侍从。几个临时侍者并不怎么称职,他们的行为值不得大加褒扬。一天,佛陀住在祇园精舍,对大众比丘说:“我现在老了,当我说要走此路,有人却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钵扔在地上。挑选一名永远侍奉我的弟子吧。”(4)
从舍利弗开始,每个比丘个个都自告奋勇,愿意郊劳。但是,佛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阿难在一旁默不做声。一些比丘就过去劝说他来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袈裟给他。
2、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饭食给他。
3、佛陀不要允许他同住一个香房(5)。
4、佛陀不要每次带他去应供。
5、佛陀每次都要同他去应供。
6、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引见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的允许他在有任何疑难时提问。
8、佛陀要慈悲地重讲他不在场时所讲的经典。
佛陀答应了此四要四不要的条件。从那时起,阿难便成为佛陀喜爱的侍者达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如同影子随身,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以挚爱小心谨慎地照顾佛陀的起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行事。据记载,在夜里,他总是拿棍捧和灯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绕香房转九圈,保护佛陀的睡眠不受干扰。
阿难菩提树
阿难菩提树是由阿难陀负责种植的。当佛陀不在时,虔诚的信徒们就把各自带来的鲜花和花环放在香房的入口处,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给孤独听说此事后,请阿难陀尊者询问,在佛陀外出讲法时,是否有让信众向佛陀表示礼敬的地方。阿难尊者来到佛前,问道:“祈愿世尊,恭敬之法有几种?”
“有三,阿难。与佛陀色身有关之物(7),佛陀曾用之物,忆想佛陀。”
“世尊,当您住世之时,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
“不可。这不是与佛身有关的应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后应立之物。忆念佛陀没有物质基础,它是纯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来成道的菩提树,无论佛陀涅槃与否,都应是恭敬之物(cetiya)。”
“世尊,当您外出讲经之时,偌大的祇园精舍没有一皈依之处,人们找不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从大菩提树上取一粒种子,移植到祇陀精舍的门口?”
“很好,阿难,把它种上,这将同我永住祇陀精舍无异。”
阿难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给狐独、维塞克和拘舍利国王谈及此事,请大目键莲尊者取来菩提树种。目键莲尊者高兴地同意了,拣了一粒从树上掉下来的种子,把它交给了阿难陀尊者。
阿难尊者把种子赠给国王,而国王又把它交给给狐独。他翻好一块香土,挖好坑,把种子埋下,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树就叫阿难陀菩提树(9)。
阿难和妇女
阿难还曾劝请佛陀接受妇女出家。如果不是他的过问,摩诃波闍波提就不会成功地出家为比丘尼。因此,比丘尼们对他十分敬重,她们非常喜欢听他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问道:
“世尊,我们应怎样对待妇女?”
“阿难陀,不要见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应该见她们,应如何是好?”
“阿难,不要同她们讲话。”
“世尊,如果她们和我们讲话,又该怎么办?”
“阿难,要提高警觉。”
这是佛陀对比丘的一般劝告。因此,他们也许会在与女人打交道时时时小心谨慎。
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记忆力,又常随佛陀左右,具足殊胜因缘,聆听佛陀讲经说法。因此,后来他被指定为佛法的监护者。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向他询问佛法知识,他回答说:
“我从佛陀处得八万二千,从其他比丘处得二千,共八万四千法。”
在众弟子中,佛在五个方面把他列为第一:博学,强记,威仪,志坚,善侍。(11)
他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弟子,精通佛法,但一直到佛涅槃时还处于有学之位。佛陀临圆寂时告诫他说:“你在过去广种福田,阿难陀,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吧。”
佛陀涅槃后,他才证阿罗汉果,因为大众都期待他参加只有阿罗汉才有资格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因此,他精进用功,终于在结集的前一晚上,当他正要倒在床上休息时,证阿罗汉果。据记载,他是唯一非以住坐卧之姿势而成道的弟子。
阿难尊者120岁入涅槃。据《法句经》注疏讲,尼连禅河两岸的人民都曾共同供养过他,双方为了占有他的舍利而大动干戈。他盘腿悬坐在河中央上空,向大众说法,希望他的身体分成两份,分别降落到两岸。然后,他作火相观,深入禅定。立时,一团火焰从他身上射出,正如同他所意念的那样,舍利分撒两岸。
《长老偈》中,有若干他在多种场合下所诵的偈语。下面这一段有关他英俊相貌无常不实的偈颂,特别有意思:
“楚楚严饰身,不实痛苦聚,细细深思索,非久非长续。
过年期间,我在家看了一部好剧《佛陀》讲述了佛陀从出生为王子到成为佛陀的故事,其中蕴藏着很多警世真理,深为感动。
第一集 佛陀诞生
距今2500年前,在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释迦族首领刹帝利国王净饭王凯旋归来,摩诃摩耶王后和波阇波提王后共同接驾。摩诃摩耶王后和波阇波提王后是一母同胞的姐妹,两人关系极为融洽,但未能为国王生下孩子。 摩诃摩耶往后非常想要孩子, 净饭王似乎拥有一切,但却膝下无子,十分痛苦。于是,国王和王后进行了求子祭。
同时净饭王的弟弟斛饭王和其妻子祥光开始感到不安,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个孩子,名为提婆达多。他们想,如果王后不能生育,意味着提婆达多就可以成为王储,继承王位。
求子祭上莲花盛开了,这预示着吉事将至。随后,在摩耶王后的梦中出现了六牙白象。星象师语主大师解释道,这意味着高尚的灵魂即将诞生。
不久,宫中传来喜讯,摩耶王后有孕了。 举国欢庆的同时,斛饭王和妻子祥光倍感不安,开始行动,阻止孩子的出生。
祥光用孩子提婆达多玩的弹珠洒向地板想让王后摔倒流产,波阇波提王后一直陪伴在摩耶王后身边,照顾的无微不至,没有让摩耶王后受到半点伤害。 随后,斛饭王指示王后身边侍女拉什卡的未婚夫戈帕尔,在王后的牛奶粥里下毒。但最后拉什卡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下阻止了王后吃下有毒的牛奶粥。拉什卡在指认了戈帕尔后,戈帕尔被围攻,斛饭王担心被戈帕尔指认,当场杀死了戈帕尔。
用了各种手段都不能伤害王后后,祥光又去和王后说,传说有这个说法,如果足月婴儿生在父亲房中会危机父亲性命。王后相信了,她深爱着国王,于是第二天清晨就和国王告别,和妹妹波阇波提王后一起回母族。国王不舍,但是没能拒绝王后的要求。
王后回娘家途中,她们在美丽的蓝毗尼园休息。就在这一夜,王储出生了。摩耶王后给他取名悉达多。同时仙人预示着这是一位改变世界的高尚的灵魂诞生了,他,就是佛陀。
王子的生母摩耶王后心地善良,美丽大方。相较之下,尽管斛饭王和妻子祥光绞尽心思,用尽手段,想至王子于死地,但是在善良慈悲大度的王后面前,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没有心思缜密的宫斗,但王后的处事为人,让阴险恶毒在诚信所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敲四下是四大皆空。敲五下是五蕴皆苦。敲钟这些只是寺院的商业行为,不可能因此就让你出家了。但是诚心皈依佛法僧,有很大的功德。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于行为所产生的功德,佛陀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有一次,佛陀的养母要供养佛陀袈裟作为个人施,但佛陀拒绝了,说道:乔达弥,将它供养给僧团。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当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何拒绝接受个人施时,佛陀根据业报法则给与分析。佛陀先解释布施给各种不同的受施者:布施给动物可预期获得一百倍的果报;布施给一位无道德的凡夫则获得一千倍;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则获得十万倍;在佛法教化期之外布施给一位已经证得禅那的人则获得一百亿倍。然而,布施给一位即将证悟须陀洹果的人,或一位须陀洹圣者,或一位即将证悟斯陀含果的人,乃至阿罗汉或圆满觉悟的佛陀,则可预期获得无数倍增的果报。佛陀接著解释:我宣布,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佛陀在提到一个人做许多大布施时,曾经解释智慧的殊胜。佛陀在《增支部.威拉麻经》(Velama Sutta)里说:“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所以功德从小到大排序就是:布施动物《布施凡夫《布施给证得禅那的人《布施给圣者《布施给僧团《皈依三宝《持五戒《慈心禅那《观慧
阶级观,有借由财富、权力、血统、道德(圣人罪人),修行(圣人凡人)、知识、性别、年龄...佛陀言行一一示平等: 1) 贵贱平等:印度旧社会严重阶级歧视,不依歧视观的人倒会被认为不道德.佛陀的僧团,不分贵贱,依先学后学而排序管理,故有贵族以贱民为前辈的.这在当年可是个震撼的和平革命. 2) 亲疏平等:佛陀的独生子出家后亦交由先出家的比丘管理,没有优待. 3) 佛性平等:欲杀佛的提婆达多,佛陀如实说出他从前功德,并说他虽堕地狱,但未来亦能涅槃成佛. 4) 年龄,阶级平等:佛陀曾说一经,内容是以一贫童为榜样,佛陀教人修行要如这个童子照顾水牛时的专心诚恳细心.佛陀所说,显示从孩童,从贫贱者,都有可学习的. 5) 平凡精深知识平等:毗耶娑仙人深具智慧,是过去写四吠陀之人,带着几百个苦行仙来求教于佛陀.舍利弗认为毗耶娑会问因缘无我深妙之义,但毗耶娑却向佛陀问最平凡的布施之道.舍利弗皱眉了,认为要劳烦佛陀答此幼稚园级的问题不很妥当,所以想代佛作答,但佛陀拒绝了.佛陀如常的庄严,亲为毗耶娑一众说法,最显浅的事都朴实解答.(毗耶娑问经) 佛经所示之平等: 6)年龄性别平等:法华经中,八岁龙女可成佛. 7)身份平等:法华经中说,观音菩萨会以种种身份来度众生,包括小童,男身,女身,夜叉,修罗. 8)救度平等:法华经中说,人受枷锁囚禁,不论有罪无罪,诚称观音菩萨之名,便得从苦中解脱. 9)地位平等:阿阇世王经中,贪功德的阿阇世王供了无数大灯,却不比纯净虔敬的贫女所供的小灯光明持久. 10)授记平等:维摩经中,维摩居士辩证弥勒可被授记成佛,则众生亦应授记. 11)贫富平等:化缘有为施主结善缘,积福之用.有比丘认为穷人福薄,所以专向穷人化缘,有比丘怜悯富人不知学法,专向富人化缘.维摩经中,认为两者的救度皆有偏,不平等. 12)空间平等:维摩经中,示现此处即彼处,浊世亦净土. 13)男女平等:维摩经中,天女为舍利弗示现成男身,舍利弗成女身,破除圣者皆男身的偏见. 14)形式平等:维摩经中,维摩居士辩证何处何时何事皆能禅修,皆能禅定,执著「禅坐」才是禅定,是个偏见. 阶级观之义,就是我比你高,理应我权大于你权. 既然一切本质平等,则自高显然是一种妄见. 在佛经中,阶级观已从表到里全被破斥.
佛陀在阶级观念上做了:人人平等
佛陀并无说女众出家会令佛教早灭五百年。佛陀只是说女众出家,正法会少五百年。 正法指佛陀的根本佛法或称原始佛法。根本佛法减少五百年,而演变的佛法则仍继续发展,到现在仍有佛教。佛陀并没预言佛教会在那一年灭的,也没预言佛教会有几多万亿年。女人出家导致戒律荒废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佛世时,就有比丘因外事而打死路过的比丘尼,又有比丘尼比人 。总之就是好多事的。佛在世时就咁多事,佛灭后就更多事。 所以正法得五百年,不是佛教早灭五百年 正法46年 世尊80岁 第一次结集经与律 须跋达比丘听到佛陀般涅槃的消息后,公然宣称:「世尊己入灭,以后的言行不会再受到令人厌烦的制约了!」这样的言行让大迦叶尊者警觉结集正法律的必要性。 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于王舍城灵鹫山结集正法律,由优波离尊者诵律典,阿难尊者主诵经典,经过全体会众确认遵行。 正法149年 第二次结集 佛灭约103年,住在印度东方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耶舍尊者回到西方拘赡弥城请长老商那和修与离婆多尊者,并得到西南方阿盘提(Avanti)、波利耶(Boliya)等地的僧团支持,共计约700位长者比丘来毘舍离城,会同跋耆族的比丘召开会议,厘清「比丘收取金钱」等十件事都是非法律的行为,再度确认世尊所制定的正法律,称之为第二结集。此后,僧团开始分裂为严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随缘的大众部,即是所谓佛教的根本分裂。由于戒规的松弛造成分歧,正法律开始沦没。 正法273年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勒令全国归顺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转入僧团,正法律开始被外道思想严重混淆,引起了僧团内部长期的争议,甚至无法和合布萨诵戒,仿冒的像法也开始广泛地渗入僧团中。 正法274年 大众部的大天派系宣扬「阿罗汉仍有可能遗精」等五项自创主张,诋毁并贬低阿罗汉的素质而破坏了正法律,也造成大众部的严重分裂。佛教的出家团体于此时己经分裂成十八个部派,支离破碎的僧团也使正法律加速沦没。 正法278年 在阿育王首都华氐城的分别说部召集第三次结集,会众以上座系统为主,由阿育王贙助,此时巴利语的四部柅柯耶和律藏大致己经全部集成。 正法282至289年 阿育王的摩哂陀太子出家,与王妹带领上座部僧团进入斯里兰卡宏传佛法。斯里兰卡王天爱帝须建立大寺供养僧团。 正法379年 大乘佛教徒积极建巴吓特塔,又扩建山崎第一塔,开始以本生故事的浮雕装饰于栏栒上,大量生动的传说伴随着虔诚的佛塔崇拜,逐渐与印度传统文化交滆,正法律快速沦没。 正法500年 斯里兰卡王毘多加摩尼二度即位,建立无畏山寺,供养他的恩人摩诃帝须。立场偏向大乘的无畏山寺派,由于广泛地结交并迎合俗人的作风,受到大寺派(传统上座部)的严厉排斥。大寺派的长老比丘们担忧正法即将消失于人间,因此将三藏以针刺书(僧伽罗语)写于贝叶。此贝叶书是根据三次结集,代代传诵的经律为核心而刻成,史称第四结集,成为文字化的正法律。 上列史迹显示佛陀所说:「今正法唯住五百年!」的始末,此正法为「原始佛教」。
以下文张回应你~ 佛陀是考虑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同时当时男人做出任社会高层巨影响力如 " 婆罗门贵族 " "国王 " ,同时男会当手工艺。 buddhist/magazine/507/507_08 在佛教里,自从公元前六世纪世间有比丘尼以来一直到今天,早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难以数计。历代比丘尼们用他们的智慧,坚韧不移的信心,成就了足以震古烁今的道果,足以与历代比丘高僧相提并论,这就是一个证明,证明比丘尼具足与比丘同样的智慧和恒心。经藏里有大量这样的记载,所以我们有证据说,在佛教里比丘尼从来没有因为他们是女性而被歧视。当初,阿难为大爱道(摩诃波阇波提)向佛请求让女性在佛的法和律中出家时,佛陀就肯定过,女众出家修行是可以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Therigatha就记载了大爱道等七十二位在早期比丘尼僧团中修行有大成就的比丘尼,这其实是一本专门记载和歌颂比丘尼的经典。在增一部(Anguttara nikaya
I
25)里还记载有许多非常突出的大长老尼,比如,在比丘尼僧团里智慧第一的Khema长老尼,神通第一的Uppalavanna长老尼,持戒第一的Patacara长老尼,说法第一的Dhammadinna长老尼,禅定第一的Nanda长老尼等。 2009-04-07 14:07:57 补充: 那么为甚么佛陀当初要拒绝女性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呢?为甚么佛陀要特别说八敬法?其实,比这两件事更加根本的问题是,佛陀为甚么要成立比丘僧团,建立比丘僧团的真正意义是甚么?然后我们才能问为甚么佛陀拒绝女性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 2009-04-07 14:08:37 补充: 佛陀成道后,他选择了五比丘来建立僧团,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当佛陀又度了Yasa以及他的六十个朋友之后,佛陀对这些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应该具大悲心,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天和人的利益。你们应该各走一方,宣扬教法,你们的说法应有精妙的开始,有精妙的过程,有精妙的结束,有精妙的语言和精妙的意思。一起来宣扬圆满清净的人生。」由此可见,佛陀是要通过比丘僧团把佛陀所证的圆满清净的人生真理传到远远的四方,传到久远的未来,使佛陀的教化能够利益远在四方和未来的人天有情。这层意思,佛陀在说戒有十种利益时,讲得更加清楚。 2009-04-07 14:08:44 补充: 一起来宣扬圆满清净的人生。」由此可见,佛陀是要通过比丘僧团把佛陀所证的圆满清净的人生真理传到远远的四方,传到久远的未来,使佛陀的教化能够利益远在四方和未来的人天有情。这层意思,佛陀在说戒有十种利益时,讲得更加清楚。 2009-04-07 14:09:05 补充: 佛陀在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时,说戒有十事利益,那就是: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我们知道,只有戒律条文是不会令正法得久住,但是戒律可以保护比丘僧团的清净和合常住世间,有了比丘僧团的常住世间,那么就有佛教的住世,就有佛宝法宝乃至僧宝本身的住世。是从这层意义上佛陀说,戒有令正法久住的利益。所以佛陀建立比丘僧团,又制定戒律来保护比丘僧团,是为了比丘僧团能够住持佛教。 2009-04-07 14:09:29 补充: 住持佛教就是住持佛教,是一件很单一的工作,出家人可以作慈善事业,可以办教育,可以当国师,但这些都不是住持佛教。其实证阿罗汉果。了生脱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些也不是住持佛教的意思,了生脱死等只是个人的宗教目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来达到的。住持佛教用简单的话说,就是维持比丘僧团的延续不断。 2009-04-07 14:09:47 补充: 使比丘僧团保持清净和合。比丘僧团的延续不断就是佛教的延续不断,就是三宝在世间的延续不断,比丘僧团清净和合精进修行佛教才能兴盛不衰,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意思。所以,比丘僧团事责上是一个非常正规的组织。荷担著住持佛教的特殊使命,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这是为甚么每个比丘出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2009-04-07 14:10:00 补充: 只有那些最优秀的人,只有那些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人才能被接受进入比丘僧团,年纪太大的和年纪太幼的,五官不端正的,身体有缺陷的,有遮有难的,都不能成为比丘。但这不是说一个比丘出家只是为了住持佛教而不需要去修行求了生脱死。佛教住世的主要目的就为了使众生能够出离生死轮回,如果一个比丘出家而不去修行不求出离生死轮回,那么他凭甚么去教别人去了脱生死,他住持佛教的意义何在? 2009-04-07 14:10:20 补充: 与佛陀建立比丘僧团的意愿和态度有所不同的,是在摩诃波阇波提耍求佛陀允许女人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佛陀三次拒绝摩诃波阇波提的请求,又三次拒绝阿难的请求。佛陀说,这是因为「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岁,今听出家则灭五百年。」佛陀所说的这段话,在南传铜叶部的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e
Culavaggapali
Bhikkhunikkhandhakam
Pathamabhanavaro), 2009-04-07 14:10:33 补充: 在中阿含的林品瞿昙弥经(大正01
P605a),在中本起经(大正04
pl58b),在弥沙塞部的五分律(大正22
P185b),’在四分律(大正22,p922c),在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24, p945c)等,都有同样的记载。这就是说,佛陀拒绝女性的出家是因为佛陀知道女性出家会不利于佛教的住世,会令正法不能久住。所以,比丘尼僧团的成立不是为了住持佛教,比丘尼僧团不能住持佛教。如果比丘尼僧团能够住持佛教, 2009-04-07 14:10:58 补充: 那么佛陀就不会那么直截了当地拒绝摩诃波阇波提的请求了。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要是没有比丘僧团,比丘尼僧团一样可以代表佛教」,这样想法是很错误的。比丘尼僧团的成立只是在佛教里设立一个新的组织,其目的只是为了有一个这样的组织,那么女性就可以出家,仅此而已。它没有住持佛教上的意义。比丘尼僧团不代表佛教,比丘尼僧团只能代表比丘尼僧团自己 2009-04-07 14:11:14 补充: 只有比丘僧团才能代表佛教,只有比丘僧团的住世才是佛教住世的象征。如果世上没有至少五位律仪比丘,即使还有律仪比丘尼僧团在世,那也是正法灭时,因为没有至少五位比丘来为新出家的人传授比丘具足戒。其实,如果没有比丘僧团,那么也就没有人可以为新出家的女众授二部僧法,比丘尼僧团也就自然要灭了。但如果是比丘尼僧团真的灭了,只要有比丘僧团,佛教还是会好好的。 2009-04-07 14:11:32 补充: 而且,因为当时是由阿难传八敬法。摩诃波阇波提接受了八敬法就成为比丘尼,所以如果有新的女众要求出家,那么比丘僧团还是可以如法重新成立比丘尼僧团。这里的「正法久住」的「正法」其实是「佛教」的意思,而不是指佛法,因为如果没有比丘僧团,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会灭,但是佛法仍将继续存在,佛法将会以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继续存在。 2009-04-07 14:12:40 补充: 当然,从对当时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来说,佛陀允许女性出家,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晴天霹雳般的震撼。在那时的印度社会里,女性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女性的地位还不如一个首驮罗,其实,女性根本就没有被当作人,而只是被人所拥有的「东西」。在婆罗门制度下,女性与宗教信仰的自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女人不能念吠陀,不能参与宗教活动,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2009-04-07 14:13:19 补充: 在这样的社会制度里,佛陀不但提出了女人可以修行,而且说女人可以与男人一样证得圣果。这是非常伟大的,并非因为敢于对愚昧的婆罗门制度提出 ,而是因为这是一个证得如实智的人的如实语。阿难在为摩诃波阇波提请求佛陀允许女性出家时说的一段对话,意思十分深远。在南传铜叶部的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e
Culavaggapali, Bhikkhunikkhandhakkam
Pathamabhana-varo)里说, 2009-04-07 14:13:38 补充: 当阿难三次请求佛陀让女性出家都被佛陀拒绝后,阿难问佛陀,「女人在佛陀所说的法和律中出家,能不能得预流果,一还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佛陀说:「女人在佛陀所说的法和律中出家,能得预流果,一还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阿难于是请求说;「既然她们可以证得圣果,摩诃波阇波提对佛陀有大恩,在佛陀的母亲去世后,是由摩诃波阇波提乳养至于长大,世尊,女人应该被允许在佛陀所说的法和律中出家。」于是佛陀说,「阿难,如果摩诃波阇波提接受八敬法,那就是受了比丘尼戒。」 2009-04-07 14:13:55 补充: (sace
ananda
mahapajapati gotami atthagarudhamme patigganheti
savassa
hotu upasampada)。在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中本起经,五分律,四分律。以及大爱道比丘尼经里,佛陀回答阿难提出「摩诃波阇波提对佛陀有大恩」时说,佛陀的出世使摩诃波阇波提能够归依三宝,得大利益,所以摩诃波阇波提对佛陀的抚养之恩早已报了。所以佛陀不是为了报恩而允许女人出家的。至于说「女人在佛陀所说的法和律中出家,能得预流果,一还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 2009-04-07 14:14:13 补充: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经典里,许多女性好像Visakha
Sujata等都是没有出家而证得不同的圣果,摩诃波阇波提本身也是在出家之前,在佛陀为净饭王说法时,就证得预流果(参考TheBuddha and His Teaching
by Narada
p150),所以这也不是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的原因,女人不必出家也可以得证圣果的。可是,佛陀其实还是因为女人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能够证果而允许女性出家的,这不是说女人要出家才能修行证果,而是因为她们出家了也会修行证果,所以,不成为女人出家的妨碍。 2009-04-07 14:14:28 补充: 这意思还得从当时印度的社会制度开始解释。在那个对女性极端歧视的社会制度里,女性即使有证圣果的潜能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她们还是一样要受歧视。佛陀通过允许女性在佛教里出家,他给女性一个机会让她们自已用事实向人们证明,女人也是人,女人具足与男人同样的人格,同样的人性。同样的智慧,和同样的人格尊严, 2009-04-07 14:14:42 补充: 即使是社会地位被人为地划分为低于首陀罗的女人也可以出家修行和证果。佛陀由此解开在印度阶级制度压迫下的女性的阶级枷锁。是因为佛陀,印度的女性在历史上第一次从一个「被他人所拥有的一个东西」的地位,回到了「人」的地位。女性才开始被杜会所尊重,女性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才开始被人们注意和认同。在整个社会极端歧视女性的时代, 2009-04-07 14:14:57 补充: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不啻于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和地狱里的清凉地。如果当时的社会里没有女性受到歧视和压迫,那么佛陀也就没有允许女人出家的必要了。所以,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确实是因为女性出家可以修行证果,因为如果女性出家不能修行证果,那么女性出家对女性本身来说就毫无意义,对佛教本身也会十分有害。是因为她们出家修行也能够证道, 2009-04-07 14:17:44 补充: 为了女性不被当时歧视女性的社会所歧视,为了给当时的社会一个重新认识女性的机会,使女性得到她们应该得到的尊重,佛陀才建立比丘尼僧团。 不是我本人作答的文章来自 " 中国香港佛教联合会 " 看过随缘 ,或者参考他们的网。 阿弥陀佛
女众会唔会指系女人出家 如果系好简单者
女人出左家除六欲
咁点会生仔 唔生仔
人口咪一路咁减少罗 慢慢老既死得就死
咁又无新人加入
咁到时唔好讲佛教
系世界都会灭啦~~ 希望我无理解错啦~~以上为个人愚见
参考: 自己
在现今最古老的三藏,也是最接近佛陀时代的《巴利三藏》中,佛陀提到了女性出家会影响正法住世的时间,《巴利三藏》没有提到任何的众生佛性平等这样的内容。
众生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是由于业的缘故,世间没有完全平等的众生,平等的只是缘起、业果法则,平等的只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并不是人与人因此就变得一样了。
男女毫无疑问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不能正视区别,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一味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正是女性强烈感性的表现。
增支部经典八集说到: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受八重法,尽形寿不犯。”
“阿难!若女人不于如来所说之法、律,从家而出家,阿难!则梵行久住,正法令住一千年;阿难!然而,女人于如来所说之法、律,从家而出家之故,阿难!今梵行不久住;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阿难!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时,盗贼夜盗易侵,如是,阿难!若女人得于此法、律,从家而出家,此梵行则不久住。阿难!譬如于成就之稻田,生长名为白霉之疫病时,则彼稻田不久住,如是,阿难!若女人得于此法、律,从家而出家,此梵行则不久住。阿难!譬如于成就之甘蔗田,生 长名为茜霉之疫病时,则彼甘蔗田不久住,如是,阿难!若女人得于此法、律,从家而出家,此梵行则不久住。阿难!譬如人于大池预设其堤令水不氾滥,如是,阿难!我预为诸比丘尼制八重法令尽形寿不犯。”
第二集
车夫苏利耶在迦毗罗卫宫外吹响了号角,他把摩耶王后在蓝毗尼园诞下王储的好消息告诉了国王。 国王听到消息后高兴的几乎要晕阙,他朝思暮想的儿子终于出生了。因为是苏利耶传来了喜讯,国王答应他会满足他的一个愿望。苏利耶请国王允许他即将出生的儿子车匿做王子的车夫,国王高兴应允。
在蓝毗尼园,王后等待着国王前来同她一起回宫,而心灵相通的国王也正在赶往蓝毗尼园的路上。
王储出生,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对祥光来说,简直是噩耗,在她看来,王储就是她的仇人,王储的出生意味着她的梦想破碎了,自己儿子提婆达多的王位被夺走了。她的丈夫斛饭王安慰她说要有耐心,仇恨的火焰开始滋生。
国王来到蓝毗尼园,想立即见到王后和儿子,但是鉴于吠陀经典和婆罗门的建议,国王30天后才能见王储。
国王,王后和王储回到迦毗罗卫后,举国欢庆!
晚上,摩耶王后做了一个梦,她梦到一个仙女和她说:王后,你的人生目标业已达成,随我走吧。
摩耶王后梦中惊醒,立即跟身边的波阇王后说:我还有一个使命没有达成,请哥哥善觉王和甘露王后来。根据典籍,王储出生5日后,要为王储举办赐名仪式,舅母必须在场。
国王请语主大师明示王储未来,语主大师说:王储超凡绝伦,他将成为超凡的战士,转轮圣王。他将成为悉达多乔达摩尊王,流芳百世。
晚上,摩耶王后把波阇王后叫到身边,说道:我的心愿已经达成。虽然我想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但是却无法实现了。我时日已到,不能亲眼看见他成为转轮圣王。她嘱托波阇王后作为王储的监护人,抚养悉达多,视为己出,满足悉达多的每一个心愿,照顾好陛下,永远不要忘记她。
波阇王后赶紧请御医和国王过来,此时摩耶王后突发高热,已经失去知觉。
国王见到摩耶王后最后一面,摩耶王后请国王答应她:“请庆贺王储的诞生,勿悼念我的消亡。”
国王因为摩耶王后的去世,悲痛万分,他不肯亲近王储。
语主大师安慰道:凡人难逃四种火:愿火,欲火,胃火,葬火。欲火创造生命, 葬火焚灭万物。摩耶王后已经完成她的使命。国王现在心口不一,只因孤独作祟。王子是他朝思暮想的人,现在却不认他,这样他如何继承王位?
此时,波阇王后抱着王储进来,她劝道:“王储也是摩耶的一部分,是摩耶给了他生命,抱抱他,就像摩耶在看着你。”
听到这里,国王抱过王子,亲吻了他的脸。
此刻,祥光过来了, 她向国王求恩典,希望获得悉达多的抚养权,一并抚养悉达多和提婆达多。 祥光如此打算,是想要控制住悉达多,把悉达多培养成效忠自己儿子的傀儡。国王拒绝了她,因为他不能违背摩耶的遗愿。摩耶生前将悉达多的抚养权嘱托给了波阇王后。
这时,有人禀报,有位仙人在宫外请求觐见。国王听说是此位仙人是阿私陀仙人,甚是欣喜。
阿私陀仙人曾是释迦族国师,国王父王的导师。国王立即前往亲自迎接。仙人见到国王说明来意,此次前来是为了瞻仰国王的儿子,这位非凡之人。
仙人围着王子转了一圈,即绕行宇宙后,哭泣起来。 国王不解,问他何意。仙人说他是为自己而哭,他已然太老,无法亲眼见证王子成为无上觉者。
国王立刻反驳道:“我的儿子不会是位觉者,而是勇士。”
仙人说:“您的孩子赢得生命中的每一场战斗,那将是他自身情感的斗争,他将统治宇宙,众生心灵的宇宙。 王子虽生为刹帝利,但他命中注定将修苦行。宝剑征服疆土,您的儿子征服人心,战争能重绘版图,您的儿子却能改变时代。”
国王说:如果这是神的旨意,我将抗争到底。
仙人说:无论您怎么努力,您的儿子将成为苦行者。
在举国欢庆王储诞生,高呼王储万岁时。仙人在人群中说:“世人如此冥顽,妄图改变他人的命运,人生离奇,离奇啊。”然后,仙人消失在人群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