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及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及课件,第1张

#四年级# 导语《观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 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其风俗习惯有很多,比如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一、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二、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三、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四、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五、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六、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七、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中秋习俗很多地方也不尽一样,但是在我们农村老家,自己家用胡麻油去做月饼,而且还要做个满月的大圆月饼,这个大月饼在场的每一位亲人都得象征性的吃点,意思就是大团圆。最让我忘不了的中秋习俗就是家人们聚集在一起吃月饼,母亲会把各种月饼摆出来,还有各种水果,等进贡神位完事后,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和水果。现在长大了,生活在异地他乡,中秋节就不在农村过了,很难感受到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中秋的氛围,有点遗憾,大家中秋节都有哪些风俗呢,评论区可以留言交流哦。

大约在6点左右,一天来两次,中秋佳节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钱塘潮分为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农历八月十八的潮水最大。

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成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观潮地点:

交叉潮距杭州湾55公里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

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交叉相抱,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一线潮是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

回头潮是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课件篇一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课件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课件篇三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是南宋文人周密的作品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语文《观潮》知识点整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语文《观潮》知识点整理大全一

 则:连都。

 为:介词,被。

 而:表转折,但。

 略:一点点。

 以:凭、靠。

 夸:显示。

 塞途(sè tú ):堵塞(dǔ sè)道路,形容人多拥挤。

 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观潮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 标枪 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同时点明主旨)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观潮(点击放大)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拓展阅读

 写作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作者觉得这篇写得不错,于是将它添加于《武林旧事》的卷三。当人们看到此文后,赞不绝口:“既能很好的描绘出风景,又不失民俗气节,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这篇 文章 也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也仍是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经典之作。

 钱塘潮知识:

 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八年级语文《观潮》知识点整理大全二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 散文 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 造句 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八年级语文《观潮》知识点整理大全三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

 C随波而逝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

 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7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 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2分)

 答案

 4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乘”是骑、坐的意思。

 5D

 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一个“为”被;第二个“为”介词,替,给。D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6C

 解析: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⑴忽然**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译出大意1分,落实“略”的意思1分。) 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译出大意1分,落实“文”的意思1分。)

 拓展阅读:《观潮》课文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4、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5、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96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