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感想怎么写

观潮的感想怎么写,第1张

观潮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观潮》这一课。

  这篇课文写的非常好,语句通顺,内容丰富,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第一、第二自然段讲的是潮来前的美丽景象。主要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来写的。描写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等景物。再加上“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的就更清楚,更优美。

  第三、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作者抓住形状和声音来描写的。先后描写了声音的大小。从“闪雷滚动”到“越来越大”,从“越来越大”到“山崩地裂,你们是不是觉得声音越来越大?从”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高度,用”水墙“一词来比喻,再合适不过了。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它的猛,用优美的比喻概括了啰啰嗦嗦的唠叨,写的非常好。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的潮头过后的景象。用”风号浪吼“一词写了虽然大潮”走了“,但还有潮来时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过了很久,钱塘江大潮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从过了好久来告诉大家过了一段时间,钱塘江大潮不像潮来时那种景象。

  《观潮》这篇课文写的非常好,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观潮》这篇课文会变得闻名遐迩。

关于中秋节观潮习俗来源于在古代临安城,在《七发》中所讲。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在古代中秋,南宋王朝地域临安城, 在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很详尽的记述。汉朝以后,中秋观潮之风 更昌盛。

由于两岸逐渐收窄, 江内的水迅速提高出现涌潮。 当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提高了钱塘江的水位 增强了大潮的局势。 浙江沿海一带经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也 帮助了潮水的声势。因此举世闻名的钱塘江观潮胜景便由此形成。

在南宋每年农历8月18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库,以后 按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都会有 涨潮可以看见。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除了在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涨潮原因外, 还是因为杭州湾和钱塘江的地形影响。

关于中秋节有观潮的的习俗是从古代南宋流传到现在。根据南宋每年八月十八日在钱塘湖检阅水库的习惯而形成的节日。也是因为风向与阻力的帮助和钱塘江地势的影响。综上所述关于观潮习俗的由来答案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观潮》是围绕“奇观”来写的,从观潮的人之多及人们高涨的热情、大潮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和余波的漫天卷地、汹涌澎湃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68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