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藏族人的风俗习惯及特色,第1张

  藏族人的风俗特色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如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藏族禁忌与注意事项

 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称,以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坐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其头。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藏族介绍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藏族的故事藏族沐浴节

 每到夏末秋初的晚上,拉萨东南地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转载关于西藏喇嘛结婚不结婚的问题上很多人说法不同,现在很多人说:“藏传佛教里面黄(格鲁),花(萨迦),白(噶举),红(宁玛)四大教派,只有宗喀巴的黄教是不许结婚的,其他的都可以”。在藏族人自己的心里没有什么黄、花、白、红、黑的说法,这些都是翻译人的错误,按照藏族的说法,藏传佛教分为宁玛教、萨迦教、噶举教、格鲁教,还有苯波教等五大教派。宗喀巴的教派叫格鲁教,过去格鲁教比较重视戒律,因为他们显宗为主,但不能说他的继承人都是受戒的出家人。实际上,对戒律的遵守五大教派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关于西藏喇嘛结婚的问题方面我在《喇嘛的戒律》里已经讲明白了,但我这里还是详细地讲一次。现在,在内地和国外大部分人的心中,喇嘛可以结婚,而且可以生孩子,结了婚以后也可以再去当喇嘛。

而且有些人说:“喇嘛可以结婚,藏地的活佛都有老婆的,而且他们的老婆在寺院里有很高的地位”。这些都是不了解藏文化的缘故。因为,喇嘛和活佛有两种:有出家的喇嘛和活佛,也有在家的活佛和喇嘛。出家的活佛和喇嘛他们从小就进入寺庙,在寺庙里学佛修心,接受出家人的戒律,他有资格穿僧衣,并且他的地位很高,相当于汉地的方丈和住持人,这些喇嘛和活佛在老百姓的心里也有很高的地位,从内心中崇拜他们。还有一种是在家的活佛和喇嘛,他们从小就没有进入寺庙,也没有受过戒,这种活佛和喇嘛可以结婚生孩子,他也是活佛,也是喇嘛,但他们不是出家人,按佛理来说,没有资格穿僧衣,一般藏人叫他‘在家修行人’。近些年来汉地人将他们称为

‘瑜伽大师’,这些活佛和喇嘛可以去居士庙里当主持。有些活佛和喇嘛是掌握权利,搞政治的人,他有很高的地位,就像皇帝一样,老百姓也崇拜他们,他们的妻子在当地也有很高的地位。另外一种是很特殊的活佛和喇嘛,他们在寺庙学佛修心,但他们不愿意拥有地位和权利,更不愿意参与政治和管理寺庙事务,就把位子让给别人,让别人来管理寺庙住持。他们都很谦虚,很爱学习,思想很单纯,生活很朴素。有些喇嘛和活佛长期在山里,一般不接触俗人,不追求名誉,也不希求财物,不接受很多供养和弟子,这些活佛和喇嘛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佛,实际上真正的活佛和喇嘛就是他们。

答: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出家的喇嘛不可以结婚,和汉地和尚一样,都要接受戒律。藏地一般居士是受五戒,出家人要接受25条沙弥戒,比丘戒250条戒,比丘尼360条戒律。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除了接受250条比丘戒以外还有菩萨戒360条,再加上密宗5大誓言和14条誓言都要接受,并且必须严格执行。对违反这些戒律的人叫“还俗”,出家人还俗是自由的,谁也管不了,只有因果报应来收拾。藏传佛教寺院的规矩是,你还俗了以后再也不能进入寺庙当和尚。不管他是地位多高的喇嘛与活佛,还是再能讲佛法的法王,只要他还俗了,藏族人们都认为还俗的人业障太重,来世只有下地狱以外没有别的去向,认为很可怜!

还俗的标准是,出家人本来戒掉女色之人,如果你沾染女色一次之后,你穿僧衣也没有用,你已经还俗了,你是佛教界的罪人。但在社会上有权利的活佛与喇嘛还俗的话,同样是佛教界的罪人,但人们不敢说,从心里崇拜的地位落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修密宗的人也有两种,出家修密和在家修密,修密宗的出家人不允许有妻子,在出家的戒律基础上修密宗的话,修得比较快。在家修密宗的人,他可以结婚,就像内地居士。但他们没有资格穿僧衣,在家修密宗的人,他们自己也有瑜伽士的衣服。但现在确实有些藏族在家修密人穿着僧人的衣服,打着喇嘛的旗号,借口修密,欺骗女人的感情和财物,可以说他们都是骗子,不是真正的藏族出家人。现在江湖上混乱的在家修密的人,留下长头发和胡子,穿着僧人的衣服,打着僧人的旗号,显现一些普通的鬼通,骗人收财的人很多,愚痴的信徒跟随这班人,迷惑地学鬼通,最后神经叨叨。这些修密人永不成就佛。我们要知道,出家人不能留长头发、胡子和指甲,也不能显神通,这些都是他们的戒律啊!

答:按显宗来讲,男女双修的方法是不如法,因为男女性交叫做邪*,邪*是十大恶劣的行为之中第三;显宗的四大根本戒里也是第三,所以我们看出来佛陀对邪*非常重视,而且再三地强调众生戒掉邪*,因为邪*的罪过很大。在密宗最高法门来讲男女双修的方法也是不如法,因为,密宗最高境界没有男女分别,也没有双修和不双修的概念。但有些密宗圆满次第的教法之中,确实有男女双运的方法,这种方法有甚为深奥的义理蕴含其中,它绝不是世俗男女*欲行为。此法是针对两种人:

其一,刚强过度罪恶极大之人,史书中记载,很多高僧传教佛法时遇见十恶不赦之人(妖精、魔鬼、罗刹、外道),这些人毁灭佛法,伤害众生,做些天地不容之事,为他们发慈悲心也不接受,讲一万个道理也不改变,度化这种人,只有两种方法,应用和处决。

应用:十恶不赦女人的弱点是欲望,那些高僧抓住与应用她们的弱点而度化,所以男女双运方法来接近她们,让他们进入佛门,变为修炼佛法的空性母,最后修炼证果而变为佛母的。什么样的高僧可以男女双运呢?在俗人眼前能表演,将空中的彩虹收回自己的身上;撒出的尿,收回原位;身躯在阳光下没有影子;在你的眉间滴一滴水珠,当水珠能流到你鼻尖;在空中盘坐;身体能变为动物之类的高僧可以的,除外之人,男女双运的话,男女两人一闭眼(死亡那天)就会堕落金刚地狱的。

处决:十恶不赦的男人都嗔恨心强大,无法引进佛门,留下来的话,人类带来灾难,所以,高僧们将慈悲和空性无二的力量来处决他们,把他们的灵慧转移到好的地方,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修炼证果。什么样的高僧可以处决呢?在俗人眼前能表演,杀死的动物,能复活过来;从空中取宝刀;杀死的身躯上出现彩虹;砍掉自己的脖子,此后自力连接起来;最起码,念破瓦法,打开他人中脉的高僧可以的,除外之人处决的话,一闭眼就会堕落十八层地狱。

其二,执著贪欲之人,有些密法认为压制与逃避并非根本解决的办法,而且要面对现实,那么,我们将一切的概念和观点要转变,所以密宗里有转五毒为五智的方便道,能依一切烦恼为道。这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样的人能够烦恼转为佛道呢?仇敌拿起刀来刺杀你的时候,自己一点嗔恨心也没有,将仇敌能转为佛,刀转为智慧;有人给你尿屎时,一点肮脏心也没有,将屎转为会供食品而吃,将尿转为甘露而喝等;有人给你,亲妈身上剁下来的肉,你同样没有肮脏之心,将母亲肉转为食品而吃等,将贪、瞋、痴、嫉妒、骄慢是污染都转为佛道而修炼的话,你可以进入男女双运法。

大家要知道,密宗转变法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要证悟正见,不是疯子做法,密法的根本不能缺少菩提心和空性二法。现在末法时期,几乎见不到这样的高僧,有些高僧确实有这样的境界,但他们隐身不显,今天社会上所显神通而男女双运的僧人都是魔鬼穿袈裟之人,希望大家远离,不要造下地狱的恶业。

佛法的修行分为出家与在家修行两类。出家人要求是完全断*的,比丘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因此,无论如何,出家僧人是绝对不可以结婚的,否则就坏失了戒律——解脱的根本。在家的居士的根本戒里也讲过邪*,所以在家居士自己的戒律不能坏失。现在江湖上混的白衣瑜珈师,他们和你们一样没有剃度,有自己的工作、家庭,结婚也是很正常的事。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修炼很高,什么肮脏的事都可以做。大家可以验证他们的修炼,上面所讲的功能在他们身上的话,可以拜为师父。没有这样的功能,那就不能信任,也不能盲目拜为师父。

实际上,佛法就是这么对应,在家人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出家人有出家的方法。我觉得现在的人,很适合修显宗和大圆满,显宗比较踏实,大圆满比较快速成就,而且显宗和大圆满的修持就不需要男女双运等那些。密宗修道属于难行道,增巴兰堪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密宗道法如同从金龙口中取金宝”

。现在末法时代,修炼密宗男女双运的人越来越多,盲目诽谤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两种人都属于妖魔转变过来的。因为,男女双运的人,打着修密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欲望,欺骗他人,毁灭密法,罪过不可思议;盲目诽谤密法的人,弱智偏见,打着拯救佛法的旗号,诽谤与诬蔑,偏斥与狡辩,盲目地评价,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同时给别人增添邪念,这样一来,他的罪过也不轻。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乐观的学佛和评价宗派。

藏族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采用不同葬法,常见的共有五种: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采用天葬。

天葬: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风俗。

山腰上筑有几个石台,几个藏胞,把尸体放在山坡的一个石台上,死者的家属在不远的地方烧着酥油茶。

天葬都安排在早晨进行。据说神鸟啄食尸体,如果全部吃净,就表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能够升天;如果没吃干净,就意味着死者身前有罪过,灵魂也就难以升天了。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天葬都要赶早进行,免得“天鸟”吃了别的东西,把尸体剩下。

按照传统的风俗,为表示对亲人的悼念,人死了以后,先由家属给死者脱光衣服,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如同母体中成形的胎儿,用白色藏布(氆氇)裹起来,再用绳子拢住,在家里停放三天,第四天早晨就抬出去天葬。

掌司天葬的过去称“巫师”,现在称作“天葬师”。天葬的仪式开始了:天葬师点燃“桑”烟,引来鹰鹫,接着用长刀去其肌肉,先从背部开刀,逐渐分解,将肉割碎、将骨砸碎,混以糌粑(青稞面)抛洒给鹰鹫,

据说,这样,连一点血腥味也不留在地上,才意味死者整个身躯升入天堂。

按照藏族风俗,如果同时天葬的有男有女,就先葬男的,后葬女的。这倒不是男人的特权,主要是女尸的肉比男尸的肉容易吞食,不致造成过剩。

十分钟的时间,尸体连肉带骨被统统吃光,平均每只巨鹰可吃七、八斤。鹫鹰飞走,只有乌鸦在解尸台上寻找残渣....天葬师收起刀子、用具,用糌粑搓洗手上的血迹余腥,端起煮好的酥油茶喝完,天葬到此结束。如果尸肉没有被全部吃光,死者的家属还须请僧人为他念经超度。在藏族人的眼里,鹰是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尸体被鹰鹫吃了以后,死者灵魂可以升往天界。藏族人民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这种葬礼方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

旅游提示: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藏族按照地域区分的四个支系有: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以及特殊藏族支系。特殊藏族支系包括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的四个分支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此外,藏族也分布在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

藏族有哪些美食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

雅茶  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点击进入雅安 目的地点击进入雅安 旅游超市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人参果饭

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肠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块

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

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等。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使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的旅游热,使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烹调的新篇章,使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族有什么特色食品 有雪莲、松茸、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核桃、红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参果、牦牛、牛羊肉、藏红盐、炒青稞、风干肉、吹肺、生牛肉酱、油拌人参果、藏餐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 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 、干酪、藏酒等。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简要介绍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利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甘孜州的美食有哪些? 糌粑

糌粑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居民的传统食品,由青稞、豌豆、玉米糌巴,分别炒熟后磨细而成。糌巴中渗少许茶,用手揉搓成坨食之,也可在碗中压紧,喝茶后舔食。

茶和盐是必不可少的。茶叶熬成后加奶为奶茶,加酥油在桶内打匀为酥油茶,纯茶汁为青茶。牛羊肉以熟吃、生吃、风干吃和做菜、做面食均可。酥油为牛奶、羊奶中提炼的纯全脂油,食法主要是打酥油茶、伴随糌巴吃或夹在馍中吃。

香猪肉

香猪是香巴拉家庭饲养中最为传统的畜禽,相传是香巴拉人在驯化野猪、野鸡的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有品种。香猪以青饲料为主,从不喂人工饲料,终年随牛、羊混群放牧,嘴长耳小、头狭额直、体窄背凸、四肢结实,奔走迅速。猪胴体沉脂力强、瘦肉比率高、纤维细腻、肉质细嫩,既可烤全猪,又可烹饪各色菜肴。

最有特色的吃法要数“口袋肉”,其做法是将杀后的香猪去其内脏和血水,填上香料及盐等,用线缝合切口,堵住两个鼻孔和口腔,用黄泥糊住切口的缝隙,最大限度地密封好,不让与外部有空气流通,再把它放在阴凉干燥处,覆上一些草料,可保存2-3年而不变质,虽嗅着有味,吃着却香味浓郁,与“臭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处。

高原无鳞雪鱼

高原无鳞雪鱼肉质鲜嫩、爽口、极具营养滋补攻效。雪鱼浑身上没有鳞,是生长在高原河水里的野生鱼类,如果您要去稻城亚丁,请一定记得去品偿一了。

坨坨肉

坨坨肉的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

奶渣

奶渣与酥油相伴而生,从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离出酥油以后,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却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斗形滤水留在竹斗滤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极强的助消作用,外出 常带奶渣以防水土不适。如今,在迪庆藏区各家食店餐馆均有煎奶渣的菜谱,其制作过程已经非常精细。

巴塘团结包子

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 第18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到巴塘时,当地的县工委、县军事代表办事处,组织东 主青年同盟的盟员、小学生、人民群众、寺庙僧侣等数百人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为18军将士洗尘。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为了表达藏汉团结、军民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意,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因为18军进藏正值端午节,以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产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此纪念18军进藏,也意寓全家团团圆圆。从此,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但成了特色名小吃,而且还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

酥油茶

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品。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西 喝酥油茶比较多,吃完肉、吃完糌粑就喝酥油茶。西 传统上很少吃青菜和水果,酥油茶还有去腻顺肠之功效。

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 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语,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特点: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

《舌尖上的中国》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开头,有什么藏式美食推荐? 藏族的饮食文化藏餐是人们对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使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烹饪技术的发展。在这个时期,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的旅游热,使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烹调的新篇章,使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族的饮食特色。四大藏餐风味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卫藏菜,指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

看看藏族人民的真实饮食习惯是怎么样的 我所看见的是:牛羊肉是主食;就着 ”糌粑“ 喝奶茶;吃”曲拉(奶酪)。

茶水里面加牛奶,叫做奶茶。

茶水里面加奶油,叫做酥油茶。

糌粑,就是炒熟了的青稞麦子磨成的粉。吃的时候用茶水和成团儿,手拿着吃。糌粑不是饭,是吃喝茶的点心。

藏族人是在吃饱了后,再喝酒,空嘴喝酒,不吃菜。

《舌尖上的中国》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开头,有什么藏式美食推荐? 有啊,迦名的,石锅藏鸡 等等都是正宗的藏式原生态特色菜!

藏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呢?有人知道吗? 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喜欢 的藏式餐厅迦名,很多 美食都是我的最爱呢!

藏族人饮食习惯 藏族人的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搞行为艺术的藏族男子晒出多张自己的大尺度漏点艺术照。看评论,大部分藏族人对他还是较为包容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作风低俗,有辱藏文化。他们心中的藏人本不该如此奔放,看到一个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藏人,就凌乱了。

这个世界对藏人和性的遐想五花八门,从隔着山沟对唱情歌,到风高月黑的夜晚去跑夜(钻帐篷),从一妻多夫到一夫多妻,再从进藏女文青的刺激艳遇,到什么洋女子漂洋过海来借种,不乏捕风捉影扯让人脸红的传说。那么,藏人到底有多开放,或者是有多含蓄?就拿我来说,我的童年如同白纸,在一位单亲妈妈的呵护下,想“不健康”都不行。而且,藏区分农区和牧区,生活方式和习俗不一样,对性的表达也多少有些不一样。要单纯用开放或保守来描述,未免太简单粗暴了。

所以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我就讲讲我们康藏农区的小山村里发生的一些小事。

藏族民间故事里流传着这样一号人物,这个人在藏族小学课本里健康向上,经常跟权贵斗争,就像藏族的阿凡提。但是在民间的传说中,女孩子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会羞怯的低下头,脸红耳赤。他的普及程度应该不逊于格萨尔王,但他的形象却不神圣,他对付权贵的事迹并不多,大多数时候可以说鸡贼而猥琐,更没有神通,很多手段也不正当。他用自己鸡贼的智慧惩恶扬善,却同时占尽女子的便宜。他甚至还喜欢恶搞僧人,对于一个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民族来说,这样的人物本该是被诛灭的,然而他的故事却在民间悄然蔓延。他叫阿古顿巴。

说到这里,不得不分享阿古顿巴民间故事一则以深入刻画其形象,至于是从哪儿听来的,我已经忘记了。除了单纯讲述我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外,并非有冒犯宗教之意,若有得罪,还需见谅。

在一个播种的季节,阿古顿巴路过一大片田地,看到农民们正在辛勤播种。他便问第一位播种的人:“你在种什么?”

那人回答:“种青稞。”

阿古顿巴祝福他有个好收成,继续往前走。

遇到第二个人,他又问。

第二个人回答:”我在种豌豆。”

阿古顿巴祝福他有个好收成,继续往前走。

第三个播种的人是位大汉,阿古问他:“你在种什么?”大汉见阿古顿巴整天不务正业,便很不高兴的回答;”种JB!(实际上比这个要粗俗一点)“

阿古顿巴依然祝福他有个好收成。

到了收获的季节,种青稞的果然收获了很多青稞。种豌豆的如愿收获了很多豌豆。那位对阿古顿巴不客气的人,田里果然长满了形态各异的JJ,一眼望去,浩浩荡荡,甚是骇人。

这位种田的人被自己家田地里的景象给惊呆了。他非常气愤,去找阿古顿巴理论。心想若不是他诅咒,庄稼地里怎么会长出这样的东西!

阿古便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让这位汉子把所有的收成装进牛皮袋子里,运到尼姑庵,在大门口售卖,并传授了他使用此物的口诀。一根JJ换一桶青稞。很快,尼姑们络绎不绝前来购买,汉子收获了比种青稞还要多的粮食。庵里的主持还买了一根最大的,收进一个绸缎缝制的小袋子里,放在枕头下。

一日,庵里来了一个俗人要请住持前往他家中念经。主持便到他家留宿念经。不料她发现自己竟忘带了那个JJ,让这家人的女儿前往尼姑庵去帮她取来。住持再三叮嘱:“这是重要法器,极为殊胜,不得沾染俗人的口气,千万不要打开那个袋子。。“

女孩儿翻过两座山头来到尼姑庵,替住持取来了“法器”。但她心中甚是好奇,于是乘着在半山腰上休息的时间,偷偷打开了袋子。看到里面有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感觉很奇特,便忍不住发出惊叹的声音。不料小女子的惊叹词恰巧与阿古传授的口诀吻合,袋子里那家伙竟然活了!追着女孩儿。女孩儿吓傻了,撒腿就跑。跑着跑着,实在是跑不动了,便停在路边气喘吁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来真巧,这长叹一口气便是阿古传授给庄稼汉子的下半句口诀。“法器”瞬间钻回袋子当中,恢复原状。

女孩子又气又怕,于是她把“法器”放在石板上砸的稀烂,装回袋中。

等袋子交到尼姑住持手里,她非常欢喜。当夜,住持把袋子放在枕头下入睡,夜半口中轻念咒语,不见有动静,再念,还是没反应。打开袋子一瞧,已成碎肉,非常不悦。

第二日,有僧人前来做法,尼姑住持将碎肉摆在一个盘子里摆放在僧人座前,想让僧人在念经的间隙为它施法让“法器”恢复原形。可是在告知自己的诉求之前,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僧人误以为那是这家主人为他供养的午餐,便跟着糌粑一同享用了。

然而这只是我听到的版本,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在不同地区还有版本。还有藏人就告诉我:这后续很精彩,比如尼姑发现“法器”被僧人吃下便让他赔偿……这个故事虽属于阿古顿巴系列无数故事中的一个,是我第一次听到与性有关的话题。那时,我应该不到十岁。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事件,便是村里的男孩子去抢女孩子的“围巾”。“抢围巾”是个很特别的习俗,每逢节庆或法会的时候人们会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去寺庙参加法会。法会结束后,大家又要络绎不绝各回各村。这时,来自各村的小伙子们便要出动,去某个路口等待他心仪的女子出现。他们甚至不会在意有没有旁人经过,上前便去抢女孩子围的围巾,如果没有围巾,帽子,首饰,念珠什么的也行。总之,你要带走一样东西,然后告诉这个女孩儿,如果想要回你的东西,请到某某山的某某沟来领取。

对于女孩子来说,被男子抢东西是尴尬的。当然,女孩子会极力反抗,夺回自己的物品,甚至会产生厮打和谩骂,我甚至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抢回自己的东西,手里的一串佛珠在撕扯之下洒落一地,双方,包括路过的人都得停下来帮她把珠子一颗一颗捡回。撕扯是一种反应,更多的时候是央求,求这名男子放过自己,她甚至会为了逃脱告诉这个男生:“难道你不知道吗?我们可是兄妹!我们是亲戚,这位哥哥你真不要脸,妹妹你都敢欺负!” 这就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拒绝了。但情况是,无所谓女孩子的心意如何,表现的矜持冷傲在那样的文化背景下绝对是正确的。如果一个藏族女孩子对男子也有心意,被抢的时候她二话不说把围巾递给他,说句:“拿走吧,晚上见!”男生也会被她吓一跳吧。

如果被抢走了,女孩子该怎么拒绝男生呢?通常她会派人替她取回。派她的闺蜜、姐妹、姑姑、或者别的女性。也有女孩子,甩都不甩她被抢走的物品,直接不要了。这样,男孩子真的会很没有面子。可见,抢错了人,会让自己在知情者中间遭遇尴尬,绝对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说到抢错人,听说过有一位藏人来成都武侯祠,据说是看上了一位街上的女子,也许是想到了错过就再也没有缘分见面了,藏族帅哥上前,二话没说便抢了女孩子的包包。除了包包,也没有别的东西比较顺手,总不能拔了对方的衣服。最后的结果是,帅哥涉嫌抢劫罪被警察带走。这只是个小插曲,至于情况是否属实,我并不确定,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文化差异的缩影啊。

还有更荒谬的抢错人。我小时候是个很欠揍的乖乖娃,哥哥带着村里的小孩儿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带上我,因为我会回家打小报告。有一天他和几个村里的大男生商量要去村口等待路过的女孩儿抢围巾,我知道他们不会带我,但是气不过。便等他们离开后,就从妈妈的衣柜里找了件女式长袍,和一顶女人的帽子。把妈妈用来编辫子的假发挂在脑后,用帽子一扣,然后用一条长长的围巾把脸包的严严实实的。我就那样像一个幽灵,飘到了村口,看见他们在河边钓鱼,我假装休息,站在显眼的小土坡上搔首弄姿,没想到他们几个竟然真的上钩了。我“如愿以偿”被他们追赶调戏,当时心想要是真被抓上,会给揍一顿,于是拼命地逃啊。但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兵分三路,将我困在中间。后来,哥哥的好朋友发现是我,便笑瘫在路边的草地上。我才逃脱一劫。

除了抢,农区的红男绿女们也不是没有别的方式。记得6岁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我跟村里的一位大姐姐去山上放牛,半路上遇见一个村里的大哥哥。他拽着姐姐就按倒在草地上,姐姐用力挣扎,还跟这位哥哥厮打。我当时又惊又怕,出于本能,跑去拿了两个大石头打他。哥哥放开了姐姐,但是姐姐却出人预料地不让我打他!还说要跟哥哥去找走失的牛,让我好好呆在原地别走。他们去了很久,后来我一个人在山上觉得害怕,哭了很久姐姐才回来。回来的时候她还告诉我,有一头牛很不听话,翻了好几个山头才找回来,不管我信不信。

农村地区的藏人抢来抢去,但在广袤的草原上,牧民有牧民的方式。在牧区,空旷无人的山坡上抢东西的一般都是强盗。我不了解整个藏区的牧民是否如此,但在很多康藏和安多地区,牧区确实是有钻帐篷的习俗。

钻帐篷也叫跑夜,其实就是乘着夜深人静,偷偷潜入心仪的女孩子家中与她私会。你若不能从帐篷的正门进入,就需要从侧面拔掉一根用来把帐篷钉在地上的杵子,把帐篷的一角掀起,然后潜入。你必须搞清楚女孩子睡在哪个位置,否则……讲一给我一位来自牧区的同学的杯具,他十几岁的时候去钻帐篷,结果一拉开被子,发现是女孩儿的妈妈。那位阿姨抓住他,说要割掉他的小JJ,还说是不是这么大了还没断奶!吓得他在人家的帐篷里哇哇大哭。后来还有一次,他位置倒是钻对了,但是屁股被他们家的狗给咬了一口。而据他所说,在他们那儿为了幽会而被狗咬是很常见的事。

以下是采访康藏牧区一位牧民跑夜的真实记录。

(化名:格桑)

他并不记得自己是几岁的时候开始钻帐篷的,又是几岁钻成功的。只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会被父亲责骂,父亲希望儿子早日成为男子汉,时不时的在继母面前抱怨自己无能,他会说:“现在的这些娃娃真是没用,如果是我,这个时候(傍晚)早就在怀里抱着个姑娘了,肯定是长得太丑没人要!” 继母会责备父亲老不正经,这么小的孩子就怂恿他出去跑夜,太不负责任了,如果被牧场上的藏獒叼了去可还得了。父亲会大笑,用嘲讽的口吻说;“只听说过人吃狗,倒是没听说过狗吃人。开什么玩笑!”

跑夜,在格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他童年的一个抱负。心里想着,总有一天我要证明给父亲看。事实上他也钻过,也睡过……真的只是单纯睡一觉!他并不知道跑夜的其他内容,不知道睡在别人的床上要干什么。

第一次去附近的一个帐篷跑夜时被女孩子像牲口一样给撵了出来,格桑落荒而逃。后来再也不敢去了。有时候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耐,格桑会假装去跑夜,然后在山谷里玩溪水,在草原上摘花朵,或者跟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玩儿,很晚才回家。后来被父亲发现,一顿奚落。不久,他又一次壮胆出去,还是被女孩子撵了出来,他觉得没脸回家被父亲奚落,就干脆卷缩在自己的皮袄里,睡在女孩子家的帐篷外。

一夜的雾气在他的皮袄外面凝结成了冰。早上他跑回家去,假装自己得逞。父亲还打趣;“小伙子不错嘛,终于有长进了!”吃早饭的时候他和家人围着暖烘烘的火,热气散来,融化了他皮袄上的冰,冰化成了水,被皮袄吸收,浸水的袄子颜色从浅至深悄然在格桑的不知不觉中渐变,最后出卖了他。父亲看见格桑的皮袄明显是被霜打了一夜,于是大笑,又开始奚落:“你的皮袄被人家扔出去了?还是连人一块儿赶出来了?”被揭穿的格桑无地自容。

再后来,格桑跟着牧场上的哥哥们一同跑夜,主要是陪他们走夜路。格桑的堂哥们20来岁,喜欢一帮子跑出去,他也会跟着跑出去玩。第一次他看见堂哥像土拨鼠一样撅着屁股钻人家的帐篷,他看到堂哥那个怂样,忍不住站旁边哈哈大笑,惊扰了主人家的狗,两个人只得逃走。为此堂哥再也不愿意带他出去,直到很久之后淡忘了,才又带着格桑跑夜。很多时候格桑堂哥窜入别人的帐篷,剩下格桑实在无聊,他就钻进关小牛犊的牛圈里,跟小牛睡在一起。夜半,被小牛踩到身上,气愤不已,他打开了栅栏,把所有的小牛都放了出去。结果可想而知,小牛都跑去找妈妈吃奶,第二天主人家去挤牛奶的时候,牛奶都被小牛犊吃光了。此事惹怒了他们家的大人,大人去找他父亲告状。

他还记得有一次跟堂哥和其他弟兄一起出去跑夜,堂哥潜入情人的帐篷,几个兄弟跑去趴在外侧,倚着帐篷不够,就索性爬到上方去偷听,结果人太多,帐篷受力不支,塌了下来,几个兄弟统统滚了进去。堂哥的一桩美事儿,就被他们这样给搅了。

格桑这样的牧区小孩的跑夜奇遇太多了,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跑夜后的传奇婚恋》。

可是这些性经历虽然很多,但是并不代表性知识很广为人知。藏区缺乏性知识和教育的人并不少。性对于我们来说,玩笑听到的话多过有教育意义的。就好像一位康藏的女生,初潮后被母亲告知从今往后跟男生牵手便会怀孕。这位女孩居然信了,不但信了,还在跟村里的男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男生的手,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吓唬她已怀孕。这位女孩有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着。她母亲是位温婉含蓄的女人,得知女儿已成为少女,便带着她去买了一包卫生巾,也没有告诉她怎么用。这个女孩儿反着贴,直到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被母亲不小心看见才纠正了她。

初潮的恐慌似乎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但对它的准备工作和处理方式各个地方却大有不同。话说我们邻村一位女孩子从小母亲去世,跟着父亲长大,14岁那年有一天去放牛,被自己身上流出的血吓的够呛。一路狂奔,哭喊着往家里赶。半路上偶遇了村里的一位阿姨,阿姨问她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是不是家里出了事。女孩儿告知原因。阿姨告诉她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告诉爸爸,女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男人知道会尴尬,比如爸爸。

同样无知的,也包括我自己。我记得也是5,6岁的时候在山上玩儿游戏,一个小男孩儿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颗天珠,说是从自己的JJ里长出来的。我当时以为每个男生都会在这个年纪长出一个天珠,于是静静地等了很久。

藏人生来喜欢开玩笑,但是部分藏区,男女之间若有血缘关系是绝不可以提及的,在很多人看来与性无关的男女话题也不能提及。比如,一个女性不能问她的儿子有没有女朋友,这事儿还是需要父亲去问,若父亲缺席,那么就有叔伯来问。但是这个习俗已经被很多人丢弃了,我的姨妈们生活在小城镇里,偶尔给我打电话会问关于我的恋爱的事情,真是叫我不知所措,羞愧的立即教育我姨妈:“姨妈你没羞啊,藏族人该忌讳的东西都不懂了吗?”然后赶紧挂电话,深呼吸。

我上大一的时候全班同学体检。所有男生排在学校医务室门口,前面一个男生进去体检完出来。我问他老师检查了什么,他说老师看了看他的小JJ告诉他做过三次。男生还很担心的样子说:“完了,我要被开除了!” 我当时心里那个忐忑,一直担心,担心打飞机算不算,是不是也会被看出来?如果老师把打飞机和做爱混淆了怎么办?我怎么跟他解释?我会不会被开除? 这样的担心折射着自己对性的认知匮乏到令人咋舌的境地。所以说藏人对性是保守也不是没有那么一群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91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