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新婚之夜的王阳明,为啥要和老道士谈人生?

明明新婚之夜的王阳明,为啥要和老道士谈人生?,第1张

提起状元的儿子,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自带学霸光环的考试能手。但明代王阳明却似乎是个另类,学堂里淘气的是他,跑到深山道观与人彻夜谈养生术的也是他,唯有科举屡败屡战,气得他的状元父亲几乎怀疑人生。

都说虎父无犬子,作为状元之子的王阳明,为何会在成长过程中,满心想着与学习无关的事,以致与父亲发生如此激烈的碰撞呢?这一切,还得从王阳明13岁那年说起。

01娶妻诸氏

1485年,王阳明的母亲去世了。

骤逢母逝,王阳明一下子沉默了许多。什么科举入仕,什么读书做圣贤,通通被王阳明抛之脑后,此时王阳明唯一感兴趣的,便是弄清生死之事的奥秘。

不过,王阳明对生死的研究尚未取得成果,王华已急得去跟家族中的长辈倒苦水:“王阳明这孩子,最近迷上了研究生死,我看他性情都和从前不一样了,这可如何是好?”

一位族中长辈说:“阳明少年人心性,又遇到了母亲过世,难免一时走不出来。我看不如早点给这孩子许门亲事,也好让他收收心。”

王华一听,忍不住赞道:“正是此理!”

王阳明的婚事就这么提上了日程,状元家选儿媳妇,自然丝毫马虎不得。女方的家世相貌,人品操守,全都是有着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

饶是如此,王阳明家的门槛,还是险些让媒人们踏破了。这下可苦了王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让王华成为了各路媒人的重点公关对象,王阳明这个当事人反倒在一边优哉游哉地看起了热闹。

再苦再难,儿子的婚事还是要千挑万选的。最后,王华挑得眼都花了,终于选定了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为王阳明的妻子。

消息传出,举世皆惊。要知道诸养和家中虽然殷实,但他的官职不过相当于厅级干部,而王华却是朝中重臣,皇帝眼中的红人。这样的婚姻,在极其看重门当户对的古代,不免透着一丝不和谐。

世人眼中不和谐的婚事,落在现实中,就是充斥在王华耳畔持久不息的议论:“状元的儿子为何会娶诸家的女儿?王华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王华选择诸家,还真不是一时昏头。当初王华还不是状元的时候,诸养和就已经步入官场了。不过,那时候的诸养和,非但没有嫌弃王华是个白丁,反而因为钦佩王华的人品学识,主动跟王华交上了朋友。

即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串门聊天。有一次,诸养和像往常一样到王华家来玩,两人饮酒聊天,不一会便都带了几分醉意。

恰好此时,诸养和看到了满院子撒欢淘气的少年王阳明,一下子就被王阳明活泼好动的性格深深吸引。于是,诸养和借着酒意,对王华说:“王阳明这孩子我甚是喜爱,等他长大后,我愿意将女儿许配他为妻”。

王华那时喝得舌头都大了,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诸养和。次日两人酒醒后,诸养和根本没把酒桌上的话放在心里,可王华却一直记住了这件事。等到王阳明到了娶妻的年龄,王华便信守承诺让王阳明远赴南昌,去迎娶诸养和的女儿。

却说诸养和那边听说王阳明要到南昌来完婚后,当即大喜过望。为了感谢王华的深情厚谊,诸养和当即提出,准女婿来南昌,什么聘礼都不用带,婚礼费用我全包了,一定给新人安排一场盛大的婚礼。

诸养和本就是南昌有头有脸的人物,又一心想要把婚礼办得越隆重越好。于是,王阳明到达南昌完婚时,看到的就是几乎整个南昌城里有点名气的人全都聚集在他婚礼现场的盛大场面。

作为婚礼的主角,王阳明不得不和一众不认识的江湖大佬不停地敬酒劝菜,没一会功夫就觉得百无聊赖。此时,大厅上喧嚣的人群,满屋喜庆的红色,觥筹交错的酒杯碰撞声,只让王阳明觉得烦闷不已,他忍不住甩下宾客,一个人跑到大街上去透口气。

02南昌论道

南昌的大街在夜幕下安静得出奇,王阳明信步走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处僻静的房屋下。王阳明抬头一看,只见屋前的牌匾上写着三个字——铁柱宫。

原来是处道观。王阳明心想:“反正我正被婚礼上的那些陌生人吵得头疼,不如进去躲个清静”。

想到这里,王阳明自顾自地走了进去。只见道观里有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士,正在蒲团上打坐,那老道士似乎已经入定,对陌生人王阳明的到来充耳不闻。

王阳明童心忽起,他径自走到老道士对面坐下,将脸凑到老道士面前。老道士突然感受到面前传来很重的呼吸声,忍不住睁开双眼,一下子就看到了死盯着自己的王阳明。

老道士吓了一跳,忍不住惊呼了一句:“你有病啊”。

王阳明远道来成亲,到了南昌还没怎么休息就被迫陪着一群陌生人喝酒,这时他的脸色当然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因此,王阳明一点没觉得老道士刚才的话有什么不对劲,反而一脸认真地回答:“是的,我从小身体就不好,肺部经常感觉不适。道长既能看出我有病,不知可用什么治病的方法吗?”

老道士听后,当即笑道:“来即是客,请坐下详谈吧”。

于是一老一少就在这道观里,谈论起养生之术来。老道士见闻渊博,句句都说到王阳明心里,而王阳明也联系自己从前自学的一些道家要义,虚心向老道士请教切磋,两人越谈越是投机,浑然忘了今夕是何年。

天空渐渐浮起了鱼肚白,王阳明借着亮光,发现眼前的道士虽然须发皆白,却容光满面,精神矍铄,让人一时看不出年龄。

王阳明忍不住好奇地问:“您高寿啊?”

老道士说:“惭愧,我才九十六岁”。

王阳明吃了一惊,忙道:“九十六岁够短命的人活两次了,原来这世上真有长生不老之术啊,还请老神仙教我”。

老道士哈哈一笑道:“我方才说过了,养生的要诀,就是静坐。通过身体的静坐进入心灵安静的状态,然后再跳入逍遥游的境界里,这就是养生的秘诀了”。

这是王阳明生平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只觉得似乎有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得以窥见道家的熠熠星辉。

就在王阳明全身心感悟道家思想之时,老道士突然问他说:“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不知来此有何贵干呀?”

一句话收回了王阳明的全部思绪,只听王阳明当场大喊一声:“哎呀!糟了糟了!我是来结婚的,今天是我的洞房花烛夜啊”。

说完,王阳明就飞也似的冲出了道观,一路向着诸家狂奔而去。

王阳明不知道,他在婚宴上“失踪”后,诸家已折腾了整整一晚上。诸养和将所有的下人都派出去,还发动了他在南昌的整个朋友圈,全城搜索王阳明。

可惜,诸养和找了整整一晚上,王阳明却是音讯全无。诸养和急得差点没发疯,新婚之夜,新郎失踪了,传出去诸家不仅成了南昌城里的笑话,还没法向上峰王华交代。

诸养和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颓然瘫坐在客厅里。就在此时,客厅的门突然“砰”的一声被人撞开了,王阳明气喘吁吁的闯了进来。

“哎呀,你可算回来了”。诸养和开心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也顾不得追究王阳明昨夜的行踪,只是委婉地说:“贤婿啊,昨夜你走后,咱们就洞房停红烛了,现在新娘和洞房都停了一夜了,你看是不是把没做的事补上?”

王阳明哪敢说半个不字,不过有了新婚之夜闹出的乌龙,此后阳明先生一生对夫人十分疼爱,以致后世有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他有俄国名──「怕妻懦夫」。

03研究佛学

新婚夜离奇失踪的乌龙发生后不久,王阳明突然放下道家学说,转而对佛学燃起了兴趣。可惜,佛学的研究在王阳明感受到佛教在某些方面对人性的压制后戛然而止,王阳明甚至还跑到南屏、虎跑诸刹去劝导和尚。

据《年谱一》及《王阳明全集》卷三三记载。有一次,王阳明看到有位禅僧坐关三年,不说话也不睁眼,王阳明当即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看甚么!”

禅僧悚然而惊,一下子就睁开眼睛,与王阳明对答起来。王阳明问他还有什么家人,禅僧说:“家里还有一位老母”。

王阳明又问:“想念母亲吗?”

禅僧愣了楞,答道:“想,每天都想”。

王阳明再问:“你想念母亲,是不是动心起念啊?”

禅僧说:“我没有办法不动心起念”、

说完,禅僧大哭。王阳明就用爱亲本性来指点禅僧,言罢而去。待到第二天王阳明再去昨日见禅僧的地方时,那禅僧已飘然而去。

虽说王阳明对佛学远没有对道学执着,但道学和佛学却都在之后对他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连王阳明劝导禅僧时所说的话,无形中也切合了部分佛学理论。

这样的影响到了后期,就是王阳明反对佛教的言论,也有部分与佛教相契合。比如王阳明曾说:“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物事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

其中“不知物理即吾心”。按照佛学终极教义来说,即心外无法,心外无物。就如《楞严经》的文字“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相统一,反对佛学的王阳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言论到头来却与佛学典籍的教义殊途同归了。

这,或许正是佛法无边的最好注解吧。

从南昌娶妻到新婚夜论道,再到学习佛学并感受两种学说的激烈碰撞,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就这么在各种思想的交融贯通下,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领悟。

只是,谁能想到,造就各种思想在王阳明身上融汇的契机,不过是一起新郎失踪案罢了。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他强调人的认识应当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思想打破明朝之前的儒学中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主流思想,得到后人的认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也得到极大的推崇。

王阳明雕像

  论才学,王阳明毫无疑问是最顶尖的,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文学家。不过,王阳明和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从22岁参加科举,前后共三次参加科举,直到28岁那年,他才考中二甲进士。这个成绩相对于大多数参加科举的人来讲,当然是个好成绩,但对于才华横溢的王阳明来讲,这个成绩就显得不尽人意了。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科举状元,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王阳明小小年纪就已经展露才华。弘治五年(1492年),21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结果他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了。因父亲王华的关系,王阳明拜见了内阁首辅李东阳。李东阳安慰他:“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科必会中状元,试一下做个状元赋吧?”王阳明二话不说,写下了《来科状元赋》。此赋传遍天下,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也纷纷惊奇王阳明的才学。弘治九年(1496年)的科举,王阳明再次落榜。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才在会试中考中南榜第二名,殿试中排名第十,即二甲第七名。

王阳明雕像

  至于王阳明为什么科举不太顺利,他在第二次科举落榜时,自己就已经把原因说了出来。当时他的父亲王华安慰他,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却以不登第而懊恼为耻。”落榜科举,王阳明不仅不懊恼,反而不以为意,这表明王阳明豁达的心理。科举是明朝绝大多数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但王阳明的志向却不在于此。对他来讲,参加科举只是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待。而他的志向是当圣贤之人。

  成化十九年(1483年)时,年仅11岁的王阳明就读于师塾。当时他曾做了首诗,名为《赋蔽月山房诗》。此诗通俗易懂,却暗含人生哲理。王阳明曾问他的老师:“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么?”老师说:“是读书考中科举。”但王阳明却说:“考上科举并非第一等大事,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之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王阳明已经对科举不感兴趣,学习圣贤之道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画像

赋蔽月山房诗

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王阳明显然并没有把科举放在心上,而是苦苦追寻他的圣贤之道。史料记载的几件关于王阳明修学的趣事,就能证明这点。

  弘治元年(1487年),王阳明结婚了。新婚之日,他散步到铁柱宫,因仰慕养生之道,竟与铁柱宫的道士对坐论道,结果把时间给忘了。直到第二天,家人来找他,他才想起新婚之事,他让新娘新婚之夜独守空房。

王阳明讲学画

  王阳明学习书法时,曾说过一番话,也发人深省。他说:“我开始学书法时,都是临摹古帖,学了个形似。后来我改变方法,慢慢思考,拟形于心,时间长了就得其法。后来我读了明道先生(北宋程颢)的书,书中说写字要恭敬,并不是字要写好,而是要恭敬去学。既然不是字好,那么又何必去学呢?可见古代做事只在心上学,心上精明透彻,字自然也就写好了。”王阳明的话真是暗含哲理,这或许是他的“心学”的起点。

蔡亚轩的情史一大串,而且都是帅哥小鲜肉,其中有一段是和帅哥王阳明的恋情。王阳明也是一个浪子,他前后一共有12段情史,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男人一定会一直玩下去,没想到看到他的官宣,居然和周杰伦的小师妹蔡诗芸结婚了。王阳明说蔡诗芸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灵魂伴侣。

1、王阳明是多情的浪子

王阳明的情史数不胜数,因为他的颜值高,家世背景好,他的外公是光明航务的创始人,他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商人。29岁的他突然想进入娱乐圈当演员,于是,他就来圆梦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因为他的颜值高,既像小鲜肉,又像成熟的大叔,所以收获了很多女朋友。据他上节目时透露,一共有12段情史。其中和蔡亚轩的恋情最引人注意,因为两个人爱得轰轰烈烈的,后来又因为性格不合而分手,但是随后又像没事人一样去上节目,拍火辣的MV,真是搞不懂的人类。

2、浪子也有玩累的时候,和旧爱复合

这样一个很帅,但是又很渣的男人,没有女人指望着他能定下心来。因为渣男的心始终漂泊在外,他的身体和精神总在游走。然而,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王阳明突然宣布和旧爱蔡诗芸复合,短暂的几个月就决定和她结婚了。后来,他在访谈中直言,他曾经问蔡诗芸想去哪里旅游?率真的蔡诗芸说去看鲸鲨。当时,王阳明就觉得这就是自己要找的灵魂伴侣,兜兜转转的爱情终于回来了。

连蔡亚轩都搞不定的男人,居然被一个默默无闻的蔡诗芸给收住了心,真是一个奇迹,或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物降一物吧。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的王阳明是一个典型的“妻管严”,对老婆特别好,连拍有吻戏的片子都要和老婆报告的,有了女儿后,又成了女儿奴。

儒家之所以要进入思辨层面,可以说就是被佛教给逼的。

再不进入到这个层面就争取不到“群众”,而争取不到“群众”,说教在好,也只能是空谈。

所以,宋代便有了程朱理学,开始把儒家说教予以系统化和复杂化,进入到思辨层面。

儒家也就有了“本”和“体”的概念,也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依从指导。

但是,今天重点谈王阳明和阳明心学。

原因就是两个学说可以一起谈,因为它们本就针锋相对而又殊途同归。

还有就是王阳明的人设更传奇一些,王阳明的说教更集中一些。

所以,就能够说得更清楚,听得也就能够更明白。

王阳明其人:还未出生就已经走在了“奇葩”的路上

别人是怀胎十月,而王阳明却在他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4个月才出来。

可能,他有一个当哪吒的志向,但终究没生活在“封神的年代”,所以王阳明比哪吒还是差了一点儿。出生前比不过哪吒,而出生后,王阳明却要赶超“哪吒”。

哪吒怀胎三年,生下来就能口称父母。而王阳明虽然14个月就出来了,但非要再等5年才能说话。因为他在5岁之前就是死活不会说话。

到了12岁的时候,王阳明开始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社会的正式教育。

启蒙读书的学生,往往都要被问这样的问题:你将来要做什么?

或者做官、或者为学,或者做科学家、或者可能做歌星影星。

而王阳明的回答可谓惊穿了古今:他的志向是要做圣贤。

中国古代圣贤图

到了15岁的时候,王阳明不知道那根神经被触动了,非要给皇帝写信上书,而且还是屡次上书,而上书的内容竟是陈述如何平定农民起义。

到了17岁的时候,王阳明结婚了。但是,娶媳妇、入洞房的美景良辰,大家死活找不到王阳明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道士,非要跟人家学道打坐。

到了18岁的时候,王阳明接触到了程朱理学,于是便开始非常认真的“格”竹子,而他这一“格”就“格”了七天七夜,直到把自己“格”出病来、卧床不起。

书也读了、婚也结了,王阳明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得走科举路、得做大明官。

但是,一路奇葩的王阳明终于开始遭遇人生挫折了,22岁科举不第、27岁科举再不第,直到28岁才考中进士。

王阳明

朝堂凶险,奇葩的王阳明肯定要遭遇奸臣,于是上书劝谏便被贬贵州龙场。

龙场被贬之后,王阳明好像开始思考人情世故了,而他也赶上了人生的机遇,于是官越做越大、功越立越多。

先是平定了江西盗贼,后是平定宁王叛乱,再后便是总督两广平定藤峡盗乱。

两广平叛后,王阳明便挂印回乡,却病死途中。

自18岁“格”竹子开始,王阳明便在做学问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12岁的志向是做圣贤,所以注定了王阳明做学问的一生。

15岁的兴趣是平天下,所以注定了王阳明一生都在平叛。

做学问做到了圣贤,平天下做到了侯爵,王阳明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王阳明心学:从“格物致知”开始树起反旗

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格物致知”。

二程:程颐、程颢

格物致知的一般解释是通过探究事物表里以获得智慧洞见。

但是,程朱理学将这个概念往深里推了一步,进入到了思辨层面。

所谓“知”,便是理,也就是所谓的终极真理。

所谓“物”,便是体,也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是万事万物。

所以,“格物致知”的思辨解释便是:要获得终极真理,就得“格物”,就得从外部世界和万事万物中找寻。

于是,做学问就得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在“究万物之理”后,便可“通古今之变”,获得所谓的终极真理。

而王阳明就是按照程朱理学的套路去做学问的,他首先是去“格”竹子,希望通过研究竹子来获得真理洞见。

他“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格”出什么终极真理。

但是,王阳明却突然顿悟了,而顿悟的结果就是:朱熹他们说得不对,万事万物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终结真理,而真理应该是在人心。

于是,在程朱理学一统大明江山的时候,王阳明树起了一面反旗。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真理蕴藏于客观事物之中,所以得在探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求得真理。

而阳明心学却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根本不在什么客观事物之中,甚至客观事物可有可无,真理就在人心。

王阳明心学:从“知行合一”开始背道而驰

在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之中,你得“知先行后”。

既然“理”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君子就得先格物再致知,致知之后,也就是领会了“理”再去做事,去做“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那么,对于知和行的问题,王阳明会怎样解释呢?

因为真理就在人心,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本就是一回事,所以要知行合一。

按照程朱理学,你要做君子,先悟君子之理,而后练得君子之心,再后才能行得出君子之行,所以必须得先去格物致知、懂得君子之理、修得君子之心。

按照阳明心学,你要做君子,根本没有这么麻烦,所要做的就是练就君子之心,也就有了君子之行,因为真理就在人心,甚至说人心就是真理。

那如果有君子之心,却做不到君子之行呢?

比如,想戒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喝酒;想戒烟,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吸烟;想不去作恶,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偷去抢别人的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则会回答:你还是没有练就一颗戒酒的心、还是没有练就一颗戒烟的心,还是没有练就一颗君子的心。

只要你能够不断修炼,真正实现了正心诚意,你的行动就一定可以做到。

程朱理学是向万事万物去求得“理”,所以先知而后行。

阳明心学则是向内心去找寻,只要找寻到了,那么“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也”,于是殊途同归

万事万物之上有天理,这便是程朱理学的世界观。

所以,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便是“存天理灭人欲”。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那么,阳明心学呢?

本来就没有什么万事万物,即便有,它们也可以与我毫无关联。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所以,世界就是我心之感觉。

那么,阳明心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就是要致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

那么,阳明心学这个“良知”又是什么呢?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于是,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便殊途同归了。

所以,一切子曰孟云、一切儒家说教、一切宗法纲常,便既是理又是心,都是渊源。

在程朱理学之前,所谓的四书五经便只是儒家先贤的经验智慧,凌乱而无系统。

因为这些经验智慧缺乏一个思辨的本体和行动的依从。

而程朱理学则建构了一个本体的世界观,这便是理,也给出了依从,这便是格物致知、先知后行,实践起来便是“存天理、灭人欲”。

整个理论体系就能够自洽和完整了,也就足以对抗佛教的复杂。

但是,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的解释不对,他认为这个本体就是人心,“心即是理”;也给出了依从,那就是向内心去探求,实现知行合一,做到“致良知”。

而所谓“致良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总归也就没有了区别,一切都要回归子曰孟云。

王阳明心学:不是从天而降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哲学。

没必要为此伤害了所谓的民族自尊心,我们需要放下自尊心的成见。

先去承认,再去思考,可能更容易得到洞见。

雅典的理性,发展出了西方人的哲学和知识体系。

这个体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足够深刻、足够精密,关键是足够复杂。

而认识世界,你得需要这种复杂。

可能,儒家说教,甚至诸子百家,它们很智慧,但缺乏了这种复杂。

世界向前发展,它需要人类有足够的复杂来想象这个世界、想象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于是,子曰孟云的斑驳智慧,便难以胜任这种复杂的需要。

但是,外来的佛教却能够提供这种复杂,于是争得了“群众”。

儒家士大夫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要发展儒家说教,关键就是让它变得复杂起来。

所以,就有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发展到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阶段,是一种复杂的进化。

所以,我们得感谢那些让思考更精密、让思想更深刻、让认识更复杂的儒家士大夫。

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都值得礼赞,他们在人类文明即将跨入现代社会的时候,做到了铁肩担道义。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至于黑格尔的那个论断,没必要耿耿于怀。

黑格尔

既然世界在向前发展,我们就需要向前看:要看以后是谁能为为人类世界提供更多的洞见和智慧。

我们这个薪火相传而从未断绝的民族,有自己的特性。

之后的,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复杂,也一定会有阳明先生这样的狠角色。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 年 10 月 31 日—1529 年 1 月 9 日)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 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 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 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 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 、孟子(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理 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 ,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 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

他的母亲怀孕超过 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 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 ,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 5 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 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 失之” ,为他改名为“守仁” ,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 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 优越的学习环境。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 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 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 ,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 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 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 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 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 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娶妻诸氏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王守仁简介,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 术,他便与道士相对 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 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 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王守仁简介,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 “格”了三天三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 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 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 “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 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 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 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 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 再次落第。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 “你们 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 年) ,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 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 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 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 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 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 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 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 “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 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龙场在当时还 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 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1510 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 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 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 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 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 、赣(州) 、汀(州) 、漳(州) 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 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 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 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 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 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 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王阳明的妻子诸氏去世。王阳明与诸氏虽然做夫妻38年,但在一起的时间却没有几年。17岁结婚后,王阳明除了在余姚待过一段时间,很快就为了科考走动在省城、京师。等中了进士后,王阳明在京中为官,也没有与夫人诸氏团聚。就算是回余姚也是在阳明洞养病,在西湖游玩。

自提学山东乡试,在京中讲学,一路经历了贬谪龙场、庐陵任上、两京讲学、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平宁王之乱。这期间,王阳明虽然有在家短暂停留,但并没有与诸氏过多接触。他回到家乡与门人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好不容易丁忧居家,能与诸氏团聚,可是诸氏已经过了孕育的年龄。在父亲的丁忧期刚过去没几个月,诸氏就撒手人寰,离王阳明而去。

王阳明觉得很对不起诸氏,心怀愧疚。王阳明17岁娶诸氏,新婚当夜却夜宿铁柱观。在38年的夫妻生活中,王阳明不是为官为学在外,就是疾病缠身在家疗养。诸氏也很想为王阳明生个一男半女,可是有心无力。诸氏总是为自己不能给王阳明传宗接代而感到愧疚,心里郁结甚重。虽然王阳明一直与诸氏相敬如宾,却再也没有走进诸氏的心中。

他们最终没有孩子,除了王阳明长期在外、疾病缠身,错过了孕育年龄这个原因外,两人心理上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多年没有孩子对王阳明和诸氏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特别是在父亲王华的主持下,王阳明过继了正宪为子,这等于是向王阳明和诸氏宣布他们不会再有后代。

经过多年的煎熬,诸氏终于解脱了。在那个时代,两人没有孩子,往往会怪罪在女人身上,所以才会鼓励男人娶妾。阳明纵然是没有孩子,也并没有纳妾,这是他对诸氏的尊重。诸氏去世之前必然也曾劝说过王阳明纳妾,但王阳明以学为圣人作目标,断然不会做出对不起妻子的事情。

夫人诸氏去世后,王阳明以讲学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他除了在亲友的邀请下写些记事文章外,主要是倡导“良知”,并丰富和发展了“良知”的内涵。他以更加通俗的语言来阐释“良知”,让更多人理解“良知”的可贵。嘉靖四年(1525年)九月,王阳明回余姚扫墓,回到绍兴便与弟子们约定在余姚龙泉寺中天阁讲学。

龙泉山松柏林立,静谧脱俗,是一个修行的好去处。在龙泉山建有龙泉寺,寺内殿宇亭阁错落有致,气势雄伟。不管是文人雅士、佛门弟子,还是贩夫走卒,都会来龙泉寺拜佛或游览观赏。龙泉寺在唐初就是一座暮鼓晨钟、梵音悠扬的古寺,受到多方供奉。唐武宗灭佛时,曾将龙泉寺毁坏。

以后历经宋元,龙泉寺多次被重修,又多次遭遇兵患。元贞元年(1295年),龙泉寺重建。当时寺内除天王殿、大雄宝殿外,还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等。明代保留了元末重修的龙泉寺原貌,使龙泉寺香火更旺。

在明代,很多文人常常汇集于此。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落第后,回到了余姚老家,在龙泉寺组织了诗社。那个时候,王阳明还对辞章很痴迷,所以与很多文人一起以作诗为乐。回首往事,王阳明也觉得自己那个时候太狂妄、太任性。

王阳明将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定为在龙泉寺中天阁讲学的时间。对于这个讲学,王阳明制定了规则。他要求弟子们在讨论中要以“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为任务。论学中难免有争论,但要相亲相敬,以理服人,反对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特别是“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粗心浮气,矫以沽名,讦以为道,挟胜心而行愤嫉”的事情,门人弟子要禁戒。

除了在龙泉寺论学,王阳明还拥有了自己的书院。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在王艮等弟子的努力下,他在越城建立了阳明书院。从此以后,这个阳明书院就成为王阳明传道授业的重要场所。有了自己的阵地,就方便了王阳明进一步的教学,也更有利于传播自己的学说。

失去妻子诸氏让王阳明一度悲伤,经过与门人的论学,他的心情才大为好转。在门人和亲友的催促下,王阳明又娶了张氏为妻。在嘉靖五年(1526年)初,张氏怀孕,令王阳明十分兴奋。这说明王阳明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总算是留下了王阳明自己的一点骨血。门人弟子们也为师父高兴,这总算解除了师父多年不育的心结。

是年三月,弟子邹守益被贬谪到德州(今安徽广德县)。邹守益来到德州,修复古书院,招收门徒,并刻《谕俗礼要》,简化了古礼,让其变得通俗易懂,便于世俗教化。王阳明非常赞同邹守益将古礼删繁就简的行为,并建议在宣扬古礼之外,付之以乡约,这样就更有利于民俗教化。

是年四月,门人南大吉入京朝觐,受吏部检验,被罢官。原来,吏部以南大吉帮助王阳明修建稽山书院,并入王门为由,将南大吉罢官。但在南大吉给王阳明的信中,从未提及其中缘由,只是与王阳明谈论问道问学的事情。王阳明看了信后,将南大吉比为“朝闻夕死”的人。之后南大吉回到家乡陕西渭南,建立学院,传播阳明学说。

是年八月,御史聂豹巡按福建,渡过钱塘江来拜访王阳明。聂豹是江西永丰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进士。他初为华亭县令,后来升为御史,历任苏州、平阳知府。在嘉靖朝,他历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进太子少保,是有名的廉吏。他以王阳明为师,与江右王门的弟子多有来往,并共同传播阳明思想。

聂豹给王阳明写信说道“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表达了真心向王阳明学习的心意。王阳明在回信中对明代的学术流弊和时弊进行了抨击,并指出要以致良知的学说教化百姓,以改变社会风气。

在这一年,钱德洪与王畿双双通过了会试,接下来就是参加殿试。可是当时的内阁大臣费宏、石瑶对王学存有偏见,有意抹黑王学。两人非常气愤,经过商议,放弃了当年的殿试,与会试下第的黄弘纲、张元冲一起回到绍兴。他们二人的行为得到王阳明的赏识,也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回到绍兴,他们对王阳明说:“一路上讲学,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听王学,而且还有很多人敬而远之。”

王阳明解释说,讲学之人不能自诩为圣人,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就要放下圣人的架子。经过换位思考,以愚夫愚妇的身份给众人讲学似乎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就像诗人作诗一样,只有不故弄玄虚,让老妪孩童都能读明白,才是贴近了生活,达到了化境。王阳明认为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了解到人间的实情,才能将自己的理论提升。理论随着生活的累积得到提升,就能更好地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在嘉靖五年(1526年)十二月,王阳明的儿子正聪出生。晚年得子,王阳明非常高兴,并得到了弟子、亲友的祝福。正聪的出生,为王阳明死后家人争夺家产埋下了祸根。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突然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让他征讨思恩、田州的少数民族叛乱。王阳明就是在平定思田之乱、破八寨后,病死于返回的路上。前后也就两年时间,而正聪只有一周岁多,其母与已经长大的正宪产生了矛盾。

王阳明在征思田之前,与王畿、钱德洪讨论了王门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立教的基本原理,也是阳明思想的一个浓缩。针对阳明的四句教法,王畿和钱德洪在理解和阐释上产生了分歧。

王畿认为王阳明的四句教并没有将事情说明白、说通透,似乎只是一个权宜的说法。他认为如果人心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心体发用的“意”、“知”、“物”也就是无善无恶的,因此提出了“四无”说。

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王阳明立教的定法和不易之旨,不可以变更。他认为心体虽然是无善无恶的,但难免被“习染”侵夺,失去无善无恶的心体。必须用为善去恶的功夫,来恢复心体的通明,因此提出了“四有”说。

两人争执不下,就请王阳明做公断。王阳明认为王畿与钱德洪的两种理解正好互补,完全地概括了四句教的内涵。他对他们两人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不要各执一边。为了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内涵,王阳明做了详细的解说。

王阳明将人分为本体“明莹无滞”的利根之人和“本体受蔽”的其次之人。利根之人可以从本原上体悟人心本体,比如王畿;其次之人必须依靠渐修功夫,在意念中、发用上落实为善去恶的功夫,比如钱德洪。王门中的弟子,有利根之人,也有其次之人,不过利根之人尚在少数。王畿和钱德洪都没有错,只是在认识的层次上出现了问题,可以相互补充,相资为用。

在现实中,利根之人非常罕见,就算颜回、程颢都不敢说自己是利根之人。如果完全遵照王畿的说法,那么颜回、程颢这样的圣人也被排除在外了。假如允许非“利根之人”成天凭空冥想一个本体,结果必然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还是得考虑现实,将为善去恶的功夫做足,才能真正践行四句教法。

王阳明在理论上肯定了王畿的“四无”说,在社会实践上肯定了钱德洪的“四有”说。这既让王畿感觉自豪,又让钱德洪感觉安心。王阳明对王畿和钱德洪的观点进行了调和,并一再叮嘱他们“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在王阳明看来,四句教是自修为圣人的行动指南,不可以轻易放弃和改动。但是待王阳明死后,王畿和钱德洪依然各执己见,在争论中未见分晓。因为只有王畿和钱德洪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法有过深入的研究,随着两人各持己见,这便成为学术上的一个悬案。到底王阳明对四句教真正的阐释是什么,谁都没有明白。

照顾家庭和传播学说是王阳明晚年最为重视的,但似乎有些自顾不暇。而且在他脑海中,出现了很多担忧。

其中一个担忧就是有关儿子正聪的未来。张氏年纪尚轻,正聪更是孺子,如果王阳明突然去世,他们必然会遇到大麻烦。王阳明听从父亲王华的建议,收养了堂弟的儿子正宪为子。如果王阳明去世,正宪必然会跟正聪争夺家产和爵位。而且张氏入王门不久,必然受到王门宗族的排挤。阳明接到朝廷让他去思田平乱的诏书后,更加担忧张氏母子。他身体本来就多病,又出征在外,很可能战死沙场,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另一个担忧就是自己学说的传播。王阳明的弟子众多,而且良莠不齐。就算是才学和人品都出众的弟子,对自己学说的阐释也存在差异。他担心自己的学说在自己死后会被分裂,出现朱学那样的弊病。而且王阳明认为自己的学说还没有完善,需要更长时间的总结,但是上天已经不再给他时间了。

六年的赋闲日子终于到头了,朝廷再次想到了王阳明。

萧亚轩总是敞开心扉接受自己的感情。她对爱情很认真,前男友王阳明是付出最多的人。况且王洋结婚的时候也有公开祝福。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可以说她是中国的好前辈。

萧亚轩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她的歌声也非常感人。王阳明1982年11月2日出生于台湾省。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2011年,我可能不会在一部电视剧里爱你。之后出演了很多电视剧,比如《爱情是甜的》《飞越龙门客栈》《爱敢拿大钱》《你点亮了我的星球》等。而且演技还是不错的。在介绍萧亚轩之后,他签约成为一家优秀的经纪公司。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2004年,王阳明与萧亚轩相恋,2006年,两人正式分手。事实上,在萧亚轩每段感情都不长。他们是兄妹,很多人都习惯了。

其实两个人在这段感情中都付出了很多。在众多关系中,这一段是萧亚轩付出最多的。放下王阳明,萧亚轩付出了很多,放弃了很多机会。那时候两人还不能在一起。现在虽然分手了,但还是好朋友。萧亚轩的一个好处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关系,你都可以和你的前任成为好朋友。萧亚轩说,事实上,萧亚轩是在悉尼的梦幻婚礼上接受采访的。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他,因为王阳明是个很好的人,但是这两个人不合适。现在很庆幸王阳明终于遇到了对的人。

这就是王阳明的萧亚轩的故事。他们现在还是好朋友。当王阳明在萧亚轩时,他们也有真诚的愿望。其实他们在娱乐圈也不多见。也许这就是中国的好前身。

1、孔子的老婆

关于孔子的老婆,历史记载鲜有提及,据史籍《孔子家语·本姓解》中提到过“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他的这位夫人,就是“亓官氏”。

孔子一生穷困潦倒,想必亓官氏跟着他也吃了不少的苦。并且,亓官氏还为孔子生了一儿一女,孔子后人繁衍生息,数代而不息,亓官氏可谓是居功至伟。

2、王阳明的老婆

正史记载,王阳明原配诸氏,两人厮守几十年,但是诸氏不育,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恩爱相伴,直到阳明54岁时,诸氏不幸过世,阳明才娶了继室张氏,后来生了儿子正聪。在那个男权社会,王阳明先生仍能对不孕的妻子如此痴情,不离不弃,也反衬除了圣人高洁的品格。

3、大禹的妻子

涂山氏女娇。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国母,也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是大禹的妻子,在传说中,她最后变成了石头。女娇,传说中她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

大禹忙于治水,以至于到了30岁还没成婚,而到了涂山,看到了女娇,一见钟情,与女娇结婚了。婚后第四天,大禹就又出发治水了,而女娇也随着大禹到了安邑安了家,以便照顾大禹。

4、盘古的妻子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她成为了万仙之祖,并且也是天地间出现最高的一个神仙,或者说盘古是天地间出现的第一位天帝,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盘古创造出来的。

天地出现以后,盘古来到昆仑山上遇到一个女神仙,她叫做太元圣母,他们便成为了一对夫妻,后来生下了女娲娘娘和伏羲。盘古既然是天地间出现的第一位天帝,因此太元圣母就是天界中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未来的皇太后。

5、黄帝的妻子

嫘祖,又叫“累祖”,是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教人制衣,为“嫘祖始蚕”。嫘祖因此成为养蚕制衣的发明者。

传说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她嫁给黄帝后生了玄嚣、昌意二子。昌意的儿子是高阳,即五帝之一的“颛顼帝”;而玄嚣的孙子是“五帝”中的帝喾。

嫘祖少年时名叫“王凤”,从小就聪明伶俐,16岁后便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织绢之术;在野蚕家养巨大变化的前提下,嫘祖抽丝织绸制衣的重大发明,对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22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