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高粱穗挂在门边对联旁,这是庄稼人

一把高粱穗挂在门边对联旁,这是庄稼人,第1张

《结婚纪念照里的扶贫故事》

赵久龙

78岁的田井芳和61岁的王兰生穿着红色礼服,坐在自家土房前,拍了张结婚纪念照。没有盖头,没有饰品,没有华丽背景,他们坚持在老宅前合影存照,时间与空间在此定格,成为一生并肩前行的缩影。

溪水潺潺,门前菜地一片碧绿,家门口柴火堆得有一人高,一把高粱穗挂在门边,这是庄稼人对丰收的祈愿。瘦弱的田井芳有些拘谨,他微微把身子侧向王兰生。微风拂过兰生的头发,田井芳伸出布满老茧的右手,帮她理了理。两人笑得像孩子。

“从没想过这辈子还有机会和老头子拍结婚纪念照。”王兰生说。两位老人家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城东村长坡组,携手走过了45个春秋,此前从没穿过婚礼服,没有一张合影照片。

和田井芳、王兰生一样,在独山县,还有30多对老人穿着婚礼服拍了结婚纪念照。为老人提供拍摄服务的是来自江苏的南京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他们开展“金婚照里的五十载光阴”主题公益活动,将为近300对老人拍摄结婚纪念照,并制作影集和纪录片。

独山县地处偏僻,部分地区交通闭塞,老年人口占15%以上。很多老人没拍过结婚纪念照,甚至从没拍过照片。

“我们在山区支教的同时,也帮老人拍结婚纪念照圆梦,同时陪老人说说话,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下这些故事,以影集、文集和纪录片的形式反映独山县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和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不平凡历程。”支教团团长赵威说。

谈及活动缘起,要追溯到他们刚到独山县时一次难忘的家访经历。志愿者聂旭东说:“在一次下乡家访贫困学生时,我们帮他和爷爷奶奶拍了张合影,爷爷请我们再给自己和老伴拍一张合照。原来,爷爷奶奶结婚近50年,没有一张合影。”

“我们想让这些也许一辈子没有出过寨子的老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金婚照,帮助他们弥补遗憾,留下美好的回忆。”志愿者吕潇说,“很多老人由于常年下地劳作,生活艰苦,双手布满老茧。但当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挺直身板,爷爷害羞地挽着奶奶的手,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笑容。这一刻,我觉得很温暖美好。”

今年8月以来,支教团11名志愿者深入走访了独山县下辖的十余个贫困村,探访精准扶贫户,慰问空巢老人,并为他们拍摄纪念照片。“这是一个有温度的项目,它让老人们重返青春,也让更多人关注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独山团县委副书记邓义婷说。

南京师范大学自2002年开始组织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到今年8月,共向新疆伊犁、甘肃天水、贵州独山、四川绵竹等地选拔输送了180多名志愿者。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承诺,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_,自号_亭,又号紫泉、_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中文名:莫友芝

别名:紫泉

国籍:中国

民族:布依族

出生地:贵州省独山县

出生日期:1811年

逝世日期:1871年

职业:翰林院庶吉士

主要成就:嘉庆四年(1799)进士

代表作品:《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

成就:西南巨儒

字:子_

号:_亭、紫泉、_叟

父亲:莫与俦

黔北名人

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莫与俦(字犹人),清道光三年(1823)随父母来遵义。拜沙滩黎陶为师,与郑珍、黎兆勋同窗共读。道光六年取秀才,十一年中举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毛诗》、《尚书》。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与郑珍撰成《遵义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与同时代的其它志书相比,《遵义府志》体例完备,材料翔实,史学界认为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与郑珍也因此声名大震,被人并称为“西南巨儒”。张裕钊说:“子_之学,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讨。旁及金石目录家言之说,尤究极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无铢寸差失。所为诗及杂文,皆出于人,而天诗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隶篆书,求者肩相于门。”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潜心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_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十七年,与郑珍一同进京会试,次年,二人落第返回,受知府之聘,共同编纂《遵义府志》。历三年成书。二十二年,受聘主讲湘川书院。二十六年,再度进京会试,余暇至书肆购买书籍,因此邂逅结交曾国藩。咸丰八年(1858)再次进京会试,均未如愿。遵父遗训,不务功名。滞留京师年余后,放弃候选,南下游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从曾国藩幕府逾十年。广交文人学士,搜集古籍珍本与金石书画。其才华学识,广受赞许。其间,曾于武昌为胡林翼刊校《读史兵略》,受聘苏州、扬州几家书局校刊古籍,至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访求散佚典籍,去上元、句容访寻六朝齐梁碑碣石刻。遍历江南藏书文斋,着重研究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

同治二年(1863),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征用,莫友芝辞谢不就。仍潜心致力于学问。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其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次年,至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十年年秋,与其子莫绳孙同往扬州,途中突患急病,逝于舟中,终年61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率下属官员数百人前往祭奠,送挽联云:“京华一见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平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清史文载

父庶吉士与俦,官遵义府学教授,日倡导朴学。先生为人默然湛深,笃治许、郑之学。当其时,郑珍亦从教授游,同志相友善,历五六年,业益进,黔中士林官师举交口推郑、莫,而两人遂名冠西南。

家贫嗜古,喜聚珍本书。积既久,读之恒彻旦暮不息,寝食并废。爰通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率究及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鲜铢寸差失。复工诗善书,求者沓至。居常好游览,喜谈论,遇人无贵贱贤惠,一接以和。暇日相与商较古今,评骘术业高下,娓娓忘倦。顾外虽乐易,而中实介然有以自守。

自道光辛卯举于乡,其后连岁走京师,朝贵争欲罗致,必慎择其可,否即婉谢之。会试报罢,签取知县,且选官,意不所乐辄弃去。往从胡文忠于太湖,为校刻《读史兵略》。既又从曾文正安庆、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同治四年,苏抚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有诏征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汇两阁书,赴扬州,抵兴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志》一书,润色边裔。道光中,偕郑珍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援证精确,体例谨核,成书四十八卷。时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二卷。贵州文献始灿然可述。

居金陵,得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自谓“此吾西州漆书也”。以举正段、严二家校注,撰《筹异》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讨《梁碑》,躬自监拓,惟恐一字见遗,撰《梁石记》一卷。

其余有《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樗萌谱注》一卷,《_亭诗抄》六卷,《_亭遗文》八卷,遗诗人卷。编订未竟者,则《_亭经说》、《书典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影山词》各若干卷。

文学成就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_亭遗诗》八卷,收集诗作546首,《_亭诗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词》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词作百馀阕,另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按:《樗茧谱》一卷,郑珍著。),《资治通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于生前所刊著作极少,大量日记、书信、稿本、钞本分散于全国各地,今人对莫友芝生平及学术成就缺乏基本准确的了解。中华书局《莫友芝年谱长编》(张剑编著)编入存世的所有《_亭日记》及200余封_亭书信,吸收近百种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钞本文献,对莫友芝的事迹、著述作了详细编年,对全面了解莫友芝应有帮助。

其次子莫绳孙编有《_亭知见传本书目》,可说是补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不足。

满门风华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与俦,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次年进士。嘉庆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盐源县知县,多有政绩。莫与俦在遵义教授19年,以许慎、郑玄为宗、兼及南宋理学,莫友芝、郑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长考据学,对贵州历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诗文杂稿》等。他去世后,曾国藩亲自为他作《莫与俦墓表》,“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贵州人黎庶昌也为他作墓志铭,称他“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他和黎汝谦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33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璧之誉。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为官20年,有政绩,曾任上海知县。沈宝桢以“风骨遒劲”向朝廷举荐他。后主修《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

莫绳孙,莫友芝次子。知府衔。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66卷。自编有《影山草堂书目》。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游宦两广十余年,与我国最早介绍“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谦情谊深笃。莫棠晚年家住苏州,娴于目录版本之学,喜好收录刊刻家乡人的著述,收集郑子尹《巢经巢遗诗》,编辑《巢经巢遗集》24卷,勘定遵义赵嵩《含光石室诗草》等,自编有《文渊楼藏书目》,著有《铜井文房书跋》一书。

个人书法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先生对其书评道:“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不同时代的学者、这样高规格的书家,如此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莫友芝的书法成就决非浪得虚名。民国八年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现当代书法和篆刻名家中,姚华、陈子奋、王朝瑞均受过其书风影响。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杨守敬评:“子_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尝集汉碑头篆刻百余通,所作篆书多从此出。”。

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浑穆、《夏承碑》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其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由于其作品遗留较少,我们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题跋等手扎中去管窥其成就。其苍率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神完气足,韵味幽长。其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纾,书卷气实足。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他也曾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有清一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使莫友芝成为一面旗帜,在书坛的制高点上高高的飘扬,让后人有高山仰止之叹!

藏书大家

清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领江南书局数年,并往文宗阁、文汇阁观览所藏古今书籍。与江南藏书家张文虎、刘履芬、汪士铎、郁松年、丁日昌等往来密切,并多遍览各藏家藏书。博学多通,善书法,精文学,与郑珍有“郑莫”之称。藏书极富,太平天国时,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极多,计有165箱,精品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此本写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乃惊世秘籍,为此他著有《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书。藏书处有“_亭”、“影山草堂”,取晋代诗人谢眺诗“竹外山犹影”意景,将书斋名为“影山草堂”。藏书印有“莫氏秘籍之印”、“影山草堂藏”、“游方之外”等10数枚。校勘精善。于版本、目录学有深研,编著有《_亭知见传本书目》16卷,叙述鉴别古籍版本真伪及源流,对鉴定古书有独到见解。其《宋元旧本经眼录》3卷附录2卷,是他在同治年间记其所见宋、金、元、明各代椠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种,除考证优劣外,在书中附有解题,可作为考订善本时参考,对后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帮助。另有家藏书目《影山草堂书目》稿本2册,著录2600余种,《_亭行箧书目》著录图书3000余种。子莫绳孙,字仲武,号省教,继承其影山草堂藏书,并陆续有书购进。莫友芝著述有《_亭书画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_亭诗抄》、《_亭遗文》、《黔诗纪略》、《过庭碎录》、《影山词》、《声韵考略》、《樗茧谱志》、《石梁记》等多种,与郑珍合纂有《遵义府志》。为丁日昌编撰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上下卷,是丁日昌所藏宋元善本的书目解题。

个人轶事

一、祖居兔场

莫氏祖居独山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自六世莫佳能始,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与俦(字犹人),于嘉庆十年(1805年)离四川盐源知县任返家复丧,后以奉养高龄老母为由不复职,在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并主讲独山紫泉书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_,号_亭,晚号_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上街家中。

三、耕读传家

友芝降生时,家中有祖母及三个兄长,三个姐姐,加上长嫂,全家共计十二口人,耕读传家,颇为兴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聪慧,三岁能识字。其课读的草堂在住宅后院,环境优美。有时父亲赴独山书院讲学时,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为教读。

影山得意

友芝七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眺(字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

六、就学紫泉

友芝九岁时,祖母去逝。父与俦仍在紫泉书院讲学,友芝随读,结识不少师友,受益匪浅。

七、八岁出众

八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

八、嘱咐订亲

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十一岁。

九、移家遵义

友芝十三岁,父莫与俦被选为遵义府学教授,友芝与母亲及弟妹共八口人随父到遵义上任。嫡母及兄长仍留在兔场家中。

棠荫攻读

教授署内有一“堂荫书屋”,友芝在这里读书时结识了比他大五岁的郑珍(字子尹),在父亲提倡朴学精神,实事求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饱览群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

十一、回乡考学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独山,考补州学弟子员(秀才),颇有文名。在家乡拜望亲人和学友后,友芝仍返回遵义继续攻读。

十二、乡试中举

1831年,友芝21岁,在省城贵阳参加辛卯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其试卷深受荐卷房师胡芸阁(字达源)同考官吴雪兰(字蒿梁)的赏识。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结婚。在父亲影响下,淡漠科举功名,着力钻研许、郑之学,劳及列史,诸子百家,诗古文辞。

十四、初次授徒

遵义县学训导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是友芝父亲同年举人,因十分赏识友芝的学问,故特将儿子胡长新送到莫家拜友芝为师,友芝时年24年。

十五、郑莫齐名

郑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尤其在朴学方面,互相砥励。“由是,遐尔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学者,人以郑、莫两名并称。”

十六、会试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参加恩科春试不中。落第归来后,父不在意,鼓励他应潜心治学,方成大器。

十七、两次进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

回到遵义后,适逢贵州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忧国忧民

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表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无宁日”。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执教

1841年,友芝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继去逝,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继其父主讲湘川书院,步入执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亲

1845年冬,友芝夫妇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枧探望久别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节后方依依不舍地返回遵义。

二十三、曾莫订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参加春试,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厂书肆跟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字涤生)相遇,偶然谈起汉学门径,国藩大惊,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逐订交结为友好。

二十四、营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赁十年的破旧官屋,在遵义碧云山下借贷另建几间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后,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并亲书匾额悬于檐下,表达了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二十五、高枧吊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继去逝,友芝两下高枧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_亭诗钞》和郑珍的《里经巢诗钞》问世。

二十六、诵读围城

咸丰四年(1854年),桐梓县斋教领袖杨风起义,攻占桐梓,仁怀后,大举围攻遵义城。“围城数月,友芝读书其中,镇定自若。”他在《遵乱纪事》二十六首诗中,对官兵残害百姓,腐败无能和对起义军的军纪严明,作了如实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毁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友芝家乡兔场于八月被焚烧,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为灰烬。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执教贵阳

1857年,贵阳知府刘书年经郑珍介绍,聘请友芝到贵阳府署当家庭教师。其时,六弟庭芝也在贵阳教私塾,友芝只身到贵阳后,和六弟共住,加上东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畅。

二十九、京师会友

家教一年半后,友芝携次子绳孙再次进京参加春试,此次虽未录取,但其文章才华都震动了京师,不少当代名人如翁同_,张之洞、郭嵩焘等争相与友芝交往。

避乱出都

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内忧外患日深,英法联军又已进逼天津塘沽,时局紧张。打听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怀宁任职,遂题诗赠众师友离京南下。

三十一、独树怀人

友芝父子出京后,途宿河南独树驿站,沿途见村村绿林中结满金黄柿子,绳孙不识,误以为江南桔,引发了友芝思乡怀人之情。写下了《独树寄芙衣》五绝六首,以寄托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于大雪节到达怀宁县临时治所石牌,见到了一别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会秩序稳定,足见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叙旧

湖北巡抚胡林翼,早年曾在贵州作官,向慕郑、莫之名。知友芝在怀宁祥芝处,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将次子绳孙留在怀宁,只身来到太湖行营与胡共叙离别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书

数月后,友芝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应胡之邀请入住抚暑丛桂园,为胡校刊《读史兵略》。先编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书。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东下,到达东流大营,会见阔别十年的老友曾国藩。曾因友芝不愿为其撰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以便早晚得时相见。

三十六、夫妻重会

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庆,十月初,长子彝孙奉其母、婶、携弟、妹逃乱,经重庆沿江东下,辗转抵达安庆,友芝终于会见了阔别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庆团圆

祥芝家小也同时抵达安庆,从此,友芝,祥芝两家妻子儿女得以团聚,皆大欢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纯斋)也来到安庆大营,得以与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迁居金陵,并将他的书斋仍题名《影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安静地过读书写作的青灯黄卷生涯。友芝同时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后,即到镇江、杨州两地搜寻遗书,途中游览了饱受战火摧残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郁,寺庙未遭破坏的焦山游览胜地感慨良多,写下了《金山》、《焦山》怀古长诗,以扬情怀。

遍历苏杭

在寻访古旧遗书中,友芝数次历经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收获不小。同时也留下了几十首记游诗篇。

四一、失子伤怀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_及学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来信邀友芝任山长。次车春,友芝到武昌,谢绝了担任文昌书院主讲的相邀。返回金陵后,得知长子彝孙已于半月前病故,年仅28岁。致使年迈体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四二、病逝兴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风寒,医药不治,遂于九月十四日末时卒于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归青山

友芝逝后,灵枢暂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国藩等好友亲到灵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辞去江宁县令,偕侄儿绳孙扶枢亲送到遵义青山归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对贵州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代表诗作

戏书眼中草木

盈盈金钱花,帖地不可拾。

婉婉燕支花,含香待秋入。

若榴叶披蕤,商陆花懒散。

荣落无人怜,伴我萧斋晚。

有感二首选一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南阳道中

白水南流送客行,西移沙岸复东倾。

十年村落生兴废,百里蒹葭管送迎。

疆里久荒申伯国,夕阳谁问汉家营。

草庐一片躬耕地,尽与途人说大名。

堕胎的危害很大,不仅对你的身体健康,还有你未来的家庭和谐,事业发展,运势走向等等都是很非常大的影响的。在你作出是否堕胎的决定前,请你多了解下堕胎手术的风险,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对以后生活的影响,对孩子的伤害,医院的口碑,堕胎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思考思考自己为什么不能生下这个孩子,有什么困难需要孩子用生命来做代价。你夺去的是孩子这条活生生的生命,不可以草率做决定。

以下只是简单列举部分堕胎后的伤害,这些伤害还只是冰山一角呀:

1感情破裂

如果未婚堕胎,最终堕胎双方结婚的可能性极低,即便结婚也争吵不断,诸事不顺。

这意味着如果未婚堕胎,极有可能你们这段感情的破裂甚至结束。(有一个案例很奇特,堕胎后男女双方还是很恩爱,但是不久男方突发恶疾去世,女方痛苦不堪。)

2男方出轨

堕胎之后三年之内,大多数男方必定会出轨,快的一年之内就移情别恋。这在大量案例和身边的人事中,很少有例外的。如有孩子,双方关系会更加稳固密切,反之若堕胎,则使男女双方关系疏远,互相冷漠甚至敌视仇恨。

这意味着选择堕胎,你就要准备面对将来男方出轨,关系恶劣的心理准备,到时必定痛苦不堪。

3事业不顺

所有的案例显示:堕胎之后当事人的工作事业,都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

这意味着选择堕胎,你就要面对:做生意的人,生意失败,甚至破产欠债。工作上班的人,升职无望,甚至降职失业,即使保住工作,劳动强度也会比原先大许多倍。

4长期医药

堕胎之后,女方身体必定会出现一些难治的慢性疾病,以妇科疾病,肝肾疾病最常见,堕胎次数越多,疾病越多越难治。

这意味着选择堕胎,你将长期和医院药房打交道,大量时间金钱,会花在就医买药上,苦不堪言。

5终身不育,脸上长斑。

堕胎之后,特别是多次堕胎,极大可能造成女方终身不育,不久之后各种妇科疾病全面爆发,肝肾功能迅速下降,衰老加快。脸上特别是眼睛周围,会出现各种难看的色斑,导致心理自卑抑郁,特别是爱美的女士身心打击巨大。

6长期困苦

堕胎之后,对女方伤害最直接的是身心,对男方伤害最直接的是事业。当然女方的事业,男方的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下滑,是直线式的下滑,短时间内很难恢复,长期在各种逆缘困境中挣扎。

7家庭争斗

如果已婚,堕胎之后,家庭必定长期处于争吵争斗状态,甚至离婚。

8伤心记忆

堕胎之后,若干年后女方再回忆堕胎当时的情景,必定心情极度悲伤痛苦。这种痛苦的程度,不亚于身体上受到的任何严重伤害,长久不能平复。

这意味着选择堕胎,将来长期将在抑郁的心情中度过,时不时的会悲伤难过。

9助人堕胎,子女多难。

若劝导帮助他人堕胎,则劝导帮助者的子女,也会出现多次堕胎情况。

我们都处在一个群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总是免不了产生摩擦和矛盾,人们相互间的相处之道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一直都认为理性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总有人因为怨情采取极端的方法。

贵州的一名男子因为旧怨连杀三人后潜逃,警方已经发出了悬赏通告,据村民讲,这名男子因为向和他同居的女友(办了婚宴,但没有领结婚证)要分手费,遭到了女子及家人的拒绝,于是采取了极端的做法。

贵州一男子因旧怨连杀三人后潜逃

贵州公安局发出了一个悬赏通告称:独山县街道办事处发生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造成三人死亡,一人受伤。据当地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讲,距离她们宾馆不远的一家住宅里,一位男子杀害了自己的老婆,丈母娘和养女,杀伤了另一个男子后逃跑。

杀人原因是索要分手费被拒

据村民介绍,这名男子曾经结过婚,后来离异,和被害的女人认识后,虽然办了婚宴,但是一直没有领证。男子常年在外打工,把打工的钱全都给了这名女子,后来两人感情出现了问题准备分手,男子就向女子要钱,遭到了女子和她家人的回绝,怀恨在心,于是就做出了如此冲动的举动。这名女子具体来自何地,没有人真正清楚。

案件中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不能因感情纠纷采取极端方式。在这个案件中,由于两人没有领证,男子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给了这名女子后,两人因为感情不好,导致分手,想要要回一部分钱,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遭到拒绝后,因为他不可能像夫妻一样要回共同财产,人财两空后,感觉到绝望,才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

此处仅做参考,具体请款以医院或者相关单位要求为准。

若本身是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可以向其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按期要求办理。

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的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薄、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向父或者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登记户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75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