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之浪漫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之浪漫主义文学,第1张

1789年,法国大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波旁王朝)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由小资产阶级掌权的,小资产阶级指农民、商人 …… 等,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依靠剥削和压迫来获取利益。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资产阶级推翻了小资产阶级,展开了垄断和完全的压迫。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了1799年,当时已经有很多拥护者的拿破仑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由家族高贵与否来决定地位的状况,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拿破仑后期野心增强,不断扩张,国内外均有战争。

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人们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了,到拿破仑统治后期,自由的观念空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由此,浪漫主义就产生了。

    1最初源于中世纪的罗曼斯。

    2后来在堂吉诃德针对骑士制度所写的一部小说中有所体现。

    3正式确立 “ 浪漫主义 ” 这个术语,是在卢梭的《孤独的散步者》这首诗中。

“ 浪漫主义” 实际上就是政治上的 “ 自由主义”,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漫即自由。

当时 “ 自由主义 ” 的口号是:个人独立,极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作有:康德《天才与灵感论》,费希特《个人主义论》,黑格尔《自然的艺术》以及谢林《自然哲学》。

哲学为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思想的解放,才导致了浪漫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

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他们所提倡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十分投合浪漫主义者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特殊心态,因而推动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强调主观情感,崇尚自我,表现自我,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 补充:中西诗歌有“我”与“无我”的比较,中国古典诗歌由于集体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没有主语的,但西方就很擅长抒发自我,喜欢直接用“我”“你”这样的称谓来作主语。

    2追求自由。

    3热爱自然。

    4崇尚中古风(中世纪民间文学)。

由于“浪漫主义”是政治“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所以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气,而不是简单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初选,打破了17世纪以来尊重权威(指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现象。

19世纪的世纪病,是指忧郁、孤独等症状,用于文学中,就成了浪漫主义。

本篇文章是我本次听课后写下的总结,老师讲的知识点比较杂,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梳理得很清楚,所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提出辩证法的浪漫主义诗人是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摘 要:通过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生平和创作的分析,阐释了拜伦所创造的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并分析了这一形象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浪漫主义; 拜伦; 拜伦式英雄; 精神实质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是欧洲民主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志士和民族解放的志士都起过积极的影响。“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其《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由于这些人物鲜明地表现了拜伦的性格特征,文学史上称之为“拜伦式英雄”。这些形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勇敢倔强、对现实强烈不满,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同时他们又脱离群众,忧郁、孤独、高傲,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和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拜伦式英雄”是19世纪初欧洲处于“神圣同盟”黑暗统治之下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也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19世纪浪漫主义和积极派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浪漫主义”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这种思潮主要是在文学创作中以幻想、夸张、离奇的情节来表达“非资本主义”生活的理想化,表达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与抗议。

  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就是这一时期法国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不但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推动了欧洲民主、民族斗争。法国资产阶级的胜利,遭到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因而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复辟与反复辟、侵略与反侵略的长期斗争。拿破仑失败以后,俄、普、奥王国结成“神圣同盟”,充当欧洲宪兵,扑灭欧洲人民的革命运动,加深了各种矛盾,促使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相继爆发了人民革命运动。在这一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高潮中,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的工人自发性罢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欧洲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就处于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中。

  浪漫主义与这一时期流行的法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有关系。法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都夸大主观作用,歌颂宗教,宣扬神秘主义,这就为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企图以个人的空想计划代替社会阶级斗争,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思想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营养。

  作为欧洲文学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反映,浪漫主义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高尔基语)。消极浪漫主义反映贵族阶级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敌视态度,代表封建没落贵族的政治愿望和思想情绪。这派的作家把理想面向过去,因对现实不满,故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美化中世纪,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企图开历史的倒车。积极浪漫主义反映资产阶级民主倾向,

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它往往与民主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结合一起。这派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他们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也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他们将理想寄于未来,只不过他们的理想是朦胧的空想的而已。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积极派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他的诗篇洋溢着强烈的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

  拜伦出生在伦敦破落贵族家庭,天生跛脚,常常受人欺负,因此他从小养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他中学开始写诗,在处女作《闲暇时刻》中(1807),开始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大学毕业后,拜伦出国到欧洲旅行两年,回国后根据旅游日记写作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该诗作出版,风靡全英。拜伦曾说:“一夜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名人。”在这部作品中,拜伦描写了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恰尔德·哈罗德由于厌倦了英国上流社会空虚的生活而到国外旅行的见闻和感受。长诗主要是浪漫主义抒情,感情热烈奔放,有些章节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哲学、政治、艺术的见解,概括了拜伦对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批判,

内涵了“世纪悲哀”的思想,是一部深沉而忧郁的伟大的长诗。全诗共4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哈罗德旅途所见的异域风光,抒发了反对暴政、渴望自由的思想,诗人在恰尔德·哈罗德的形象里,反映了自己生活与性格的某些特点:高傲孤独,放荡不羁,对上流社会的憎恶与鄙视等。因而哈罗德被认为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型。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和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人辩护,从此被英国政府所不容。1815年,他与贵族**安娜贝拉结婚,但两人由于志趣不合,一年后分居,拜伦因此受到社会舆论攻击,愤然离开祖国,从此终生侨居国外。1813-1816年抑郁期间,拜伦创作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等六篇以东方和南欧为背景的故事诗(统称《东方叙事诗》)。这些诗篇取材异域,描绘叛逆英雄,富于传奇色彩,并以狂放的抒情表达对现存社会的强烈否定,突出地体现拜伦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诗中的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离开英国后,拜伦先居住瑞士,这期间创作的《锡庸的囚徒》(1816)、《路德派之砍》(1816)等诗,表明诗人确立了为自由而斗争的思想。诗剧《曼弗雷德》(1817)是诗人个人主义叛逆精神的代表作。主人公曼弗雷德是一个清高自负的厌世者,他怀疑一切,诅咒世界,痛苦之余企求“忘却”一切,最后在孤独中死亡。诗中个人反抗的基调和“世纪悲哀”的主题典型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抗争、愤懑、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1817年,拜伦迁居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反对奥地利统治的爱国活动。旅意期间是拜伦创作高峰期。他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创作了诗剧《该隐》、讽刺诗《审判的幻景》(1822)《青铜世纪》、长诗《唐璜》等一批杰作。烧炭党起义失败后,拜伦渴望新的斗争,于1823年7月离开意大利,参加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亲任一支部队的司令,筹策军机,日夜操劳,不幸染了寒热病,

1824年4月逝世。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2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