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简介课件.ppt

尼采简介课件.ppt,第1张

Friedrich Nietzsche& Thus Spa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OUTLINE 尼采简介 主要作品及特点 主要思想及成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简介 内容选讲 Friedrich Nietzsche Friedrich Nietzsche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o challenged the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Christianity He believed in life, creativity, health, and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we live in, rather than those situated in a world beyond Central to Nietzsche‘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of “life-affirmation(肯定生存)”, which involves an honest questioning of all doctrines which drain life’s energies, however socially prevalent those views might be Often referred to as one of the first “existentialist(存在主义)" philosophers, Nietzsche has inspired leading figures in all walks of cultural life, including dancers, poets, novelists, painters, psychologists, philosophers, sociologists and social revolutionaries 尼采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位“在世纪转折点上”的哲学家尼采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论: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全方位的哲学变革,这些变革可概括为四大转向,即价值转向,人学转向,语言转向和非理性转向。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作为尼采的传世之作则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发源地。他在这部著作中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尼采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哲学家。他的浪漫主义气质既使他具有理性主义者给以企及的 和创造性,也使他的作品具有语义上的不确定性(尼采是自相矛盾的)这一欠缺。 生 平 Youth & student years (1844-1868) Years in Basel (1869-1879) Years of wandering (1880-1888) Years of insane (1889-1900) Early Writings: 1872-1876 特点:敬仰文化,信仰天才,表现为对叔本华和瓦格纳的狂热和推崇。

The Birth of Tragedy, Out of the Spirit of Music (Die Geburt der Trag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 Unfashionable Observations (Unzeitgemsse Betrachtungen) David Strauss, the Confessor and the Writer (David Strauss, der Bekenner und der Schriftsteller, 1873) On the Us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istory for Life (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 1874) Schopenhauer as Educator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1874) Richard Wagner in Bayreuth (1876) Middle-Period Writings: 1878-1882 特点:以格言诗作为基本体裁,大部分作品毫无思想倾向。

相信实证科学与批判的瓦解力量,寻求“解脱”,“克服以往”,追求无拘无束的真实。 Human, All-Too-Human Mixed Opinions and Maxims (Vermischte Meinungen und Sprüche) The Wanderer and his Shadow (Der Wanderer und sein Schatten) Daybreak: Reflections on Moral Prejudices (Morgenr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 1881) The Gay Science (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 1882) Later-Period Writings: 1883-1887 提出新哲学,继续重估和否定以往价值的尝试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 1883-85) Beyond Good and Evil, 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ture (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 1886)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A Polemic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Eine Streitschrift, 1887) Final Writings of 1888 The Case of Wagner, A Musician‘s Problem (Der Fall Wagner, Ein Musikanten-Problem, May-August 1888) Twilight of the Idols, or How One Philosophizes with a Hammer (Gtzen-D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 August-September 1888) The Antichrist, Curse on Christianity (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 September 1888) Ecce Homo, 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 (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October-November 1888) Nietzsche Contra Wagner, Out of the Files of a Psychologist (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 December 1888) Unpublished Notebooks The Will to Power: Attempt at a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Der Wille zur Macht, collected together by his sister after his death) 基本思想 人——不满足于人人的存在自我创造的人(道德)对人鞭策性的描绘(更高超的人—反英雄崇拜——超人) 真理——科学真理和哲学真理真理与生活求真意志理性的解体超越性的思想突破中的真理 历史与当今时代——洞观历史诸形式历史意识的生活意义当今时代 大政治——意义洞察政治现实对可能的未来的憧憬大政治的使命大政治与哲学 世界——世界是阐释性的存在强力意志——尼采的新阐释纯粹内在性的世界 临界与起源——神正论源于诸种状态的存在致思存在时的肯定态度(生成 —爱的定命)神话学——狄奥尼索斯 尼采思想受到的影响 希腊悲剧精神: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相互激荡,产生了辉煌的希腊艺术 赫拉克利特哲学: 变动哲学,长流之说及斗争学说 叔本华哲学: 特别是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但尼采不同意他的 “求生意志”:He certainly did not hit the truth who shot at it the formula: ‘Will to existence’: that will—doth not exist! Only where there is life, is there also will: not, however, Will to Life, but—so teach I thee—Will to Power! ) 浪漫主义运动: 18C后半叶—19C上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目的---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总的特征---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 浪漫主义者追求有朝气和热情的个人生活 宣称反对资本主义(尽管尼采批评浪漫主义者)主要思想 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 &理性)——悲剧艺术悲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克服悲观主义悲剧主义是从悲剧中汲取战斗力量,激发对生命的渴望,从而更好生存快乐是肯定悲剧生存的表征<查>意在肯定酒神精神:毫不畏惧地揭示和面对人世生存之真相,并无条件肯定和投入人世生存的态度 上帝死了——不仅是上帝形象的死亡(基督教的死亡),而是世间一切绝对价值的消亡反基督,非道德 (基督教是堕落的宗教,道德生于怨恨)这里的道 德是狭义的,指 “……颓废的道德,更确切的说,基督教的道德” (<权力意志>)尼采批判他所意识到的任何一种形式的道德,不是为了抛弃道德,解除道德对人的束缚,而是以他所认为的更高形式的道德来要求人尼采要建构的新道德是一种基于对自然生命的肯定的超越于善恶之上的生命道德。

这种新道德的基础是自然生命,其价值标准是强力意志尼采简介,其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个体“成为你自己”,可以概括地将其称为生命道德价值学说。 超人——大地的意义——人世生存的肯定“蝴蝶穿破其外壳尼采简介,撕拉碎之,一道从未见过的光芒使之目眩眼花,这自由之王国”超人不是英雄崇拜英雄是被人评价的,超人却是要抛弃这些评价的,不断超越的 永恒轮回——除去了基督教所宣扬的本质(灵魂,精神等)的永恒学说,目的在于肯定人世生存”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强力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悲剧性的生存观——没有善恶,只有强弱用此解释人类行为乃至宇宙间一切现象(同时也解决了早年的酒神和日神的矛盾)。尼采通过分析许多心理现象,发现了基本的心理动机(BASIC PSYCHOLOGICAL DRIVE)是WILL TO POWER“生命,存在中最好的形式,是蓄积冲创的意志---每件事物的目的,不在于保守而在于成长增大生命为个体追求力量的最高感觉;生命本质上是追求更多的力量……” --- <查>GENERAL INTRODUCTION Thus Spoke Zarathustra is antagonistic to the Judeo-Christian world-view, its poetic and prophetic style relies upon many, often inverted, Old and New Testament allusions Nietzsche also filled the work with nature metaphors, almost in the spirit of pre-Socratic naturalist philosophy, which invoked animals, earth, air, fire, water, celestial bodies, plants, all in the service of describing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Zarathustra, a solitary, reflective, exceedingly strong-willed, sage-like, laughing and dancing voice of self-mastery who, accompanied by a proud, sharp-eyed eagle and a wise snake, envisioned a mode of psychologically healthier being beyond the common human condition Nietzsche refers to this higher mode of being as "superman" (übermenschlich), and associates the doctrine of eternal recurrence -- a doctrine for only the healthiest who can love life in its entirety -- with this spiritual standpoint, in relation to which all-too-often downhearted, all-too-commonly-human attitudes stand as a mere bridge to be crossed and overcome<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简介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

<查>的主旨是预言和阐明超人存在的必要性,基本思想是永恒轮回 查拉图斯特拉名字的意义: 查(波斯人)是拜火教的创始人,是第一位把道德转化为形而上学东西(自在的力,最终原因,终极目的等)的人 “查创造了这个致命的错误,道德因此他也必定是认识这一错误的第一人” 此外,查还有两个优点: “一,他比通常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更加真实;二,他所具有的勇敢超过了一切思想家的总和实话实说和有的放矢,此乃波斯人的美德”------ <权力意志> PROLOGUE Much of the imagery here is probably borrowed from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洞喻)” in Plato‘s Republic(<理想国>) (Nietzsche generally disliked Plato, and disagrees with him on many points; but 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him nevertheless) Plato says that an enlightened thinker is like a man who gradually struggles free of the chains of illusion in an underground cave and who learns by ascending to the world above and viewing things in the light of day, finally discovering the essence of truth by gazing at the sun itself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for the philosopher to grasp truth for himself: he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descend back into the cave of illusion and free the prisoners of falsehood This is what Nietzsche means by “Downgiong(下山)” 精神三变---思想之构架 这三个阶段也是「超人」诞生的过程:骆驼:是忍辱负重的「入世者」,是耐力的考验。

要走这条「孤独者」、「创造者」的路,就必须先学习骆驼忍受烈日烤炙、沙漠干涸的毅力,向漫漫黄沙,无垠前路,不停的走去。「坚毅、容忍的精神」狮子:是战斗的力量和自我的肯定。勇敢的作自由的选择,那怕是其中最困难的抉择,也要挣脱一切权威,价值,道德的束缚,建立自己的标准。因此,尼采以狮子的威猛和力量,作为这一阶段的象徵。小孩:是纯真的新生,是对生命的再度肯定,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 婴儿的出现意味着健康本能的恢复,从而扭转破坏的冲动而化为创造的冲动。 “几经艰辛,尼采终于和「人类」和解,与生命之源--大自然合而为一。无邪的小孩正代表尼采内心的和平、幸福、欢乐,自我不再同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达到永恒!” 超人学说产生的前提:上帝之死 基督教中人与上帝的关系: 积极意义----父子关系消极意义----主奴关系(尼采的认识) 上帝: 完美,永恒,万能 人类: 永远的残缺,有限,软弱 上帝的完满设定了一个极限,人永远无法企及,因此注定了人是不完满的存在物人始终处于谦卑柔弱的地位,其形象也是一种等待外在的上帝给予最终拯救的羔羊形象由此,上帝的形象是人类的主人,是人性的压迫者 此岸与彼岸:上帝与人隔离的基本特征 上帝:彼岸的存在物 人类:此岸的存在物 这一划分(尘世,天国两分法)使人们把目标放在人类世界之外的另一世界(彼岸)----飘渺虚无 人的灵肉划分:向上的灵魂----趋向服从上帝,是人的得救之源,纯洁高贵向下的肉体---背离上帝,跟随魔鬼,是堕落的根源,肮脏低下 基督教极力教人弃绝肉体生活,追求灵魂生活尼采取消了这一划分: “肉体”就是 “自我”---- “我整个的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 有关上帝及另一世界的说教主要来源于遁者的 “痛苦和无能”---- “这是肉体对肉体的失望”, “这是肉体对大地的失望” “我的兄弟,在你思想与感情的背后立着一个强大的主宰,未被认识的哲人---那就是 ‘自己’,它住在你的肉体里,它既是你的肉体”-----<查> 超人的特征 忠实于大地上帝之死破除了此岸彼岸之分,也就无所谓天国与尘世,唯一剩下的是人所在的世界,也是超人存在的世界----大地这就把人类世界作为唯一世界肯定下来并赋予它无上价值 忠实于肉体超人无条件地肯定自己,颂扬自己,渴望生存,因而他忠实于肉体并赞美肉体---- “自我” 具有全新的道德超人的道德是给予的道德,所谓的健全和神圣的自私,与末人的道德不同“善恶是人类自制的”尼采认为道德本质上是人对自身和万物的估价权力,意味着人是自己生活和世界的最终主人超人是自我评价的

        尼采(1844——1900)是西方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尼采哲学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它对苏格拉底以后的欧洲文化(包括古希腊的、中世纪的和近代的)提出了严肃的挑战。近代理性主义运动本来就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反叛,但这种反叛是有一定限度的。理性与神学、尘世与天国的矛盾似乎并不妨碍近代大多数哲学家们一方面肯定知识的标准是人类理性或人类意识而不是神学和权威,另一方面又用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对人的信仰与行为作出解释。近代理性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干脆把宇宙与上帝、哲学与宗教视为同一的。近代理性主义的结局仿佛是向中世纪的回归,这一结局预示了理性主义运动的崩溃,预示了新哲学的产生。

      在非理性主义或非黑格尔化的过程中,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了理性的局限,强调了非理性的方面。但他们都没能彻底动摇近代哲学的传统。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哲学中,都有明显的内在矛盾,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有神秘主义的气息。克尔凯郭尔一方面认为真实的人必须委身于个人自由选择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却试图使人们相信基督教是一种标准的人格,相信人的存在与上帝的存在有某种关系。叔本华指出意志是先验的、决定性的,痛苦、绝望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又说人能在佛教的神圣境界中超脱欲望,灭绝意志,达到寂灭中的极乐。克尔凯郭尔哲学与叔本华哲学的这些困难之处在尼采的哲学中荡然无存。无疑,在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方面,尼采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和叔本华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尼采在他的哲学中引进了许多新的因素,从而创造了一种使克尔凯郭尔哲学和叔本华哲学黯然失色的新哲学。正是尼采哲学,把反对宗教神学、检讨人类理性的运动推向高潮。

      尼采于1888年经人介绍才知道克尔凯郭尔其人,那时尼采的哲学基本上大功告成了。叔本华哲学则对尼采有直接的影响,但尼采并未停留在叔本华哲学的水平上。对尼采的思想一直起作用的是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文化,他实际上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那种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化的复活。尼采哲学的大意可概述如下:

      1关于理性(意识)和基督教    尼采把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欧洲文化看作是理性主义的文化,是基督教的文化。他对理性和基督教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他对欧洲文化传统的批判。尼采认为,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理性或意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的精神活动中很大一部分(如本能、欲望、意志等)是无意识地发生的;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生活真实与否以及人的行为是善或恶的标准,相反,理性只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尼采还认为,意识是在必须沟通的压力下发展而成的,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禀赋中最晚也是最近发展的,是在这些禀赋的发展中最无力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并没有简单地把理性抛置一旁。而事实上,尼采把理性视为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例如,他在驳斥叔本华的假说“凡是存在的皆为有意志的东西”时明确地说,“唯有具备理性者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部分的生物谈不上这些。”                关于基督教,尼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旧的道德体系来对待的。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原罪说是荒谬的,它不过是让上帝来同情和怜悯人类的方便的借口罢了。尼采认为:基督教轻视人的本能,扼杀人的意志,把人的激情压抑在人的意识之下,这是对生命的根本否定。因此,基督教道德是颓废的道德。                                        尼采对理性(意识)的限制和对基督教的否定,是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尼采自称是第一个心理学家,他对理性(意识)与基督教的分析颇具有心理学的意味。从这种“尼采式”心理学出发,尼采形成了他的哲学信念。

      2关于意志与超人    理性不能作为标准,理性本身也需要说明;上帝死了,上帝自己也要受审判!在这个没有法则,没有神的世界,我们人类会怎么样呢?尼采提出,要根据生命意志来重新评价一切,要建立超越的人格!                                                      在尼采看来:生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意志,这种意志不是求得生存的意志,而是表现生命的力量的意志,是冲动和创造的意志,是为了增长优越性、扩展支配权。关于这一点,尼采说“一个生命体首先想要发泄其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又译强力意志或冲创意志)——自我保存是它的间接的通常的结果之一。”尼采认为,生命意义的有无和大小取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强弱;生命的欢乐是不断地创造,是对痛苦进行抗争的体验。进一步地,尼采认为,生命意志是衡量真理与谬误、善与恶的标准;知识和道德只有在保全和促进生命与生命意志时,才有价值。                                        尼采由此建立了“超人”的新型人格,他所说的“超人”实际上就是能充分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尼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1)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2)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3)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4)超人敢于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5)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因而6)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不过,尼采并不把超人看作是绝对的,是某个人的特殊权利。他说,强与弱二者“乃是相对的概念。”                                                          尼采关于“生命意志”和“超人”的理论,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内容。尼采提出“生命意志”与“超人”,旨在确认自由、确认个人,确认人的真实生活。尼采轻视盲从、趋炎附势和单纯的利他主义。他大声疾呼:不要跟随我!你要成为你自己!他实际上是想唤醒在欧洲沉寂多年的生命意志,唤醒人们的自由与自我意识。

        3关于人生的悲剧性    在尼采的“生命意志”和“超人”的理论中,传统的真理与谬误,善与恶的概念全然改观了。在他看来,“真理”与“善”是为着人的,向着人的,和以人——有自由意志的每一个人——为标准的。尼采赋予真理与道德新的意义,也就是为了说明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人,是为了从艺术的角度肯定人生的意义。                      在尼采看来,人就是美,人生就是悲剧美。尼采发现:希腊人对人生的痛苦、艰难与恐怖有着细致而深刻的感受,但他们并没有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相反,希腊人勇敢地接受命运、面对人生。尼采把这种对生活的毫无保留的肯定视为一切本能中最深刻的本能。尼采认为,希腊人的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生的悲剧美:这种悲剧美以希腊艺术中的狄奥尼索斯(酒神)形象为典型——狄奥尼索斯代表生命意志的力量与冲动。尼采进而指出,由于苏格拉底的出现,狄奥尼索斯形象消失了,于是,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精神被一种理智而乐观地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所取代,古希腊文化由此走向没落。                                    尼采认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以及近代的理性主义运动更使悲剧精神丧失殆尽。尼采曾经在叔本华关于“意志”、“痛苦”的论述中看到欧洲文化的转机,但叔本华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却很快使尼采感到不满。继而尼采又企图在瓦格纳歌剧中寻找叔本华哲学的出路,但瓦格纳风格的转变使他大失所望。为了狄奥尼索斯的重新来临,为了新的悲剧时代的诞生,尼采用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查拉图斯特拉”形象。                在尼采哲学中,无论是狄奥尼索斯,还是查拉图斯特拉,都象征着悲剧文化的精神,象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尼采认为,唯有在这种悲剧文化中,人才能观照到世界的真实性,才能承受人类所有的得失、新旧、希望和胜利。世界的存在,只有当作一种艺术现象时,才被证明是合理的。也只有从艺术的角度看待世界,人才会对生命的无穷无尽(——所谓“永恒轮回”)感到无比的欢乐与喜悦。

      尼采的哲学是下面所有这些“主义”,但却不完全归结于其中的任何一个“主义”。笛卡尔怀疑一切,但却承认思维之“我”的存在。尼采则连思维之“我”的存在也怀疑。休谟也怀疑一切,但却不愿意拒绝一个上帝在其中的世界。尼采则干脆把上帝拉上法庭受审。                                        尼采的哲学是自由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他想唤醒每一个人的自由的、超越的人格觉悟。                              尼采的哲学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他号召人们要敢于斗争,敢于超越,敢于成为强者。                                尼采的哲学是浪漫主义的。在他看来,人生尽可以是荒诞的、渺小的、艰辛的、悲剧的,但人生更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了欢乐的。                                              尼采的哲学是唯美主义的。他认为,美与艺术才是表达生命意义的适当形式。他坦率地说,真理有时就是谎言,只要这种谎言是增进和扩展个体的生命的。                                            尼采的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具有彻底的批判性和坚决的否定性,但对二十世纪西方新思潮又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足够的宽容性。实际上,尼采是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人生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人生哲学成为现代哲学的一个主流在一定意义上是要归功于尼采的。                              尼采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确切地说是关于个人的哲学。但是,尼采哲学是有重大缺陷的。首先,尼采不懂得人的自由以及每一个人的自由的前提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化。他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说明人的现实。实际上,在他的哲学中,人与生物的区别是无关宏旨的;重要的是人必须生存、竞争、成为强者。其次,虽然尼采看到了理性的局限,并联系意志来说明理性;但他所说的意志与理性之间是截然分明的,他把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建立在意志对理性的绝对的支配和利用上。再次,尼采看不到真理和道德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一面,他把个体的、主观的“超人”作为评价的标准,作为真假、善恶的尺度,这是对真理与道德的一种偏狭的理解。还有,尼采在把人生与美联系起来,强调艺术表达生活的作用时,把美与艺术绝对化了。实际上,美与真与善不是互相排斥的,艺术也不是表达生活的唯一形式。

      总之,对尼采哲学既要汲取其积极向上的内容,也要注意其缺陷与不足之处。要对尼采思想的主导倾向与某些过激的言论区别开来。

  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上帝死了)的事实,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他把欧洲人面临的价值真空指给全体欧洲人看了。在他的时代,这种揭示或许被人看作危言耸听,可是,到了二十世纪,群众们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价值真空,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

  价值真空意味著人生失去了从前似乎明白而确定的意义,於是人的存生的茺谬性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价值真空又意味著人生并无超验的约束,於是人的自由,人性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

  第二,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尽管他没有使用”异心”的术语,但是他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传统文明导玫个性丧失,自我失落的事实。

  现代西方思想界纷纷谈论现代人的”无名无姓”,热衷於探讨”异化”问题,强调自我的重要性,部分地可以追溯到他。

  第三,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在这方面,他之前尽管不乏先驱者,但都不及他论述得具体而透彻。遍及现代西方文化各领域的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如现代派文学艺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尼采实为始作俑者。

  第四,尼采也是现代西方”学人者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明确主张,哲学以探求人生意义为目的。他对人性的看法,以人的超越性为基调,富有现代特点。在他之前,尽管有费尔巴哈首倡”哲学人学”,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落入传统范围,不足以代表现代的开端。

  尼采的若干具体论点,包括强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这样的主要论点,对於现代西方思想界响不甚显著,只有局部性的影响。

  尼采的真正意义在於,他首先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且严肃思考了激动著现代西方人心灵的重大问题。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也许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思想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文学传统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思想特征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给尼采的妹妹称:“尼采是他最喜爱和最崇拜的哲学家”,并为尼采档案馆捐款。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对尼采毁誉有加,大起大落。在纳粹眼里,尼采是军国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眼里,尼采是个人至上主义者;在固守传统人的眼里,尼采是一个破坏者,他主张用锤子敲碎一切偶像和传统;在虔诚的宗教人士眼里,尼采是一个危险的离经叛道者;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者,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终结了。

谁为尼采学说披上法西斯主义的外衣,谁是制造尼采成为“法西斯圣人”的始作俑者?《尼采兄妹——一场德国悲剧》一书第一次详细揭开了尼采被法西斯主义化的内幕,作者是美国著名尼采思想研究专家彼得斯,他不辞辛苦多次到德国各档案馆查阅尼采的所有档案,经多方努力查阅了当时尚在冰封的尼采档案馆,并走访尼采到过的所有地方,花了20余年的时间才写成此书。彼得斯用报告文学的书写方式生动记述了尼采生平与恋情、写作与发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如何乘尼采发疯之际,利用、窜改、歪曲尼采及其思想,并极力和希特勒靠近,使尼采成为法西斯的“思想圣人”;为此,德国纳粹报纸把伊丽莎白·尼采称为“欧罗巴第一女性”,希特勒亲临她的葬礼并为她献花致哀。

该书在美国出版之后,影响甚大,多次再版;德国人对此书非常重视,特意购买德文版权,并请作者彼得斯亲自译成德文,中文版根据德文版译出,并配上尼采及其妹妹的60余幅珍贵,很多照片在国内是首次发表。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讲述了尼采及其身后40多年所发生的鲜为人知、大悲大喜的传奇故事。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尼采最终丧失了理智。

尼采主要著作 主条目: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ouml;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ouml;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着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瓦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狄俄倪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了古典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评。到了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编辑] 在1873年开始撰写、并于1876年完成的《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收集了四篇(原先计划13篇)讨论当时欧洲情况的论文,尤其是有关德国的文化。另外还有第五篇原标题为《我们文字学家》的论文要到尼采死后才被出版。

《大卫·斯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1873年,攻击神学家大卫·斯特劳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旧与新信仰:自白文》(1871),尼采以此作为当时德国社会思想的代表之一。他指出斯特劳斯的“新信仰”—依据历史发展而设计出的一套普世制度,批评那是根基于对历史的误解之上成立的一套腐败文化。尼采不但攻击这本书,还攻击斯特劳斯本人是庸俗的假文化代表。 《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1874年,突破“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的传统看法,尼采提出另一套解读历史的方式,主张活着的人类生命才是主要的关注目标,并描述这种概念可以如何改善一个社会的健康。尼采也提出了一套对于古典人文主义原则的批评。尼采在批评历史主义(认为人类是透过历史而被创造的)的同时,也批评了认为人可以用客观概念了解人类本身的主张,因为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纯粹就是因为被其主观性所驱动。 《教育家叔本华》,1874年,讨论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复苏德国文化的可能性。尼采特别指出了叔本华思想中带有的个人主义、正直、坚定以及快乐等人格,尽管叔本华也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 《理察·瓦格纳在拜鲁特》,1876年,研究了理察·瓦格纳的心理状况,原先得出了较为负面的结论,而没有反映出当时他与瓦格纳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因此尼采最初没有将其发表,并在后来将其修改成较为正面的评价。尽管如此,这篇论文预见了尼采与瓦格纳两人在未来的冲突和分裂。 [编辑] 《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了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了德国浪漫主义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编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编辑] 在《曙光: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ouml;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书中尼采减少了快乐主义在驱动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改强调“对权力的感觉”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对主义观点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对于基督教的批评至此也发展成熟。尼采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格言都相当清楚、冷静、并且都带有一致的风格,尼采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呈现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不是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任何的观点。在后来几本书里尼采会继续将之中许多的概念发展成熟。

[编辑] 主条目: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Die fr&ouml;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里最庞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书,尼采继续使用格言的风格写作,这本书也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多过其他所有的作品。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生命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一种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这本书的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着诗词的艺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作为例子,纯粹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考量一个人应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死后生命—亦即人可以牺牲当前的快乐以换取未来的奖励不同。不过,《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这个说法,这代表了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之一。

[编辑] 主条目: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书中使用的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了一种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透过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的角色作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的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如同其他的教育小说一般)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这些特色加上书中本身论点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质,最终使这本书获得了阅读大众的青睐,但也使得这本书相当难以被学界分析(或许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也因此在哲学界一直不受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要直到20世纪的后半期人们才对这本书以及尼采混合小说和哲学的独特写作风格产生广泛兴趣。尼采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并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Uuml;bermensch)这个词,尼采在之后所有的作品里都使用了超人这个理论。

[编辑] 主条目: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ouml;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伤害,这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指摘的。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编辑] 主条目:道德谱系学

由三篇专文构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是尼采在进入混乱的1888年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尼采试着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于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将基督教的道德观追溯至那个被他称为“奴隶借由道德造反”的时期,他描述了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坏”作为价值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则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他们自身描述为“善”,也因此建构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观,透过这套道德观,无能而软弱的成员才有资格住在地球上。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则描述了在这套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的景象(他将之称为“传统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一个人的能力,就如同动物也有记忆和进行承诺的能力一般,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施加暴力伤害。也因此,依据尼采的说法,施加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所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则讨论到了基督教道德观里所呈现的“完美的禁欲者”的概念,尼采主张埋藏在这个禁欲概念之后的只不过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迷信仍然企图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败人类。

[编辑] 主条目:瓦格纳事件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发疯前最后一年。在这本书里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瓦格纳,他承认瓦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了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了尼采也是一个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了基础。

[编辑] 主条目: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ouml;tzen-D&auml;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ouml;tterd&auml;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编辑] 主条目:反基督 (书籍)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上帝爱世人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谁不相信这爱,他就给谁投去凶神恶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胁”!在这样极端的批判风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例如, 尼采指出:

' 4 上帝存在的条件 :

“要是没有聪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路德说过此话,说得在理;然而,“没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这句话,善良的路德没有说过!

血的真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教徒在他的神学论调被驳倒时,便会说这样的话作为掩护︰“信教毕竟是件德行的事!”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时期,却有惨无人道的宗教裁决所、杀人如麻的十字军,这些都表明了, 用血来写教义的残酷性,而教义中地狱的信仰,更是一种不道德的信念。

——尼采 , 反基督

[编辑] 主条目:瞧!这个人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一本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书中凸显了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划,但较少提起他对於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尼采试着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他偶而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他身上了(包括了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了他所有的作品。最后一个章节则名为“为什么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编辑]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对瓦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录了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间撰写的有关瓦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了尼采与瓦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了瓦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编辑]

前者擅长领域为哲学,后者擅长领域为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兼有哲学家的深刻思想的诗人,艺术家的浪漫气质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权利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5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