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始社会相比,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交流沟通与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沟通。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心里效应在影响着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影响着别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使我们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正确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
下面谈谈几种心里效应的成因及应用
一、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 它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际交往中,有些心理效应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运用得好,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运用得不好,会限制人际交往活动的进行。心理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六大心理效应,今天都送给大家。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最初效应”。
首因效应的形成,主要受直接可见的人的外表或音容笑貌的影响,第一印象所具有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初次见面别人对第一印象不好,以后虽有很大改变,别人仍然会对其印象不好。首因效应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会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在人与人较长时间的交往中,最近了解的信息往往占主导地位,冲击了过去对他人的一贯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很普遍,如某人一贯表现好,但最近犯了错误,就可能改变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以新近的判断否定以前对他的判断。也可以有相反的例子,某人一贯表现平平,但最近突然有所建树,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视其为功臣。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面形成一轮一轮的光圈,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晕轮效应是借用这一自然现象说明人际认知中的类似状况。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以对某人某一特性的认知推及到其尚未被认知的其他特征上。如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会由此推断到他具有对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我们经常所说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都是如此。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或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突出品质的知觉遮盖了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认知。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时,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或思考事物。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人戴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大家见了都说好看;后来富人不戴了,大家说富人平易近人,不显富。有一个穷人也戴了一条项链,大家见了便说他没有钱还装富;后来穷人不戴了,大家又说他寒酸。这就是思维定势,不管戴不戴富人都是好的,而穷人则是不好的。定势效应会让人看问题戴上“有色眼镜”,歪曲事实。
刻板数应
刻板效应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或某一类人进行简单概括归类,形成比较固定的印象或看法。
刻板效应常常表现为:第一,因认知对象的国籍不同而形成的刻板效应。如美国人直率、热情,法国人开放、浪漫,英国人传统、保守德国人讲科学、讲秩序。第二,因职业、年龄不同而形成的刻板效应如“无商不奸”是对商人的看法,老年人保守、思想不开化,年轻人不稳重、责任心不强等。第三,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刻板效应。如男性身体壮实,性格勇敢、胆子大、办事果断、粗心、有泪不轻弹等;女性温柔娇小、依赖性强、善良文雅、细心、胆小、爱哭、体贴、善于关心人、有同情心等。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为别人具有同自己相同的想法或者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到其他人身上,用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去认知别人。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种现象的描述。
掌握这6大心理效应,对你的社交会很有帮助,希望大家理解并好好运用。
Cultural Stereotype
你好像拼错了。
文化定型;文化定势;文化偏见
文化刻板印象
Stereotypes are ideas about people of other particular groups, based primarily on membership in that group 这里的particular group, 就是cultural group。
请参考:
IV 藉由拉岗之路,返回林明弘——文化刻板印象是个畸想
http://artstomcom/1004/2004/12/7-36966html
"同样的,文化刻板印象而是如此,犹太人的小气、黑人的狂野、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守法、意大利人的热情……畸想使得我们的现实缝合起它的缺口,使得我们能确定我们自身的认同(主体性),维持我们自身的差异性,我们告诉自己,还有其它的人比我们更小气、更狂野、更守法、更热情(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再如何小气、狂野、浪漫、守法、或热情,也不会多糟)。藉由「Che Vuoi?」:对他者的再次确认我们本身的文化主体(注8),文化刻板印象是一种驱动着世界文化的真实感之畸想。 "
感觉得到,在日本店名,品牌大量充斥着伪法语。这可能和当时他们山寨法国欧美货有关,就像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是所谓的源自徳国法国意大利产品。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服装界引以为豪的牌子,川久保玲,拉丁名就是CommesdesGarçons。在法国,我也看到很多日本元素,比如日餐在欧洲能算上相对高档的菜系。法国人评的米其林,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超过法国本土的米其林数量。我觉得日本确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而且普罗大众审美水平也很高,穿着,建筑,等等。人家喜欢艺术的法国人欣赏也很正常。随便写写,码字好累。中国缺就缺在普通百姓水平真不是很高,看看衣着和普遍的家居装潢就知道了。
1 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要意识到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人所做的判断可能
是建立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说日本人比较沉默、法国人很浪漫时就要想一想,这种判断是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
2 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复杂。克服刻板印象的方法之一是从自动性思维方式变成一种控制性的思维方式。自动性思维是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而控制性思维是在做概括的时候对信息进行仔细而审慎的思考。
3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很多刻板印象来源于个人的真实经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