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是哲学带来的,从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时期与启蒙运动一路走来,太过强调理性,结果理性的世界让人失望,终停了下来,如释重负,松了口气,这口气约有150年。
康德和他那冷静的知性主义被抛之脑后,一群不那么认真读书的学生,自由散漫、做白日梦、热爱生活、留着长发、漫不经心地谈论着诗歌和艺术。
年轻总被人人描述成一种资本,是流于动的烦恼和热血,少年而没有烦恼,成长起来不是圣人倒是庸人,这菜刚出炉,你趁早它都还热气腾腾的呢?
浪漫主义,容易让人接受,好听,好记,好玩,挂在嘴边的是:“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年轻人个个都是艺术家的种,伟人的胚,偶遇一虫子都想去“吻一吻”,看见花都有“美和占有”的欲望。
帅哥遇到美女,就浪漫了,那是帅哥和美女的事,与你何干呢?长得丑,浪可以,漫不起来,一漫,就俗了,丑女鳖男常有一个心态:要是被绝世容颜的异性占有,这才是所谓的终极浪漫。
跛子拜伦一出场就是恶魔,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又英俊,被时髦妇女团团包围,雪莱呢,前脚才进牛津,第二年就被开除,骗了一女同学,私奔到爱丁堡结婚,回头发现结了个假婚,没有感情,又骗了一小女生私奔去了法国,还顺便把她的妹妹害苦了,终奔赴意大利。
后头的人还要会玩一些,爱情可以有,婚姻就不必了,纯玩。比如萨特就找了一个固定的炮友波伏娃,两人还签了协议,约定他们之间是一种“开放式关系”,在爱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前提下,可以有“偶发爱情”,但绝不互相欺骗、隐瞒。
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让神秘之路通往内心,这一诠释,所有的路,都是回家的路,这浪漫主义就有了“意识流”的意味在里面了,当然,这意识流还得归功于叔本华、弗洛伊德的哲学启迪。
不过我不喜欢弗洛伊德,他的潜意识潜得太深,本我自我超我又太武断,分析什么都要牵扯到“不幸的童年经验”,梦的解析总得和性挂钩。好像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就是“原罪”一样,一辈子都难逃脱宿命论。
你看现在新闻上,经常追溯罪犯的童年,拿着个大锄头挖了挖,挖得够深了,终于挖出了犯罪的根源,大概也是出于相同的原理,这不过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弗洛伊德主张原因论,与之相对的,我偏向于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没有“精神创伤这一说法”,活在当下嘛,为何非要揪着过去不放呢?
浪漫主义直抒,也滥情,拼命追求自然,最后弄到不自然,浪漫主义一变种就是象征主义,再到意识流,就和自然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
就这样,浪漫主义被人封印在蜜罐里,被虚无的幸福所裹挟,最后被闷死在甜蜜中,又回归到现实主义。最后,要等,等到尼采吼一嗓子:“上帝已死”,才能解除封印。
大概年轻一代都要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其他主义搞不懂,浪漫主义好像一下子就弄懂了。毕竟个人的青春就是不自觉的浪漫主义,自觉的青春呢,其实是浪漫主义的陷阱。
现在这批人,还是那一批年轻人。每个人一上场,都会先吼两嗓子,还是那句口号: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属于时间,浪漫需要挥霍时间,年轻人天然就拥有它。古怪、不正派,白天闲游放荡,晚上寻欢作乐,等都等不及就朝着荒诞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狂奔而去。
滥交也滥用自由和权力这两个词、武侠酒神精神都有,她抽烟喝酒蹦迪纹身染橘毛但是是一个好女孩,你相信吗?我觉得橘红色真的是很廉价的发色了,我支持她染奶奶灰、雾霾蓝,实在不行,绿色也行!
人性道德真的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吗?我对全面崩溃的唯一经验就是有个朋友自杀了,一同学、一朋友、一兄弟怎么怎么了,回答不上来。
现在的浪漫主义变成了戾气,我们这个时代,自我膨胀了,集体变弱了。大多数都是生活过的不如意盲目寻求一个信仰逃避现实,就掉入了浪漫主义的陷阱。
等到能力没长多少,时间嗖嗖地跑,头发哗哗地掉,浪漫主义就死了,等着现实主义这老人来收尸,现实主义,是最后的出路。
浪漫主义者都在年轻时死去,要么是肉体死去,要么是浪漫的那一部分独自死去。真正能浪漫一生的,还得心里有矿且不流于世俗。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浪漫却是要有所牺牲的,不值得牺牲的,那叫浪费时间。浪漫的牺牲,完全自愿,可又舍不得“完全”,因为人人怕白白牺牲。
最后,一个个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嫉俗如仇,却又爱浪漫如命。
你看,现实主义来了: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人一辈子,走走瞧瞧,吃吃喝喝,不生病,就是福气,如果能遇到自己爱的也爱自己的人,再发点小财,就是天大的福气。
一无所知的世界,走下去,才会有惊喜,于是,我们就这样“轻车熟路”地,堕落了!多想再上一次浪漫主义的当,心甘情愿那种。
啊,是啊是啊,我也浪漫过,这该死的浪漫啊,哦,哎……还没说出口,就已泪流满面。这浪漫,其实只和一个悲剧有关,这就是浪漫主义的陷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不怕,我等,再等一个轮回,等你来,等花开,我的心是吃了防腐剂,打了玻璃酸的,它不会老。
因为这部**感觉我的笨嘴都没法说出来他多优秀了,观众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传媒的人应该是都看过这部《戏梦巴黎》的,可见这部戏的地步。
我总结了一下这部**评价很高的原因,其实一部优秀的**无外乎演员,剧本,导演这三个层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导演方面:贝托鲁奇一个传奇的导演,一个又污又文艺的导演,他简直是在导演圈里占据了半席之地的存在,只要他拍出来的作品,没有一个评价不好的,即使是戏梦巴黎在贝托鲁奇的作品中也只能排在中等水平,可见这个导演的水平到底有多高,于是一部优秀的**,在导演方面是满分。
演员方面:路易斯加瑞尔一个拥有忧郁气质的男神一个实力派,曾经获得戛纳**节提名的演员,自然不用说,完美的演绎出了雷奥这个角色,至于伊娃格林带有犹太血统的混血**姐,不要更美了好吗,演技更是不在话下。迈克尔皮特的马休让我感觉除了他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是马休。
剧本方面:也是重中之重,这部剧体现了三角恋,姐弟的**感情,弟弟和马休之间不可言喻的爱情。充满了情色但是一点都不色情的一部爱情**,虽然感情很扭曲,但是这并不阻碍这部**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三个年轻人为了追寻爱情,追寻自由的故事。
剧本,演员,导演都是最好的,最用心的,所以才造就了戏梦巴黎嗯高评分好评价,优秀口碑。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于五十年代初诞生于法国巴黎,随后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统治西方剧坛长达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
荒诞 (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sardus)( 耳聋 )演变而来 ,在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扩展资料:
七大特征:
1、在关注和反映现实这一点上,荒诞文学运动是浪漫主义的死敌(不再提供令人心旷神怡的麻醉剂,而是令人痛定思痛的苦酒),却是现实主义的承继者和突破者。
2、它关注的问题是一切现实中最现实的:人生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相对于现实主义,包括荒诞派在内的现代派文学的突破在于,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注和表达更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精神性和前瞻性。
3、为了全方位地表达人生与世事的荒诞,文学的手段也是荒诞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题的严肃和清醒。
4、“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正因为作品整体情节是荒诞的,细节真实才更要步步为营,每个人物都必须严守与自己在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5、在一部荒诞性作品中,象征情境与故事情境必须是严格对应的,绝对不能为象征主人公随便安排一个背景环境。在对荒诞派文学的理解上,有一点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尤其容易被中国作家忽视),就是在其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
6、荒诞文学运动是一场抗议运动,一场不合作运动,而其运动宗旨却如加缪所说:“荒诞运动,反叛运动,凡此种种……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说,归根到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7、荒诞的图景愈是荒诞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
-荒诞派
-荒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