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中英文资料!!

急!!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中英文资料!!,第1张

中文:沃尔特·惠特曼(1810(一说1819)~1892)

英文:Walt Whitman

惠特曼,美国诗人,1810年5月31日,华尔脱·惠特曼(另一种译法)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他只读过几年小学,11岁就退学了。惠特曼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记者、编辑等。 惠特曼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少年时代,他多次聆听了他家常客托马斯·潘恩的谈话,后者激进的民主倾向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给他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潘恩式的民主斗士。成年以后,适逢超验主义运动兴起,他为爱默生的学说所迷醉,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普通的劳动人民,强化了自己的民主立场。 惠特曼从183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同时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1842年他担任《纽约曙光》报的编辑。1846年初,他又担任《布洛克林每日鹰报》的编辑,因在该报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文章,于1848年1月被解职。后来还担任过《自由民》报的主编,终因政见不合而于1840年离开新闻界。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作木匠和建筑师,一方面展开了他的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南北战争爆发后,积极支持林肯解放黑奴的主张,并亲身参加战斗。抒发了自己追求民主进步的理想。内战期间,诗人自动到纽约百汇医院作看护,后来又在华盛顿的军医院里服务。1873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于1892年病重去世。 惠特曼的第一部诗集是《草叶集》,1855年在纽约出版时只有94项,包括12首诗作,到1882年版时,已增加到372首诗作;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真实记录这场革命战争的《鼓专用集》;林肯总统被刺后,他写下了沉痛表达美国人民对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今天的军营静悄悄》等诗篇,表示了对林肯的沉痛哀悼;在有名的《神秘的号手》一诗中,他乐观地描绘了未来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晚年的惠特曼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严重的弊端,理想化社会远未到来,曾著文予以抨击并提出改良的方案,他为民主理想的实现奋斗了一生。 惠特曼的名字,中国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在名诗《匪徒颂》中就赞扬过惠特曼为文艺革命家。 惠特曼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诗人,他创造了一种新型诗体:自由体诗。即不受格律、韵脚的限制和束缚,人思想和语言自由自在的发挥,诗作《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并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诗歌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825 全家迁至布鲁克林。父亲放弃农业,成了一个城市木工。惠特曼就学于布鲁克林公学。

另一个简介

姓名:惠特曼 出生年月:1819年-1892年 国籍:美国惠特曼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编入《草叶集》。惠特曼的创作分三个时期。南北战争前,他的诗歌主要是反对奴隶制和民族压迫,歌颂自由和民主,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描写大自然和人。这时期创作了《自己之歌》、《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等诗篇。南北战争期间,他激励人们投入反奴隶制战争,歌颂战争英雄,哀悼被刺的林肯总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桴鼓集》。战后,惠特曼的诗歌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讴歌欧洲革命运动,赞颂人类物质文明。诗作有《神秘的号手》、《通向印度之路》等。在艺术上,惠特曼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形式,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自己之歌》、《桴鼓集》、《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神秘的号手》、《通向印度之路》等。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草叶集》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个工业大国的进程,用一个新的乐观的声音歌颂一个新民族的崛起。惠特曼不为附炎宗教与现行制度而创作,也不屑于附庸上流社会品茗赏画的琐碎风雅。他歌颂的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如车夫、矿工和农人等,并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诗人。在风格上,惠特曼彻底摈弃了古板的格律,用自由体的形式抒发自由的思想。在写意上,他受当时刚发明的摄影技术的影响,除了追求写真外,一行诗句捕捉一刹即遁的时刻,静态中表现出动感。更具开创性的是,他打破了一千多年以来的宗教禁忌,石破天惊地高声讴歌“同志之爱”(Comradeshi­p),并且乐观地预言同志之爱的新时代将到来,而这种情爱将推动社会的前进。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惠特曼诗歌中所表现的理想与进取精神仍是美国以至各国同性恋者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力量源泉。然而,惠特曼的自我解放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心路。

惠特曼十一岁时辍学,以后也没有过稳定的职业,一直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生活,与码头工与车夫等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在他初期的创作中,他强烈的欲望处于压抑,心灵还处于迷茫。在《轮渡布鲁克林》里,他写道:

在登岸和离岸时,

我听到年轻人用清亮的嗓音愉快地喊出我的名字,

我站着时他们搂住我的脖颈,

我坐下时他们的身体无意识地贴着我,

在街头,在渡船上,在公共集会上,

我多少次看到这些令我钟爱的人,却无言吐露。

1848年惠特曼应邀去新奥尔良法语区做当地报纸的编辑,醉心于那里的拉丁激情,但三个月后突然离去。传说他与当地的一位贵妇人有染,差点闹出丑闻,所以不得不在事发之前匆匆离开,他那时所创作的一些表达爱慕异性的诗歌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直到后人于1925年发现这些手稿,才真相大白。为了出版便利,诗人把手稿上原有的男性称谓改成了女性,例如《我穿过闹市》的原文应该是:

以前我穿过闹市,总留意街头的摆设、建筑与风俗,

现在我穿过整座城市,只想着那天偶遇后一直令我牵肠的人。

日以继日,夜已继夜,我们时刻相守,遗忘了尘间的一切,

我眼里只有他热烈的拥抱。

一次次迷茫,一次次欢爱,一次次分离,

他紧握着我的手,不想让我走,

我看到他紧贴着我,紧闭的双唇在颤抖。

看得出诗人虽然初尝禁果,但世俗的禁忌使他难以接受和回报对方的爱,内心的恐惧使他不得不逃离快乐。

1855年,《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第一版问世,代表着诗人思想的转变。草叶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即使任人践踏,任野火燃烧,仍遍布于大地,表现出无限的生命,这不正是同性恋的写照吗?《草叶集》高歌性爱的力量,并且经常流露出对男性身体的赞美,在当时相当先锋前卫,以至于没有一位出版商敢接手,最后诗人只能自己筹资出版。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得不进行删节与改动,如通过把男性称呼改成女性来掩盖同性恋色彩。“掩盖,刻意的掩盖。有些段落不得不显得晦涩。”诗人对来访的英国同性恋运动先锋、“布鲁斯布里集团”成员爱德华·卡宾特(Edward Carpenter)说。①然而,诗人对生命的热爱是任何环境压力都掩盖不住的,而这种激情在诗集一开场就跃然而出:

我要歌唱女人,也要歌唱男人。

生活充满了激情,心跳与力量,

快乐吧,神圣的自然已经赋予我们自由,

我要歌唱现代人。

诗集中有不少作品是诗人写给自己的,所以这个“现代人”正是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蔑视现成制度与秩序,追求灵魂自主的进步趋势。

草叶手牵手,

人不分老幼!

在密西西比大河上,在大河的支流与小溪上,

船夫与技工们!粗旷的人们!

成双结对的人们!你们这些在街上行走的人们!

我要加入你们的行列直到有一天看到你们手牵着手共行。

1858年与1859之间,惠特曼与一位叫M的男士相恋。②这场恋爱使他彻底完成了自我接受。遗憾的是,M没能很好地回报惠特曼的爱情。诗人心力交瘁,几乎绝望得要自杀。“我热烈的爱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就让我把它诉注于纸上。”1860年《草叶集》再版时,诗人不顾出版商和朋友们的竭力反对,坚持收入了这期间创作的《芦笛集》(Calamus),开始大胆地歌颂同性恋。

我要让这团烈火熊熊燃起,燃遍我的身心,

我要让埋藏在烟雾下的激情迸发喷跃,

我要完全抛去遮掩,

我要预言和高歌同志与爱。

在美国芦笛长于东部的池塘,源名于河神卡拉默斯(Calamus),他因同性情人卡普斯不幸湮死而悲恸欲绝,泪洒处长出茂盛的芦笛,形状如挺起的男性性器。惠特曼以芦笛为题,其中所反映的同性恋情感已暴露无遗。

在无人踏过的草径上,

在碧水外溢的池塘边,

消遁的灵魂又展现了生命,

禁锢我心灵多年的关于享乐、利欲和循规蹈距的教条

都已消失无影。

虽然没人会首肯,但我的灵魂清楚地感到,

我歌唱的人沉浸在同志的欢爱中。

远离尘世的喧嚣,

我们的言语吐露着芬芳,

在这个无人来到的角落里我自由自在,无所顾忌。

强大的生命伴随着我,向我显示了我所追求的一切,

我决心只高歌同志情谊,

让这首歌延续到我生命的尽头,

把这份充满活力的爱延续给后人。

四十一岁第九个月的这个下午,

我为所有年轻的和曾经年轻的男人而活,

我要说出日夜陪伴着我的秘密,

我要欢庆同志的爱情。

(在无人踏过的草径上)

来吧,我要向你袒露我宽阔的胸脯,

我要冲破这片窒息与压抑;……

我要植下同志之爱,让它丰厚得如遍布美国河岸、

湖边和原野的树丛,

我要用同志之爱

使各个城市如臂膀搂住脖颈,永不分离。

有人说我想摧毁制度,

但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制度,

(我究竟与制度有多少共识?究竟与它的毁灭有多少共识?)

我要在曼哈顿,在每个城市,不管是内陆还是海边,

在田野上,在丛林中,在水平线上每一寸土地里,

不要大厦不要法规不要商贾不要任何争论,

建立起亲密的同志之爱的制度。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惠特曼由于超龄而被分配当护士。充沛的精力,强烈的个性魅力和对病员的悉心照顾使他获得了很多士兵的爱戴,连医生都说有惠特曼在场经常能象耶稣基督一般奇迹地使病人转危为安,而诗人则相信同情、友谊与爱比任何药物更能医治伤痛。“我从里到外都是神圣,被我触过和触过我的人也会变得神圣。”他也曾爱上过其中的一些士兵,甚至提出要与他们共同组建家庭,但战争结束后都各归其路了。尽管如此,诗人与许多士兵保持联系,每封信总以“亲爱的孩子与同志”开头。

这场经历使惠特曼进一步认识到同志之爱的力量与重要性,使他对同性恋的歌颂超越了个人情怀。他认为对同志之爱的承认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这种爱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诗人思想的升华体现在他所作的《展望民主》中,并为他创作《自我之歌》作好了精神铺垫。

内战结束后,惠特曼结识了一位名叫彼得·道耶尔(Peter Doyle)的十九岁的马车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充实的爱情旅程。那是1866年的一个冬夜,诗人坐上了彼得驾驶的马车。“当时车上没用其他的人,我见他只在肩上披了条毯子,冷得瑟瑟发抖,于是想过去安慰他一下。当我把手放在他的膝盖上时,我们四目相视就熟知了对方的一切。他一直坐到终点,然后又和我一起回来。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最紧密的朋友。”这是彼得在1895年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他与惠特曼的初次相见。

惠特曼与彼得在后来的几年中相守。惠特曼每天等着彼得下班,两人总是在晚上驾车出游,同出同归。有时他们在月光下漫步,一起躺卧在星辰下。彼得不识字,于是惠特曼就教他语文、算术与地理。虽然后来两人各随家人搬迁,劳燕分飞,但保持定期的会面。“彼得是个很非同一般的人。他一点不懂书本,却了解生活中的一切。他是一个时刻洋溢着活力的如神灵一般大方的劳动者。”惠特曼说。充实的爱情生活使诗人歌颂同性恋达到了极其开朗的境界,并写出后来增录于《草叶集》中的代表他创作最高峰的《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

我相信你,我的灵魂,你是我的另一半,我不会贬损你,

也决不会让别人贬损你。

我们懒懒地躺在草地上,我解开了你上衣的第一粒纽扣,

不想有言语,不想有音乐或节奏,不想有任何习俗或训导,

不想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让我沉醉在这片寂静中,沉醉在你铜管乐一般浑厚的嗓音中。

记得另一个透明的夏晨,我俩躺在一起,

你的头卧在我的胯间,轻轻地翻转,

你解开了我胸前的衬衣,你的舌头伸入了我裸露的胸脯,

触到了我的胡子,又摸到了我的双足。

我立刻感受到超越了琐碎尘世后所带来的宁静与理识,

我知道上帝之手就是我的未来,

我知道上帝之灵就是我的弟兄,

所有的男人都是我的兄弟,所有的女人都是我的姐妹,

爱是创世的依靠,

爱犹如原野上坚挺与疲软的草叶一般无穷,

爱在蚂蚁集居的洞穴里,

爱在长满青苔的篱笆上,在乱石堆里,

在毛蒌、接骨木与商陆草里。

惠特曼与彼得的情谊一直维持到诗人去世,但即时在弥留之际,惠特曼仍满怀着对生命的热爱。

虚弱缓慢的血液里烈火仍在燃烧,

对同志与爱情的信仰仍然常青。

一个世纪过去了,惠特曼的诗歌已被广泛传颂,而他向往的同志之爱的理想世界还没有到来,但诗人向世界所作的宣言永远激励着广大的同志,正如英国同性恋运动先驱即后来成为惠特曼学生的卡宾特在1872年的一封信中所言:

“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一想到那美好的未来,迷茫也虽之消失。亲爱的朋友,你的努力已经使全球男子牵手共行变得日益可能。为了这个梦想,你献出了生命,你的后人也会不惜一切赴汤蹈火,因为这场奋斗带来的精神报酬超越了任何折磨与苦痛。”

“我们虽然还很难定义强烈而宜人的同志之爱,即男人间的感情依偎,但这种情爱却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如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一个伟大的诗人,难到这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成为一个同志?我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不要把这个词条变成纯粹的同志宣言。惠特曼的最大贡献在于新诗,而其它方面以及性取向,则不是重点。(这句话是上一个词条编辑者所留下,但因为言辞有些过激、不妥,所以做了一点修改。)]

——摘自惠特曼《展望民主》

注:

①“布鲁斯布里集团”为本世纪初剑桥大学的知识分子所组织,成员多为同性恋者,包括作家EM福斯特,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历史学者列顿·斯特拉奇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等。见本刊第六期《凯恩斯探秘》。

②后人发现惠特曼的手纪里对所有相爱的人都只以名字的开头字母称呼,并在出版前把所有的男性称呼改为女性。要真实领会惠特曼的原意,阅读他的诗歌时应该把对女性的赞颂改为男性。

沃尔特·惠特曼(生于纽约长岛)是美国诗人和人文主义者。

他的代表作品是《草叶集》

《草叶集》首次出版于1855年

《草叶集》是浪漫主义诗集,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具有美国风格和风格的诗歌集,创造了一代诗歌,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美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开创美国民族诗歌新时代的世界名著,其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用“革命”来形容。

《草叶集》诗集中的诗歌就像生长在美国各地的香草,浓烈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它们是举世闻名的杰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纪元。惠特曼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节奏,以断句作为节奏的基础,节奏自由无拘,海洋肆意,体积自由,具有气势和包罗万象的能力。简单粗犷的语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自由风格,接近英语口语,具有鲜明的节奏。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对美国民主和自由的赞美,对农奴制的抨击,以及对美国美丽的河流、山脉和普通民众的热情赞美。

《草叶集》第1版在1855年问世,共收录诗歌12首,到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作者一生的主要思想。这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草叶在诗歌中经常被提及,它们象征着所有普通的事物和人。

美国作家爱默生在惠曼特创作《草叶集》受冷遇时写信给惠曼特,惠曼特因为这一封充满热情鼓励的信,大受鼓舞才得以继续创作《草叶集》。爱默生认为《草叶集》是一部在美国从未见过的具有天赋和智慧的不同寻常的作品。

《草叶集》(LEAVESOFGRASS),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诗集得名于其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惠特曼还是美国文学之父,由此可见他的诗到底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承认就是外国的诗翻译到中国来,可能在韵味上变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您仔细对照的话,你会发现其实翻译的也有一些中国的特色,这样子更方便理解。

当然了,如果说有这个能力的话,建议读英文版原著,这样子可能体会一下诗歌的原汁原味。就比如说咱们中国的唐诗,你读就有那种韵味,比如说押韵平仄什么的,但是如果被翻译成英语的话,那外国人就体会不到我们这种古人的诗词的魅力所在。相反的他们的诗歌在我们眼中也是一样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主观感情,推崇想象力,追求自由,热爱自然。

而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用草叶象征着生命力,自我,祖国,民族和自由的理想,诗歌的主题是歌颂民族自由,在这个形式上创造了自由体诗。

​细细分析这个诗集,它里面的主题有6个,第一民主政治,第二废奴主义,第三对国内和欧洲革命的支持,第四个人主义,第五歌颂自然,第六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这就是关于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 —《草叶集》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一起讨论哦!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中文书生,一个让阅读变得更轻松的江南游子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国家在法国

维克多雨果是其代表,《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同样十分重要:,《人间喜剧》包括了91部小说,最重要的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都是顶级名著)

欧也妮·葛朗台》主要写一个贪婪、吝啬的老头如何毁掉自己女儿一生幸福。老葛朗台原来是个木匠,在大革命期间,他靠着脑子灵活,善于投机钻营发了大财。他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成了百万富翁。他虽然有钱,却从不舍得花,家里过着穷酸的日子,甚至连自家的楼梯坏了也不修一修。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鱼饵,诱惑那些向女儿求婚的人自己好从中渔利。他的女儿欧也妮象只洁白的羔羊一样纯洁,她爱上了自己的堂兄弟查理,老葛朗台却将查理从家里赶走,还把欧也妮关在阁楼上惩罚她,每天只让她喝冷水,吃劣质面包,冬天也不生火。后来,老头死了。给女儿留下1800万法朗的遗产,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高老头》主要写一个退休的面粉商人高里奥的故事。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大贵族,一个成了银行家的太太,女儿出嫁时,高老头把自己的钱全分给了两个女儿做嫁妆。但女儿出嫁之后就把父亲抛弃了,连理都不理他。高老头一气之下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希望见女儿一面,可两个女儿都参加舞会去了。高老头死后,两个女儿连棺材钱也不出,甚至都不来看一眼,还是一个名叫拉斯蒂涅的穷大学生想法安葬了他。

 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郭沫若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的欲望,又受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2]

  一黑暗势力的摧毁

  惠特曼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废奴立场上,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废奴战争,为北方联军的胜利战斗呐喊。内战前的《面团人之歌》(1850)和《在朋友家里受了伤》(1850)勇敢地揭露了奴隶主和他们的代言人。在南北战争时期,诗人的诗篇是革命的号角,歌颂反对奴隶主战士的英勇行为,把林肯当做反蓄奴制的战士、民主的代表来描写(《当紫丁香在庭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内战后,诗人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和道德的堕落,鞭挞了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残酷和贪婪(《致政府》)。诗人对蓄奴制下惨遭压迫的黑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自己之歌》中,作者描写了他怎样救助一个为争取自由而受伤逃亡的黑奴,让他复元后到北方去,而且赞叹了黑人健美的身躯、圣洁的灵魂和远大的前程。在《敲吧!敲吧!鼓啊》这首诗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战争放在首位,奋勇走上前线。诗人还把目光投向世界,写下了一些声援欧洲和世界人民革命的诗篇,如《欧罗巴》、《永挂在心头的一个思想》、《向世界致敬》等。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争取自由的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女神》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对一切阻碍新生和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的极端痛恨上,并力图将他们摧毁。《风凰涅槃》对整个旧世界发出强烈的诅咒和控诉,把旧世界比作“屠场”、“囚牢”、“坟墓”;对宇宙万物发出“天问式”的质问,正是诗人对现实失望和愤慨情绪的曲折反映;在滔滔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沉睡、哀朽、死尸似的生活。郭沫若对旧中国的黑暗并非只是苍白的展示、无力的呻吟和悲观的叹息,现实的沉痛和争取解放的艰辛激发他诅咒、反抗黑暗社会的战斗豪情。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写道:“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律吕)哟!”诗人颂扬“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实际上是颂扬“五四”时期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总之,惠特曼和郭沫若都以战斗者的姿态向黑暗的现实摇旗呐喊、冲锋陷阵,《草叶集》和《女神》吹响了摧毁旧世界的战斗号角。惠特曼生活的时代特征是反蓄奴制度,而郭沫若生活的“五四”时代特征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启蒙”与“救亡”成为中国的“双重”时代主题。因此,“女神”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显然比“草叶”沉重和艰难。惠特曼作为资产阶级民主诗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他对社会缺乏具体的阶级分析。郭沫若则不然。虽然“五四”期郭沫若的文艺思想的主轴是经过改装后的泛神论思想,社会主义思想还没有在他的文艺思想里生根开花,但正如诗人所说:“十月革命对我是有影响的——虽然没有到太阳,但对太阳的热和光已经感受到了。”[3]思想上浸润着社会主义素质的郭沫若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显然比惠特曼深刻得多。

  二理想世界的蓝图

  惠特曼一生酷爱民主自由,他以民主歌手自任,憧憬正义、自由、友爱的民主国家。在《斧头之歌》中也抒发了民主的思想,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城池”:那是一个富足繁荣的地方,“没有奴隶”,市民“勤俭谨慎”,人人平等,总统、市长是人民的公仆,妇女与男子的权利相同,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人人相亲相爱。这种理想社会虽然涂抹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朦胧色彩,但充分露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北方资本原始积累和南方蓄奴制的残酷性。诗人把这种理想作为政治立场和民主信仰的艺术表述,客观上否定了现存社会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在《火路之歌》中,诗人直接呼唤为民主而斗争。诗中写道:“走啊!带着力量,/自由,大地,暴风雨,/健康,勇敢,快乐,自由,好奇;/走啊!从一切的法规中走出来!/从你们的法规中,/啊,你们这些盲目的和没有灵魂的神父哟!”

  郭沫若的《女神》不仅吹响了向旧世界进军的战斗号角,而且是热情讴歌民族和祖国新生的华丽篇章。“五四”运动的爆发,使整个中国呈现出崭新的气象。祖国新生的景象,也鼓动他自我新生的信心和勇气,燃起了他弃旧图新的强烈愿,写下了《凤凰涅槃》这不朽的时代颂歌。它既是诗人的涅槃,也是中华民族的涅槃。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它“象征祖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4]。尽管当时诗人对新社会的图景和构架还十分朦胧,但在当时却鼓舞着“五四”的时代青年,“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女神·序诗》),“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阳”(《女神之再生》)。

  总之,惠特曼和郭沫若这两个时代的歌者,在各自的思想基础之上构筑理想的大厦。惠特曼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人生的目标、社会理想都笼罩在“博爱”的光环下,他所展示的“充满着永恒的伙伴之爱”的“伟大的城池”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由于离开对社会本质的正确剖析,他的政治思想和乐观主义显得空洞。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尽管比较驳杂且以泛神论思想为主轴,但毕竟在“五四”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浪潮的冲击下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而且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感受到“太阳的光热”。因此,《女神》对新世界的理想构架虽然有些朦胧,但却因对旧世界的深刻揭露而使他理想的大厦,在破土动工时地基深厚。

  三人与劳动的颂歌

  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开始就竭力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人的力量,以反对封建教会的神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在惠特曼的《草叶集》和郭沫若的《女神》中都得到了新的发挥。

  惠特曼在《自己之歌》、《斧头之歌》等诗篇中描写了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农民、渔夫、水手、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在《职业的歌》一诗中,诗人写道:“你美国男女工人们,/有你们自己神圣的、强健的生活,/其他任何东西都应该让给这种男人和女人。”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同时,诗人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意义。在《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中,作者讴歌了开拓者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姿。

  “五四”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烛照下,“人的发现与觉醒”仿佛初生的朝阳照亮了一切、激活了一切。郭沫若的《女神》就是一组“人”的赞歌,诗人把对“人”的颂歌投射到对自我、对劳动者的咏叹上。《晨安》里,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向宇宙一切新生的景物和叛逆者道晨安,“他有如一个巨人,脚踏喜马拉雅山,身披白云,沐着晨风,俯瞰着江河海洋,长城旷野,呼唤着年轻的祖国,先驱俄罗斯,东方的各民族,呼唤着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和他的开国者,呼唤着为民族解放的诗人、战士”[5]。在《地球,我的母亲》诗中,诗人赞美“炭坑里的工人”和“田地里的农人”,把煤矿工人称为“全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把农人称为“全人类的保姆”,表现出对他们的敬慕。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颂扬了清洁工人。这种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倾慕,是追求新生、改造自我的动力,明显表现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思想。诗人如此热情地追求、赞颂个人和民族的新生,完全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诗集中虽然都对劳动人民进行了热情赞颂和着力描绘,但又不同。惠特曼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博爱”光环的迷惑,没有看到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的根本对立,他对受苦的劳动人民仅仅是同情。而郭沫若则不同,在“五四”民主思想影响下,“劳工神圣”的思想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郭沫若对劳动、劳动人民的歌颂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如果说惠特曼对人的颂扬尚有自然主义的描写成分,那么郭沫若则力求避免这些描写给作品带来的消极影响,而着力写人的“伟力”。

  四对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的肯定

  当欧洲的风车和机车在太平洋海岸奏起轰隆绝响的工业革命的交响乐时,科学与技术的理性旋风荡涤着整个美洲。惠特曼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颂扬了科学技术给美国带来的科技文明。他赞叹科学的威力:“看啊!/明察秋毫巍然高耸的科学,/如同高峰上俯视现时代,/连续发出绝对的命令。”(《常性之歌》)他称道化学家、地质学家、数学家的工作,要“为实用科学欢呼”(《自己之歌》)。

  “五四”知识分子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社会进化和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若舟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民主,就无法摆脱“奴隶之羁绊”,就没有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没有科学,就会陷人“迷信”、“无动妄作”而不能自拔[6]。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实用论、怀疑论、未知论的方法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等理性思想使他们在思维活动中力求达到思维的清晰。郭沫若在《女神》诗集中充溢着理性的精神,对科学和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在《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热烈歌颂都市物质文明。诗中写道:“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烟筒都开着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

  如果说惠特曼歌颂的是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的本身,而郭沫若则歌颂的是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的一种伟力。这正是两位诗人的最大不同,这既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地域环境、民族本性使然,也是诗人自身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潮、文艺思想和创作个性不同使然。

  五自然风光的图画

  《草叶集》中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无论是雄伟的自然现象,还是那细微的生命迹象都能激起诗人的赞颂之情。山川旷野、纤草弱枝,都显示着奇迹般的美,都是宇宙之谜的启示。诗人说:“我的脚在大地上践踏流露出一百种感情,/我尽最大的努力也不能写出使他们满意的叙述。”(《自己之歌》)惠特曼认为,大自然“不是小的主题”,“人们希望诗人表现的,不只是这些不能说话的实物所固有的优美和庄严——他们希望他揭示出沟通现实与他们灵魂的道路”(《草叶集》序言)。所以,惠特曼并不是从唯美主义出发,单纯描写大自然的美,也不像欧洲某些浪漫主义作家描写自然是为了消极遁世、迷恋过去,表现出种种神秘悲观的情绪,而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表现劳动者和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国人民蓬勃向上的活力。诗人呼唤大海:“请以多情的浪潮向我冲击,我定能以同等热爱报答你,/叱咤风云,任性而风雅的大海啊,/我也是简单而又多样,/愿和你融为一体。”

  郭沫若视自然为朋友、爱人、母亲。如果说惠特曼的自然风光诗力图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那么郭沫若的自然风光诗则力图将自我融化到自然中去,或对物倾谈,或化物为我。他的自然风光诗中,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的诗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诗人用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太阳,他请求太阳,“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金色的浮沤”。在《日出》中,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用“亚坡罗”的雄光把一切的暗云驱除净。同惠特曼一样,郭沫若的自然诗中也洋溢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折射出诗人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自由和新生的思想。在《心灯》中,诗人从金**的衰草中听到“快向光明处生长”的急切呼声,看纸鸢在空中飞翔便觉得那是在“不断地努力、飞扬、向上”。

草叶集,是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草叶集》之名得于本诗集中的一句话:“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篇正如其名,展现着美国土地之上长满的芳草,生机勃勃地进发出惑人的清香之息。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从1855年初版的12首发展到1891-1892年“临终版”的401首(见注释),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诗集得名于其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

惠特曼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他只读过五六年书,十几岁就外出谋生。他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农村教师和编辑等。惠特曼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55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记着,这本书是我从1838年至1853年间在布鲁克林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其中吸进了千百万个人和十五年的生活;那种亲密,那种热烈,那种陶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1867年的《草叶集》第4版只有8首新诗,但收入了《样鼓集》及其续集。值得注意的是1871年发表的长篇文章《民主远景》,它总结了作者的文艺观和政治主张。

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1888年出版的《十一月枝丫》,收入62首新诗和一些文章,集中的诗篇后来收入《草叶集》的第8版(1889),并成为“附诗一”。1891年费城的出版家出版惠特曼的新作《再见吧,我的幻想》,其中的诗篇成为《草叶集》的“附诗二”。《草叶集》的第9版(1892)包括“附诗一”、《七十之年》和“附诗二”《再见吧,我的幻想》。诗人去世后的遗诗《老年的回声》,作为“附诗”。见1897至1898年出版的集子,后采的全集也都收入。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9版。 书 名: 草叶集

作 者: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ISBN: 9787561348666

开本:16开

定价: 2200 元

关于惠特曼的诗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他的诗太过自由散漫,没有一定的格式,故此不能称作诗,但是又有些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散漫才表达出了诗人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

惠特曼的著名诗集《草叶集》被誉为浪漫主义诗集,而这其中很多诗歌的内容都牵扯到了许多有关性的大尺度鲜明描写,题材和思想在当时都是十分超前的。他的诗很多都是规格不一的,长短句也没有什么规律,可以说是随意组合,彻底打破了美国非常规矩的诗歌格律,也创作了“自由体”的新型诗歌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77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