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乐捐平台上的“小朋友”画廊募捐事件,因为在许多媒体人、公益人朋友圈的刷屏,更因为短短几个小时募集了1500万元款项,而引来了不少讨论。讨论自然是有赞有弹,但不管怎么褒奖或怎么质疑,双方在项目引爆原因上的观点却不会有分歧。
儿童、精智障碍特殊人群和艺术三个关键词的叠加,使得这些“小朋友”充满抽象意味的画作得以激发人们同情和审美的兴趣。在客观上,项目的广泛传播似乎在印证一种早已流传的公众印象,即精智障碍特殊人群往往很有艺术天赋,如音乐、美术等。
这种误解当然是基于浪漫化的想象。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的艺术天赋远不是公众印象中的那样,尽管他们中有一些人存在一些奇妙的禀赋,但这些天赋的发挥,是建立在科学有效的训练前提下的。
而这种传播中的陷阱,如今大量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类患者身上,这些越来越被公众所知悉的精神病症,其主要的流传方式是网络世界中的调侃、戏谑。作为最知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文森特·凡·高给中国公众的印象主要是绘画成就。此次公益项目发起机构WABC的创办人苗世明,就公开宣称要寻找“中国的凡·高”。
但问题在于,凡·高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生极度痛苦,结局也是自杀。某种程度上,他的画作和他的精神病症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在看到艺术成就时,却总是忽略他困苦的心灵。
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游泳天才的菲尔普斯,是一个多动症患者。正是因为他的莫名兴奋、精力旺盛,母亲才把他丢给游泳教练。但首先是菲尔普斯这样的案例在概率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计,其次菲尔普斯个人的精神状况并没有因为游泳而得到本质改善,社交、生活中的麻烦他并没有少遇见。此前传出他抽大麻、酒驾的丑闻,也足以证明他的精神状况并不好。
对强迫症威胁的轻描淡写和行为的调侃戏谑,几乎是一体化的。但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把强迫症列为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超过30%的强迫症患者一生伴随着这个障碍。有接近一半的强迫症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有1/4的强迫症患者曾经试过自杀。有人曾经在考试的时候,强迫检查姓名是否写错长达一个小时;有人在出门后回家检查门锁是否锁好几十次;有人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对称,不断戳弄最终导致失明。
真正的强迫症患者一点也不好玩,更不浪漫,只有痛苦。但在公众领域,强迫症被描绘成喜欢整理、收纳的人群,从日常社交中对处女座——这也是强迫症患者的同义词——的调侃,到职场招聘中对强迫症的欢迎。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所提到的现象并不是强迫症真正的症状,但他们却真实伤害了强迫症患者的内心。
抑郁症、焦虑症也不例外,抑郁产生魅力、焦虑导致动力等等,“正能量”的爱好者们总能自动忽略疾病的巨大困苦,并基于自己的需求、判断将其美化。类似公众传播中,对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画作的欣赏,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刻奇心理的推动,而非真的要做什么。将一个悲惨的故事浪漫化,这令“吃瓜群众”很满意。毕竟,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内心满足,这是栖居网络世界的核心目的。
抑郁是忧郁的延伸与发展。 在抑郁症发作时,大脑的节奏被打乱,睡觉和饮食的秩序混乱不堪,精力分散,无法对外界事物作出积极的反应,有一种好像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伴随着忧伤、担心、焦虑、惊慌、自暴自弃等反应,认识能力和记忆力严重衰退。例如有一种典型的忧郁症患者据说具有“浪漫的世界观”,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们事先设想的那样发展,这些患者的精神便很容易崩溃。
美国学者艾伦·贝克在1985年曾提出,感觉与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我们的思维和回忆总是向坏的方向发展,结果导致情绪更加阴暗。思想变坏之后,情绪又跟着变坏,从而进入一个越来越抑郁的下降螺旋。”
解决之道 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但“抑郁”在心理学专家眼里,不过是像流感一样易治的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感到压力过大,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进一步再发展下去。
研究显示,并非生活本身使你抑郁,抑郁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现在专家又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建议——换一种方式看问题。
全面地看问题。患有抑郁症的病人有一个共同点,把灾难最大化,走极端。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好与坏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专家发现抑郁的人往往对别人比对自己慷慨得多。这岂非助纣为虐?如果你是个善感抑郁的人,学会对自己更宽容一些。
我是郭家心理姐,我来回答。抑郁症患者是不是很容易忘记和老公的感情?
这个怎么说呢?抑郁症患者的确会出现记忆力的减退,思维有的时候变得比较迟钝或混乱。
整个人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有的时候情绪会比较波动,有的时候暴躁,有的时候又低落。
事实上抑郁症患者有的时候反应过激就是因为很在乎对方。
所以如果夫妻两人一其中一人是抑郁症患者,那么如果抑郁症的人和你吵架了,其实可能是因为他在乎你。
因为在乎,所以才会那么在意你说的话,你的行为举止或其他。
所以其实对于抑郁症患者,他们也不会完全忘记对方的感情,只是生病之后表现形式变了。
生病之前,她对你的惦记可能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体现。
生病之后,她对你的感情可能会以一种比较过激的方式去体现,比如吵架,发生矛盾冲突或者是闹离婚。
所以两个人在一起还是且行且珍惜吧,希望你们越来越好。
应该不会忘记老公和所有的感情,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不是一回事。老年痴呆和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有一点相似,但是有质的区别。我有一位亲人,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年轻时喜欢和自己的家里人赌气,文化程度也不高,看什么问题,都站在主观的角度来看,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正确的,别人不论说什么都是不正确的,还爱使性子,就是所谓的性格强。可惜;她自己真的不知道,这个样子的性格,其实将自己一辈子给害了。六十七八岁就得了老年痴呆症,后期非常可怜,光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情,眼前的什么事转头就忘。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工作、生活、日积月累的压力,突然在某一个节点上爆发了,人心里就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由自主的心慌,好像得了心脏病,胆小怕事,晚上失眠,饮食减少,没有食欲,怕见人、不爱到人多的地方去,心里产生频死感,有自杀的念头。但是;像你说的容易将老公忘掉或者将所有的感情忘了,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没必要去担心。
题主的意思是抑郁症相当于忘情水?我倒没有听说过这回事。若真这样也不可怕。你愿意与老公每天一次初恋吗?那是不是比记得所有以前的感情更浪漫?
抑郁症患者可能对一切漠然冷淡,那就不限于对感情的忘怀了。如果能忘记以前的感情,不管是与老公的,还是与初恋情人的,对于一个人的心理 健康 ,其实是有益的。只要心中有爱,随时重头再来又未尝不可。
《50次初恋》是美国一部喜剧**,**结尾,剧中男主角为了提醒记忆只有一天的妻子他们的已婚并恩爱的事实,每天拍一个视频,让妻子清晨醒来时观看以清楚情况。因此,妻子每天起来首先看视频,然后想起自己有一个爱心老公,一个女儿,每天如此,每天都能品尝初恋。我是很羡慕这种感觉,因为人生活积累多了,难免有矛盾不和之处,全都不记得每天都是崭新的,这是一种福气。当然需要有一位愿意凑戏的好老公。
抑郁症为什么会忘记往事?是因为他们的脑子进水了。是的,脑子由各种不实的想法、遗憾、害怕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占据,现实的东西无法进入。对于身心 健康 的人,往事不用再提,但是会储存在第八识中,调放自如。抑郁症患者想要恢复 健康 ,必须将脑子里的不必要的水放掉,让脑子简单清晰,并且不用太过在意过去未来,才有可能将以往事物包括 情感 保存住。
总之,根据“吸引力法则”,你越是担心失去,就越有可能失去。只有不担心它,相信他会永存下来,它才会妥妥滴在那儿。
其实抑郁症患者们记得一切。尽管抑郁症会影响记忆力,但是再怎么影响也不可能忘记全部。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有发病期和平静期两个阶段。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当然记得所有的感情,也会与他人进行 情感 上的交流。只是到了发病期,他们的内心受到抑郁情绪的支配。人的心灵是复杂的,人的想法改变感觉也就变了。
到了发病期之后,他们会突然觉得生活是一件好麻烦的事情,什么感情也不想要了,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这时候他们又怎么会有着感情呢? 他们不是忘记了,而是无感了。
他们仿佛突然变得极其冷漠,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不顾过去情谊。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愿望,而是抑郁症发作了。 这时候更应该包容和理解,陪在他们身边,让他们依然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当然,作为伴侣来说这时候一方有着 情感 需要,另一方却无感,肯定是会出现矛盾与冲突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伴侣发病期的冷漠表现。建议还是尽快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抑郁症不是老年痴呆症!
他们不会发生完全忘记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问题!
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从而导致情绪持续低落,影响到身心 健康 。
当一个抑郁症患者企图通过忘记某个人或某件事来达到自己对这个人或这件事对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的的摆脱时,抑郁症患者会发生选择性障碍认知。
他们发现他们在逃避现实中的伤害的最有力武器就是遗忘时,他们会在潜意识里选择回避、遗忘、逃离问题的场景。
但是,之所以他们会抑郁成疾,是因为噩梦会如影随形般纠缠着他们,欲盖弥彰!
越是想逃离越是被束缚!
因此,抑郁症患者应该清晰认知,导致自己抑郁爆发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就能彻底摧毁自己。
树立信心,同时也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包容!
抑郁症是负面情绪支配,对于负面的事记得很清楚。正面的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不容易出来。
抑郁症患者不会忘记自己老公的,抑郁症主要以情绪为主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症状的。
抑郁有各种各样的诊断的结果也不同,记忆也不哪么差,但自卑的思想有时很严重,我的认为是这样的,
容易忘记人或事应该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表现,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是特别敏感,易冲动,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不想见人,容易出现幻觉,严重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很痛苦的!所以需要家人的关爱与陪伴,以及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
抑郁症不是健忘症,不会忘记过往事。抑郁症是自己内心的纠结,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严重的想自杀。
在探究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前,需要明确什么是抑郁症。
首先,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情绪的消沉可逐渐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有自杀的企图,甚至发生木僵,有明显的焦虑,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其次,为什么抑郁者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真正的抑郁者的确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假性抑郁者确实也逐渐泛滥起来。 总览
假性抑郁如下:
一、过度怀疑抑郁病症
很多人清楚抑郁症这种疾病的大致发病状态,但是有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出于对抑郁症的恐惧经常自己吓唬自己,典型的就是,有些人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悲观消极就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有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很可能只是正常的抑郁情绪波动而已,并非上升到了病理性质。二、网络曝光显著增多
互联网形态下人们对抑郁症讨论增多的一种直观感觉,里面还包含了大量负面情绪的宣泄者的假抑郁状态,例如抑郁症超话的这种(如下图),只是负面情绪的表现,并非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显著增多的趋势,只是声称自己抑郁的群体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曝光显著增多了而已。
三、将心理问题“浪漫化”
心理问题的“浪漫化”,即指人们认为有心理问题是迷人又炫酷的体验。在心理学进入流行文化之后,各类心理疾病与先锋艺术、文艺创作紧密结合,成为了审美的一部分。
而媒体对于名流、艺术家患精神疾病的报导,也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是精神疾病让这些人出类拔萃,能够书写、描绘或演绎出不一样的作品。很多朋友都跟我说过,他们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基本来自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颇具科幻主义色彩的畅销书。也有很多人,都曾被自闭症儿童的天才画作所感动,认为自闭症儿童内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当然看不到自闭症中2/3的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发展迟滞。心理问题背后严肃的、代表苦痛的意义被遮掩,且被蒙上想象中美丽的外衣。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天才”或是独树一帜的标志。人们通过给自己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表达着自身对于独特性的需要。
四、我也有”心理疾病”
在追求独特性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认同感。
人类学家认为,人们会选择用其所处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当媒体或专家们将某一心理疾病的症状引入公众视野(包括我们所做的心理科普),人们便会选择这些症状进行自我表达。
Ethan Watters在《像我们一样疯狂》关于厌食症的章节中写道: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去诊所求助的厌食症患者大部分已经听说过这一疾病,知道它的症状与常见病因。他们本身对此心理疾病有符合其典型症状的期待,甚至抱着“尝试看看”的心态去表现出这些症状。换句话说,人们通过“患厌食症”这件事,来彼此竞争或抱团,寻求在群体中得到认同,“患抑郁症”也是同理。
真正抑郁:
一、贫穷导致抑郁
穷人是抑郁症最大群体。任何阶层成员都可能得抑郁症,贫困阶层更甚。研究已经证明,贫困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愈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贫困和抑郁,是一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另一个旁证是: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3倍。
在美国,很多穷人亦受抑郁症之苦。一项调查表明,美国85% - 95%的严重心理疾病患者是失业者。贫困群体的抑郁症识别率低,这对他们的治疗来说雪上加霜,因此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越来越多。
二、遗传基因导致抑郁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中,还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这说明这个家族遗传倾向明显。上海精神科医生颜文伟认为,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5% - 10%的人有这种遗传基因,容易得抑郁症。
三、多方面综合因素
→性格
不同的人有各式各样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个人认为:以上性格易于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而情绪是从心理通往生理的桥梁,长此以往,紧张的情绪就破坏了大脑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抑郁症的种子由此埋下。心理学认为,自责、自罪最容易破坏人的心理结构,它构成一种内在惩罚机制,对自身进行谴责和制裁。抑郁症患者的压抑、自卑、自我评价降低、活力下降,多来源于此。
→环境
环境压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它们应该是以情绪为桥梁,殊途同归,作用于神经递质。不过,仅仅单方面的压力不足以导致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多半能够自省和克制,乃至自我牺牲。如果压力只来自一方,他们还能通过委曲求全来化解;但是,如果多个不同方向的压力蜂拥而至,并且这些压力彼此交错排斥,即使委曲亦不能求全,抑郁症就会在这时登堂入室。
→意外
创伤性突发事件比如失学、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炒股失败,等等。不过,突发事件只是刺激因素,不是真正的病因。抑郁症植根于你的人性深处,即使没有这个创伤事件,也还会有别的事件,差别只在于爆发的时机不同。毕竟,没有人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意外的刺激是多数情况的一大诱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