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论诗”
安晓红
《老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著名诗作。《老虎》鲜活的诗歌意象、独特的铿锵节奏为读者所喜爱,“老虎”如谜的象征意义为文学批评者所关注。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写法国大革命的, 因为该诗出版于法国大革命之后不久,加上诗中充满了诸如“火”“铁锤”“锁链”“熔炉”和“矛”等和革命有关的意象。如果以传统批评中阶级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老虎理所当然被当作强大革命力量的象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歌颂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该诗确实对造虎者表示了敬畏:“什么样不朽的手和神眼/能够构建成你那么可怕的对称[1]?” 事实上,该诗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试图以新批评与原形批评更深刻地解读这首诗,会发现布莱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关于诗歌创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
一、《老虎》吻合“老虎”形象
布莱克集铜板雕刻与诗歌创作为一身,在他为《老虎》做的版画摹本中,标题“老虎”占了画面的九分之一,其中每个字体是诗中字体的五倍,标题的底部又是老虎的画像,从而一个来势凶猛、令人生畏的老虎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而标题“老虎”一词的拼写却用得是旧体拼写的“Tyger” 而不是“Tiger”。布莱克在当时两种拼写都可接受的情况下有意选择了前者,暗示诗中的老虎不仅是具体的实物,更是一个极具 “独特性和神秘性”[2](106)的形象,是一个象征。紧随陌生、可怕的老虎形象的就是诗歌第一行对称的、抒发强烈感情的两个“Tyger!Tyger!”。这样,标题、画与诗共同勾勒出了“可怕对称”的“老虎”形象。“可怕的对称”这个描述老虎外形的关键词在他第一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均出现了,它成为揭开诗歌《老虎》象征意义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很明显,“可怕的对称”是一对矛盾修饰语。“对称”一词是一个与视觉艺术相关连的词汇,指老虎的体形与花纹含有一种比例恰当的平衡美与形式美。而“可怕”一词则意在强调老虎均衡的美令人生畏,“老虎”的意象“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的恐怖”[2](106)。总之,“可怕的对称”成为“老虎”形象的本质特征。
“老虎” 意象首先与《老虎》诗形一致。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第一诗节中存在于想像中的、神秘的“Tyger!”“Tyger!”意象在最后一个诗节演变成了诗人的现实作品“Tiger”“Tiger”,暗示创作过程已经完成。另外,第一诗节的“能”(could)与最后一个诗节的“敢”(dare)对称的出现在了诗歌的开始与结尾,意在点明创造者要坚忍、勇敢地完成创作,这两种对立的状态与风格必需遥相呼应。至此,这一在意义与形式两个层面上的环行结构标志着《老虎》诗形上的“对称”。
其次,在《老虎》这个“对称”的诗形包裹下的是弥漫在《老虎》中间四个诗节的“可怕”的诗境。承接了第一诗节对“老虎”的揣度和玄想:“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诗歌的第二诗节继续讨论第一诗节的疑问,“从何处取得你眼中之火?/ 凭什么敢攫取这火光?”,但进一步加深了与令人敬畏的老虎相对应的“火”的视觉意象。关于火这个原形意象,威尔赖特在《原形性的象征》一文中指出火的“非理性的突发性和蔓延性”[3],即火具有巨大的毁灭性。在极具可怕的火光中,在第三诗节创造者开始以巨臂“扭动老虎心脏的筋健”。“扭动”(twist)一词暗含“暴力”,在动作上回应第二诗节可怕的火,为第三诗节末出现的令人畏惧的“威猛的手脚”打下伏笔。“威猛”(dread)一词在英语中有“令人敬畏的”和“可怕的”双重意义。威猛”(dread)在第四诗节中已完全演变成了“可怕”:“可怕的握力”直至“死一般的恐怖”。在第五诗节中,创造者却对自己恐怖的作品报以微笑,创造者不但没有被极具致命威力的被造所吓倒,反而呈现满足的微笑,表明老虎的创造者比老虎更令人敬畏,“可怕”的诗境被推向了高潮。
同时,他的微笑因为他在创造象征邪恶和毁灭的老虎的同时也创造了象征善良温顺的绵羊,使这个世界在“可怕的对称”拥有了永久的原动力。就象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指出的那样:“没有对比的事物就没有前进。吸引与排斥、理性与活力、爱与恨,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4]。”《老虎》的主题,“可怕的对称”从而也被点化。
我们解读出了《老虎》诗形、诗境与诗歌主题均与“老虎”“可怕对称”的形象吻合。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老虎》与诗歌创作有关。
二、“老虎”的形象蕴涵诗学主张
在得出 “老虎”形象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之后,我们慢慢走进“老虎”的创造过程,试图进一步细致解读其中蕴涵的诗学主张。首先,破解《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在第一诗节“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这一全诗的中心句中寻找突破点。“immorta”一词既表达了对“老虎”本质的追问,也有对老虎创造者不朽性的沉思。同时,我们知道“老虎”在诗画中的形象都出自布莱克的的“手”与“眼”,那作为雕刻家与诗人的他是不是这个“不朽者”呢?接着看下一行的“frame”,它有“定型”(shape)与“构想”(conceive)两个内涵意义。如果把前后两行连贯起来,也就是说“老虎”的画像经神手造就(shape),诗歌《老虎》由天眼灵视(conceive),而把诗画统一在一起的独创者恰恰非布莱克莫属。第二诗节继续了对创造者特征的探究:“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英文词“aspire”暗含热切盼望、勇于追求难以实现的伟大抱负。具有这种特质的创造者不应是上帝,因为在基督教中的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谓是否勇于追求高不可及的事物。而这一“敢于奋力拼搏”的精神不恰恰是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者形象的最好概括吗!诗歌《老虎》对于“老虎”创造者的追问一直持续到第五诗节:“是制造羔羊的人制造的你吗?”在这里,羔羊除了使人想到上帝之子外,也使人联想到诗人的《天真之歌》,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指当时的读者[5](43)。在19世纪,诗人一般将读者也认为羔羊面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宗教活动。依此推理,“你”则可以理解为收在《经验之歌》里的《老虎》这首诗了。另外,整首诗中的“他”(he)都是小写的,“他”指的不是上帝,而是象上帝的诗人布莱克。对于《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的确认明晰布莱克对于诗人的界定:诗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但他确是象上帝一样的不朽者。
而诗人布莱克为什么能有象上帝一样的“神手或天眼”(immortal hand or eye)呢?“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布莱克在《书信集》中写到:“在沙粒中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都天堂,在栎树里看到天使大军在欢唱[6](1576)。”对于别人狭窄的肉眼所看到的东西,布莱克的视野却可以无限地伸延,“把其灵光和尖锐抛向万物,它穿透隐藏的事物,搜寻复杂的本质,不需要其他任何借以观看的光亮,只是凭借它自身的灵光”[7](55)这就是“布莱克由想像力左右的灵视世界”[7](56)。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的布莱克,视想像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把想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没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为一体》中,布莱克宣称“把诗的或创造的能力与预言的力量等同视之” [6](1576),而这种包罗万象、洞察一切的力量就是布莱克所谓的想像力。这里,“想像与布莱克宗教中的上帝合二为一”[7](54)。基于这样的诗歌理念,布莱克在《老虎》第三、四、五诗节才有了《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万物的创作灵感。插上想像的翅膀,诗人布莱克具有了神性,具有了象造物主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力。“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神工,/把你的心脏拧制成功”。在在第三诗节创造者擒住被造后,第四诗节创造者又把自己想像成了一个“铁匠”:“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 什么样的熔炉把你的脑子烧炼?这里的“心脏”(heart)与“脑筋”(brain)象征了想像力发挥时感知与理智的并存与对立,他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天真”与“经验”两种哲学信条的并存与对立。至此,布莱克完成了“老虎”的创造、《老虎》的创作过程,把浪漫主义诗歌理念蕴涵在了“老虎”的形象中。
三、布莱克“以诗论诗”
布莱克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所张扬的典雅、适度、理性的诗歌创作标准是布莱克所不齿的。他认为这“无疑于对白痴讲很清晰的东西”。他抛开理性,视灵感与想像为“永恒的安身之处”。《老虎》中的“老虎”如谜般的丰富象征意义使这首18世纪的诗歌酷似20世纪的意象派诗歌,就凭这一点就充分表明了布莱克与充满警言格句的新古典主义的彻底决裂。同时在艺术上他更是大胆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清规戒律。《老虎》从头到尾使用的四音部抑扬格或扬抑格双行体取代了新古典主义所规定的五音部抑扬格英雄双行体。不仅如此,绝大部分诗行的四音部还不完整,以额外的一个重读音节结尾,这在新古典主义看来是明显不符合规范的。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另外,新古典主义追求和谐、对称、富有美感的价值观念,而布莱克似乎更钟情于一种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一种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虎》中跃然纸上的是一个令人望然生畏的老虎形象。在伯克(Edmund Burk)的《对崇高与美的哲学思想探源》一文中认为:“未经驯服的力量是崇高的,因为它从阴郁的森林中来,从充满吼声的荒野中以狮子、老虎、豹或犀牛的形式向我们走来[8]。”
“以诗论诗”并不为布莱克所独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以诗论诗”的现象[5](43),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视而不见。因为它作为一个隐含的主题并不象诗人们所关注的自然、民主和自由等问题那么明显,又不是任何一个诗人永恒关注的话题,所以恐怕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它。比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尔津治的《抑郁颂》,雪莱的《西风颂》和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都堪称诗人们诗学理论的载体。
本文只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为例,解读其中的“以诗论诗”的现象。当然,诗歌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固定和有限的释义,本文所作的解读只是许许多多解读中的一种罢了。
参考文献
[1] 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 张炽恒,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45
[2] 唐梅秀布莱克的二元对立运思方式与反传统意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5):106
[3] 叶舒宪神话与原形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7
[4] 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0
[5]] 杜维平以诗论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解读[J]外国文学,2003,(4):43
[6] GEBentley Wiliam Blake’s Writings[M] London: Picking &Chattto,1978:1576
[7] 袁宪军布莱克的灵视世界[J]国外文学,1998,(1):55,56,54
[8] Maurice Cranston The Romantic Movement[M]Liphoo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49
网上找到的,可以上一些阅读网或找教案看详细的。
雪莱、拜伦、济慈、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
1、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2、约翰·济慈,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1815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1817年开始写作。1818年到1820年,先后完成《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享年25岁。济慈与雪莱、拜伦齐名,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3、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拜伦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4、威廉·布莱克:英国诗人、画家、雕版师,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诗歌,生前大多籍籍无名,多年以后才得到广泛传诵。他在1789年自创了一套印刷技术,尝试把诗歌与绘画融合,并完成多篇杰作,包括《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耶路撒冷》和《天真与经验之歌》等。
5、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魁首,生于律师之家,幼丧父母,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诗,曾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抒情歌谣集》。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名篇主要有《我们是七个》《水仙》《致杜鹃》等。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
“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历史的书卷可以承载岁月沧桑的巨变。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的发展足迹,会有无数的文明在道路两旁绽开;当宇宙的尘埃在这些文明上落定,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即将烽成。如果这样,那有限与无限的概念是否可以交换,或许就根本无所谓有限无限的概念了。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是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凝结起来就是一个广袤且博大的物种之起源的理由了。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这却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把一刹那收藏”。
扩展资料:
天真的预言全文:
Auguries of innocence,天真的预言
Tosee the world in agrain of sand,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
Andaheaveninawildflower,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
Hold infinityinthepalmofyour hand,掌中握无限
Andeternityin anhour,霎那成永恒
Atruth that's toldwithbadintent,当真理被恶意利用时
Beatsall theliesyoucaninvent,比一切臆造的谎言狰狞
Itisrightitshould beso ,现实本来就这样
Man was made forjoyand woe,人生来就要面对快乐和悲惨
Andwhen this werightlyknown,只要能明了这一点
Throughtheworldwe safely go,我们就不会再受伤害
Joy andwoe arewovenfine,将快乐和忧伤编织
Aclothingforthesouldivine,披在我神圣的心上
The poorman'sfarthingisworthmore,穷人手里的一个铜板
Than allthegold onAfric'sshore,抵得上非洲海岸的所有黄金
One mitewrungfromlabour's hands,从劳动者手里砸取的一丁点钱
Shall buyandsellthemiser'slands,能买的下守财奴的所有土地
Or, ifprotectedfromonhigh,如果得到上帝的庇护
Does that wholenationsellandbuy,甚至可以买卖国土的全部
He whomockstheinfant'sfaith,谁曾嘲笑纯真的信念
Shall be mocksed in ageanddeath,他将被岁月和死亡讥讽
He whoshallteachthechildto doubt,谁要动摇纯真的信念
The rotting graveshallne'er getout,他将永远被埋葬在陈腐的墓穴中
Hewhorespects theinfant's faith,谁能尊重纯真的信念
Triumph's over Hell and death,他将战胜地狱和死亡
Hewhodoubts from whathesees,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Willne'erbelieve, do whatyouplease,将永远不懂得去信任,请随心而行
Ifthe Sun&Moon should doubt,如果太阳和月亮心存猜疑
They'd immediately goout,它们将会转瞬消失
Tobein apassionyougoodmaydo,被激情围绕就能拥有美好
Butnogoodif apassionisinyou,情欲攻心则会迷失自我
Every nightand everymorn,每一个夜晚,每一个清晨
Sometomiseryareborn,有人生来就为不幸伤神
Everymornandeverynight,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
Some are borntosweetdelight,有人生来就被幸福拥抱
Some areborn tosweetdelight,有人生来就被幸福拥抱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Night,有人生来就被长夜围绕
Weareledtobelievealie,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Whenwesee not through theEye,我们就会相信谎言
Which was bornina night toperishina night,谎言在黑夜里生灭
When the soulsleptinbeamsof Light,灵魂在光芒中休眠
God appears&Godislight,对挣扎在黑暗中的人
Tothose poorsouls whodwellin night,上帝散发出光明
But does ahuman form diaplay,对生活在白昼的人
Tothosewho dwellin realms ofday,上帝幻化为人性
-天真的预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下联是:
一唱一盈泪,一吟一缕悲,一榻一身卧,一世寻一梦。
一沙一尘埃,一粒一倾诉,一殇一次怨,一世只一回。
一眼一惊艳 ,一步一沉沦, 一念一场空 ,一世等一人。
一月染一梦 ,一梦铸一爱 ,一爱满一生 ,一生唯一人。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世一梦里。
一生如一梦,一念一场痴,一心仅一愿,一世一双人。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是改编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而布莱克是在研读了《华严经》后有感而作的诗很有名。 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美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与牛汉的《华南虎》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区别:
前者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赞颂;后者赞叹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表现出作者对老虎的敬佩。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原为"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又名"牛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他创作的《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半棵树》等诗广为传诵,曾出版《牛汉诗文集》等。
《〔英国〕布莱克·咏春》经典诗文赏析
哦,披着露湿的卷发,你探首
露出早晨的明窗,往下凝视,
把你天使的目光投向我们吧,
这西方的岛屿在欢呼你,春天!
山峰正相互传告你的来临,
河谷在聆听;我们渴盼的眼睛
都仰望你明媚的天幕:出来呀,
让你的步履踏上我们的土地!
走过东方的山峦,让我们的风
吻你的香衣;让我们尝到
你的晨昏的呼吸; 把你的珠玉
铺撒在这苦恋着你的土地。
哦, 用你的柔指把她装扮起来;
轻轻吻着她的胸脯, 把金冠
戴上她软垂的头, 因为啊,
她处女的发辫已为你而束起!
(查良铮译)
题材的因袭, 贵在创新。 古今中外, 咏春的诗何其之多, 但在大多数诗人笔下, 旖旎的春光总是与叹红英易落, 感韶光易逝的伤春惜春之情交织在一起, 给春景蒙上了一层凄迷惆怅的阴影。 布莱克的这首咏春诗一反常情, 它用热情奔放的笔调, 斑烂绚丽的色彩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生机勃勃景象以及自然界万物生灵翘首盼春的欢悦与 。
全诗共分四节,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春天, 渲染了春意。
严冬方尽, 春宛如披着晨露的卷发少女向人间窥视。这起句的拟人化手法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因为春和少女都是青春和美的向征。 “探首”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一位活泼可爱的春姑娘的形象便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了。 而“凝视”二字又将春写得深情专注, 充满对人间的爱。 春终于破冬而来, 于是, 诗人向春发出热情的呼唤: 愿春将她的烂漫春光投向人间大地。这苦雨多雾、 冬日漫漫的英伦三岛在热切地欢呼春之来临。
第二节, 诗人用生动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自然界盼春迎春的欢腾景象。 山峰在传告春的来临, 河谷在聆听春之脚步, 世人在仰望明媚的天空, 万物在企盼春天降临大地。这几行诗实在是把自然界写活了, 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诗人用 “传告”、 “聆听” 、 “仰望”、 “踏上”这组动词使画面一下飞动起来, 使读者感到了生命的萌动, 万物的复苏, 听到了春之喧哗, 领受到了春之欢乐。 它既有视象, 又有听感, 是一幅山、 水、 人的春景图;春之声, 春之色——音响与画面融为一体, 互相映衬, 撩拨着读者的心弦。
第三节中, 诗人乘兴用行云流水般的诗句继续热情歌唱,进一步展示春之美好和抒写内心的 。他用“香衣”、 “呼吸”和“珠玉”来渲染浓烈的春意,用“吻”、“尝”和“苦恋”来表达人间大地盼春的焦渴之情和无限的喜悦。
诗人写到这里,似乎已是笔酣墨畅,尽情地倾泻了内心的 ,但他仍觉意犹未尽。在最后一节中,他又用浪漫的笔调,把大地人格化为处女。春临之前,英国漫长的冬日已把大地变成了无以垦植的蛮荒之地。地上铺着厚厚的积雪,银装素裹,一片冰清玉洁。这种原始与纯洁不正是处女的特征么如今春回大地,冰雪消溶,大地的酥胸经春风一阵轻吻,便萌发出了生命的芳芽——“她处女的发辫”已为春而束起。她渴望春风春光为她戴上“金冠”——让她焕发生机,开出绚烂的花朵。
“返归自然,返归人的心灵”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布莱克是一位对自然有着独特感受的浪漫派诗人。他热爱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的精神的象征。这种讴歌自然,赞美欢乐的思想是与当时社会提倡的“理性”约束,教会强加于人们的禁欲观点背道而驰的,这使布莱克成了十八世纪浪漫派的先驱。
基调明朗,热情奔放,充满欢乐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于运用形象。大量的比喻和奇丽的想象使这首诗神韵飞动,充满活力。它不是静物写生而是动态描写。自然界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是活泼跳跃,生气勃勃的,是生命的象征。
这首四行体抒情曲层次分明,诗的内在感情随着诗节层层递增。这诗有音乐、有色彩、有亮度,充满欢悦、 和美,体现出诗人热爱人间风物的入世精神。
(刘崇丽)
"The Tyger"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94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也是他的诗集《Songs of Experience》(经验之歌)中的一部分。以下是"The Tyger"的作品分析:
该诗的主题是关于天性和创造的探究。布莱克通过对老虎这一强大而神秘的动物的描写,暗示了生命中的奇妙和神秘之处。诗歌中的老虎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创造物,同时也是恐怖和破坏的象征。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规则是ABAB格式的四行诗,每行有6个音节。通过这种规则的运用,布莱克让诗歌在听起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更好地呈现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布莱克在诗歌中使用了许多隐喻和象征手法,如老虎代表着自然中的力量和神秘之处,锤子和铁砧代表着创造和形成的过程。这些象征和隐喻通过精细的运用,更好地传达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总的来说,"The Tyger"是一首富有哲学意义的诗歌,探讨了人类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布莱克独特的艺术手法,诗歌传达出了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于创造之神的探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