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影响

康德哲学的影响,第1张

康德对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过人们更多地关注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他 的认识论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而上学情怀,我想更进一步突显其哲学中的这一方面。简言之,就康德面临的哲学问题而论,一方面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困境,理性的有限性问题“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卢梭以标新立异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与文明、进步之间的矛盾,促使启蒙主义开始了自我反思。与此同时,作为哲学核心部门的形而上学面对休谟的怀疑论和法国唯物主义的攻击而名存实亡。对康德来说,所有这些问题亦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 康德之所以把问题集中在自由问题上,是因为在他看来自由才是促使形而上学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就此而论,康德所面临的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也是我们称之为“终极关怀”的问题。康德曾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三个问题 1、我能认识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可以期望什么 后来又加上一个问题 人是什么 康德回答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而他回答这些问题的思路则是 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 这里的“信仰”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宗教信仰,理解为道德信念可能更合适 。这一思路揭示了康德哲学与启蒙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颠倒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划分了理性的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以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方式,突出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从而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从理论理性的认识领域转移到实践理性的道德领域,以道德实现自由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自由境界的终极关怀。 康德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因为康德的时代面临着价值虚无主义的威胁。 近代哲学是在经院哲学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经院哲学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结果不仅证明不了信仰,也动摇了人们对理性的信任。此后的文艺复兴对经院哲学烦琐的理性推理深恶痛绝,加之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动,全面走向了感性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主要是文学家、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鼓舞下,逐渐恢复了对理性的信心,而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地担负起了鼓吹理性,提倡科学,推进知识,教化大众的历史使命。于是,哲学与科学联手,逐渐以理性取代上帝的权威,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启蒙运动。笛卡尔 包括前批判时期的康德 曾经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够创造世界。理性与科学被神话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近代哲学主要把理性理解为认识能力,科学作为其成果亦是其力量的证明,因而所谓理性即是科学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工具理性”。虽然真正意识到理性主义的局限要等到19世纪下半叶,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熄灭了理性头上的神圣光环,但是康德已经敏锐地预见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科学理性的发扬不能证明人的价值和尊严,它证明的是人的有限性;不能证明人的自由,证明的是必然。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作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度的,无论信仰还是道德,皆非科学理性所能企及。因此,理性无论如何不能承担上帝的职能。当上帝被迫逊位而理性却不能登基坐殿的时候,人们面临的就是虚无主义的威胁。而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是 突出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 科学理性 的优先地位。 按照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受到两种法则的影响。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受制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没有自由。作为有理性者,他虽不必然但却应该遵守理性法则而行动,在此领域他出于自身的内在必然性而行动,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是自由的。这就意味着,人居于两个世界“之间”:他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不完全是自然存在;他是有理性的,但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成员。由此可见,康德继承了启蒙主义的精神,仍然高扬理性的大旗,不过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人的理性,而是纯粹理性,而且始终视之为理想而不是现实。因为人终其一生都受制于自然法则而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法则行动,而且理性法则表现为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这就引出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 自然与自由,它们源于有限的人类理性的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是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此,康德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方式通过宗教信仰超越自然,或者通过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以理性的认识能力超越经验,而是通过伦理学来超越人的有限性。他经历着信仰的衰落,亦预见到了科学对价值的威胁,从而把道德确定为实现自由的方向,以期重新塑造终极关怀的理想。 对康德来说,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扩展到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其后果十分严重,那将使一些对我们来说性命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面临毁灭的危险。尼采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威胁 我们通过科学杀死了上帝。与康德不同的是,尼采不是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而是干脆以绝对的虚无主义对抗虚无主义,让人自己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显然,康德与尼采对问题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回答。那么,我们究竟选择康德还是选择尼采 换句话说,在尼采之后,康德哲学的意义何在? 20世纪西方哲学以反主体性著称,康德哲学和尼采哲学却都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他们之所以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康德是因为他对理性的审慎态度,在尼采则是因为他对理性主义的猛烈批判。假如我们可以借助尼采用铁锤思考的方式破坏一个旧世界,但却难以由此而建设一个新世界,或许可以通过康德来“中和”尼采。换言之,我们也许无法使已经死了的上帝“复活”,但是当我们不能以超人的态度超越虚无主义的时候,康德的道德理想主义仍然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1、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文艺理论发展变化的关系。理论是实践(包括创作和批评实线)的总结和期 望,一个时期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基本是对应的,不了解文学实践活动,就不可能透彻了解这个时期的文艺理论的 特点和本质。因此学习研究西方文论史,要和学习研究西方文学艺术史结合起来,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文论史上经常提 到的诸如《俄底蒲斯王》、《哈姆雷特》等作品,或者对某种文论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比如《尤利西斯》、《荒原》、 《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非常熟悉,不然就很难对西方文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2、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西方文论发展的影响 西方社会生活的演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发 展的状态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 的核心和灵魂,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更要求理论为政治服务,文学艺术理论自然也不例外。罗马古典主义和法国 新古典主义与奴隶主专制和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有着明显的联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和启蒙主义文艺理论则反 映了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理想。在阶级斗争比较缓和的时代,政治对文艺理论的影响往往并 不直接,各种理论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但并非没有阶级的政治倾向。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要改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这是因为在跨国资本主义压抑下的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使然,而这种理论后来被一 些人抛弃,又与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的失败有关。政治对西方文论发展的影响时隐时现,对文艺理论的各组成部分制 约程度也不一样,我们虽不必强索每一种理论的政治背景,但注意这个问题会有助于我们对一些重要理论的理解。 3、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潮对西方文论发展的影响 哲学是理论之王,一切理论都会受到哲学的影响,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明显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这里有两点 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抓住影响文艺理论发生根本转折的哲学美学思想.比如康德哲学美学就对浪漫主义和现代文艺理 论发生过重大影响,抓住康德哲学美学这一关键就能较好地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文艺理论。又比如德里达哲学思想与 后现代主义文论有十分重要的联系,抓住被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就能比较容易把握后现代主义文论的某些特征。二是 抓住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哲学这两条线索。艺术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相联系的。如何看待人,决定着对艺术本质的认 识,露响整个文艺理论的建构。从亚里斯多德、朗加纳斯到尼采和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变化,导致了他们对 艺术本质认识的变化。同样,文艺理论也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到现代批评,把文艺理论科学化是很多人 的理想,因此每一时代的科学思潮也都可能影响文艺理论,如生理病理学、遗传学,影响了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形 成,结构主义批评是结构主义科学思潮的组成部分,就是明显的例证。 4、注意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影响到西方全部精神 生活领域,自然也要影响文艺理论。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就是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中世纪之后虽然基督教失去了它 决定一切的地位,但路德宗教革新之后,基督教又以新的方式影响着文学。它不再过分注重宗教仪式,而是强调“心 灵直接向着上帝”,再加之宗教的形象和象征手法与文学艺术有相通之处,因此它对文学艺术及文艺理论仍然有不可 忽视的影响。在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世界和人的时候.基督教对人和世界曲解释仍然是许多文艺理论家思考文艺和人生 的出发点,这从史达尔夫人、夏多勃里昂、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中,以至于现代主义的某些文论家 的文论中部可以感受到。 5、注意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对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体的艺术。早在古希腊、罗 马时期,语言修辞学的研究就是文艺理论家的重要课题。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提出语言的字而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问 题,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四义”说,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而到了近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 建立对文艺理论的影响就更大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是以他们的语言学研究为基础的,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结构主义 文艺理论提供了思想源头,而后现代主义的造反理论,也和德里达的解构语言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有的西方 理论家指出的那样,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是借助语言符号学理论发展起来的,研究和学习西方文论史,特别是研究和 学习20世纪西方文论,必须注意把握语言符号学对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这一条重要线索。 6、西方对文艺内部构成要素认识上的变化西方文论发展的影响 文学艺术理论是在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受政治、哲学、宗教等条件的影响而发展的。由于上述条件的不同, 文艺理论关注的重点是有变化的。虽然每个时期的文艺理论几乎都涉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作品内部组织构造关系、读者和作品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但每个时期研究重点又有所侧重,每个时期都以它侧重研究 的问题的结论来解释其他方面的理论。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是文艺的社会作用问题,近代文论研究的重点是 文学艺术与作家背景关系问题,现代文论主要研究的是作品形式论,而后现代文论则转移到读者阅读理论的研究。 最后,西方文论自身范畴的演变。注意到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有助于我们对其发展作宏观把握。同时我们还应 该注意从微观上把握一些重要范畴的提出和其内涵的演变,每一形成体系的理论都有自己的核心范畴,没有“意图迷 误”与“感受迷误”两个范畴的提出,新批评理论就不可能支撑起来。而有的范畴的名字虽然没变,但不同的文论赋 予它的内涵并不一样.比如“形式”这一范畴,自古希腊到新历史主义都使用,但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这种变 化正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具体表现。把握重要范畴的演变和相互联系这一条线索,也是学习和研究西方文论史时应

我是一个新手,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说错了大家多担待。看待一个人及其思想,需要从他的时代来看。康德处于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前期,属于一位哥白尼式的人物。

启蒙运动,由洛克的经验/怀疑主义发展至休谟的彻底怀疑主义,理性分析的正当性无法证实,即我们感觉到了A,也感觉了B,但如何证明A引起了B呢?最终理性自己杀死了自己,陷入了死胡同。后期,卢梭出现,表现了对科学理性的节制,暗中昭示了浪漫主义的发生。而康德则深受卢梭影响,成功的将科学理性从怀疑主义的攻击中拯救出来。

对于上述问题: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正当有效地科学?康德提出了”综合先天判断力“,即精神或智力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其包含着对经验加以整理的组织原则,也就是思想本身的基本条件,其独立或先于经验存在。并列举了12个知性范畴。所有人的精神里都包含着这些范畴,因此精神是一个基本的统一体,而理性是先验的。即我们的精神调节着而且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知识。

来个比喻,我们就是电脑,而外界就是数据。这样,将我们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

这一点上,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外界依然重要。

但是,其属于表象世界,而精神属于本体世界。

对于本体世界,康德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真的能认识他。先验理性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使我们可以理解世界,他可以分析自己,但不能解释自己。我知道我拥有它,看到他可以做什么,但是我无法知道它本质上是什么。

一切都取决于主体,因而打破了传统的确定信念,颠覆了客观真理。从而,将新旧两种世界观结合了起来。之后,由费希特和谢林进一步阐发,促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辉煌。

在历史上,他的哥白尼式革命就在于把舞台从精神之外转移到精神之内。人的精神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消极被动,是能动的主体,给自然界赋予了规则。

总结

康德有一句话,永远把人当成目的,而非工具,或许这便是最精简的描述吧。

音乐虽是一刹那,却能折射永恒——[德]康德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2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