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介绍一下尼采 不要抄百科网站 最好有个人的见解

全面的介绍一下尼采 不要抄百科网站 最好有个人的见解,第1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权利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早期生活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儿时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1]

攻读哲学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

尼采[2]

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同时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他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在莱比锡期间,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那时,尼采非常困惑:为何像叔本华那样的天才会被现世所抛弃,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这时的他,此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绝参加复活节圣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1]

1867年,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教授生涯

1869年2月,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从此成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彼此影响着对方。[3]

创作一生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施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伤。[1]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书的主题仍是文化批评。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此后尼采一贯立足于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强权政治,并且在德国陷入民族主义的政治狂热之时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地探索人生问题。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经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文章写于1875与1876年间。在此之前,尼采内心对瓦格纳已经产生了隔阂。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表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与此同时,尼采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超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在尼采发疯的前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这个人》、《尼采反对瓦格纳》一气呵成。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3-4]

发疯去世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

生病的尼采[5]

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康德

哲学·人生·心情·哲理

在时间的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

哲学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尼采·人生·教师·文艺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哲学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哲学·情感·哲理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哲学·希望·哲理·励志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理想·生命·热爱生命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人生·尼采·正能量·哲学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培根

失望·励志·培根·高考

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乌申斯基

哲学·励志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

尼采·哲学·人生·外国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尼采

哲学·尼采·浪漫·哲理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歌德·生命·奉献·立志

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尼采

尼采·浪漫·孤独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尼采

尼采·哲学·励志·浪漫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

——歌德

歌德·哲学·生活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时间·惜时·成长·培根

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康德

哲学·哲理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萨特

文艺·哲学·哲理·青春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

老师·搞笑·哲学·生活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马克思·励志·学习·哲理

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

——蒙田

哲学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尼采

尼采·谦虚·人生·哲学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哲学·朋友·人生哲理·励志

把安逸和欢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诚信·生命·爱因斯坦·热爱生命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老师·理想·自信·乐观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梦想·奋斗·人生哲理·理想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生命·奉献·爱因斯坦·正能量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

哲学·哲理

当我们勇敢的时候,我们并不如此想,我们一点也不认为自己是勇敢的。

——尼采

尼采·浪漫·哲学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尼采

尼采·哲学·人生·文艺

把你的名字刻在人心上,而不是大理石上。

——爱迪生

哲学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康德

哲理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珍爱生命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惠特曼

宽容·做人·尊严·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老子·道德经·哲学·道家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萨特

哲学·哲理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萨特

创新·哲学·励志·立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暂的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

哲学

聪明的人造就机会多于碰机会。

——培根

培根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尼采

尼采·人生·励志·浪漫

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

哲学·励志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哲学·励志·哲理

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萨特

哲学

宝石虽落在泥土里,但仍是宝石;沙粒虽被吹到空中,却还是沙粒。

——莎士比亚

哲学

女人忘记如何妩媚动人的速度越快,学会憎恨他人的速度也就越快。

——尼采

尼采·女人·浪漫·哲理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尼采·人生·哲学·励志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

劳动·马克思·宽容·教育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拉罗什福科

老师·母亲·生命·哲学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卡耐基

宽容·尊严·哲学·成长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目标·哲理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尼采

尼采·哲学·浪漫·哲理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马克思

马克思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人生·培根·学生·喜欢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尼采

尼采·浪漫·哲学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

哲学·励志·哲理·人生哲理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尼采

尼采·人生·励志·哲学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

哲学·哲理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吉鸿昌

失败·宽容·外国·励志

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

——安徒生

哲学·道德经·哲理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尼采

尼采·人生价值·励志·人生哲理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学习·培根·科学·科学家

一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东西。

——雨果

雨果·哲学·哲理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哲学·哲理·人生哲理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尔

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

哲学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康德

哲理·哲学·修养·文化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哲学·励志·哲理·人生哲理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培根

培根·霸气·坚强·青春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道德·道德修养·哲学·励志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康德

人生·哲学·哲理

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康德

哲学·哲理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

诚信·成长·责任·诚实

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莎士比亚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

科学·马克思·励志·科学家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哲学·培根·空间·励志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励志·奋斗·学习

尽管我们走遍全世界去找美,我们也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

——爱默生

哲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励志·人生哲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艺术·哲学·积累·励志

祸患多蕴藏在隐微地方,而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

——培根

你觉得他疯狂,那是因为你生活在十九世纪,普通的人思想还不开放。如果你觉得尼采说的很多都是至理名言或者大实话,那是因为尼采的灵魂一直在飘荡

尼采一生未结婚,可是丝毫不影响他热爱追求女性,甚至对女性充满饥渴或者带有一丝怨尤的抱恨

尼采这样说:这一切都很棒,很高贵,但是我真正要的是一个女人——任何女人。

年轻的尼采对女子的幻想和完美的感的描述他认为:当我想到女人,首先,在脑海里出现的是她们的头发,黑发,红发,金发,经常加上一个贪婪的小嘴,位于美丽幻境后面的某个地方

这是多么细细想来值得同情的普通男子的渴望,一点都不是奢求。婚姻爱情的真诚语言啊,感动不仅仅是救赎或者窥视人间的真纯,还有许多让人禁不住唏嘘的无助的命运性格导致的对生命的惆怅!

尼采继续说:到女人身边要带一根鞭子

这并不意味着尼采解读女人或者爱女人是用暴力,而是尼采对神秘又极其难以琢磨的女人的爱慕充满矛盾和渴望。

只是觉得天才的哲学家诗人尼采没有享受到婚姻和留下优秀的基因,一直像个梦寐的大男孩对女人怀着炽热!

尼采说:感到女人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雷电,我们并不会责怪雷电击中教堂,还有,女人本是一种财产,但她却像机器一样反过来支配主人,所以我说,女人是惟一对拥有者有完全支配力的私有财产!

和几乎所有男人一样,尼采对年轻的女孩格外着迷,就像纳博科夫写的洛丽塔,少女的青春之美对充满艺术灵感和心绪浪漫的尼采是一种启迪,他这样形容:女子如果没有青春的气息,对我而言,女人甚至不是女人

可以说尼采还是不理解女人,他要求的女子是完美之上不受时光侵蚀的理想性的!

女子不仅仅是青春是迷蒙是倏尔消失的幻境,女子一生的过程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女人!

至于尼采的疯狂,与他敢于暴露自己的隐私有关,所谓疯狂也是尼采的心路历程的清白的呈现自己的欲望的过程,这在十九世纪是被打压和认为精神不正常或者是以伤风化的

他从容的告诉读者,更确切的是当时他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独单的面对白色的床单写着他的一生:

我一生之中一共有四个女人,只有两个曾带给我某种程度的欢乐,他们是妓女!但是,他们带给我的欢乐是短暂的!如果我够疯狂,想要记录我与他们中的一位或两位所经历过的快乐经验,那么,我就必须开始寻找他们,如果我去寻找他们,并且很不幸地发现了她们,她们就不再会是美好的意外事件中的女子了

读到这里,我们当今饱经风霜足够老练的人情世故的人们也许会嘲笑天真单纯的尼采是多么耽情于对过去的回味,孤独和寂寥的性情啊,天才的生命孤独的令人感到怜惜!甚至感到纯洁到渴望的俗世生活烟火色没有的冷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3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