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青春昆曲十年路

《牡丹亭》:青春昆曲十年路,第1张

十年前的2004年,我已经来过一次南开,那次是叶先生(叶嘉莹)八十大寿,我来作了个演讲,那时候青春版《牡丹亭》刚刚在台北首演完毕,到内地来巡演。我讲青春版《牡丹亭》,同学们非常好奇。问什么时候能带到南开来呢?那个时候我心里也在想,这么多同学都想要看这个戏,我要想办法弄到天津弄到南开,我就冒险答应了。当时我说,「好,我明年一定带来!」但是我心里是拿不准的。

我们来一次不容易,因为八十几个人的大团体要演三天戏,九个钟头,每天三个小时。我看同学们那么热烈,心里就已经在祈愿希望第二年能够来南开。非常巧,第二年我们就启动了校园巡回,先在北大、北师大巡演完,然后来到天津。

天津可口可乐老总莫文斌先生,他是香港人,但是一直热衷于昆曲。他听说我的愿望后,很支持青春版《牡丹亭》到南开演出,因而成行。也是这个时候,五月天的时候,我们第二年2005年就来演出。当时我们在迎水道那个礼堂,有点旧,没有什么吊杆等设备,可是能够容纳一千三百多人。消息一出去,票一下子就抢光了,不止如此,我还记得蛮动人的一幕。很巧,那次我录下来了,当年在南开演出的盛况。我记得七点演出,有的同学四五点就来了,有的还带着大馒头,挤得满满的,像今天一样阶梯上面统统坐满。

那时还是侯自新校长主持的,只能进一千三百名同学,其他同学就很着急了,一直往里涌,想把门冲开。那三天演出真是盛况空前,热烈得不得了。后来我们又走了三十几个高校,演员们最忘不了的就是南开同学的热情。

我和昆曲结缘

这次我来干什么呢,讲昆曲的。本来我是写小说的,昆曲不是我的本行。但是我和昆曲的结缘,尤其是与《牡丹亭》,不能不说冥冥之中真的有「命运」。我年纪大一点,比较相信了。我年轻时候不信命运的,要逆势而行的,但是现在不得不相信,好像冥冥中有这么一双手,引导我走向《牡丹亭》。

我第一次接触《牡丹亭》,是在抗战胜利八年以后的上海,那时候我十岁左右。梅兰芳在八年后回到上海第一次公演,不得了,盛况空前。他是京剧泰斗,当然他昆曲底子也比较厚,但他是评剧、京剧为主,昆曲比较少。但是那次他演了四天昆曲,在美琪大戏院。梅先生和昆曲大王俞振飞先生,两个人配合在上海四天公演昆曲。再后来我遇见俞先生,他才告诉我为什么梅先生那次会演昆曲。他说,因为梅先生八年没演戏了,第一有点担心嗓子调门不够怕吊不上去,第二跟他合作的胡琴没跟着他,所以俞振飞先生就游说他一起演昆曲。

八年后一出演,不得了!那个黑市票卖得一票一条黄金,很凑巧我们家有人送了几张票。后来我就跟着母亲去看,当然我也不懂,因为大家都要看梅兰芳。但是那次我去刚好是《牡丹亭》的一段——《游园惊梦》。所以冥冥中,我跟昆曲第一次结缘的时候就是《牡丹亭》,俞振飞、言慧珠他们几个大家一起演这个戏。我当然不懂了,但是热闹得不得了。虽然不懂,可是昆曲音乐很奇怪的,尤其是《游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段音乐非常婉转缠绵。小时候听了就一直留在脑中,记忆里就留下昆曲的印象。

后来到中国台湾就很少有昆曲了,有也是比较少的曲社与一些曲友。在中国台湾偶尔会演一些折子戏,像《游园》《惊梦》《思凡》《下山》。第二次看到大型的昆曲演出就是在上海了。我去到中国台湾、到过美国,经过三十九年,第二次又回到上海的时候是1987年。没想到当时复旦大学叫我去做讲座,在上海停留一个多月,临走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上海昆剧院在演全本《长生殿》,我当时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知道经过「文革」这十年,昆曲是断掉的,我以为昆曲没有了。没想到啊,居然看到了《长生殿》!蔡正仁和华文漪两位大师,当时正值盛年,他们演得真是太好了!全本演完后,我记得我自己跳起来拍手,没想到昆曲在经过「文革」后居然还能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大唐盛世天宝兴衰在两个多钟头演完。

我那天感动的不仅在于他们演得好。还有我们自己了不起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居然在「文革」后还能够如此重放光芒,那种感动让我在激动之下有许多许多感慨。那时我还完全没想到以后会做青春版《牡丹亭》。当时我想这种艺术一定不能让它衰微下去,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明朝流传下来的了不得的文化成就,而且经过「文革」十年还能大放异彩。当时也是动心起念,只是个念头,也不知道怎么做昆曲。

但是后来上海看完了就去南京。当时昆曲大家张继青老师在南京,张继青老师外号「张三梦」,因演出《惊梦》《寻梦》《痴梦》得名。我托人请她在朝天宫江苏省昆剧团演这「三梦」几折戏。真是巧啊!叶先生也在那里,我们一块欣赏的张继青大师的表演,登峰造极!我小的时候在上海看《牡丹亭》,三十九年后又在南京听到张继青的《游园惊梦》一段,这次好像冥冥中提醒我:这个剧是了不得的艺术。昆曲的艺术到张继青的境界是让人由衷佩服的。

血、泪、汗磨出《牡丹亭》

再后来两岸已经开放,很多昆剧院、六大昆班经常去中国台湾表演。很多大师都去表演,我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接触,越来越觉得这个艺术了不得。可是同时,这个昆曲危机,不止是从20世纪才开始。昆曲老早就开始衰微了,最兴盛的时期是乾嘉这两百多年。后来由于很多原因逐渐下滑,好不容易「文革」后,昆曲慢慢起来了,到了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因为商业文化冲进来了,而且第一线的老师傅们渐渐到了退休年纪,中间又留下断层。其十年、前前后后十几年的断层,整个是断掉的,人才是断掉的,昆曲这种艺术不是要学就能学的,这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一招一式传下来的,老师傅不能教了这个艺术就断掉了。

像蔡正仁、华文漪,他们的师傅——所谓的「传」字辈师傅有四十几位。据说二十世纪昆曲全靠他们传下来的,他们每个人身上可以有六百折戏,到了华文漪这一代每个人只有三百。后来越来越少,很快地消失,再加上断层就快没了。而且观众越来越老化,90年代那时候年轻人不看传统戏曲,尤其是昆曲。他们觉得昆曲就是「困曲」——睡觉的,节奏很慢,而且唱的是诗,比较难懂。所以观众老化,演员也渐渐老了。表演方式渐渐不大跟得上21世纪舞台的美学,我也觉得昆曲可能会渐渐衰微了。

不仅是我,当时很多香港、中国台湾一大批关心昆曲的人都在关注这个事情,在我做青春版之前他们就在推广昆曲,只是规模比较小。大家都有这种焦虑担忧,怎么办呢那我们来制作一个大的经典、大的剧目,以这个经典来训练一批年轻演员接班;二呢,以新演员新制作吸引年轻观众来剧院欣赏我们的昆曲。

这时刚好有个机会,2002年底我在香港讲昆曲,演讲四场。第一场在香港大学那还好了,下面两场都是中学,沙田中心里一千五百多个讲广东话的中学生,就不太好讲了。让一千五百个孩子不玩手机听我讲昆曲,怎么办呢?在大学教了29年,还从没教过中学,这是我教学生涯最大的挑战。这样吧,我想,我一边讲一边示范演出,找几个年轻俊男美女,他们可能还有些兴趣。后来我定了昆曲演讲题目——《昆曲中的男欢女爱》,就是为了吸引中学生。

因缘际会,刚好选中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小演员,四个演员演了几折。其中一折就是《游园惊梦》,俞玖林扮演柳梦梅。还演了《思凡》《下山》,《玉簪记》里的《秋江》,统统是一些爱情戏,而且是昆曲里比较有名的折子。那些中学生很起劲,他们没有打电话也没有玩手机,还问一些问题,说明朝时候那么大胆我就讲晚明时很大胆。我想中学生都可以听,那么也可以吸引年轻的朋友们了。

后来我就觉得俞玖林嗓子很清亮,当然那个时候功夫还不到。但是扮相、气质都很像柳梦梅,嗓子也很好。传统戏曲找个旦角很容易,「一窝旦」。找个生角难得很,因为男孩子本来学戏就不多。小生很麻烦,那种古代书生的样子非常难找,高矮胖瘦都不行,手长一点不可以,脖子短了也不行!比例要求特别高,戏服脖子一长不好看、水袖甩起来也很高,所以找个生角很麻烦。但是俞玖林统统符合。

男主角有了,苏州昆剧院院长赶紧把院里面的女孩子个个扮起来,让我「选美」。在忠王府古戏台,那些女学生一起选美。一眼看中了沉丰英,苏州姑娘本来就水灵灵的,那个女孩子眼角留情,我们叫「眼角暗香钩」。杜丽娘这个角色是大家闺秀,不能乱抛媚眼,要很端庄,但她内心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所以要有流露出来的时候。我让他们扮上演了一段,非常般配,很像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角。

这个比较特别的是两岸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中国台湾那边这几年培养出了一批舞台工作者、艺术家,还有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剧本。编剧本小组我是召集人,还有张淑香、华玮、辛意云。几个教过《牡丹亭》的专家一起合作五个月编剧本。我们编剧本着一个原则就是传袭汤显祖的经典,不可以随便,抱着非常谦卑、虔诚的态度,原则上只删不改、尽量保留,像剪辑**一样。55折戏怎么剪成27折,保留精彩的部分,编了五六个月。专家在一起好处就是大家都懂,不好的就是意见太多,调和一下整理出了剧本。

最重要的是请两位大师来。一位就是张继青,我看了她的戏很佩服!我去游说她,从南京到苏州来教。另外一个汪世瑜,年轻时候演柳梦梅出名的。我把他们请来,因为另外两个演员都是「璞玉」,需要磨,2003年开始我们磨了一年,从早到晚,朝九晚五。我也陪着他们磨,难怪会叫「水磨调」,这个艺术确实是要磨死人的,看了他们排演以后我对昆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真的是非常严谨,每一举每一动都是非常规范的,一点马虎不得。难怪这门艺术有这样高的境界。

我看过张继青训练我们的女主角,很严格。她平时都很和蔼的,教起戏来把我们女演员经常骂哭,一个水袖动作三十多次,到什么高度甩什么长度,笛音到什么位置,一板一眼。我们「柳梦梅」给汪世瑜老师操练得要跪了,戏服血迹斑斑——他留作纪念了,膝盖都出血了。我们这戏真的是血、泪、汗磨了一年才磨出来。

在台北演了六场,两轮。七千张票,一下子卖精光。宣传做得很大,压力特别大,我们也邀请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如果戏演砸了,不光是我们戏的问题,昆曲前途攸关。没想到在台北第一次演的时候就引起了轰动。我很担心这些演员,他们没演过什么大戏的,在周庄演演草台戏一下子弄到台北大剧院,九个钟头大段大段唱,真怕他们忘词。居然没有忘词,下面人一直在拍手。我后来跟他们谈的时候

艺术的种子播出去了

惊梦的衣服是白的,是梦中的衣服。一个绣的是梅花,当然因为他是柳梦梅,女孩子身上绣的是蝴蝶,蝶恋花。我们的服装是一大亮点,是苏州的手绣,我们设计了两百套,非常有名,非常细致。讲到这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这出戏投资很大,我们很讲究嘛,什么都要第一好,服装每一件都要几十万。我们非常幸运有一些非常有文化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们对我们非常的支持。手绣和车秀是不一样的,手绣那些花有层次的,一朵梅花有好几层,其实不同的红,看起来是立体的,车秀是平的。我们有十几个花神,每一个花神身上的花都不一样,都是绣出来的。

我们背景是抽象的,用的是背投。21世纪了,我们的想法是,表演艺术如果成功,如果引起共鸣,一定跟同时代观众的美学相符,如果它与同时代观众的美学不相符,它不会引起共鸣。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如何把科技跟舞台和有六百年的剧种结合起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科技用得不好的话一下子就会把戏破坏掉,所以我们这次非常节制,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遵循、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们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在古典的基础上面我们把现代的元素很谨慎地融进去。《惊梦》这一场,背后都是姹紫嫣红开遍,如果她背后真的画着花画着牡丹,那就写实了。我看过《牡丹亭》的制作片子,它背后真有个大牡丹,而且是个霓虹灯的牡丹,而且还放光的,那个把我吓一大跳,那个不是昆曲的原则,昆曲的原则是抽象的、写意的、抒情的、诗话的,不好随随便便,昆曲的美学有一套,它已经有几百年下来,非常成熟完整的美学,不好随便去动它。

后来我们还带着戏去了海外,他们的剧评很严苛。那天我们在伦敦演得也非常成功,演了六场,两轮,很多很多知名人士去看。这个人是谁啊?傅聪!带着全家人去看了三场。这位先生,年纪大的这位老人家,很有名的,叫做David Hawkes,他是牛津大学的首席汉学家,是《红楼梦》的英译者。他是俞平伯先生的学生。他从Oxford,他从牛津来看我们的戏,看的时候他很高兴,他跟我讲:《红楼梦》里面也有《牡丹亭》。他用北京话讲得字正腔圆。他说他看我们的戏最喜欢杜丽娘。另一个是牛津大学Chinese Study Center的主任,他跟他品味不一样,他喜欢的是小春香。一个喜欢大家闺秀,一个喜欢丫鬟。我们在一个很有名的古老剧院,坐在中间那位是驻英大使傅莹,她去看我们的戏。她真的很用功的,她还先看剧本,看三天。她后来把她一群朋友都带去看戏,看完了以后她还用笔名写篇文章,说白先勇手上的金娃娃没有人接。她是有心的。

这是在伦敦演的那次,要英国人站起来拍手不容易的,他们也是非常热烈。最要紧的是他们那个《The Times》——《泰晤士报》,一个礼拜两篇剧评,非常肯定,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后来我们到希腊去了,参加希腊艺术节,在雅典。我们那一次很有意思,到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到希腊悲剧的故乡去踢馆去。希腊人当然懂得看戏剧,这是他们的传统。

后来2009年在北大,这是我第三次进北大的。我记得那天晚上天寒地冻,零下九摄氏度。那天学生都热得不得了,看完之后,我好冷啊,穿个羽绒衣跑回去睡觉了,他们不放我走,几百人围在那里,我的感觉啊,就是要跟我讲一句话: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那我要听的也是这句话。我觉得那些学生看完以后,像参加到一种文化的仪式里面,脸是发光的。我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看到我们传统的美——我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正接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从此以后亲切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做昆曲也是,希望对看过我们的戏的人,无形中能给他们感应和启蒙。我刚刚来的时候,有一位观众说他十年前看过,在迎水道那边看过,今天又来了,可见是有影响的,十年后又跑来了。还有,前年我在纽约演出,有二三十个留学生跑来看,看完以后,里面有两个南开的,那个时候看过戏的,那个时候是本科生现在是博士生,一个念哥伦比亚一个念纽约大学。都跟我讲,因为那个时候在迎水道看过了,所以他们又来看,种子已经撒到那边去了,我也很高兴。

我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第两百场演出,非常成功。当时我们有个剧照展,我们拍了二十多万张剧照,二十多万张里面挑出来的,而且还用了光墙展出的。在北京大剧院歌剧厅里演的。两百场我们庆功宴的时候,这些演员大家都很高兴,走了两百场大家还是同一组人,很不容易,大家觉得很珍惜的。

2012年,CCTV给我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的奖,因为我推广昆曲有功。好了,十年,回到苏州去了。十年前,我们在内地头一次首演,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也是个好大的,很旧的厅。这些,「小兰花」(苏州昆剧院的演员班子),开始我跟她们结缘的时候,她们才二十出头,正是最青春的时候,现在青春不见了,不过演艺有很大进步,演过两百多场了。我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苏州沧浪亭。

为什么到沧浪亭去呢在2003年排演的时候,右边是沉丰英,左边是俞玖林。我们要演《游园惊梦》,讲那个戏词,讲那个戏的意境。游园是什么意义,杜丽娘在游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十年前我跟他们讲,就带他们去游园。十年后,我们又跑去了。汤显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句戏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开始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这个,都不懂,现在懂了吗懂了。似水流年,一下子十年就过了。就在这里,忠王府的古戏台上面,当年我看他们两个扮上去演,我选中他们的,十年后我们又到了这个地方。大家都蛮开心的,做成了一件事情,全世界都跑过了,演了这么两百多场。

我们从2004年开始演,演到现在呢我们演了10年了,一共演了232场,我全世界都跑了,大江南北都走过,最远走到兰州、西安,最南到桂林、厦门都去过了。这些地方乾隆都没去过的。

我们在Berkeley演出,大概有两千多位子,大概有五成到六成是非华裔的。有意思的是,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我想,这些感动是因为爱情它美,美的经验是普世的。总而言之我们到美国去,有几方面考虑。第一个是外国观众的反应,第二方面就是报纸剧评的反应。让那几个大学,让学术界认识到还有昆曲这个东西,以前昆曲也去过美国,大部分是演给自己的同胞看的,这种主流的演艺场合,在西岸还是第一次。如果说当时趁着那时候一直再往下巡回的话,可能美国真的对昆曲有更大的兴趣。不过出去一次花费太大了,应该是 送的,好像 每年也送不少的东西出去,像昆曲这样,既然联合国都认为是代表作了,应该把它送到外面去。

平心而论,把我们的表演艺术拿到外国去,要真正得到西方人的佩服,真的不太多。他们可能捧捧场什么的,要他们真的从内心佩服,真的不多。昆曲在美国为什么他们真心佩服,第一是舞蹈,他们没想到舞蹈可以这么美,西方的歌剧有歌无舞,芭蕾美得不得了,有舞无歌。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昆曲是一个。它又不是音乐的形式,真的是非常高雅的艺术。所以在美国他们对这个的确是非常佩服的,他们觉得这个水袖动作怎么这么优美。我们的戏曲,有人说,那么慢,现在的爱情故事都是好莱坞式的,一拍两个小时。昆曲一折,眉来眼去二十分钟。有个剧评家说,他们《惊梦》那一场,勾来搭去的,两情相悦,不可思议。你想在舞台上面,男女相悦很难演。你用水袖勾来搭去,他用英文说so graceful,那么优雅。

我想,我们上次到美国去,到英国去,他们的反应真的蛮热烈的。我很高兴经过了考验,美国人、欧洲人都对我们的古老艺术完全能接受,不光能接受还能欣赏,而且非常尊敬,这个很要紧。所以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艺术,更应该保护。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我做了十年,中间有很多很多人帮忙,我非常感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有人出来扶一把,又走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现在转向昆曲的教育了,所以我在北京大学设立了昆曲课,以讲座的形式,我每年去教他们一次,在中文大学也是,在台大,下学期,也是。希望昆曲在我们学术界,取得它应有的学术地位。它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们的大学里没有这个课程,我觉得很不应该。所以我试一试在大学里推广,至少同学们亲近这个以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所认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这个……实在不知道你在问什么,不过这个应该是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的一段唱词吧,曲牌叫皂罗袍,但你给的这段不太准确,原文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念词,出自杜丽娘和她的丫鬟春香的对话。

角色:(旦)杜丽娘 (生)柳梦梅 旦:(游园曲)春光满眼万花妍,三春景致何曾见。玉燕双双绕翠轩,蝶儿飞舞乐绵绵,乐绵绵,万花争吐艳。绿柳娇嫩,倚池畔随风曳展,心忧岁月变迁,一朝美艳化烟,叹春光易逝愁深牵。看牡丹亭畔有花阡,且待我荡上东墙,唤取春回转。(白)春色撩人心欲醉,牡丹亭畔抱花眠。 生:(到春雷)身似蝶影翩翩,飞过绿阴水殿,飞到庭院深处,去会素心玉人面。轻轻步趋石亭畔,目睹倩影花下眠,幽香暗传,神欲醉,爱她貌更端,喜得接近天仙信有缘,惟望两心相牵,手拈柳枝走上前,趁着无人见,低声轻呼,**呀望你能为我方便。(白)**我黎左叻! 旦:(白)哎呀!你系…… 生:(白)**有礼! 旦:(白)啊~!(接唱)看他十分面善,骤逢未免心惊惴。 生:(白)**!(接唱)不必以香扇遮面,实在你丰姿秀色早已名传,今天得相见令人意倒颠。 旦:(接唱)休得满口粗俗言,我是名门淑女,千金之躯,岂可任意存妄念。 生:(白)**,小生何敢心存妄念呢?不过,适才在花园之内,折得垂扬半枝,素仰**掩通文翰,还请题诗一首,以赏此柳枝呀! 旦:(白)耶……唔……寂寞垂杨柳,迎风曳岸边,忽逢君采折,唯盼永相怜。 生:(白)呀,佳句,佳句啊! 旦:(白)这书生,虽则似曾相识,何故他竟作不速客来呢? 生:(白)**!(慢板)你在花下暗伤春,我在芸窗心寂寞,相逢何必问前因,信是有缘能会面。 旦:(接唱)我低头暗借池中镜,几回偷看眼前人,风度翩翩神俊朗,好个倜傥美少年。 生:(接唱)风飘刘院上蟾宫,得会嫦娥深自幸,莫因羞怯误佳期,且看满园花吐艳。 旦:(骂玉郎)雨后花更鲜,惹得粉蝶绕花阡,借意示爱心暗牵,百般痴缠,诉尽相思千万遍,奈何淑女芳心怕受骗。 生:(接唱)永誓爱心比金坚,倘得相亲情愿化蝴蝶伴裙边,不作别念,甘倚妆台镜边,听候眼波差遣。不会视卿卿比秋后扇,白头共订痴心永无变。 旦:(减字芙蓉)聆君吐出痴情话,半羞半喜半心甜。(白)公子,你翠袖相牵,意欲何往呀? 生:(接唱)绕过这十二栏杆,转过那银塘水殿。(白)春色无边正好把臂同游啊。 旦:(接唱)穿过了湖山石洞,踏遍绿荫花阡。(白)此景此情真是神仙不羡呀! 生:(接唱)与你悄声儿,细诉平生愿。(白)一任海枯石烂,永结同心。 旦:(接唱)深喜名花能有主, 生:(接唱)不在梅边在柳边。 旦:(滚花)缘来合梦梦尤香, 生:(接唱)人到深情情自暖。 旦:(双飞蝴蝶)携手到花前,共赏风花雪月天。 生:(接唱)效蝴蝶舞翩然,相依相偎笑并肩。 旦:(接唱)一双一对乐似双飞燕。 生:(接唱)今生今世热爱心不变。 旦:(接唱)两相恋,爱心专,痴心若醉情怀渐乱。 生:(接唱)眼底春风吹遍,吹得飞花片片。 旦:(接唱)吹得碧水潋潋,独怜绿莺吹得扑翼喧。 生:(白)唉!(仙花调)艳梦正感温暖,又被那风吹断,怕怕怕蝶侣空相眷,梦随风飘远。 旦:(剪剪花)我俩似并头燕,休惊春风折损。 生:(双飞蝴蝶)花底鸟惊喧,声声带悲酸,触景但觉愁怀历乱。 旦:(接唱)我俩爱根深深风吹不断,不必伤感暗自怨。 生:(接唱)春风吹醒美梦断,人别矣他朝再共恋。 旦:(白)呀~公子~ 生:(白)**珍重,小生去也! 旦(白)公子~!公子,公子。唉!(柳青娘)我寂寂倚翠轩,半醒半睡眠,梦中仿佛见蝶仙,互相热恋似蜜甜共缠绵,瞬息间,风吹散梦化烟,使我心惹恨缠,有情人难复见,叹倩谁伴镜边,顾影暗自怜,剩将春心托杜鹃。(滚花)唉!又怕幽闺寂静难寻梦,一任楼上花枝笑独眠。

《游园惊梦》是 昆曲 《 牡丹亭 》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 杜丽娘 与 柳梦梅 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 宜春 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 偷人 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 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 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 荼蘼 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 宜春 面。

春呵春! 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 芍药 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 云鬟 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 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1、风无定,人无常。

2、雨过炊烟一缕斜。

3、好者好也,逑者求也。

4、景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5、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6、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

7、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8、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9、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

10、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11、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12、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3、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14、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5、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16、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17、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18、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19、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

20、春鞭打,笛儿唦,倒牛背斜阳闪暮鸦。

21、我年将半,性喜书,牙签插架三万余。

22、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23、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24、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25、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26、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27、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28、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29、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30、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31、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32、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3、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34、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35、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36、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不比世间闲草木,丝丝叶叶是绫罗。

37、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

38、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39、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必无处不飞悬。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40、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41、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呜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

42、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43、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貌。

44、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古今,圣朝难遇。

45、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4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47、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昆曲《牡丹亭·游园》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以下摘抄自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这是作者于一九六一年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所作的报告。他首先对全部剧文,逐句解释,并且在讲话的同时,将表情、身段、部位做了详细的分析。讲话稿是由许源来先生记录和整理的。

杜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春念:“便是。”

 [皂罗袍],杜丽娘在花园里有两支曲子,这是第一支,它的内容着重在描写杜的游春伤感。

 杜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这时杜丽娘刚进花园,首先接触到的是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应该露出赏春的愉快心情。

“原来”、“姹紫”,杜在台中间的大边,左右投袖。从“嫣红”起打开扇子,走到大边台角,春香也转到了上场门角。“遍”字杜、春二人同时蹲下身子,都用扇子平着抖。

 杜唱:“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在园内看见断井残垣的残败景象,感到好景不常,联系到自己的心事,她就伤春起来了。“似这般都付与”,二人又变换部位,杜在下场门角,春在小边台角,杜高春低,形成斜对面式的高矮像。“断井”往下指,“颓垣”向上指。

杜唱:“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二人转身同归台中间,杜在大边。“奈何天”,同向台口走去,“天”字杜向高指。

 杜唱:“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赏心乐事”,二人并立台口,互相搭肩。“谁家院”,各伸食指互碰三次,同时互对眼光三次。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来都是好事情,但作者在下面加了奈何天、谁家院,就使好事落了空,马上能把杜丽娘伤春的情绪透露出来,足见名家手笔之妙。

杜唱:“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朝飞”句,二人对扯圆场,杜从里走到小边,春从外走到大边。“云霞”句,双进门,杜仍在小边,双手拿扇,左右各摇摆一下,再向远处一指。

 杜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雨丝”句,二人同向后倒一步,各用扇抖着,双手打圈两次,并随着打圈的节奏下蹲。“烟波”句,都用云步斜着向下场门角移动,各把扇子倒拿着,做出摇船的姿势。

 上面四句,是说杜丽娘看到翠轩、画船,联想起园内晴天和阴雨的景致。

杜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是泛指富贵中人,“韶光”就是春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中人平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有时间来欣赏这些天然美景呢?

 “锦屏人”,杜回身边唱边走,向小边台角走去。“韶光”,伸出双臂,比出满园的春光。“贱”字一扭头从小边走到大边,表示轻视韶光的意思。

杜丽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好姐姐],这是进了花园唱的第二支曲子,它的内容是描绘一些园中实景——青山和花鸟。里面有杜丽娘看到的,也有听到的。

 杜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这里的“青山”并非指的一座大山,只不过是园林中的一些点缀,类如长满了青苔绿草的假山或是土山。这里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不会叫,为什么要用“啼”呢?因为也有一种鸟名叫杜鹃,相传它常哭出血来,所以作者借用“啼”字来形容花的红艳。

 “遍青山”,在大边台角朝上一看。“啼红了”,边唱边走到下场门角。“杜鹃”,合扇倒拿画圈。

杜唱:“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荼蘼外”指荼蘼架的外面。 春香领着杜丽娘走到上场门角,冲荼蘼架看一下。“烟丝”,两手缠着打两个小圈子。

 杜唱:“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牡丹在夏初才开花,赶不上春天,作者写牡丹的用意,是暗指杜丽娘自伤落在后面。 “那牡丹”,从上场门角斜着冲大边台角走去。“虽好”,在大边台角用合着的扇子在左手心里拍三下,双手冲外一摊,表示遗憾的意思。“他春归怎占得先”,杜举起左手拿着打开的折扇,春站在杜的后面稍后一些,举起右手拿的团扇,再冲下看一次牡丹。

上面杜丽娘三处看花,都是由春香领着她走的,每处看花前,春香还分别有如下的夹白:“**,杜鹃花开的好盛吓。”“这是荼蘼架。”“是花多开,那牡丹还早呢。” 杜唱:“闲凝眄。”

 春香领着走,从大边台角向左转身,杜丽娘仍归大边。这句唱里乐队方面有莺燕叫声的效果,二人有仰面侧耳倾听鸟声的身段。春香还有夹白:“**,你看莺燕叫得好听吓。”念完,二人同时向里转一个身。

 以上是杜看到的,下面就是她听到的了。

合唱:“生生燕语明如翦。”

 从“生生”起,杜在前,春在后,杜右手倒拿着打开的扇子,在胸前左右摆动,用云步斜着向台前移动,一直移到“剪”字才亮住像。

 合唱:“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从“听呖呖”起,杜、春二人再向里转一个身,杜把扇子交左手平举,右手翻袖高举,春右手执扇高举,左手伸开向外指,二人同时冲上场门角退着走蹉步,一直走到“声”字才亮住。“溜”字,杜转身,“的”字扇交右手,平着举起,“圆”字左手外指。这时春也转身冲外在杜的前面慢慢蹲下,正好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唱完这句,杜归大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34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