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茶的诗句书法作品

关于品茶的诗句书法作品,第1张

1关于 品茶的诗句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 钱起《与赵莒茶宴》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继续追问我。

2关于品茶的诗句

百度直接搜索题目即可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 钱起《与赵莒茶宴》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 张继《山家》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陆游《幽居初夏》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3关于品茶时的专用诗句有哪些

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3唐朝诗人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诗,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关于采茶的,我们来看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 5“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 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寒夜客来时”;更需水沸适度: 8“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苏轼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江畔寂寥无人,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

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随入;小杓。

4关于品茶的诗词

欧阳修的《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高启《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巫祯来咏茶诗词选

茶颂

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

茶珍

年年岁岁品茶新,岁岁年年会故人。

好友好茶相悦处,好诗好意独自珍。

茶与书

书斋是我家,家里备茗茶。

茶味溶书味,好香不用夸。

对饮

好酒须同酌,奇思在独行。

佳茗宜对饮,情景映杯生。

赏梅品茶

一树老梅三两枝,四花五瓣开却迟。

六壶七盏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诗。

饮茶

四十笑称翁,饮茶沐晚风。

翻书匆过眼,滋味入心中。

新法品茶

都市无山水,肆中购矿泉。

电壶腾雾气,俗市暂称仙。

题牡丹茶壶图

富贵花前泡苦茶,人生乐处莫常夸。

酸甜辛辣都尝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5茶禅一味书法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有禅茶一味、品茶悟道一说。

古九州之一青州著名书画家书法作品,品茶悟道是静心沉淀的参悟,也是感受生活的真谛。淡泊名利,过好今生。走过岁月悟彻人生的贤人雅士,这幅字最值得拥有。

赵凯,山东济南人,部队服役期间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夫会理事,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陶瓷艺术大师,多次特邀参加世博大展,作品被港台内地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艺术家简介转自艺道网

  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禅茶 文化 之中。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看。

  禅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禅茶文化的基础内容

 禅茶文化的基础在于禅与茶在“苦、静、凡、放”方面的相通之处。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其实就是不断的拿起放下!

禅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禅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好地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精髓与茶的高贵品行,具有“正清和雅”的鲜明文化特征,“正”,是指儒家的浩然正气;“清”,则是道家的清风雅趣、淡泊人生;“和”,包含佛家的众生平等、一团和气;“雅”,代表茶所带来的活甘清香的雅气。这些文化特质使禅茶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它注重“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文化内涵,注重兼容并蓄,雅俗同归的精神境界,文化本身在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中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意义深远。

禅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禅茶文化的概念

 禅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 种植 、采制、饮用的茶以及通过 饮茶 而福慧双修、明心见性的法门。茶主要是用来供佛、待客、自饮、结缘等。广义上禅茶无外乎烧水、冲茶、品饮,禅茶文化即通过吃茶的全过程而体悟禅法,禅茶产品是禅茶文化的载体,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的范畴。

 狭义的禅茶以及禅茶文化防止大而不当所造成的含糊不清,明确了禅茶传承的主体,确保禅茶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广义的禅茶更有利于大众认同、大众参与,是生活禅的具体应用。

 经常听人说禅茶或者茶禅,有人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谁先谁后宗旨不变,有人认为茶禅就是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

禅茶文化相关 文章 :

1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2 禅茶人生文章6篇-人生犹如一壶禅茶

3 禅茶感悟人生散文

4 茶文化策划 ​

5 禅茶随笔

6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7 禅茶书法作品

经常有经典陶坊的老朋友说,他学习过「经典泡茶法」,也很认同,他对禅学也略有了解,觉得「经典泡茶法」颇有禅茶的味道。 现在常见有许多茶店、会馆悬挂 「禅茶一味」的书法匾额,他想了解 「经典陶坊」对于禅茶是怎么理解的?老友相问,也是我半生之问。事茶三十载,以经验分享,故有此文。

禅宗的由来

2500年前,佛佗在灵鹫山说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叶心领神会,因而开始有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禅宗,迦叶也成为第一代禅宗祖师。时至中国南北朝,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东渡中土,他为中国禅宗第一代,从大迦叶至唐代第五代弘忍大禅师,禅宗皆为一脉单传,后弘忍传第六代惠能大师及神秀禅师,开创了「南顿北渐」的禅风。从此,禅宗在中华大地大放异采。

茶与禅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唐以来,饮茶为日常生活。茶可提神益身、增加能量,尤其备受儒释道修行者青睐。其时僧人们多有种植、制作和品饮茶之习惯。而唐、宋时期,禅宗正是鼎盛之时,僧人及修行者们二六时中其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僧人们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禅茶了。

茶圣的禅境

陆羽(733—804)。著《茶经》,共分十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他建立的茶学系统为后人学茶指明方向,为茶的发展和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地位无人可及,而因此陆羽被国人尊为:茶圣,无庸置疑其茶道已入至高境界。

皎然禅师(720—803)。得道高僧,在茶事茶道上与陆羽相互成就,传言他就是陆羽的引导老师,他对陆羽写《茶经》有莫大助益。他是佛门茶事集大成者,中国茶道茶文化之父,中国禅茶的始祖。皎然大师留下大量茶诗茶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从中可见其茶道之臻境。

从谂禅师(778—897)。禅宗六祖惠能(638—713)祖师的第四代传人。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禅宗公案闻名于世,以河北省赵县地为名的「赵州茶」成了禅茶的代表。他以茶行道,广渡有缘众生。「禅茶一味」也始于赵州大禅师,禅茶意谓茶是禅,禅亦茶,以茶修禅,以茶体道,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以茶入道,可以说「禅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体现。

卢仝(795—835)。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著《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七碗茶是描述用生命和心灵来感悟茶,每一个当下都充满神韵,每一个过程都是活生生的,处处可见自性本心,这是身心灵高度的统一,卢仝他并非禅僧,但他在茶事中的和谐,正是禅茶和茶道的体现。日本国崇尚茶道,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等,七碗茶的次第和精神正是茶道的核心,而因此日本将卢仝尊为茶道之神。

荣西(1142—1215)。荣西是日本禅师与茶师。他到中国习禅和茶,是临济宗在日本的「初祖」,也是日本茶道的「初祖」,临济宗至今一直是日本禅宗的主流。荣西禅师并将中国的茶种携带到日本种植,并开始践行禅茶,「禅茶一味」也因他而得以在日本弘扬。

千利休(1522—1591)。日本禅师和茶师,被日本国尊称为「茶圣」,他是「禅茶一味」的发扬者,所呈现出来的「和、敬、清、寂」正是禅的意境,茶道心法的核心,影响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至今;他的茶道美学更是受日本国人推崇,成了日本的茶文化主流。

大家的茶禅

禅,不可说,或谓之为心,或心之所用。儒家的中道,止、定、静、安、虑、得;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求达身心灵的和谐,也是禅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儒、释、道、天主、真主等等,只要以本心、自性或心灵来事茶,那就是禅茶了,「禅茶一味」是也!万不可让禅的文字和名相障碍了对茶禅茶道的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数不尽的嗜茶之人,如白居易、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蔡襄、宋徽宗、文徵明、许次纾、陈继儒、郑板桥、鲁迅等等,史上有记载他们的嗜茶事迹,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名人大家,相信以他们的修养,亦可谓禅茶了。

当今禅茶之士

我喝茶半世纪,事茶三十载, 所遇茶道高人无数。当代有禅风的茶人,首推种茶人无生老师。他是种茶世家,2014年,当他明白大道之后, 将自家一百多亩惯型农法茶园改为自然农法,目的就是保护大自然母亲,唤起人们的觉醒;并发愿培养有道有术的茶人,利益社会。这也是我能有幸助缘无生老师的原因。他有道有术、有远景、有大愿,所以他有大定,有如如不动之禅心,这就是「禅茶一味」。

台湾老茶人詹勲华先生,也是易学老师,与我亦师亦友。他曾说:茶像拐杖,可探寻你的心灵。这是以茶观心,茶与心的对话,心即茶,心茶相融,禅茶一味也!

心谛老法师说他一生离不开茶,茶可以帮助他入定,茶一入口立马就能觉察到茶的活性和能量,也知道茶气的走向,这境界与卢仝似,禅茶一味也!

 

台中赖老先生是企业家、收藏家,一生嗜茶,修行数十年,平实平淡,温文儒雅,与他相处,如沐春风。老先生知我是同好方家,请我喝流传有序的150年台湾野生老乌龙,茶入口通身温暖,微汗冒出……老先生说,茶有生命,有能量,有灵性,要用感恩的心来品,让生命与生命对话,觉受当下,活在当下,让心灵升华。老先生一席话,使我受益受教了,此为禅茶茶道也!

感恩心是茶道

当下一杯茶,你能如实来看这杯茶吗?没有阳光、空气、大地和水,有这杯茶吗?没有空和空无的能量,茶树能存活吗?没有茶人的种植、管理、采摘、制作、烘焙、包装和储存,有茶叶吗?没有匠人制作茶壶、茶杯、烧水壶等茶具,如何冲泡?能有当下的这一杯茶吗?这杯茶来自地、水、火、风、空,与你我的生命同源,当茶汤进入我们的身体,又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当知道这才是实相,能不生起感恩心?不感到幸福吗?天下万物皆有生命,茶能感知到你是否真诚;当你感恩心生起时,茶会欢喜地奉献自己,让生命全然绽放,茶汤自然更好喝;与此同时,自身亦会充满爱和慈悲,心境更加宁静和祥和,自然容易与茶汤对焦,心物相融,这是禅茶的境界。如此更能品嚐出、体验出茶汤的美好。

禅是泡茶心法

2018年「经典陶坊」举办泡茶大赛。我们有自己的泡茶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极简、极至—经典泡茶法」(点击蓝字可读)。因为我们的品牌是「经典陶坊」,所以称为经典泡茶法,极简是核心,亦可称极简泡茶法,大道至简,极简就是禅。又因为泡茶法有静心开发明觉的作用,亦可称静心泡茶法,更可以称为道法自然泡茶法。经典泡茶法其实也是动中禅,其心法就是禅,禅就是心,以心御茶,心茶合一,这就是「禅茶一味」。

那为什么禅是最高泡茶心法呢?现代的科学已经证实,空无中含有巨大的能量,当人的脑波频率越小,能量就能吸收越多,这也是许多高僧只要入定很短时间是可以不睡觉的原因。所以我们经典泡茶法强调坐姿的重要,越放松,念头越少,身心就越宁静和稳定,就容易吸收到天地的能量,再经过心的作用,能量与茶相融,与茶合一,这时的茶汤最鲜美,更有能量,也充满着神韵,这与许多艺术创作的所谓「灵感」的道理是一样的。

是否心性稳定就可以泡好茶?茶事的一切都需要你用心来驾驭,所以心性稳定,禅心泡茶当然是最重要,但茶要泡好还需要有更多的层面,要理解茶,理解水,泡茶经验也重要,更需要善于选择茶器等等。许多禅师和老茶人一辈子喝茶,茶没有泡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紫砂茶壶和烧水壶,不懂选择茶器,我常开玩笑说,功夫好不如武器(茶器)好,事实就是这样。

如何才能将茶泡好?我们在泡茶法有细述,此处不多讲了。

禅茶的时代意义

一切茶事都可以是禅茶。学习如何用心灵、用真心来事茶,是禅茶的核心。经典泡茶法是用心灵来泡茶,开发心灵宝藏,心之妙用也!它能有效地将茶来泡好,通过泡茶和品茗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稳定下来,静能生智慧,如实来反观自己,净化心灵。所以泡茶桌是小小道场。以茶体道,以茶入道。这是禅茶的意义。

                                                                                            庚子年二月 写于台北

爱茶之人值得深交。

爱茶之人宜相处。

茶,不挑剔人,只要有开水和茶叶,便可泡来喝。茶,适宜在清静的环境饮用,而人常在清静的环境中,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平和。在幽雅、清静、和谐的环境中,泡上一壶茶,闻其香,观其色,品其味,静领其意,韵味无穷,能带给别人安静随和的感觉,更容易接近和相处。这是品茶赋予人们的一种享受。因此,爱茶之人能使人感受更易于贴近和青睐。

爱茶之人有耐心。

泡茶看似简单的事情,实则是个繁琐,注重细节的活,需要用心完成泡茶的每一个步骤,如:等待沸水的耐心,泡茶时的细心。而选择茶具、环境格调、茶叶多少水温高低、时间把控等等也是有讲究的。久而久之,人的耐性也会得到磨练,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条理清楚且有耐心,懂得倾听,不会给人不耐烦的感觉。

爱茶之人心地善良。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多半喜欢参禅悟道,向往书法画艺,琴棋音律,如同茶般包容恩泽众生,心地善良,简单大方,对待事物有一颗博大善良的心,内心乐观,开朗,充满正能量。他们温暖如茶,美好如初。

爱茶之人睿智有涵养。

一片茶叶能历经千年而不衰,除了形美味美外,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沸水的考验而爱喝茶的人通常历经了生活的磨练,岁月的洗礼,总是满腹经纶,博学多才。他们有容纳万物的宽广,有无欲则刚的超然有心平如水的豁达。他们或懂天文节气或懂地理环境,或懂禅茶一味。

爱茶之人心细温柔。

每种茶都有不同的泡法,需要细心的研究学习。茶香中每一种花、果香的味道,茶汤里一丝的酸涩感、苦杂味,每一泡啜进口中,都需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果不够心细,则会迷误了很多。久而久之,人也会变得细心体贴,举手投足之间都如微风拂面。

爱茶之人成熟稳重。

爱茶之人既喜欢那份苦涩,又能体会出那一层的平淡而愉悦。如同一杯茶,余香萦绕,淡泊清雅,混杂着多种浓情和淡意爱茶之人除去了浮躁保持了香味,就像茶那股若有若无的幽香,恬淡而隽永,沉实而深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果敢而坚定,也会享受生活,对他们来说,只要有茶便可。

爱茶之人从容酒脱。

爱喝茶的人,愿意跋涉千里享受清新秀丽的山水美姿,也愿意偷得浮生半日,去享受那一杯茶的时间,他们总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活得从容与酒脱。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生活,都会从容自若,不急不躁。不管什么烦恼琐事,他们总能很好地将那些消化在一壶茶中。

爱茶之人彬彬有礼。

茶是礼敬的表示,无论泡茶还是奉茶,都有其中的讲究和礼仪,如:茶水要适量端茶要得体等等。久而久之,他们会比较注重礼仪细节。慢慢地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互尊重,长久以来会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20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