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叙事作文:我爱古琴

四年级叙事作文:我爱古琴,第1张

几年前,我还小,一次妈妈带我去接姐姐,姐姐在那里学古琴,从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古琴。一直让妈妈帮我报名,可是妈妈就是不肯帮我报名,终于机会来了,奶奶从老家来了,我求奶奶帮我给妈妈说说,妈妈终于答应了。其实我刚去时很兴奋,没想到练古琴也有秘诀,古琴的基本方法,我真的觉得很难,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都要掌握清楚,不能有半点差错。

 刚开始练的时候,我有高兴有发愁。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学古琴了,发愁的是;我要是学不好怎么办。果然,我的不自信心情,导致我怎么也学不好老师教的方法。回家以后,姐姐看我一脸丧气,想安稳我,可是,又不知道从哪说起,就在这时候,我问姐姐,是不是我很没用,连最基本是方法都学不会。姐姐说:“不,你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用心学,你知道吗,我刚开始学,我也是你这种心情,也怕学不好,可是同学鼓励我,让我有了坚定的意志可以继续学下去,所以,我才会弹的很好。”我听了姐姐的话,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的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顾虑。

 第二天,老师在讲新课前,又讲了昨天的基本方法,我都学回了,老师说:“劈是大拇指向里拨弦,一般又都是在用托以后再劈,比如劈七弦的时候……等,”还有打和摘。大圆。撮。轮。半轮。拨。刺。刺伏。剔托。历。抹。打摘。等。就这样,我怀着自信心,学完古琴,我觉得古琴很有意思,也很好学,我希望同学们想学古琴的,可以来找我,我帮你们推荐吧!

 山西省运城地区平陆县实验小学四年级:赵洋艺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所向往的美好家园,而我心中的美好家园则是干净的、环保的、美丽的小山村。

放眼望去,在被雨水冲刷干净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的一大片油菜花,幸福的吸收着大地给予的礼物——雨水。这边树上有鸟,前边田里有牛,牛的旁边有放牧人,左边土地里有农家小屋,这些景象合起来,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农村画卷。

乡村里要有清清的池塘,有高耸直立的山,有草木茂盛的树林,有勤劳朴实的人。

乡村里还有平整的稻田,老黄牛在田里干活。

在太阳快落山时,出来散步,能看见乡村里的人吃晚饭的情景:有的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子上吃饭,有的人家将桌椅饭菜摆到自家院子里吃饭,高兴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天边归巢的鸟儿与乡村的人一起汇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

可是,现在只因人类不爱护我们的家园,不断地仍掉白色垃圾,化工企业不断的增多,废水、废气、废渣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还有一点就是人类随意的砍伐树木,从而造成了我们的地球水也少了,树也少了;动物也越来越少了;草地也不见了;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些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里,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这被污染的地球吧,请不要在污染我们的地球了,我想信人类,一定能做得到的。

让我们从小做起,携起手来,共同来保护我们身边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作文标题: 读《古琴操》有感

关键词: 古琴 有感 初中初一

本文适合: 初中初一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一的作文,题目为:《读《古琴操》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读《古琴操》有感

忧伤的《阳关三叠》在耳边悠悠地回响,古琴、素华、明月,三个平凡的角色,却演绎出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

―― 题记

合上书本,“古琴操”那几个刚劲有力的黑体字又浮现在眼前,古琴,素华、明月,作者通过古朴清雅的文字悠悠地向我们诉说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不由得让我心中也轻轻颤动 ……

第一遍,虽然看得不太明白,但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了故事情节。第二遍,仔细阅读,细细品味,不禁大声叫绝!

很久很久以前,幽静空寂的山林中,蓦地传来一阵清婉流畅的琴声,引起了一个不满12岁小女孩的好奇,然后这个任性倔犟的女孩缠着爸爸要到寺庙里学琴 …… 作者巧妙地利用素华的故事留下悬念,这个练太极的小女孩能否如愿将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怎样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往下看 …… 古琴琴僧这又是什么关系谜团越来越浓,就在让人迷茫的时候,少年僧人明月从桂花香中走来了,使整个故事渐渐地明朗了起来 ……

《古琴操》是一个关于初恋与成长、古琴与知音、爱与平和的故事,它演绎了素华、明月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明月教素华学琴,素华教明月练太极,古琴太极的相通,共同的感悟引起了两人的共鸣。学琴、斫琴、练太极的过程两个人都感受到了内心的成长,那种纯净、朦胧的感情随着故事的进展得到升华。作者梁慧玲阿姨那古雅清朗、非同凡响的文风,让我领略了这文章的独特之美。

然而这篇文章令人叹服叫绝的地方并不只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文字的古朴清雅,最出彩之处在于它的叙述方法。文章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但不是普通的一个“我”来叙述,而是三个:古琴、素华、明月,在轮流叙述,向我们讲述一个千年古琴的故事。“我”肯定比“他”更亲切、更自然、更有吸引力。更何况这三个“我”中,有两个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谁不想倾听他们是如何讲述自己心声?另一个就更独特了,千年古琴,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叫人如何不好奇!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韵味。

叹服叫绝之余让我想起了小城老师新博文的一句话“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古琴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构思巧妙,就像小城老师说的“构思布局就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总体设计。”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做进一步的扩充、延伸、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制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古琴操》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对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作者采取这种特殊的第一人称来表现主题思想,不但轻松地表达了故事内容,而且比平铺直叙更有韵味,也应和了那句“文似看山不喜平”。回头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常常想好题目,提笔就写,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如何使语言生动活泼上,却很少在提笔之前精心地布局谋篇,没有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安排。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差距。

细细品味《古琴操》,在那清新古朴的文字里,我更深地体味到了小城老师的那句“巧妙构思,是作文取胜的法宝!”

  

    

  自评:前两天看了博友“谭天说地”的“《古琴操》有感”非常好奇,是什么文章让谭添姐这么喜欢,产生了共鸣后来添添告诉我《古琴操》刊登在《儿童文学》2010年第12期(上),我就费了好大周折,昨天借来了书一睹为快,这一看不打紧,把我也迷住了,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绝的是构思巧妙!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巧妙构思,是作文取胜的法宝!”。希望博友们也找来原文看一看!

  

Ps1 :偶的配乐是《古琴操》中素华明月反复弹唱的《阳关三叠》,希望博友们喜欢~

Ps2 : 再次感谢天使姐姐的名片和倩倩姐姐日历!特别是天使姐昨天下午才考完试,晚上就给我做了这漂亮的名片,这天使姐真像个天使,把我也做得像个天使,咋跟绕口令似的,让人感动, 谢谢了!

Ps3: 我咋也喜欢上天使姐姐的ps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1

 我爱书法看!这一个个漂亮的字是谁写的呢?是我写的。说起这字还真有不少经历呢!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我写的字十分难看,有时老师也看不清我写的字,总是批评我,而同学们呢?嘲笑我,说我写的字是“龙飞凤舞,蚂虾跳舞”,气得我二话没说就报了个书法班,练字去了。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星期六星期天都去练字,要知道,那可是大冷天啊!

 记得有一次,我吃过早饭,穿上衣服刚打开门,一阵冷风吹在我脸上,就像刀子在割我的脸一样,疼极了,我不想去了,但我想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批评,我怒火中烧,打开门迎着风前行。终于到了。但是老天爷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书法班上的窗户坏了,里面透风,但是,这并不能打消我的念头,我像李大钊走向刑场一样毅然地找了一个座位走了过去,我没戴手套,手冻地青一块紫一块,手抖地厉害。这时,我想:这只是天气的事,如果你连这一点困难都退缩,还练什么书法?还算得是什么男子汉?在不知不觉中,我感觉不怎么冷了,我认认真真地练起字来,而那些冷的同学没好好练字,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反而,老师却表扬了我,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发愤努力练字了。后面几天里,我想到几个月后的我成为一名书法家后,心里就十分开心。

 记得还有一次,我的字练的已经差不多了,心里便骄傲起来,自以为是书法家“柳公权”,写的字也不怎么好了。老师知道后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我写了半天怎么也写不好,急得满头大汗,老师这才语重心长的说:“胡云飞啊!有一句名言叫‘人无完人,金无足迹’。没有完美的人,你这么小就骄傲起来,长大还怎么能行呢?努力练字吧!不要骄傲!”我听了心里十分感动,发誓一定要练好字!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这次书法比赛我得了一等奖,同学对我刮目相看,我别说多么高兴了!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有辛苦就会有收获,做人千万不要骄傲指导老师:崔文芳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2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我的这个兴趣却是父母无心插柳,外公有意所得。

 有一段时间,爸爸妈妈有事,无奈的`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把我寄养到外公家。外公很喜欢小孩子。我一来,外公见了我,高兴得合不拢嘴。我那时并不知道外公的姓名。我就傻乎乎地问:“外公,您叫什么”“你叫鸿(红)健,我就叫绿健吧!”外公嘿嘿一笑。或许是外公童心未泯跟小孩逗乐子,不管我怎么追问,外公都一口咬定自己叫绿健。

 外公很有才艺,尤其是写得一手毛笔字。他在大厅之中有一张大大的书桌,上面堆满了笔墨纸砚,每天都在那儿认真地写着。我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兴趣,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无聊,竟然也从笔架山上选择一只最大的毛笔,站在桌边有模有样地画着一横一点。外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鼓励我继续画下去。现在想起来,那时哪是在写毛笔,简直是在画笔划。但渐渐地,像嚼绿健口香糖上瘾了一样,我每天都想拿一拿毛笔在纸上画,绿健还常常手把手地教我一横一竖,我由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落笔……至今我仍坚持每天写一张毛笔字。现在想起来是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吧。

 从那以后,我的毛笔生涯就开始了,我写了很多很多毛笔字。每当给“绿健”看时,他总是微微一笑:“还要努力!”还耐心地指导我如何运笔,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

 直到有一天,我本想选出一张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毛笔字准备拿给外公看时,妈妈接到舅舅打来的电话,一个噩耗传来——外公已经不省人事了……我把我带来的写得最好的毛笔字投入了烧纸钱的锅中,我希望伴随着这缕缕上升的轻烟,外公在天堂能看到我写的毛笔字。

 外公走了,却以中华最古老的手把手的教法,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我的书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一定还会传承下去。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3

 我爱书法一提到书法,我的话就多了!什么楷书、行书、草书,我都写过。我是从一年级开始爱上书法的,当时爷爷对我说:“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烦躁的身心平静下来。”从此以后,我便认真的写起来。随着年龄的长大,我渐渐地爱上了书法。

 有一次,我在家里写《六体千字文。》,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孩子,妈妈要出去买菜,你在家里要乖乖的,水开了要把插头拔下来。”胡乱地点了点头。

 妈妈放心你的走了,可当我写完了这本书是,却发现水壶“嘟……”地响了,赶紧跑到厨房去一看,只见水流满地,雾气冲天,我赶紧关掉电源,这时水壶里的水,只剩一半了。正巧妈妈也回来了,我便诧异地问道;“妈妈,你去哪了,怎么开着水就走了?”妈妈大为恼怒,“什么,你还问我,我去买菜了呀,出门前还嘱咐过你,让你看着点,你还答应了呢。”“啊?有这事吗?”看来我真是写的“走火入魔了。

 如今书法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我决定要把这个好习惯保持下去,因为书法让我有了很多收获,使我在思想上、知识上受益匪浅。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4

 张宣纸平铺在桌上,镇尺压住纸的边角。砚里盛着清水,一双纤手拿着墨块在里面研着,笔静静地侍候在一旁……这一切让人想起——书法。

 我学习书法已有六年。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瑰宝。现在我的生活中,无法离开毛笔,可曾经为此吃的苦,又有谁能体会得到?每周都要在学习书法的旅途中往返;晚上练习,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可比赛中获奖时,那辛苦就散去了。想过放弃,可总有股力量让我坚持。哦,是因为我对书法的爱吗?

 书法不仅是修身养性的首选,笔墨之间更透出了一种人生。余秋雨在《笔墨祭》中对历代的书法家都透过其作品风格作了一番评价。颜体饱满方正的楷书,折射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赵体书风柔媚,透露出他有些阿谀的本性;远远地,王羲之走了来,人如其字一般潇洒。最爱还是米芾,字体大气豪迈。犹爱其《梅花赋》。记得刚开始学习书法时,楷书、篆书、棣书都写得很糟,唯独行书、章草得心应手。书法老师说我性格正如行草相符。让我不由感慨,人一落笔,其字就决定了他的性格,甚至是一生。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5

 书法是我国的特色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国的代表。

 我是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学习的,每个星期三下午两节课后,留下来学习,一直上到5点结束。老师一笔一画地教我们如何写,然后慢慢的练习写古诗。我初写的一首古诗是《寻隐者不遇》,所以,我从二年级就会背这首古诗了。

 可惜的是啊,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嫌要上到5点。实在是太晚了。而且三年级的作业变多了,来不及写。所以,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不上书法课了,但我坚信如果我一直坚持下去的话,我写的字肯定会比现在要好看上一百倍!我真的很后悔当初没坚持下去。哎!~~(>_<)~~

 不过即使这样,也“毁灭”不了书法在我心中的地位,我仍然热爱着书法。现在,我在家没事的话,会找来毛笔、砚台、宣纸和垫子来写一写,只不过写的没以前好看了,可我还是和很欢写。

 的确,书法不仅能陶冶而我们的情操、锻炼我们的耐心,还能令我们长寿哩!你瞧,著名的书法家——大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老,其实他也不小了。我们身边也有几个例子,例如我校校长:薛凯,就是这样的。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写书法,适当的练一练,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哦!

 我爱书法!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6

 这两天我上书法课,老师让我们用毛笔写字,我觉得非常有趣!毛笔的笔杆是用竹子做的,笔头是用狼毛,羊毛和猪毛做的。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站在桌子边,她先给我们示范了一个字,她写得非常好,我心想如果我第一个字就能写得这么好那该多好呀。老师告诉告诉我们了一个写字的口诀“藏锋起笔走,顿,行笔走,提,顿,回”,我用毛笔试了试写了一横,非常不好,我觉得铅笔比毛笔还是好写多了!因为毛笔的笔头是软的,需要粗细的变化,铅笔的笔头是硬的,我们更容易掌握。

 并且拿毛笔的姿势也和平时写字不一样,是五笔执笔法,是大拇指和食指捏在笔杆的中间,中指捏在下面,无名指和小拇指捏在笔杆的后面,必要和桌面垂直,手要压在纸上,才能写出好字!老师还教我们毛笔的书写有藏锋和露锋,藏锋就是把笔锋藏起来,笔画的收笔要往回收一下,露锋就是把笔锋露出来,笔画的结束是尖的。我写了第二个横就好看多了,但第三,第四个却又不好看了,老师告诉我,“慢慢的,不要着急,要用心不要放弃”我很快就写完了三张,但却写的并不好,我发现写毛笔字不能快,需要很大的耐心和认真。

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7

 上下五千年,中华古韵在历史的画卷上熠熠生辉,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古琴的悠扬婉转;国画的源远流长,哪个不使人着迷?但我却惟独钟情着最耀眼的一门艺术——书法。

 对于书法这门艺术,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许多人都对它情有独钟。它的一撇一捺都散发着艺术魅力,无限的伸展和迂回,使人飘飘欲仙。在很遥远的古代,就有许多人对它颇有研究了。在我国的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一位。他的行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每个笔画都蕴含深意,牵丝带挂,妩媚多姿。运笔流畅而不迟缓;轻快而不繁冗;柔和而不轻飘;迅疾而不轻浮;灵动而不厚重;温润而又劲健。

 说起我认识书法,到喜欢书法还得从那次说起。

 有一天,我和弟弟结伴去上街,在街上看到有一个叔叔在写对联。我立刻被那龙飞凤舞的姿势所打动。当金**的正楷大字跃然跳动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没想到,就凭这样的一支粗陋的毛笔竟能写出这样的艺术作品!我向来不对事物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以前这充耳不闻的“书法”二字竟然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一回到家,我就吵着让妈妈给我买来毛笔和墨水,开始写起了毛笔字。我小心翼翼地用毛笔蘸上墨水,就在大楷本上学着写起来。没想到出师不利,刚写了一个字,就让弟弟泼了一盆凉水:“见过写得难看的,没见过写得这么难看的!”我一看,果然写得很难看,和那个叔叔写的简直是天壤之别。爸爸看到了,也笑了,对我说:“要学习好书法最重要的步骤一定要‘临’和‘摹’。”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了头。第二天,爸爸递给我一本楷字字帖,让我临摹。于是我便描了起来。没想到,非常有效果,写起来也能写正,写好了。长期描下去,我竟能感觉到书法作品的与众不同和内涵。通过学习书法我领会到宁静致远和淡定随和的深意,锻炼了我的意志力。

 此时,《兰亭序》从耳边响起:“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心中默默替她做答,我爱的,是书法。

  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弹弦乐器。古琴艺术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是有知识的人必修课之一。历代积累的琴学著作、与琴相关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琴曲作品和演奏方法代代均有传承与发展。这为古琴的传承与教学积淀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但随之也使古琴身上附加一些消极甚至玄学的东西,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还是对古琴的文化功用、社会功用缺少正确的认知。一方面,很多人琴筝不分,对古琴缺乏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人把古琴人为的神秘化,片面宣扬古琴的高深、难学。因此,在当代如何更好的普及古琴知识、发展古琴教学,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为现代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值得深思和进行尝试的。

一、古琴社会活动的倡导与实施

任何一门艺术的传承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众基础,古琴也同样如此,一段时期内古琴濒临失传。对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一辈琴家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吴景略、刘少椿、张子谦等人都曾对于古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过很多努力,社会各界也渐渐开始关注古琴。古琴申遗前后,在当代一些有识琴家琴人努力的倡导与推动下,使一些公益的古琴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古琴活动逐渐具有了广泛化和长期化的特点。

(一)公益古琴雅集――琴人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举办的“北京古琴雅集”是每月一次,一年十二次,自2000年至今已举办近百场,有万余人次参加。雅集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琴家的讲座、琴人的弹奏、古琴爱好者的弹奏、琴歌与琴舞的表演等等。

每个月的雅集日都有许许多多的古琴爱好者前来参加。这些人在琴声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也有许多朋友在此学到了古琴的知识,开始习练古琴。可以说这样的古琴雅集确实是当今商品大潮中的一片净土,是目前全国最有影响,参与名家与琴人、古琴爱好者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公益古琴雅集。雅集为古琴的普及与教学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古琴爱好者也积极参予社会上有意义的活动。在古琴申遗成功前后,我们举办了赈灾义演、与残疾孩子同台演出、56个民族56张古琴迎接建国56华诞长城大型演出、庆祝古琴申遗成功纪念日、庆祝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等大型公益活动。使广大古琴爱好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

(二)古琴进校园

让古琴走入大学校园,举办古琴的公益讲座,举办古琴的公益演出,使莘莘学子学习到古琴知识,感受到古琴的无穷魅力是很有必要的。

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都举办了多场公益古琴讲座与展演:除了古琴独奏外,还向同学们展示琴歌、琴舞,还有古琴与瑟、箜篌、阮、箫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合奏,古琴配乐的经典诗词朗诵等。因为历史上的古琴表现形式并不局限于独奏,琴歌、古琴与其他乐器合奏也是大量见于文献记载的常见形式,如《庄子・渔父》中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史记・乐书》记载:“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等等,大多数古代留传下来的古琴谱中很多曲子都配有歌词,可见琴歌在古代的普遍程度。古琴与其它乐器合奏的形式也是常见于传世古画中,宋代还有《琴阮二弄谱》。通过这些形式丰富的展演配合古琴讲座,使相对单调的古琴讲座本身变得丰富而生动,参与的同学们反响强烈,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当代大学生们对古琴艺术的喜爱,对古琴知识的渴求。每次古琴讲座都座无虚席,师生们认真的听着,在互动时段争先恐后的提问并即席写诗来表述自己的欣喜与体会。

(三)古琴空白地区的垦荒

北京开展古琴普及与教学已有多年,但是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还有很多,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许多人因找不到古琴老师而长期徘徊在古琴的外围。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这些地区办一些收费低、教学正规的古琴培训班。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古琴普及与传播形式。近些年来,我们关注并实施了对古琴活动贫乏的地区的古琴普及与支教活动,如:甘肃、广西、内蒙、新疆、黑龙江、青海、宁夏、海南岛、贵州、吉林、江西、安徽、汕头等地。支持那里的古琴活动,为一些极缺古琴师资的地区培训古琴教师,受到当地有关部门与广大古琴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四)全国范围内的古琴交流与相互学习

古琴的普及与传承还要靠全国各地区琴人、琴生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交流和展示中才能得以比较与提高,同时也离不开业内权威专家的指导。在2002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古琴组的比赛中,全国有百余名选手参加。时隔仅两年,在2004年的全国首届古琴大赛中,全国就有两百余选手参加。他们在业内专家的评审下,在与各地参赛选手的交流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琴技与琴艺得到了很大提高。2006年8月,天津举办了首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会琴(限女子参加)的演出活动;2007年8月,杭州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会琴(限男子参加)的演出活动;2008年8月,共青团中央、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主办了“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全国总决赛活动,都使许多成年、青、少年与儿童习琴者得到了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全国的古琴考级同样是一种很好的交流与锻炼的方式,能使学生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提高古琴的弹奏水准。在由文化部批准的每半年一次的“全国社会民族乐器艺术水平考级”古琴考核中,从2001年开始,北京考区至今已考了15次,累计人数超过500人。最年幼的五岁,而年长的已经七十三岁。而全国各地(上海、昆明、四川、南京、常熟、徐州、赤峰、哈尔滨、邯郸、烟台等)的考级也都健康发展。琴生们通过考级以后,琴技与琴艺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古琴的普及与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纵观当今乐坛,民族乐器演奏者的年龄跨度往往是很大的――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等等,莫不如此。奏者既有年富力强的,也有年迈的,更有许多稚嫩的少年儿童,其中有些少年儿童还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平。而古琴这件优秀的乐器,由于种种原因,在前些年却鲜有少年儿童弹奏。

有过乐器演奏体验的人都知道,从小就学习一门乐器,具有童子功会使人终生受益,也具备了使自己的演奏逐步达到较高水准的基础。同时一种音乐艺术门类,由于有了少年儿童的加入,会变得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当代古琴的普及与教学同样应从娃娃抓起。

有人认为小孩不适合学古琴,原因是孩子的学识与阅历都不够,无法理解古琴的高深。这话看似合理,但稍一分析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如果照这种说法,小孩子也根本无须诵读《论语》、《诗经》和唐诗宋词,因为《论语》中的句子、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同样是非常深刻和高雅的,难道因为小孩子阅历不够、无法理解就不让他们接触吗?事实并非如此,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者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文化素质教育的标志。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潜移默化的功用,现代有不少著名琴家都是自幼受家庭和环境影响走上学琴道路并取得成就。史料上也有记载蔡文姬等古代琴家自幼学琴的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众人皆知,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渴望学古琴的孩子都是我中华民族的后代,祖先的文化积淀、遗传印记已深深地打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留在了他们的潜意识中。孩子的心灵很纯净,有时比成人更能感悟到祖先音乐作品中留下的信息。事实也证明了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古琴,而且还能很好地掌握古琴。

当然,首先要做的以理论做先导。在开展少儿古琴普及与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有一本成人能看懂、孩子也能看懂的教材。《少儿学古琴》一书通过生动、通俗易懂的古琴介绍,规范而细致的指法示范,尤其是DVD光盘里的琴曲示范,使古琴教学变得直观可感简单,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古琴的信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很重要。教少儿学古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有的学琴孩子只有四、五岁,小手又软又嫩,要把握好正确的手型并具有一定力度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们的手充分放松――这是练习任何乐器的基础。松中求力、松中求技,松是地面,而一切技法都是地面上的建筑,失去了松而去追求力度与技法等于是舍本求末。

古琴的左手按弦方式是肌肤直接接触琴弦,将琴弦按实到面板上,才会发声,孩子(尤其是幼儿)手小、手软无力、指甲也小,要把握好正确手型并具有一定力度并容易,所以左手练习时要分两步到三步走。逐步练习、加力,随时关注手指形状。等到其手型基本固定后,再要求“按令入木”的实度和吟猱的自如度。右手弹弦时,先要求弹得虚一些,轻一些,待运指方法、手型基本确定后,手指也逐渐有了一定的力度时,再逐步加力,最后达到“弹欲断弦”的坚实度。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和爱美,要让孩子觉得古琴的声音好听,琴的样式好看,同时弹琴的姿势(琴容)也是端庄而优美的。琴容端庄,手容优雅,用适度的动作弹出感人的音乐。渐渐地,孩子们从掌握基本的姿势、指法开始到能够弹奏简单的古琴曲进而又能弹奏一些传统名曲,使他们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年龄段的人所用古琴也有所区别,五、六岁到十岁的孩子可以用小琴(膝琴――有效弦长98厘米左右),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用正常琴(有效弦长110厘米左右)了。用琴要选正规优良的专业古琴,音色要优美――从小培养耳朵辨音的正确性;音量要大些――孩子手力量小,弹时也会有一种满足感;最主要是不要抗指(琴弦距琴面板过远,按不下去),避免孩子按不动弦而过度用力造成手紧张。

同时,在教授过程中,随着深入学习,教授的重心要从琴技逐渐转入琴艺。孩子年龄小,可以先从学习技术着手,学习琴曲既要有一定的速度――使之能产生兴趣,又要循序渐进――不盲目赶进度,造成根基不牢。从掌握基本指法开始到能够弹奏简单的古琴曲进而又能弹奏一些传统名曲,使孩子们对古琴能够逐渐产生兴趣。在教孩子学习古琴曲时,如果是有词的琴曲,如:《关山月》、《阳关三叠》等,应让孩子学习吟唱。这样对掌握琴曲的意(思想内容)、韵(起、承、转、合)、板(轻、重、缓、急)有很好的帮助。在此过程中,古琴的传统很重要,习练琴曲一定要尊重原作和传统风格,尽可能让孩子们多听、多看、多学老一辈琴家宝贵的东西。作为古琴来说,保住现有的东西,不让它们失传是重中之重。

琴――音来自于乐,形来自于武。许多前辈琴家都习武――心、意、气贯通;肩、肘、腕相和。手、眼、身法、步,规规矩矩。这类运动可以大大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这对把握琴容的端庄,手容的优雅,掌控恰当的发力均有好处。所以,也应鼓励学琴的少年儿童参加武术、舞蹈、形体训练、体操等活动。还要不失时机的在古琴教学中穿插讲授古典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等相关知识,加强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的了解,使孩子从小就能较好的理解琴曲中的意境,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琴人。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给孩子尽可能多地创造实践机会,参加社会上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一点对于少儿古琴的传播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古琴,并不是勉强人们来学它,而是使喜欢古琴又苦于求学无门的朋友们能够找到学琴的地方。当然学琴的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多一点好,就象一座沙堆,底座越大,顶尖越高,这样能出一些,高水准的古琴人才。

三、古琴教学与传承的展望

自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人们对古琴对日益关注。古琴本应像唐诗、宋词、书法那样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础知识之一。任何一门艺术文化形态,如果没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那么它本身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古琴文化的传播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引导,也需要民间的自发与努力。曾有琴家提议在中学音乐课上,放一个小时最经典的古琴演奏视频,这样每一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在课堂上看到古琴的模样和演奏方法,听到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另外中、小学里也可以增加古琴欣赏课,各大高校可将古琴列入选修课,电视台可以专门开辟古琴讲座与教学专栏。在继续加大古琴的社会认知度的同时,应吸收有活力的年轻人参与,发挥现代媒体优势。应积极为有着丰富学识与经验的专业琴家们提供便利条件,使他们能在琴学理论的整理、琴曲的发掘上取得更大成就。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始终重视古琴的基础教育,这将非常有利于古琴这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使这门古老的中华民族艺术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杨 青:中国民族器乐学会

策划、责任编辑:汪献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73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