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享:徐志摩《偶然》Fortuitousness——对爱与美的眷恋

诗歌分享:徐志摩《偶然》Fortuitousness——对爱与美的眷恋,第1张

《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Being a cloud in the sky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On your heart lake I cast my figure

你不必讶异,

You don't have to wonder

更无须欢喜

 Nor should you cheer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In an instant I will disappear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On the dark sea we encounte

r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our own we steer

你记得也好,

It's nice of you to remember

最好你忘掉

But you'd better forget the luster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That we've been devoted to each other

小感: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一场偶然的相遇?萍水相逢的两个竟然有一见如故之感,奇妙又新鲜。但相遇只是开始,而后是一起走还是匆匆别离仍是未知,如果是别离,那就忘了它吧。遗憾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心碎,别离时,请不要难过,不要伤心,因为总有一种好能去弥补这遗憾。

精选词汇:

1  fortuitousness  n偶然;偶然性

2  cast    v 投,抛 ,投射(光、影、视线等)

                 n 投掷,抛

3  encounter   v 遭遇;邂逅;遇到

                         n 遭遇;偶然碰见

4  steer   vt 控制,引导;驾驶

6  luster   n 光泽;光彩

                  vi 有光泽;发亮

7  devote  v 致力于,奉献于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一、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二、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

      1、234、5、6、7。

      六、学生讨论:《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

      (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

      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

      ,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习。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2、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2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适当的请一两个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绍作者的幻灯片: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Γ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与之相恋,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5 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1、总是在冗长的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看世界多危险多难。如反复无常的气象。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2、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是相遇还是错过?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

3、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4、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5、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6、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7、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哭的最伤心。于我——应该都笑的灿烂,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哭,那是经常的吧。但是我不明白伤心,让我最伤心的是谁。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后便不觉着痛了。也记不清楚那些班驳的光影。

8、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这种叫作爱的情啊。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9、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麽模糊,曾经那麽坚信的,那麽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笑我们这麽傻,我们总在重复着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10、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11、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

12、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13、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14、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多希望每个人的人生路口中,都有一个你期待已久的身影,在等待着你。--题记

遇见与邂逅,原本是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成为双胞胎,分辨不出彼此。

遇见可以是偶然的,可以是突如其来的,也可以是预谋好的。邂逅则是一种美丽的缘分。西藏诗人仓央嘉措深情地吟道: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不增不减。等着与你邂逅,试想一下那浪漫的画面,该是多么令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啊。

遇见他,遇见她,遇见他们,遇见她们。

邂逅他或她。

遇见比邂逅更加深情。遇见那个你所期待的人,你便会不可自拔。邂逅一个人,有的只是淡如清水的一面之缘的情谊,他日再次遇见,才会深情。

徐志摩与林徽因何尝不是这样?当初大林徽因好几岁的徐志摩就在一个美好的日子,美好的庭院里邂逅了林徽因。那时情根还未生根发芽,只当她是一个富有才气的妹妹。

隔了一段时间,徐志摩再次踏入那充满书香的庭院,看到了在桂花树下站立着的林徽因。她眉眼纤长,绝色倾城。笑容如花儿般甜蜜的林徽因从此在徐志摩心中悄悄地深深地扎下了根,深情使他为她着迷,深情使他抛下那异乡的妻子与儿子,深情使他成为万人唾弃的对象。这一切,都只因了深情二字。

林徽因能回应些什么吗?当时家中父亲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怒,并立即软禁起她来,找来一个门当户对的军官,择个黄道吉日,嫁作人妻。

徐志摩好不容易等风声过去,就千里迢迢从欧洲连夜赶回中国,为的就是看一眼自己魂牵梦萦许久的佳人。

情已动,物已非,今非昨,人易变,往事不可追。

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当时徐志摩没有踏进那进家大院的门槛,那么是不是就不会留下这段千古佳话,就不会有人因他们这段坎坷的爱情之路而叹息垂泪。

孙燕姿在歌中唱道: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

遇见一个人,记忆一段感情。

在这场遇见中,两个人都是主角,如果有一个主角退场,那么另一个也必黯然神伤地退场。

旧文。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周杰伦的最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中,出现了致敬徐志摩的片段,这一段的设计很是巧妙和有意义。徐志摩出现在这个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的MV中,既有致敬这位中国诗人、作家徐志摩的意思,也有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意思。

       这部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 中,周杰伦用音乐打开了时光的大门,看到怀表的指针在往回倒,最后周杰伦以及小伙伴来到了1920年的巴黎,邂逅了当时在巴黎的有名艺术家,最后的致敬人物是中国诗人、作家徐志摩,他也活跃在1920年的法国,有不少佳作:《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等等。

       徐志摩出现只这首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的MV中,也很有可能是在呼应上面出现的一位中国旅法画家——常玉,他们在巴黎学习的时候正是朋友,在徐志摩出现的片段,徐志摩拿着一张笔记纸写着“宇宙的大腿”,也是在呼应常玉的名作《曲腿裸女》,这一个设计,都是在连接上一个出现的伟大艺术家。

       纵观整一个《最伟大的作品》的MV中,一共出现了五位艺术家,分别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丽特、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中国近代画家常玉、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将徐志摩安排在最后出现,很容易让人想到了徐志摩那首很有名诗歌《再别康桥》,最后的一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周杰伦安排在最后的片段中出现,应该有一种告别穿越1920年巴黎之旅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77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