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亚洲风格,时代沉淀下的建筑美学

解密新亚洲风格,时代沉淀下的建筑美学,第1张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本身是美丽的

 建筑本身是一首哲理诗

 它在高山之巅 在大海之滨

 在东方 在西方

 建筑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

 其实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史书,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同样造就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的欧美建筑风格风靡世界,随着全球不同文化意识的碰撞冲击,中国渐渐催生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新亚洲风格。这种混搭风格用对比来营造气氛,既不一味追求奢华,也不沉溺于暧昧,这是一种东方美学与新时尚交织的新格调,内敛儒雅之中透出现代人的审美细节,在层层庄重中呈现出中国文化气质。

△ 大洲·陶然府 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何为

新亚洲建筑风格

时代造就建筑,它们不是随意堆砌的钢筋混凝土,而是倾注的心血。新亚洲建筑风格以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西方文化,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混搭,其精髓在于融合、传承与创新。

△大洲·陶然府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把亚洲元素植入现代建筑语系,将传统意境和现代风格对称运用,以不失传统的文化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人文园林建筑形式,成为时代的宠儿。关注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让亚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大洲·陶然府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新亚洲风格

为何受人追捧

伴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拥有一份大道至简的生活意境,新亚洲主义建筑文化应运而生,真正满足了那些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保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新贵阶级的内敛性格与开放心态,是目前国际建筑界极受推崇的一种理念,充分尊重居住者内在的心理感受。

△大洲·陶然府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邻里间由庭院水景绿化,强化了景观的整体性与共生性,讲究线条的简约、质朴,注重建筑的流线。当东方风情遇见湖岸诗意生活,新的建筑风格,创新的居住理念,这些都将提高大洲·陶然府的人居体验。

△大洲·陶然府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东西合璧

让建筑回归艺术

新亚洲建筑风格,邂逅东方意境的极致体验,结合中西设计精粹,东西合璧的美学情韵,凝千年文化符号于其中,成功将美学与建筑相融,让建筑回归艺术。那与新时尚交织的新格调,内敛儒雅之中,透露出现代人的审美细节,代表了东方居住精神与西方现代设计的高度融合。揉和中式园林“借景”艺术,用层层叠进的园林礼序,涤荡满身烟火气息,打造城市优雅慢生活,让艺术回归生活,将风景植入心灵!

△大洲·陶然府新亚洲风格园林实景拍摄

 历经岁月的洗礼

 建筑可能是最贴近艺术的形式

 在大洲陶然府

 在城市繁华间

 看着时光慢下来

 有静谧的湖水在流淌

 带着别样的祥和与安逸

 比任意时刻都能触人心弦

 新亚洲建筑风格

 把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保存在城市的巨大肌体里

 这都将是你我的记忆

 建面约125-235㎡宽景大平层

 新亚洲实景园林、美学样板间已盛情开放

 项目地址:赤峰市新城区临潢大街西段

 城市展厅地址:赤峰市新城区国际会展中心

 品鉴专线:0476-8820000

大洲·陶然府

在售

参考价格: 参考均价 8600 元/㎡

楼盘地址: 和美园区临潢大街南、兴源路北、和美三路西、和美四路东

楼盘电话: 400-818-0066 转 008584

              ——《美育书简》读后感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关于审美教育,德国大诗人,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著有《美育书简》流传后世。本文就将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中心对审美教育进行浅议。

关键字:《美育书简》  席勒    审美教育  美的本质  审美教育的意义

关于《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大诗人、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1791年,席勒接受丹麦公爵奥古斯腾堡和伯爵史梅尔曼每年一千塔勒银币的帮助,专门从事美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书信形式向奥古斯腾堡伯爵汇报。几年时间,席勒一共写了27封信,并与1795年分三次发表在他自己的刊物《时季女神》上,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美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个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做了系统的阐释。席勒认为,正是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类的自由的唯一的途径,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特征。他列举了历史上思想家对美的概念的三种解释:法国美学家E·博克认为美是感性的,主观的;德国美学家A·G·鲍姆嘉通认为美是理性,客观的;而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理性的。席勒指出,美的事物使我们能见到自由的表现方式。在说明美的概念时,他企图克服两种观念:一种是把美与直觉完善性相混同的理性主义美学观;一种是把美单纯看做感性感受性的经验主义美学观。从而把美的概念建立在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基础上。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他并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使他的美学思想充满了矛盾,显得含混不清。

    其次,他还提出了人具有两种基本冲动的理论,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1)。感性冲动要求绝对的实在性,要使人的潜在能力成为现实;理性冲动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客观外在事物消融在人的自身,实现是服从必然性的规律。在席勒看来,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造成人性分裂的根源,它割裂了人性的内在联系,由于“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2),因而必然造成人性的分裂。他认为,人性既受感性冲动,即来自于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们的物质性限制,也受理性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要是分裂的人性得以复归,就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有可能达到自由。暴力革命和国家政权解决不了人性分裂的问题。完善人性应该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和谐的统一,只有通过第三冲动“游戏冲动”为中介才能实现。原因之一是,人只有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和谐统一的游戏冲动中,即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其二,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的创造者。其三,自然的片面性和全面立法的理性的限制,人被剥夺了人性的自由,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

    提出“游戏说”这一观点。席勒认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是自由的,因为这种冲动真正把人的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统一起来。他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思维、感觉和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美不仅是我们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主体状态。审美游戏已经不是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掌握了必然性的自由创造。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外观,对外观的兴趣私人摆脱了动物状态打到人性的一种标志。

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性格的完善。我们明白,人不仅仅是物质,与不仅仅是精神,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美育为中介,是两者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从而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美育不同于德育,他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我们可以用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很好地贯彻,并一直传承下去,最终帮助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美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玲琅满目的物质资源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欲望,是人们渐渐沦为了物质和金钱的奴隶,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和纵欲上,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已渐渐弱化,人的心灵因为被物欲蒙蔽而丧失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一些低级趣味,最终使整个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沦丧,腐败丛生。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只有美才能赋予人群合格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是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3)“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他们不是完全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发生关系,就是完全不同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发生关系,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发生关系,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4)从上述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最后达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美育有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席勒早在200年前就敏锐地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艺术的低俗化、功利化倾向。他尖锐的指出,艺术的精神消失在该世纪的嘈杂中,艺术严重的脱离了生活。他力主艺术对于“兽性满足”和“性格腐化”的超越,成为精神力量的“自由的表现”,使得日常生活做到审美化。当前,在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建设中也存在着美与非美的二律背反。一方面,优秀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大量涌现;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和腐朽文化的侵染,导致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严重非美化和低俗化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席勒的有关美的艺术作为人性“高尚化”的方向,使我国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上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需要美,需要美感,而这一切都需要美育。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挥光大人性中美善的因素,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总之是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席勒逝世20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他的贡献,就会明显的看到他不仅是属于过去时代的,更是属于未来时代的伟大美学家。他对美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以及他美学理论中所灌注的强烈的人文精神,都是跨时代的,必将惠及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注释:(1)来自《大师谈美》第十二封信,第82页;(2)来自《大师谈美》第六封信,第48页;(3)(4)来自《大师谈美》第二十七封信,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俄)普列汉诺夫著《大师谈美》(其中包括《美育书简》和《没有地址的信》两部著作),李光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谭好哲,刘彦顺著《美育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生好似一个圆,类似于表盘。6点钟位置出生与大部分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活着。经过努力小有成绩后,来到3点钟位置,拥有不错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活得更加体面。随着经济基础不断积累,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2点钟位置的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可以在物欲横流的浪潮中依旧能保持自己的初心,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差不多的物质基础以及健康的身体,活在当下过着平淡的生活足以。所幸,现实生活里还有这么一群“不安于现状”的匠人。在我看来,“匠人”与“工匠”之间的关系就有如“活得体面”与“活得明白”,前者精益求精、后者不安于现状。

作为引领东方豪华哲学的品牌-雷克萨斯旗下的产品一次又一次的让人为之惊叹,“不安于现状”让这群匠人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件件精湛的艺术品。 雷克萨斯LC车型作为其中的一员,它无心与那些德系跑车争分夺秒比拼加速时间,也没有美系肌肉大排量自吸性能车的那种粗犷,净中求速、柔中带钢是其推崇的风格导向,它好似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法,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相信绝大多数人初见LC时会发出赞美之词,如此惊艳的车子居然是由Lexus 出品。而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到2012年的LF-LC 概念车型,那种超现实的外貌散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时过境迁,LC几乎完美的继承了它的外形,大大的车头,复杂的工艺与纹路打造出来的纺锤形进气格栅、无论是三角形LED 大灯与L-shaped 日间行车灯,还是如同风流动一般的飘逸车身线条、L-shaped LED 尾灯、隐藏式车门把手、21 英寸锻造轮毂,皆让LC 在霸气之中更显优雅,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能呈现出俊美的面容。

随速度而升起的主动式后尾翼、亦或是车侧两旁的空气导流孔,简直就是设计美学与工程学的完美融合。让概念变为现实,将不可能化为可能,LC 就是在如此契机下诞生的艺术品。

化繁为简,内敛张扬展现代东方之美。在这个注重数字化科技与一堆大屏所铺成而来的夸饰时代,Lexus 在LC 上面依旧固执的采用高成本材质,大量真皮以及Alcantara、中控台上的缎面镀铬金属材质,隐藏于车门饰板内侧的导光条与车门饰板的流动线条更是一绝,出色的设计感与奢华样貌溢于言表。

经过特殊调教过的全新跑车化方向盘、传承于LFA车型上的可移动式机械液晶仪表盘,都是位于驾驶人水平可触、可视的范围,而中控台旁边的宽大把手也将驾驶座隔离出来,这些元素整合起来打造出一个极具未来感的驾驶座舱,与LFA车型相互呼应。

拉风、跑得快安全配置也不能少。看家的Lexus Safety System+主动驾驶辅助系统,包含了LDA 车道偏离警示系统、PCS预警式防护系统、自动刹车辅助、BSM 盲点监测系统、AHB 智慧型远光灯自动切换系统、DRCC 雷达感应式车距维持定速系统以及RCTA 后方车侧交通警示系统。

一台代号为8GR-FXS的3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电动机的动力组合,综合最大功率359马力,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299马力,最大扭矩350牛·米,电动机最大功率131千瓦,最大扭矩300牛·米。传动方面LC 500h 采用了电子模拟10AT变速箱,这台变速箱是丰田与爱信共同研发面向后驱车型的产品,有别于之前的LHD混动系统。LC 500h的传动系统是在行星齿轮组的后面串联了一个4AT变速箱,可模拟10个档位,其中3-4、6-7、9-10挡为机械式换挡,其余为电子模拟换挡,增加平顺性的同时进一步追求操控驾趣。

当然,LC会为你提供多种驾驶模式,可以通过旋钮和按键进行选择Eco、Normal、Sport S和Sport S+模式,其中Sport S+ 模式不仅转向力度变重、悬架阻尼变硬,更是让LC 化作为接近纯种跑车的性格。

当你按下启动键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它没有像大排量跑车那样发出悦耳的轰鸣声,反倒周围却是一片宁静。但通过仪表盘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已被唤醒,随时等待即刻出发。以纯电方式驱动车辆,保证静谧快速起步的同时兼顾燃油经济性。畅驰于城市道路,优异的悬架设定可以将不必要的震动吸收。精确的转向系统搭配前后独立多连杆悬架,让操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日常驾驶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协作,在城市中频繁加速会更加得心应手。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升,车内可以清晰听到声浪模拟系统模拟出的浑厚声浪。虽然缺乏真实感,但它依旧能让车内乘员的神经逐渐紧绷起来。在Sport+模式下,油门响应会更加敏捷,深踩油门后变速箱的降挡动作也更加迅速。驾驶它,有种把概念车开在路上的错觉。

就像开头所讲,在追随3点钟的我,有幸接触到Lexus的旗舰产品。借此机会带上朋友体验一下3点钟乃至接近12点钟的幸福生活。初见LC,相比BBA,你喜欢雷克萨斯LC么?深思熟虑后,她是这么回答我的:“它是目前特征最为鲜明的东方豪华品牌,LC好似一位富有涵养、长相惊艳、舞姿撩人的舞姬”。的确,每一个豪华汽车品牌都有着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但想要在当前这种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的豪华市场中脱颖而出,确实还需要像雷克萨斯这样的“不安分子”。放眼当前市场,这辆“艺术品”更像是在德系垄断豪华市场的处境下强势注入的一股东方豪华哲学,令人不禁陷入对美学、对人生的思考。

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豪华品牌,无论是设计、做工、驾驶感等方面都应具有独特的调性。经历30年的历练,Lexus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多年的技术沉淀以及才华,在“不安于现状”的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严苛打磨下,成就了新日系豪华哲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二、“清”美学意识的哲学底蕴

(一)道家:内心的纯净清明

      “清”的哲学底蕴可以上溯到我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最早提出根本问题的是老子。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道生成的次序井然,一是浑然未分的统一体,二即天地,三即阴阳和盅气,有阴阳和盅气生出万物。人们以何得道,老子提出“涤除玄览”就是要摒除心中的妄念,以返照内心的纯净清明,达到与“道”融为一的境界。因此,老子又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当内心的清明与道融为一体时,天得以清晰明朗,地得以详和宁静。当天地不得道时,天将分崩离析,地将爆发灾祸。并且提出“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以“清净”来正天下。在这基础之上,我们总结“清”是“道”的一种纯净清明的自然状态,也引申为人弃智绝学回归本原的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纯粹自然的精神境界。

(二)阴阳家:世界的清明豁朗

      继老子之后,“清”的意识出现在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主要指阴阳家)的表述中,淮南王书以道为宇宙根本,讲气,认为:“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汉代懂仲舒云“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北宋时期张载云“气盎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辞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所以,哲学思想中阴阳二气最初呈现的两种状态:清与浊。《荀子-君道第十二》“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汉代刘安《淮南子》 “ 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这些文字不是在简单的拼凑有关“清”的思想,它应该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是对宇宙起源和生命认知的探索过程,几乎所有的先哲认为世界和生命起源于混沌蒙昧,这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人们对混沌世界的认识加深,逐渐拨云见日走出浑浊蒙昧,寻求到清朗明净。这是人类光明豁朗的认知,是人类寻“道”的最臻境界,同时也是寻求真理走出疑惑的明朗净洁的心境。有诗为证,宋代大礼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佛教:精神的清净高洁

      然,汉魏六朝时期,西方的佛教传入中国,“清净”成为参禅修佛的必须境界。唐代释慧能著《六祖坛经》有诗为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清净佛教解释为远离罪恶与烦恼。也就是超脱世俗的尘事,追逐内心的明朗与宁静,又怎会沾染尘事的烦忧和纷扰呢?-因此,许多的文人雅士在动荡纷争的年代,纷纷退隐山林寻求自身的清白与傲气,即使身在仕途心寄自然山水,或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全清誉和名声。唐朝王勃在慨叹“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著千古佳作《滕王阁序》。王维虽在朝为官却寄心世外,才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佳句。宋诗人于谦为了清白和名声不惜牺牲性命,因此才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振振言辞。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抱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不愿“蒙世俗之尘”,投江自尽,他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引得无数英雄豪杰,墨客骚人肃然起敬!因此,寻古觅踪,“清”是在内心排除世俗纷扰,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捆的修身和人格追求的至高境界--------桀骜清白,这就是文天祥所追求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理想。

      纵然,“清”是哲学领域的命题,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已经演绎成为文人雅士的气质风度、精神追求和人格美誉,是不惜抛弃仕途和名利甚或生命追求的至臻至善人生最高境界。

          三、“清”美学意识在古典诗词中的人文观照

      “清”的美学意识渗入古典诗词,极大地丰富了古典诗词的美学意义,然而,这种美学意识已经不在是简单肤浅地渲染自然界的美感,而是转向人的容貌举止,精神气韵,人格品质,节操理想中去。换句话说,“清”的美学意识通过古典诗词在人文精神上形成观照。

      《易-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所谓人文就是指人事,亦指人的修饰符号。具体而言,也就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精神气质,德行言语、理想节气等等。所以“清”美学意识在古典诗词中的人文观照,就落到了对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然而,“清”美学意识体现在人文上最集中最强烈最完美还是在唯晋南北朝时期。

    当然,“清”美学意识的人文观照最早是体现在人的容貌举止上。《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曰“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则诗描写美人时,最大的特点是刻画美人的眼睛。“清扬婉兮”和“婉如清扬”都在形容美人眼睛清澄明亮,眉毛秀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美学意识转向了对人物气度风韵上,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评价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说明此人“光洁明亮。神情清朗,犹如怀中抱有日月一样。”另外该书还高度评价嵇康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是欣赏嵇康“潇洒严正,清爽明朗,清高俊逸”也有人评价欣赏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更是高度赞誉嵇康“潇洒得像松树下吹过的风,清高优雅而舒缓从容。”“清”的审美特征不仅用于形容美人,也在于赞誉雅士,而且,这种审美也开始由外部表情转向精神气韵。这种清高的风度鲜明地表现了魏晋人物品藻中的基本倾向,由雕琢华丽向清朗自然的转化。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文人雅士,墨客骚人主张立言、立德、立功以成就身后不朽的名声和功业。因此,他们把德行和言语的修炼看得犹为重要。然而,南北朝时期,“清”的审美意识着重在评价人物的言语德行理想上,《世说新语》开篇就是“德行第一”的第一句话就是阐述“清”的美学思想。“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高度评价了陈仲举的德行和言语,认为他的言语是士人的准则,行为是时人的典范,为官的志向是使天下清平。这虽然对陈仲举德行言语的赞美,但是更在对他理想情致进行标榜。而宋朝苏轼《送参寥师》诗云:“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这儿重在强调言语的清醒警示作用。元代元好问“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由此“清”又成为气节高尚之士追求的理想境界。

    “清”的审美意识古已有之,并广为文人雅士的推崇和礼遇。王士祯的“神韵”论将其高度凝合。他在《池北偶谈》中说:“汾阳空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墨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王士祯的“神韵”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基本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渔洋的“神韵”重在清新自然上所产生韵味悠远。

    我自认为没有王渔洋的才学和思辩,所以我只能拾人牙慧,就我个人浅薄的知识和对学术的执着,阐发对古代诗词中“清”的外延和内涵,发掘其深厚审美意蕴。不可置否,“清”是古典审美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种审美特征,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已经在我们的文化精粹中蘸发墨香,沁人心脾,深入骨髓,激励炎黄子孙代代相传。

 我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美学历程》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美学历程》读后感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美学历程》读后感二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著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92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